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台明败走美国,又败走印度 乖乖回中国
输晒啦!郭台铭失策了!“印度豪赌”输晒!与富士康的困局,从代工帝国到举步维艰,富士康败走印度,郭台铭被现实打脸,中国工程师成救命稻草!
2025年8月30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g9ALGYSVAA
郭台铭现在再也说不出来给中国“赏饭吃”的话了。短短四个月,市值激增六千亿,出售美国工厂,加码中国投资。总市值突破九千亿元。与此同时,富士康迅速以3.75亿美元的价格甩卖了其位于美国俄亥俄州的汽车工厂,转身在中国追加百亿投资!
怎么回事?这家曾经声称“给中国大陆赏饭吃”的企业,如今却是上演了一出战略大回转?
2017年,富士康响应特朗普政府制造业回流的号召,宣布在威斯康星州投资100亿美元建设液晶面板厂。
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亲自站台,将这个项目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当地政府拿出巨额补贴,提供土地优惠、税收减免和政策倾斜,期望富士康能创造1.3万个就业岗位。
然招聘进展远远不及预期,原定的1.3万个岗位最终仅落实约1000人。工厂大面积土地闲置,甚至一度考虑开展水产养殖或冰淇淋制作等非主营业务来维持运营。
甚至生产线也一度缩水只剩6个!
同样在俄亥俄州,富士康的汽车梦想同样破灭。接手通用汽车旧厂后,合作的美国电动车企业接连破产。
Lordstown Motors于2023年6月宣告破产,并指控富士康“断绝其资金来源”。随后,原计划入驻该工厂的其他电动汽车初创公司也相继失败。
终究是在美国努力了这么多年,富士康也不能一分钱不带的走。今年8月,富士康最终将以3.75亿美元的价格将工厂出售,买家是一家成立仅12天的新公司。
在美国市场的尝试受挫后,郭台铭将目光转向了另一个充满潜力的市场,印度。过去十年,印度政府不断向全球投资者抛出橄榄枝。自2014年起,印度启动了雄心勃勃的“印度制造”战略,目标是到2025年将制造业占其GDP的比重提升至百分之二十五。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印度政府通过“生产挂钩激励计划”(PLI)投入了二百六十亿美元,重点扶持电子、半导体和新能源等关键领域。同时,还实施了企业所得税减免、放宽外资限制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力图吸引外资,将印度打造成新的世界制造业中心。
印度庞大的人口红利、相对低廉的工资水平以及市场本身的巨大增长潜力,对富士康这样的制造业巨头无疑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富士康成为了这股投资浪潮中的急先锋,自2018年起,累计向印度投入了超过百亿美元,兴建了多座工厂。
2022年底,郭台铭更是公布了一项惊人的计划。他打算在三年内,将价值三千亿美元的大陆产能逐步转移到印度,同时计划将当地的员工规模扩大到二十万人。这一举动,几乎被外界视作苹果供应链“去中国化”的标志性举措。
梦想总是美好,但现实却异常残酷。富士康在印度的扩张之路,很快就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当地生产线的效率远低于预期,印度工人普遍不愿加班的文化,使得产能迟迟无法达到预设目标。
更严重的是基础设施的瓶颈,时断时续的电力供应和混乱不堪的物流系统,让精密制造业的稳定运行成为一种奢望。一个令人震惊的数据是,苹果iPhone外壳在印度的生产不良率,一度高达百分之五十。这让追求极致品控的苹果难以接受,也让富士康在印度栽了大跟头。
供应链的脆弱性很快也暴露无遗,尽管是在印度组装,但iPhone所需零部件的百分之八十仍然依赖从中国进口,这直接导致供应链成本暴涨了十倍之多。
到了2025年初,一个更沉重的打击来临。中国政府对部分稀土金属的出口实施了限制措施,其中包括钕和镝,这些元素是生产AirPods等电子产品不可或缺的关键材料。
富士康的印度工厂因此受到了直接冲击,尽管公司对外宣称“生产不受影响”,但业内人士都心知肚明,没有上游的供应保障,印度的生产线建得再大,也可能只是一个空壳。
