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白人的负担:为什么西方的援助收效甚微

(2025-08-20 16:37:40) 下一个

《白人的负担:为什么西方的援助收效甚微》

作者:伊斯特利,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11-1

http://m.womenjia.org/z/202301/2707.html


 内容简介

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发展经济学开始兴起以来,西方国家在大推进等理论的引导下,为欠发达国家提供了大量的援助,以期推动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然而实施半个世纪以来,虽然西方为此投入了两万多亿美元,但这些欠发达国家依旧在贫困的陷阱中挣扎,即便出现了增长也大多是昙花一现,未能持续。2005年,曾经为东欧和苏联设计“休克疗法”的著名经济学家、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的顾问萨克斯又提出了一个旨在帮助穷国脱贫的一揽子计划,呼吁西方国家提供更多的援助。针对这一提议,本书提出了针锋相对的批评意见,认为如果援助计划不能根据穷国人民的需求而提供,不能用于为他们创造更好的自救环境,新的援助依然会像以前投进去的两万多亿美元一样打水漂。本书的内容无论是对穷国的发展,还是对中国下一步的经济发展和扶贫举措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作者简介

威廉·伊斯特利(William Easterly),纽约大学经济学教授。他于1985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博士学位。1985~2001年一直在世界银行工作,2001~2003年任全球发展中心和国际经济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伊斯特利的研究领域包括非洲的经济发展和增长、发展中国家的微观经济学以及政治经济学。中信出版社2005年曾出版过其著作《在增长的迷雾中求索》。


目录
 第一章 计划者与调查者的较量
第一篇 计划者为何无法带来繁荣
第二章“大推进”传奇
第三章 无法进行计划的市场
第四章 计划者和暴徒
第二篇 承担责任
第五章 富人有市场,穷人找官僚
第六章 救救穷人们
第七章 医治者:成功与悲剧
第三篇 白人的军队
第八章 从殖民主义到后现代帝国主义
第九章 对贫民的侵略
第四篇 展望未来
第十章 本土的发展
第十一章 西方援助的未来
注释


媒体评论
与《在增长的迷雾中求索》一样,《白人的负担》也是一本重要的图书。伊斯特利不仅富有同情心,而且眼光深远,对问题的本质分析得一针见血。U2乐队的博诺和他的粉丝们应该听听伊斯特利在说什么。
——《纽约时报》书评
《白人的负担》或许会令白人们不安,但却不可不读。该书强烈呼吁对援助进行改革。
——《商业周刊》
通过对援助历史的精辟分析,伊斯特利粉碎了西方想通过援助终结贫困的幻想。他创作此书更多是出于无奈而不是气愤,当然,气愤或许也是必然的结果。无论是基于道德还是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援助机构的挫败一定会令您深感不满。
——《经济学人》


书摘

第一章 计划者与调查者的较量

承担起白人的责任——
用耐心去遵守,
用面纱去遮掩恐怖的威胁。
用简洁明了的语言,
进行自豪的展示;
千百次地以朴实无华,
去找寻他人的果实,
去追求他人的收获。
承担起白人的责任——
那野蛮的和平之战——
扬起风帆,向饥荒宣战,
发出召唤,终结病痛。
——罗德亚德·吉卜林 《白人的负担》,1899年

对于穷人们的两大悲剧之一,英国财政大臣戈登·布朗知之甚多,且能言善辩。2005年1月,在一篇充满激情的演讲中,他谈到全球有数十亿人正忍受着极度的贫困,数百万儿童死于可轻易预防的疾病。布朗呼吁,将国际援助额提高一倍,为全世界的穷人们制订一个“马歇尔计划”(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援助西欧经济的计划);再利用国际金融机构,将筹措而来的数百亿美元,用于救助忍受贫穷折磨的人们。布朗希望人们看到希望,因为完成以上种种善举并非难事。将疟疾死亡率降低一半的药剂,每剂仅需12美分。预防儿童感染疟疾的蚊帐,每顶只需4美元。未来十年内,在每位新生儿母亲身上投入3美元,就能减少500万婴幼儿死亡病例。给每个家庭投入很少的费用,像阿玛丽奇这样的孩子,便能入学接受基本教育。

