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个比较严肃的题目,需要让我仔细思考。也许我没有太多的内容可以记述,但是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时间,在我40多岁的年纪来花些时间去思考它。等到我50多岁的时候,60多岁的时候再重新思考,反过来比较40岁今天的文字,会给自己一些启示。也留给孩子一些参考的资料。我在这里谈到的生与死只是我自己的想法,不愿参考也无意引用其他人的观点,不论是相通的还是相违背的,都不做比较。
一. 人生自古谁无死
我们总是习惯的讲天与地,黑与白,生与死。但是死亡并不是生的对立面,死亡是生命的下一个阶段,而且是不可逆转的终点。所以死与生的关系,并不是像白天与黑夜一样可以轮流交替,互为起止。死亡是生命的下一个阶段,是必然的归宿。既然是这样的,我又有什么可做的呢?对于一个无可避免的结局,我又有什么理由去做更多的考虑呢?从古至今很多人都在寻找长生不老的法门,很多人都在尝试,留下了很多的无法证实的长生的传说。即使现代的医学领域,高科技人才也都在探讨如何延长人类的生命,直到长生不死。记得有篇文章就是在说人类潜在的意识里最终的追求就是生命不息。
好了,在四十多岁的时候,我坦然接受我最终都是要死掉的,而且我也不相信会有什么奇迹能让人得以永生。我个人也不期盼会永生。甚至都没有去幻想一下永生的情形是怎样的。以前有一部电影《绿野奇迹》,里面汤姆汉克斯主演的角色在最后由于受到神迹的眷顾得以延长寿命,可是他身边的朋友亲人和对头都一个个相继死去,只剩下他一个人孤寂,从不被人了解到不再需要别人了解。这也就是永生的一个侧面吧。
二. 生亦何欢,死亦何惧
我对死亡没有恐惧。我相信死亡是一个自然的事情。不会有痛苦。痛苦只存在于死亡之前的状态里,而且这个状态持续的时间长短决定了痛苦的深度。如果我可以自己决定濒死状态的长度,那我就不会畏惧死亡的痛苦。我看到过很多的“痛不欲生”的折磨,在电影里也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一个人无法自行了断自己的生命,那他遭受折磨的深度就会增大。
我当然希望自己像一个得道高僧一样,在睡梦中安然死掉,实际上也真的有这样的例子,所谓的“寿终正寝”,但都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所以目前我能顾虑到的就是牢牢把握住自我了断生命的权利和时机。其实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就是看透生死,不留恋生,不畏惧死。了无牵挂也是一种修行的境界。我的世界里总会有让我担心留恋的人和事,至少现在那是有的。但是我也在想如果我在这一刻死掉了,对在我世界里的人也还是会生活下去,他们的生活会有些不同,但是这些不同不是我能预测到的,福祸相倚。所以我随时可以死掉。
三. 剩给自己的时间
如果能够知道自己还剩下多少时间,是不是一件好的事情呢?我觉得是一个好的事情,能够预计自己还能活多久,会让我心安下来。不管这样的预测是来自自身的病痛,还是外在的压力。反正我觉得好过自己不明不白的突然死掉。人既然无法选择何时而来,就更应该掌握自己离开的时间。
四. 还在活着的时候
如果还活在人世间,应该怎么去生活才是有意义的?这好像是在讨论价值观,但是人的生死观本就是价值观的一部分。说到一定的程度,都会反映出一个人是如何认识自己和对待别人的。在我活着的时候,我需要每天的工作,每天的照顾孩子,家庭。因为这是我的前半生留下的责任,而工作又是社会赋予我的技能。我工作,获取收入,再用收入养活自己和家人。这是一种传递,能量与能源的传递,也是自己本身基因的一种传递。最近听到一个朋友关于人种基因的讨论,有些的道理,却又是似而非。我从没有认为自己的基因有什么重要,应该怎样传承下去。对孩子的爱是肉体与心灵的喜悦,而由喜悦进而带来的担忧与责任。
我活着的时候,希望能够了解死后的事情。这一段很难写,好像在硬逼着自己反思。反思又是为了什么呢?君子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智明行无过”又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成为“君子”,身为“君子”后可以服务社会。服务社会之后,将会得到社会的承认,然后著书立传得以传世。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古人似乎就想到这里。儒家不信死后的事情,所以也不屑于谈论。
五. 生的价值在于如何死
开始收拢一下自己关于生死的谈论吧,发觉越来越乱了,已经不知所云了。趁着自己还没有跑太远,总结一下,生死观里主要是对于死的理解。参透了死,就解决的生的方式。生命的最终价值体现在死,如何去死。
如果世人都能够预知自己的死期,这个世界就完全不一样了。这个世界之所以还是现在这样,就是人人都会死掉,却很少有人期盼死去,或是预知自己的死亡。
六. 如果我能预知我的死
如果我患了不治之症或是明知这一次旅途有去无回,那么我在出发之前会和我的儿子好好的聊聊。因为他们还小,也许等我50多岁在写这个的时候,就不会再更担心他们了。而现在我要和他们一同想想我死后的日子,他们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把我从小长大的经历告诉他,把我心底留下的最难过最难堪的情形记录给他们。告诉他们我喜欢过的歌和电影,还有书。告诉他们我为什么会喜欢这些,喜欢的地方在哪里。
七. 我不信教
我认为所有的宗教都是在编织死后的谎言。我不信它们,因为我不介意死后的事情。
八. 老去
疾病是可以防治的。但人的老去是不可阻止的。我认为老去是生命给人的告诫,是帮助人来适应死亡。老去是生命机能逐渐死去的过程,对人来说老去是一种慈悲的认识过程。人看到花草树木在冬季枯黄,来年又重新焕发生机。于是心里又一种慰藉,会觉得生命是反复循环的,特别是在年轻的时候,人不会伤感。随着老去,树木的生长与生命的循环会带给人更多的伤感。不止是花草树木,四季轮回,昼夜更替,宇宙万物,都是在给人以提示,让人在活着的时候一遍又一遍的看到生与死,再生再死。于是在老去的过程中,心态慢慢平复,慢慢的接受死亡,平和的接受死亡。如果没有老去的过程,这个人类社会早就毁灭了。
何须恋世常忧死,亦莫嫌身漫厌生。
生去死来都是幻,幻人哀乐系何情。
看不惯有些自以为高人一等的那种回复,不管你们是如何的深信自己所秉持的那一套,就按照你自己的心思去过你的人生好了,谁也不会去干涉你的私人想法吧,但是何必把那些永远无法证明的神神叨叨的东西,从你自己的私藏里掏出来加之于别人身上,还冠以“慎重”“自求多福”的口吻来酸楼主,这么做真是粗鲁啊。
记得有个笑话,一个移民到国外的中国老太太,接触了几个外国老太太之后,开出了一番自己的感悟:“这个世上啊!还就是中文先进。你听听前院儿那英国老太太管水叫什么,叫water,怎么听着就是在说窝头呢!还有那邻居法国老太太管水叫什么,叫 de l'eau。听着就是都漏了, 这都漏没了,怎么还能是水呢? 还就是中文明白啊!水就叫shui,听着就那么解渴!”
