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根越角别经时,道远徒吟我所思
咒笋不灵将变竹,折花虽晚未辞枝
佳期鹊报谩无准,芳信莺通圣得知
人事易迁心事在,依然一寸结千思
解读一首诗最好先了解这首诗的写作年代和背景,知道诗是写给谁的?是干嘛用的?这样的话就会更好地了解诗人的意图。而不是像我现在这样一头雾水,只从诗词的本身,去找出诗的本意。不知道这是什么时候写的,更不知道这诗写给谁的。当然,我做这个事情的本意也就是应和杨先生的玩笑的玩笑而已,所以我还是很放松地去——猜。
首联第一句有一个典故:吴根越角。《汉语大词典》里解释是古时候吴越边陲之故地,就是现在的江浙一带。钱先生是江苏无锡人,看他的履历,曾经在1941年到1949年之间生活在上海。如果这首诗是钱先生在讲述自己的经历的话,就很好理解了,是钱先生在怀念故乡和故乡的亲人朋友。这一句后三个字:别经时,也点出来写作年代应该是在他离开上海去到北京很多年之后的时候了。下一句:道远徒吟我所思。非常直白的一句,由于路途遥远不能相去探望,只好吟诗以寄相思。
颔联开始用了一个“咒笋”的典故。从前有一个谜语:一心咒笋不成竹,打一二字习语。答案就是“晚节”。意思就是希望竹笋慢些长大,不要过早的长成竹子。这个应该是南方的俚语,特别是那些喜欢吃山货的人或者熊猫,应该对“咒笋成竹”还是深有体会的。古诗词里也会常见到这个典故的引用,黄庭坚的《戏赠彦深》就描写了这样一个热爱大自然,酷爱天然野生食品的文学青年。其中有这样四句诗,摘录一下:
充虚解战赖汤饼
芼(音冒)以蓱(音萍)齑与甘菊
几日怜槐已著花
一心咒笋莫成竹
这个青年人叫李彦深,是一个野生的素食主义者。他不光坚持素食主义,而且还坚持不劳而获。当然也不是完全不劳动,至少会整天四处游荡,山上的水里的,只要是绿色的,能消化吸收的,他都一律不放过。春天来了,大家都在地里忙着耕种,而李青年却时刻注意着槐树叶子的大小和竹笋的高度。他心里万分期盼的是这些绿色食品的发育速度能够配合自己肠胃的消化能力。当他吃饱的时候,这些野生食品就不要长了,等到他饿了,这些食品就要恰如其分的成熟。可惜大自然并没有这份爱心,万物生长依时而动。于是李青年只好暗地里咬牙诅咒笋子不要长得那么快。兜了这么一大圈讲这个典故,是因为我真的喜欢李彦深这个人
当然钱先生肯定没有李青年那样的疯狂热爱野生植物。他引用这个典故是为了表达事物的发展常常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虽然你一心希望竹笋不再发育,但是无法阻止它终会长成竹。既然是这样,人们该如何面对现实与期望的差距呢?颔联的下一句给出了一种答案,虽然错过了花开的鼎盛时节有些遗憾,但是仍要懂得欣赏枝头那些依然没有完全凋零的花的美丽。一个人到了一定的年纪就要过这个年纪的生活,遗憾已经逝去的时光不如珍惜眼下。类似的诗句在钱先生另外一首诗里也有体现,拔丈七十》:“不劳成竹咒新笋,绝爱着花无丑枝”。两句诗放在一起读,就有会更好的理解。
颈联的两句话讲的是同样的事情,却有着不同的结果。“佳期”是指好友相聚的日子,“芳信”是指远方好友的来信。另一个典故“圣得知”,在诗句里用来形容快速灵敏的获取消息。那这两句诗的意思大概可以理解为期待中好友相聚的日子一时无法实现,但是能够收到老友的来信也是令人欣慰的事。
尾联的两句依然是诗人的感慨。世事无常变幻非人力所能掌握,唯有保持自己的情怀不变,对好友的思念不变,依然心有千千结。“一寸”是指人的内心,即所谓方寸之地。
附:晏几道《鹧鸪天其六》,有几处相通的典故:
当日佳期鹊误传,至今犹作断肠仙
桥成汉渚星波外,人在鸾歌凤舞前
欢尽夜,别经年,别多欢少奈何天
情知此会无长计,咫尺凉蟾亦未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