对于穷人们的另一大悲剧,戈登·布朗则避而不谈。这个悲剧就是,在过去50年中,西方将2.3万亿美元用于国际援助,却仍无法为孩子们买到价值12美分的药品,以减少全球一半的疟疾死亡病例;西方将2.3万亿美元用于国际援助,却仍无法为贫困家庭提供4美元的蚊帐;西方将2.3万亿美元用于国际援助,却仍无法为每位新生儿母亲提供3美元的补助,来预防500万婴幼儿的死亡;西方将2.3万亿美元用于国际援助,可阿玛丽奇仍旧辍学在家,捡拾柴火。如此充满同情的善举,却无法为急需帮助的人们带来这些实惠,这正是悲剧所在。

2005年7月16日,《哈利·波特》儿童系列图书第六卷的首发日,在英国和美国上架的900万本新书,被望眼欲穿的书迷一抢而空,图书零售商们不停地进货,以补充货架。亚马逊和巴诺(Barnes&Noble)网上书店将预定的图书直接投递到消费者家中。哈利·波特不需要马歇尔计划,年幼的巫师也不需要国际金融机构。国际社会如此高效地为富人服务,娱乐大众,却不能为濒临死亡的穷孩子们提供12美分的药品,这真令人心碎。

本书写的就是这第二个悲剧。空想家、名人、总统、财政大臣、官僚,甚至军人们都提到上述第一个悲剧,他们的悲悯与努力也值得人们敬佩。然而很少有人提到这第二个悲剧。无数人心怀善意和悲悯去帮助穷人,而我却提出这第二个悲剧,真像一个吝啬鬼。我对许多读者提起过,有许多善良的人们,都是西方大计划的信徒,相信它能够帮助穷苦大众,而我自己也非常愿意相信它们。时不时地,我会感到自己就像一个有罪的无神论者,红衣教主们正开会秘密讨论教皇保罗二世的接班人,而我却闯进去搅了局。虽然帮助穷人的大计划存在许多共识,但读者们仍会接受我对该计划的质疑,正如红衣主教们会接受我对新任教皇的提名——流行歌手麦当娜的质疑一样。

然而,我和许多持相似观点的人们仍继续努力,并非放弃对穷人的援助,而是要将援助落到实处。要减轻这一个悲剧,发达国家不得不首先将第二个悲剧列入议事日程。否则,目前这股解决世界贫困的热潮还会重蹈前人的覆辙:从美好憧憬到满心期待,又从沮丧失落到愤世嫉俗。

第二个悲剧源于传统上西方对全球贫困的错误援助方法。本书能够有助于在多年之后,最终发现正确的大计划,对外国援助进行改革,让穷人脱贫、吃饱饭,让孩子们远离死亡吗?过去五十多年中,诸多远比我智慧的人尝试过多种计划,无不以失败而告终。如果我已找到可行的计划,那可真是个大突破。
诸位读者尽可放心,本人并未被青史留名的念头冲昏头脑。乌鸦鼓噪般讨论所谓正确的外国援助计划,不过是误人子弟的又一表现。尽管众多前人尝试过,众多今人仍在尝试着发现所谓正确的计划,但是,真正正确的计划,就是不做计划。

计划者的失误,调查者的成功

我们把拥护传统解决之道的人们称为计划者,把寻求别样解决之道的人们称为调查者。为什么在死亡线上挣扎的穷孩子们不能得到价值12美分的药品而健康茁壮的富家孩子们能得到《哈利·波特》?其原因就是,12美分的药品由计划者提供,而《哈利·波特》由调查者提供。

这并不是说生产和分销《哈利·波特》的自由市场就能解决一切问题。穷困潦倒的人们,并没有金钱去刺激市场调查者来满足他们迫切的需求。然而,市场调查者的想法将有助于形成一个建设性的国际援助方案。

在实施国际援助的过程中,计划者高呼良好意愿,却没有鼓励人们付诸行动;调查者探究行之有效的办法,并因此获得成功。计划者吊着人们的胃口,却不去满足它;调查者却可以对自己的行动负责。计划者决定供给什么;调查者却在寻找需求。计划者试图与国际接轨;调查者考虑本国国情。高层计划者对基层知之甚少;调查者则去探究基层的现实情况。计划者从不去了解按计划行事是否达到了目的;调查者则去落实顾客们是否满意。如果新的援助仍然无法为孩子们提供12美分的疟疾药品,戈登·布朗会为此负责吗?

