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63)
2021 (118)
2022 (197)
2023 (88)
2024 (60)
2025 (8)
高中时第一次听《橄榄树》, 就被头两句吸引住了-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
高考填志愿时,头几个志愿都选在外地。记得高中毕业回老家,隔壁老伯问我,去上海上学,上海是外国吗?四年的大学生活,和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见识了距家乡万里之外的风土人情。
第一次在闵行的农贸市场看见草莓,红红的果子,点缀着白斑,有吃过的同学说好吃,酸甜可口。加之市场快散了,我们用便宜的价格把剩下的全买了。回到宿舍,洗净了大家分吃,真的是香甜可口。
交大闵行分部有个苗圃,里面种了小松树,还有条小溪,小溪边还有芦苇。我这川妹子,哪里见过这样的风光?松柏翠翠绿,小溪缓缓流,风过芦苇轻轻摇,如波似浪。秋季时,几乎天天和同学一起去,也不做什么,就是坐在小溪边,看云看天,然后等风起,看那芦苇摇曳。去得多了,陈同学和管苗圃的老伯还认了老乡。老伯在小溪捉虾煮了吃。才知道吃虾要先去黑线。如何吃虾头上的那一点点肉。
寒假回家前,约着一起去逛南京路,买小礼品送家人。一番砍价,自认为买到便宜价格,结果懂行的同学说:买贵了。回家后送父母,父母说我买的是“歪货”。在吃了半年的上海甜味菜后,再吃麻辣的川菜,感觉口味变了。连爸爸亲手做的麻辣香肠也觉得不一样了。
大二时,认识一位学社会学的研究生,那时出国热也起,但大多去西方发达国家。这位师兄去过越南。他绘声绘色地分享见闻。别的我忘了,就记得他说,那些越南人和别人说他们是中国人,对我们这些中国人毕恭毕敬。那感觉是不可说的得意。
后来到了美国,在职场上看见别的中国人。亲切,第一次见面,大家都自报家门。从哪里来,在哪里上学,学什么专业等等。不过我每次报了家门后,对方大多反应:你不像四川人呀!因为我比较高,说话也没什么川味。后来我报先生的籍贯,但对方有时会问一些我一无所知的河北典故。再后来,我慢慢就不问也不打听了。上班就上班,不管他是东方面孔还是西方脸庞。我都一视同仁。有一次去好友家聚会,看见同事好几年的王同事也在,他听见我说中文,说:不知道你也是中国人,我们还猜你是哪里人呢。大笑了之。
是哪里人很重要吗?我在四川生活了近20年,在上海生活四年,在东部的亚特兰大生活了四年,在中部的圣路易丝生活了24年。我算哪里人?后来我想通了,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活在别人心中的样子。正如人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哈姆雷特”,自己心中的“贾宝玉”。我从哪里来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现在在哪里,做什么样的事。
只是不问从哪里来。要真打破沙锅问到底,我们都从远古的生命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