比硬件设施和供应链更棘手的问题,是人才。富士康位于印度南部的iPhone工厂,其生产运营和员工培训,高度依赖三百多名来自中国大陆的工程师与技术人员。他们是确保生产线正常运转和技术传承的核心骨干。
然而在2025年7月,这批关键的中国技术人员被要求撤回,只留下了少数台湾籍的管理层。这一举动,几乎掐断了印度工厂的人才输血通道。没有了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手把手地指导,印度本地员工的培训进度势必大幅放缓,产品的生产良率也难以得到保证。
苹果公司最为看重的,正是中国工人数十年来积累的精湛工艺和高度纪律性。一旦这些核心要素缺失,印度制造将很难达到同样的水准。
雪上加霜的是,印度本土公司也开始和富士康抢饭碗。以印度本土巨头塔塔集团为例,他们直接开出加薪百分之二十的优厚条件,挖走了富士康印度工厂的核心技术团队。这不仅导致了富士康技术骨干的流失和产能的波动,也使其在印度的运营面临更大挑战。
此外,印度的官僚体系和地方保护主义也让外资企业头疼不已。富士康在为工厂获取稀土进口许可时,就曾陷入冗长繁琐的行政审批程序之中,严重影响了生产计划。印度的宏观数据或许展示了其成为制造业大国的潜力,但现实中的种种问题,远比想象中复杂。
在富士康海外挣扎的同时,中国本土的制造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与崛起。曾经同样依附于苹果供应链的欣旺达,如今已成功转型为新能源领域的佼佼者,跻身全球前十的动力电池大厂。
类似的故事在中国制造业中屡见不鲜,比亚迪、宁德时代、小米等一大批企业,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早已撕掉了“低端代工”的标签,纷纷进军更具附加值的高端领域。
这种此消彼长的变化,使得富士康逐渐丧失了其曾经的“唯一性”。过去那种“苹果离不开富士康”的说法,正在被现实无情地修正。中国本土制造业的强大韧性和自我进化能力,让全球供应链有了更多的选择。
回过头看,富士康在印度的豪赌,更像是一次应对地缘政治压力的仓促逃离,而非一次深思熟虑的战略性转型。郭台铭的抉择,折射出跨国企业家在地缘政治夹缝中的艰难处境。他将重注押在苹果和印度身上,以为可以就此稳固富士康的未来。
当郭台铭将目光投向远方时,他曾经赖以成功的中国市场正在快速实现产业自立,而他寄予厚望的印度工厂却举步维艰,这让富士康反而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与在美国和印度的困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富士康在中国市场的业务迎来了爆发式增长。
随着全球AI产业的迅猛发展,市场对高性能AI服务器的需求急剧上升。富士康凭借与芯片巨头英伟达的深度合作,一举抓住风口,成为英伟达在中国唯一能生产全系列AI服务器的代工厂。
不仅新增了6条AI服务器生产线,年产能从60万台跃升至100万台以上。
数据显示,富士康的AI服务器收入同比增长一倍以上,云计算业务营收暴涨六成多,直接成为富士康收入来源的顶梁柱之一。
要知道正是凭借与英伟达的深度绑定,富士康独吞全球40%的AI服务器订单,包办微软、Meta等巨头的核心产品。第二季度,其云计算业务营收占比达41%,首次超越iPhone等消费电子。
2024年7月,富士康与河南省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宣布在郑州投资10亿元建设新事业总部大楼。而这一系列动作明显表明,富士康正在将业务重心重新转向中国市场。
更何况,中国拥有完整的产业链,从原材料、零部件到最终的组装,每个环节紧密相连,这大大减少了生产成本和运输时间。
同时,中国的高技能劳动力和丰富的产业配套资源,使得其他国家在短期内很难复制这一优势。
自然富士康再度转向国内市场,分一杯羹也是必然。在郑州厂区,苹果订单高峰期1个月招10万工人,产能拉满,而美国俄亥俄工厂因等一个包装盒,生产线瘫痪半个月。
另外国内自动化率达70%,一条产线工人从50人减至10人。美国工人日产量仅为中国工人的60%,薪资却高3倍。
富士康的6000亿市值暴涨,可以说是踩中AI风口的侥幸,更是中国产业链优势的胜利。从“赏饭论”到“归巢记”,这场逆转印证了一个铁律:跨国企业可以追逐政策红利,但绝不能背离产业根基。
而当美国工厂荒草丛生,国内AI基地有序运转,郭台铭或许才明白:不是中国需要富士康,而是富士康离不开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