计划者认为自己已经清楚解决问题的办法,认为贫穷只是一个技术难题,自己的办法足以解决。调查者承认自己事先并不了解问题的答案,认为贫穷是政治、社会、历史、制度、技术因素共同影响的复杂问题,调查者希望通过反复证伪试验,找到解决每个具体问题的答案。计划者相信局外人的认识已足以解决问题。调查者坚信只有内部人士的认识才可能解决问题,而且大多数解决方案都由内部产生。

联合国新千年计划主管、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杰弗里·萨克斯充满激情且能言善辩。每一次听他演讲,我无不深受感动。可非常遗憾,他那看似聪明的解决方案却不那么让人信服。萨克斯教授提出了一个解除贫困的大计划,共有449个援助项目,包括利用豆科植物为土壤固氮以保持养分、实施抗逆转录酶疗法治疗艾滋病、用特殊编程手机为健康咨询师提供实时数据、建立雨水灌溉系统、建立电池充电站、为身患疟疾的孩子提供12美分的药品进行治疗。萨克斯教授在呼吁西方加大援助世界其他地区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具体的实施策略,却并非行之有效。根据萨克斯教授的新千年计划,联合国秘书长将牵头这个大计划,并与6个联合国官方机构统一行动,与联合国国家小组、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一系列发达国家援助机构相配合。该计划是西方旨在消除贫困的一系列计划中最新的一个。

谈到那价值12美分的药品,计划者们精力有限,却同时还要关注其余448个援助项目;他们缺乏对当地情况的了解,不知道每个地方有多少孩子身患疟疾,也不知道在众多医疗诊所中,每一个分别需要多少药品;他们没有工作上心的代理人将那些药品送到那里;当地诊所工作人员薪酬微薄,工作懈怠;众多援助项目代理人既要负责健康体系项目,又要负责疟疾项目;那价值12美分的药品,一如果出了库房却没有送达患病的孩子手中,没人知道谁该为此负责;当地孩子的家长们,甚至无法与计划者们就药品去向问题进行沟通。

调查者们的工作更有干劲,收效也更好。当他们抱着强烈的愿望去做一件事,同时成本又如此低廉时,他们一定有办法将这件事办成。

2005年7月16日,疯狂等待新书上市的书迷们将最新版本的《哈利·波特》一抢而空。因为市场给图书零售商、批发商、出版商们带来丰厚的回报,所以商人们才有强烈的动机保持图书供应。无数儿童读物作者寻找丰满的人物和曲折动人的意境,以此吸引读者为他们带来收入。曾靠社会抚恤金生活的苏格兰单身母亲J.K.罗琳,在创作出小巫师战胜大恶魔的《哈利·波特》之后,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女人之一。

调查者们发现,如果不是把精力分摊在大计划上,而是集中在一项具体任务上,比如为濒临死亡的孩子们提供药品,收效就会好得多。通过检验调查者们的任务可知,这项具体任务是否对贫苦大众帮助巨大,他们或因援助效果显著而得到嘉奖,也会为任务失败承担责任。我们能够看到,在一些领域,调查者们已经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但在消除全球贫困这个领域,计划者们控制着外国援助,调查者们鲜有机会一显身手。

计划者们可以做出言词华丽的承诺——终结贫困。唯一与之相悖的是,他们将关于贫困的第二个悲剧,带给了这个世界。忍受贫困的人们在死亡线上挣扎,这不仅仅归咎于漠视贫困的人们,同样也归咎于虽然渴望帮助却不懂如何真正给予帮助的人们。尽管我们向计划者们的善意致敬,但为了摆脱贫困,我们必须对他们的主张采取强硬的态度。

