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时,我参加过一个书画班,就设在一处免费公园里。我有时不想外出游玩,就去那里学习、观摩,渐渐地品出些微妙的趣味来。记得夏日的午后,蝉鸣聒噪,窗外的柏油路被晒得发软,教室里却阴凉静谧,让人真切体会到“心静自然凉”的意味。
老师姓贾,退休前是美术教师,待人温和,处事也讲究公道。但日子久了,我发觉他的“公道”是有弹性的;人多事杂时,便如宣纸浸水,边界渐渐晕染,终至模糊。
班里有位中年男学员,大家都叫他“老达”。他画得潦草,却极善言辞,三言两语就能逗得满堂哄笑,看着人缘不错,还时常会把贾老师哄得团团转。
班里另有位中年女学员叫阿雅,画得极静。她总是独自坐在角落,细细勾勒一枝梅、半片叶,连呼吸都轻得仿佛怕惊扰了纸上的墨。有回我凑近看她作画,见那山水墨色由淡到浓层层叠叠,远山像被水汽晕模糊了,近处的石头却根根线条锋利,仿佛能听见笔尖刮过纸面的沙沙声。她察觉我来,只微微点头,便又低头调她的青黛了。
后来班里办小画展,阿雅那幅带着沙沙笔触的山水,被挂在门后拐角,像件被刻意藏起的珍宝,而老达那团墨渍似的“写意”,却高悬在教室正中。评语栏里密密麻麻堆满“气势磅礴”“不拘一格”之类的溢美之词,还有些字句肉麻得令人直起鸡皮疙瘩。我忍不住问贾老师:“这画究竟想表达什么?实在看不懂。”贾老师先搓了搓手指,这才慢吞吞地说道:“老达这张嘛,技法虽有些粗糙,但有情绪啊。”说罢,他凑近我,声音压得很低:“如今的学员就吃这套,热闹就行,谁还在乎表达什么?”我听罢,只觉一阵齿冷。
阿雅显然明白这一切。她不是不懂人情世故,只是不愿把笔尖蘸进那锅浑水里。对老达的为人,她恐怕也看得分明。只是人心复杂,情面、局势,往往比画技更能决定一幅画该挂在何处。有时候,沉默并不代表不懂,只是看破而不说破。
在这个以“热闹”论高低的地方,阿雅的画愈静,愈显得格格不入。贾老师是聪明人,自然知道该捧谁的场。欣赏阿雅的人不多,偶尔有人在她的画前停驻,未等片刻,想必还没看清笔触,便被教室中央的喝彩声唤走了。她那方寸之间的清静,成了最寂寞的坚持。
收展那天,我看见阿雅站在老达的画前看了看,嘴角抿成一条线。最后她摘下自己的画,卷得极为仔细,连一道折痕都不留。
我离开浙江前,又去了一次书画班。老达正举着毛笔表演“三分钟泼墨”,溅得围裙上全是朱砂,学员们拍手叫好。阿雅仍坐在窗边,一枝老梅刚勾出嶙峋的骨干,淡墨顺着宣纸纤维慢慢晕开。
“你还来啊?”我问得犹豫,目光扫过教室中央哄笑的人群。她的笔尖稍顿,抬头笑了笑,然后说道:“这里光线好。”
窗外蝉声忽地炸响,又忽地静了。阳光斜切过她的画案,纸上游动的尘埃像被按了暂停键。我突然懂了,这世上有人爱往热闹处挤,就必定会有人往清净处退。真正的清醒,往往就藏在这一退里。这就象阿雅笔下那截梅枝,不必开花,自有筋骨。
阿雅作画
图片由AI制作,原创
下面的图片来自网络
位于浙江湖州的一个景区,其中有个景点仙气飘飘
全部照片均为原创
===========
很好嘛,你是有钱有闲,学学书画,陶冶情操 。不像我们上班的,有事说来就来。我刚刚才有时间去吃中饭。
小康,知道为什么,古人说:琴棋书画,而却没有诗词呢?想想看
-------------------------------------------------------------------
是啊,虚假的吹捧带不来真正的成长,不能活在别人的嘴里,真正的价值在于自己不断地进步。
------------------------------------------------------------------
每个人的节奏不同,热闹带来一时的安全感,但真正的勇气源自内心。羊群一起前行,猛兽却喜欢特立独行。学会宁静,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