所有那些认为楼主耽于浅薄,没有您所信奉的几千年历史的宗教对生死看的透,看的懂的高人们。你们的自以为是,有没有点像这位中国老太太?只有你们的水才叫shui,才觉得那么解渴?是吗?
不明觉厉!你们继续解渴吧!
另外,虽然你把我主动归结为另类或是少数,但是实际上脱离宗教去思考人生的人还是有很多的。包括你引用的王圣人。
最后,我说过“福祸相倚”。既然这样我也就不会“自求多福”了。再次感谢你的评论。祝你一切顺心。
能不能碰到对的参考书大概就是运气,就是命吧。不知道你怎么有这样的结论:宗教对人死后的事情也都是推测和编造。如果只是读一般的介绍宗教的书籍,大概其作者也没有真正了解每一个宗教吧。这其实是又一个悖论,只有自己水平可以达到耶稣,默罕默德,释迦摩尼佛的境界,才可以真正了解其教诲,而那些书籍的作者哪个敢说自己的水平有那么高?各何况,很多东西是意在言外的,读者也不敢说自己的理解就是作者的本意。
那是不是说一般人们就无法去学了?也不是。但是如果要学,就要有诚意,就要谦虚 - 如果不能把自己已有的见解倒空,就如同装满水的杯子,是无法学习,无法接受任何新东西。这时候,即使有学习之名,即使做出学习的样子,也没有学习之实,也不会真正领会任何真正的东西。
最后顺便说一句,你虽然思考了很多,也有一定的结论,但这不是真正的你。真正的你大概你也不知道。真正的东西是超逻辑的,是无法通过思考到达的。逻辑思考充满了悖论,人们只有忽略那些悖论,自欺欺人才能走下去。所以把思考作为主要的手段,是南辕北辙,方向错了再努力也没用,而且离真正的目标反而越来越远。
那真正的你是什么样呢?也许你可以看看王阳明的心学,其中提到的”知行合一“,那个同时发生的”知“和”行“才代表真正的你。比如,你看到好吃的食物,心里马上生欢喜。这两件事同时发生,并没有经过思考你就已经开始高兴了。如果这样,那你就是个喜好美食的人,即使你经过思考后认为食物好不好吃你认为不重要。再譬如你说对死亡无所恐惧,真的是这样吗?先不说你对死亡没有真正了解根本无法得出任何结论,你可以想一想,如果处于即将离世的种种环境中,比如你在战争中,或者看到眼前的大火或者大水等等,你真的一点恐惧都没有,而若无其事吗?说实在的,真的对死亡不恐惧的,大概对什么都不会恐惧了,你是这样的人吗?如果是这样的人,大概就根本不会来到这个世界,即使来了也会很快走,因为这样的人完全与他人不同,而来到这里的人都是物以类聚,都是因为有很多共同的东西才得以同聚。
言尽于此,自求多福吧。
人生是需要不断的学习,但是学习重要的是要选择对的参考书,以及对参考书的内容有自己的思考与判断,再次谢谢你的回复。
”我对死亡没有恐惧“ 在对死亡没有真正了解之前,这样的话倒好像是一个人恐惧的时候为了安慰自己的话,读起来觉得更恐惧。
“我认为所有的宗教都是在编织死后的谎言。我不信它们,因为我不介意死后的事情。” 如果”死亡是生命的下一个阶段“ ,为什么不介意呢?经过几千年的大浪淘沙留下来,并且现在的人仍然受益的,怎么可以轻易否定呢?更何况所有的宗教几乎都主要是在解决生死的问题。
只是自己一味的思索的结果就是“思而不学则殆”,最终难以有真正的收获。“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想不清楚的东西就得学 - 因为倾其一生可难以走出真正的一步。其实人生从头到尾就应该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如果自己没有东西,却以为自己很有东西,盲目的排斥其他,受损的就只有自己。
有人生而知之(少之又少,而且即使是生而知之,也不是可以完全不学习的),有人学而知之,有人困而学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那就没办法了。
Just my two c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