大麻烦和大计划

从购买力的角度看,全球有将近30亿人的日消费不足两美元、8.4亿人没有足够的食物、每年有1000万儿童死于可轻易预防的疾病、300万人死于日益扩散的艾滋病、10亿人喝不上洁净的饮用水、20亿人用不上基本的卫生设施、10亿成年人是文盲、不发达国家中有1/4的儿童尚未小学毕业便辍学在家。于是,阿玛丽奇不得不一筐筐地背柴火,无法去学校读书,无法去操场玩耍。

毋庸置疑,贫困问题打动着很多发达国家的人们。为消除贫困,西方世界进行了一系列努力。除了来自外国的经济援助,也包括技术支持,来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贷款,传播资本主义及民主观念,改善医疗救治条件,以及国家建设、新帝国主义、军事等一系列干涉。无论左翼还是右翼,都参与到这一努力中。

那么,“西方”到底指的是谁?尽管非西方国家(如日本)和全世界的专家权威们,也参与到使不发达国家转型的进程中,但所谓西方,主要还是指控制着各大国际组织的北美和西欧政体。

穷人们的悲剧激起了进行变革的愿望。吐界银行行长詹姆斯·沃尔芬森把“我们的梦想是一个没有贫穷的世界”的字样挂在世界银行总部大厅的墙上。谈到这样一个梦想时,他激情澎湃地写道:

如果我们能脚踏实地而又充满远见地行动,
如果我们拿出勇气,
如果我们站在全球的角度进行思考并分配资源,
我们就会给后代一个更加和平与公平的世界。
只要能减轻一点点的苦难,
全世界的孩子们都会充满希望。
这,不仅仅是一个梦想;
这,是我们的责任。

新千年伊始,在纽约,联合国提出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梦想。它在“有史以来最盛大的一次国家首脑聚会”上,承诺将“消除贫困,推动人类尊严与平等,实现和平、民主以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当时,各国政客们尤其对“千年发展目标”表示认可。2015年之前要完成的八个目标包括:一、根除贫困与饥饿;二、在全球范围内普及初等教育;三、推动性别平等,提高女性地位;四、降低儿童死亡率;五、改善妇女健康;六、防治艾滋病、疟疾及其他疾病;七、确保环境可持续发展;八、发展全球合作。这些无一不是美好的目标。
2005年1月,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在瑞士达沃斯(当年世界经济论坛举办地)呼吁,通过“大推进”计划,提高外国援助金额,实现非洲的千年发展目标。布莱尔做了一份“非洲报告”,3月出台的报告,同样呼吁实施“大推进”计划。
2005年7月在苏格兰举行的八国集团峰会上,戈登·布朗和托尼·布莱尔将消除非洲贫困的议题列在议事日程首位。2005年7月2日,鲍伯·吉尔道夫(一位为非洲募捐的爱尔兰摇滚歌手)聚集众多知名乐队举办了“现场八方(Live8)”慈善演唱会,试图游说八国集团领导人能够改变非洲的“贫困过去”。在1985年的“巨星资助非洲慈善演唱会”上表演过的埃尔顿·约翰来了,麦当娜也来了,新生代的“酷玩”等乐队也参加了演出。在八国集团峰会期间,数十万人为了非洲脱贫的事业游行奔走。“现场八方”慈善演出诠释了穷人们的痛苦,音乐会为帮助穷人而进行的努力感人至深。摇滚明星们拿出时间,呼吁全世界人们关心那些在绝望中挣扎、饱受贫困折磨的人们,这真是一件善举。

