周回陶钧

选一处可以自由粘贴文字的地方终老
个人资料
正文

《悲惨世界》读书笔记_13

(2020-06-04 14:50:28) 下一个

1.5.6 割风伯伯

这段故事很早以前在一部日本动画片里看到过,冉阿让钻到车子下面用背顶起车子,救出了割风老人。沙威冷冷的目光凝视着冉阿让。在救人之前,沙威已经点破了对冉阿让的怀疑,并暗示只有冉阿让才能顶起这辆坏车,如果冉阿让真的这么做了,就等于证实了沙威对他的怀疑。

生死关头,冉阿让挺身而出。然后平和的目光望向沙威。

1.5.7 割风在巴黎当园丁

在不久后,割风会拯救冉阿让巴黎女修道院。一个下文的伏笔。以德报怨相当于股票的谷底买入,我不知道专业的名词是什么。

1.5.8 维克杜尼昂夫人为世道人心花了三十五法郎

天地间的怪事莫过于侦察别人的一些和自己绝不相干的事了。

如果简单的认为维克杜尼昂夫人是一个闲极无聊的长舌妇人,那真的就是小看夫人了。三十五法郎在当时是一个正常的人家一个月的生活费用,而且还可以过的很好。肯花三十五法郎去探听别人的隐私,可以认为这是夫人心目中的正义之举,并非为了无聊。她要揭露芳汀的谎言,就像是沙威想要揪住冉阿让一样的心情。因此指责维克杜尼昂夫人是毫无理由的,而且她的这种行为在文革当中比比皆是。这是社会病态造成的人类社会行为。而且在当时代是受人尊敬的正义举措。相比较夫妻反目,大义灭亲的检举揭发,夫人的行为还算是有理有据的温和举动。

1.5.9 维克杜尼昂夫人大功告成

我说过了,这件事在维克夫人看来就是一件正义的事情。她检举揭发了撒谎的芳汀,让工厂这个小社会变得更加纯洁,让马德兰先生的慈善用到了应该享有它的人的身上,节约了社会资源,善莫大焉。

当然这一切都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从社区文化的角度去看。但是忽略了人性,对的,人应该具备的性质。所以现在社会上讲究一些所谓的“维护和拥护”就如同鼓励维克杜尼昂夫人去告密一样,只注意维护社会的秩序,而忽略了人性的保护。希望把人群装进一个社会的模具里,人性也就屈死在社会中。

希望再有人读到这一段章节的时候,少一些对维克杜尼昂夫人的憎恨,而多理解一下她处于什么样的社会。她的行为很好的为芳汀初始的担忧做了注解。

1.5.10 大功告成的后果

十法郎卖掉了头发,换回来一条裙子邮给珂赛特;40法郎卖掉了两颗门牙,为珂赛特治病;100法郎没处想办法,于是做了娼妓。

屏住呼吸读完了这一段,多希望能伸手进到书里把芳汀拽出来。

1.5.11 基督救我们

还记得那个把社会当作大船的比喻吗?芳汀失去了她的船票,被社会从最下等的船舱里撵了出来。她只能一只手悬挂在船舷边,下一刻就要掉进了大海。

1.5.12 巴马达波先生的无聊

在敲这一节的标题的时候,由于拼音错误,生成的题目变成了“巴马达波闲得无聊”。我倒觉得更能反映这一节故事的内容。芳汀在无限的容忍中爆发了,与巴马达波扭打起来,所有的人都在看笑话,我猜想还有的人在为芳汀助威。如果没有沙威的出现,芳汀会变成什么样子呢?她会不会意识到自己可以反抗,也应该反抗?

1.5.13 市警署里一些问题的解决

“我只怕沙威,我只怕我的好沙威先生。”

在警署里,沙威扮演了三个不同的角色,执法者,法官,同时也制定法律的人。因为沙威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解释当时的法国的法律,并按照自己的判断去给芳汀定罪。这就是一件对于人民极其危险的事情。当一个人把立法,执法,和解释法律的三种职能集于一身的时候,他就相当于绑架了整个社会的法治体系,一种集权。民众有没有犯罪完全取决于某个人的意愿。不管是对于一个小的社团还是大的社会,这都是一个错误的根源。法律在这样的情况下根本不起到作用了,完全是凭借某一个人的个人判断,喜好,或是他的道德标准。久而久之,民众将会忘记法律,抛弃法律,而只会去服从某个人的意志,变成个人的奴隶。更进一步,这位某个人也会忘记法律,抛弃法律(已经不屑去修改法律),自信自己就是正确的主宰。这位某个人就是现实社会的独裁者。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马德兰先生的一句话是这样评论的:最高的法律是良心

任何一个国家的法律都不会是完美的。一个社会法律的严谨的程度是与一个社会整体的道德标准成反比的。一个社会的法律越严厉,民众的普遍道德就越低下。一个社会的法律越宽容越简单,那么这个社会民众的道德标准越高。因为不管如何严谨的法律,都不可能涵盖社会问题的方方面面,总会有漏洞可以钻。如果民众不断的寻找这样的法律漏洞,那么这个社会就是悲哀的。这么做只会有两种结果,一个是统治阶级不断的修改和完善自己的法律,以更为严格的标准来管理社会,在执法和司法方面投入更多的资源,把民众的自由度压到最低,统治阶级与民众的关系越绷越紧,直到最后的破裂。第二种结果就是统治阶级不再试着去修改法律,而是直接以一种独裁的方式来管理民众,随意解释法律,最后造成民众对于法律的不信任,对权威的消极服从。

在一个健康发展的社会中,法律应该是宽容的,有弹性的。它只定义一种框架性的标准来维持社会的普遍遵循的原则和行为准则。而在有人违反了法律法规的时候,评判的过程需要法官基于一种人性化的道德判断。例如冉阿让因为偷了一块面包而被判刑,五年监禁。法官评判的时候,一定也是有法可循的,但是法官并没有去询问偷面包背后的原因,没有去探寻这个案子的原罪在哪里,因此他的量刑是错误的。这种判断就没有考虑到社会的道德与良心。另外一个例子就是不久前发生的“昆山反杀案”,在网民的热烈关注下,法律给出了一个人文关怀的判决。这样即解脱的法律责任,也安抚了民众的道德观,也为今后类似的案件提供了例案依据。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aranjuez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周回陶钧' 的评论 :

”油漆匠“也是老戏骨了,德纳第演的很出彩。
周回陶钧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aranjuez' 的评论 : 想象不出来那个”油漆匠“是怎么演绎德纳第?在虎口脱险里,那个油漆匠看起来很本分,“鸳鸯茶”的小调唱得多自然啊。
aranjuez 回复 悄悄话 海报的那一版《悲惨世界》,比较忠实于原著,影帝让加班主演,演德纳第的是《虎口脱险》里的油漆匠。当年在国内上演过,上影配音,也算是经典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