只有从过去的努力中汲取经验,才能真正在今天帮助穷人。然而,遗憾的是,西方很少能够如期完成上述美好的目标。举例来说,联合国在1990年举行的一次峰会上,提出在2000年前完成对初等教育的普及(现在已计划到2015年)。早在1977年的一次峰会上,联合国提出在1990年之前,实现全人类使用洁净饮用水及卫生设施的目标(根据千年发展目标,这个期限现在是2015年)。然而,从来没有人对这些未完成的目标负过责任。
2005年7月,八国集团达成协议,将援助非洲的金额从每年250亿美元增加到500亿美元,援助额增加一倍。同时,免除非洲在先前尝试“大推进”计划的过程中由援助贷款引发的债务。

目前,这股实施大计划的热潮,正随着“反恐战争”的进行获得新发展。2003年5月,在打败萨达姆的军队之后,布什总统在海岸卫队军官学院的一次毕业典礼上激励众人:“防治疾病、消除饥饿和贫困等目标,从道德层面展示了美国的影响。威尔逊总统曾说,‘实现人类的解放,美国有着其他国家所没有的精神力量’。新世纪里,我们必须把这种力量贡献给全人类的福祉。”新军事干涉与冷战时期的军事干涉大致相同。新帝国主义者与旧时代殖民者的幻想也别无二致。军事干涉与占领体现了典型计划者的思维:通过来自西方的某个简单外部因素,企图改变属于世界其他地方的、由复杂因素影响着的内部问题。
进行经济援助的“大推进”计划,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推动外国援助的想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当时中央计划和“大推进”规划正风靡一时。这种理念遗留到今天,影响了各机构对经济发展进行计划的手段。世界银行、地区性开发银行、美国国际开发署等国家援助机构都曾受到影响。首先,这些机构呼吁对不发达国家的经济进行规划;随后,它们转而呼吁在这些国家开放自由市场。但在很多方面,这些机构本身却继续以计划者的姿态进行运作(直到今天,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仍在倡导一种类似国家计划的文件,叫做《战略减贫报告》)。

西方非政府组织是从马里人腰包中偷钱的强盗

约翰·珀金斯在《经济杀手:美国欺诈全球真相》里提到,西方非政府组织支援非洲,却引进了一大批拿着优厚薪水的外国专家。他们生活奢侈,却与他们理应服务的人民毫无接触。

西方非政府组织派到非洲国家马里的辛迪说,“我沮丧地发现,我们执行任务的方式仍然是自上而下。我好像就是一个从马里人腰包中偷钱的强盗,因为马里人同样有资格培训他人,而且会做得更有效,完全可以获得不错的薪水。我来干什么?他 们了解市场,他们了解得太多了。农业服务机构将我们送到这里,要花很多钱:空运费用、陆路交通费、医疗保险费还有生活费。我们本应该是这里的农业专家、顾问,但当我来到以前就派我来过的村里时,我非常绝望。我问自己,我来这里干什么。为了把我这个专家送到这里,已经花了够多的钱,如果把这些钱资助给马里 农村家庭,可以用上好几年。”

辛迪希望能创建一个在地非政府组织,协助马里走上真正参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就必须让马里当地人参与进来,尊重马里人的知识和智慧。“这样一个组织,将会聘请非洲人培训他们自己的同胞。马里人的年平均收入大约400美元。我们认为,利用一个和平队志愿者要花费的成本,从培训费到出差费,从卫生医疗保障到生活津贴,按当地标准,我们可以为数十人支付非常不错的薪水,他们的工作也会更有起色。”

“一般说来,”格雷格说,“真心服务的组织直接与当地人——小人物——打交道。工作人员说当地语言,生活方式也和当地人一样。”

民力网认为这番话对中国也很有启发,有些民间组织的项目可能并不在组织注册地,而是偏远地区,社会行动者在执行这些项目时,一定要充分利用当地人,能本地化的就本地化,既能节省费用,更重要的利用本地智慧、原有经验,千万不要以为自己是高高在上的救世主,脱离当地民众,最终影响执行效果。

 

稻草人PETER:白人的阴谋--《白人的负担》读后感

来源:原ngocn.org网站

我是先看同事的英文版,然后得知出了中文版,欣然购之。

这本书的小标题是《为什么西方的援助总是收效甚微》,作为一个发展工作者来说,很希望知道作者是如何谈的,看有没有什么我,或者中国可以借鉴的。

读完后,我觉得这本书写得太学术了。因为作者只看到了问题的表面,或说一部分,没有深入分析。

第一,全书基本介绍

一开始,作者在文中就提出了这个让人深省的问题:在过去的50年中,西方将2.3万亿美元用于国际援助,“却仍无法为孩子们买到价值12美分的药品,。。。无法为贫困家庭提供4美元的蚊帐。。。。。无法为每位新生儿母亲提供3美元的补助。。。。。”

这么多钱投下去为什么效果如此差?

作者在文中指出主要原因是好高骛远。指出白人们还是以一幅救世主的心态来对待这个工作,“‘我们’就是上帝的选民,要去拯救其他地方。由此就产生了白人负担。”

所以,他们就制订了一个个气势恢宏,让人兴奋的计划。作者将这些计划与1857年乌托邦主义者欧文的观点进行了对比,发现二者是惊人的相似,潜台词就是说,这些具有浓烈个人理想主义色彩的西方救世计划就是100多年前乌托邦思想的再现。

作者说,白人这些援助计划失败的原因就是因为太理想,太伟大,同时也是自上而下,脱离实际,所以失败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作者在书中不惜笔墨来分析世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这些大计划失败的原因。围绕着从政治到经济,从文化到法律制度,从民主到权力,作者展开讨论,说明这些失败与上述原因无关,而是因为这些计划的制订是从上而下,脱离实际的,总之,这些观点看上去是那么回事,然后又举例说明成功的援助行动是如何从实际出发,与实际结合。

不但如此,作者还指出当年的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并没有帮助当地经济发展。而当时这些帝国主义者与殖民主义者也和现在的人一样,是怀着理想来帮助当地人发展。如文中引用英国殖民者的话说:“(印度将会)成为拥有我们英国艺术、道德、文学、法律等伟大成就的不朽王国。。。。我看到那血腥的封建迷信正在渐渐消失。。。。我看到了共和国思想在那里萌发。虽然受到政治和宗教专治的压迫,但它正在逐渐发展成为可以结束专制统治的高贵思想。”甚至引用了一个当时的英国评价员的话:“考虑到基督教在异教政府的影响,认识到英国的统治为不幸的印度人民带来了无可言表的福祉,所以统治这个国家不是英国的野心,而是慈善之举。”(写到这,我觉得非常恶心,如果是这样,为什么你英国人不接受希特勒的统治呢?真他妈的虚伪)

作者通对比过去殖民与帝国统治来说明,一个国家的发展不是靠国外援助就能做到的,很多没有被殖民与帝国统治的国家与没有援助计划的国家一样都有良好发展的例子。而且还说这些外来的援助与干涉不但无助于发展,反而导致了动乱,经济衰退,暴政,民主倒退等情况。

最后总结说,一个国家要发展一定要立足本土,并举了中国和印度等国例子来说明本土发展的重要性。书中建议这些援助者不要那么自大与自信,要援助个人而不是政府,并再次强调援助不能终结贫困。成功的援助要建立反馈与评估机制,要贴近穷人等。

第二,白人的阴谋

这是全书的基本情况。听上去不错。如果我是05年前读到这本书,我会叫好,可是现在的我读到这本书,不禁觉得这个学者可爱得有趣。

书中有两个机构贯穿了全书,就是世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我在关于全球化的文章与《一个经济杀手自白》的读后感中都提到了这两个机构在充当西方资本主义霸权的打手作用。说白了这两个机构就是为西方资本主义代言人,而且是慈善代言人。现在时代不同了,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开辟殖民地,赤裸裸地去剥削当地人,掠夺他国的资源了,于是“‘欠文明’摇身变成了‘欠发达’;‘原始民族’也变成了‘第三世界’”,然后以经济援助的名义来继续剥削和掠夺。因为“富国的政客们控制着国际援助机构(我认为主要是指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再回头来看作者的不满:“尽管(结构性调整贷款)失败的例子很多,但是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还是在长达二十多年的时间里继续不断地进行结构性调整贷款。直到今天,它们还在发放这样的贷款,只不过把贷款的名称更改成为‘扶贫贷款’。”

――“选取了从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接受结构性调整贷款的20多个国家。它们都没有获得经济增长,有的甚至遭遇到了负增长。同时,我还列出了接受结构性调整贷款数量最多的10个前共产主义国家。它们中的大多数经济呈现严重的负增长,而且伴随严重的通货膨胀。”
――“2002年世界最不民主的25个政府统治者(根据世界银行对199个民主国家的民主测评)得到了总价值90亿美元的国际援助。同样是2002年,世界最腐败的25个国家得到了94亿美元的援助。2002年接受国际援助最多的15个国家每个都能拿到超过10亿美元的援助,而它们都排在2002年世界最差政府的前1/4中。”
――“(数据)显示了世界范围内国家失败或崩溃的8个案例,其中的7个在崩溃前10年内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有长期的合作。从数据来看,长期参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项目更容易导致国家崩溃。”
――“1963-1985年间,利比里亚花了其中77%的时间来动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一个项目,可就在1985年,利比里亚却陷入无政府状态。1980-1989年间,索马里花了近八年的时间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合作,在那之后,军阀将国家四分五裂。”
――“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不断地贷款非洲,然而非洲并没有实现增长,更无法偿还贷款。这是一个普便的模式:项目国家的增长没有达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期。”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先后26次给予科特迪瓦结构性调整贷款。可这段时期,该国却陷入了历史上最长也是最糟糕的经济衰退,其人均收入也大幅下降。如今,科特迪瓦身陷内战。近年来几乎所有陷入无政府状态的国家,都曾接受过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强力干预。”

为什么会这样?
为什么受他们援助的国家不但没有经济增长,反而倒退,甚至是动乱?
为什么对这些国家的援助失败了,却还一而再,再而三地给?
不要告诉我是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太蠢了。
我们先简单了解一下世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组成与主席选择情况吧

世界银行有184个成员政府,其它机构有140到176个成员政府不等。世界银行集团的所有组织都由一个由24个成员组成的董事会领导,每个董事代表一个国家(重要的出钱国)或一组国家。
每个世界银行集团的机构的拥有权在于其成员国政府,这些成员国的表决权按其所占股份的比例不同。每个成员国的表决权分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所有成员国相同的,第二个部分按每个成员国缴纳的会费而不同,因此虽然世界银行的大多数成员国是发展中国家,它主要受发达国家控制。这个结构始终受到批评。(批评家认为一个更民主的管理方式可以更加符合发展中国家的需要。)2004年11月1日美国拥有16.4%的表决权,日本7.9%,德国4.5%,英国和法国各4.3%。由于任何重要的决议必须由85%以上的表决权决定,美国一国可以否决任何改革。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MonetaryFund--IMF)是世界银行巨头们私有的欧美中央银行以及其它一些掌控了世界经济命脉的银行家们所掌握的(欧美中央银行一般是私有的,这些国际银行家们掌握了货币发行权,也就是这些政府真正的幕后之手)国际金融组织。

IMF的议事规则很有特点,执行加权投票表决制。投票权由两部分组成,每个成员国都有250票基本投票权,以及根据各国所缴份额所得到的加权投票权。由于基本票数各国一样,因此在实际决策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加权投票权。加权投票权与各国所缴份额成正比,而份额又是根据一国的国民收入总值、经济发展程度、战前国际贸易幅度等多种因素确定的。目前IMF的投票权主要掌握在美国、欧盟和日本手中,中国的份额甚至不如比利时与荷兰的总和。美国是IMF的最大股东,具有17.4%的份额,中国仅占2.98%。IMF这种以经济实力划分成员国发言权和表决权的做法与传统国际法的基本原则显然是背离的,引起了不少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不满。美国在IMF中占有16.83%的投票权,IMF重大议题都需要85%的通过率,因此美国享有实际否决权。
按常规世界银行的行长是美国人,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总裁是欧洲联盟的人。

世行的CEO都是出身于美国政府部门,如越战时的国防部长麦克拉马拉就当了13年的世行主席;保罗•沃尔福威茨也是国防部副部长,于2005年6月-2007年6月30日期间担任主席。想想看,由国防部长担当世行主席,意味深长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行美国占有最大的股份与话语权,这种制度让人感觉世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俨然就像一个股份公司。
打死我都不信这些由经济政府金融商业界精英组成的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蠢到不懂自下而上,不懂调查,不懂规划,更不懂得吸取教训,屡屡犯错却不思悔改!

原因很简单:
  混水摸鱼,趁火打劫,假公济私,杀贫济富。
所谓的结构性调整不过是为了打开其它国家的大门,好让西方国家的资本能自由进出这些国家,来实现经济控制,进而是政治控制,从而达到控制这个国家,最终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剥削与掠夺。
  因为一旦控制了经济,基本就控制了这个国家,不论这个国家是不是民主,经济都是左右政治的力量。作者通过分析也说证明:“1,能否获得援助与是否是民主国家无关;2正式的数据显示援助破坏了民主。”

然而作者不但在书中竭力为过去的殖民统治与帝国统治涂上了层浪漫的粉色,即前文所引的:“英国的统治为不幸的印度人民带来了无可言表的福祉,所以统治这个国家不是英国的野心,而是慈善之举。”作者也对现代的“西方援助”镶上了金边,没有勇气来承认世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西方国家的援助,其实就是经济绑架。

所以“为什么援助者却一定坚持类似的行为必须经过穷国的政府才能达成?”答案就是“援助的目的是改变政府,而不是帮助穷人解决他们最迫切的需求。”

这样,就解释通了为什么他们会通过政府,并且一而再,再而三地来进行所谓的经济性调整贷款了。搞定了政府,就能搞到合同,不论是掠夺他国的资源还是倾销本国的产品,有了政府的支持,当然一路绿灯。所以,我们也可以看到在非洲内战后面,这些西方国家的影子,他们要选择听他们话的代言人,并提供支持,除了武器,当然就是白花花的银子了。不要忘记,商人不是慈善家。他们贷款不是发了善心,而是有经济利益在后面的。确切地说这种贷款是一种投资。说到这,也就明白这些援助行动为什么会失败,所谓的援助计划本来就是用来忽悠人的,实质上是这些贷款是买路钱。

在《一个经济杀手的自白》中作者作为一名前援助机构的工作人员指出“他们通过伪造财政报告、操纵选举、贿赂、敲诈、色诱乃至谋杀等手段,拉拢、腐蚀和控制他国的政治与经济精英,向他们蓄意提出错误的宏观经济分析和产业投资建议,诱骗发展中国家落入预设的经济陷阱,从而控制这些国家的经济命脉和自然资源,并通过欺骗手段让成千亿的美金源源不断地流入美国,为巩固、扩大美国在全球的经济、政治和军事霸权服务。”的一样,本书中作者也说“富国的援助者会迫使受援者去购买本国(指援助国)出口商的产品(恩道尔在《粮食危机》中也说美国如何通过要求受援国来购买美国的农产品来实现摧毁地方农业,达到控制农业的目的)。美国就要求受援者把受援金额的3/4用来购买美国产品。。。。。。通常,由于富国坚持本国专家作为技术顾问,所以对穷国的技术援助结果更糟。这样一来,对穷国的技术援助资金中很大一部分又流回到富国的技术咨询公司中去了。”(我在《一个经济杀手的自白》的读后感中也说:“作者通过在尼日利亚,伊拉克,沙特,印尼参与的各种经济结构调整,发展帮助,扶贫开发行动和计划,通过如何以发展和脱贫的名义,运用人家看不懂的工式,规划出如果这些项目建成,一个国家的经济会如何如何高速发展的蓝图,让一个个国家为了基建项目背上外债,而这些项目的承包商又是美国人(中国可能例外,不过,机械可能还是用国外的),这样,帮助的钱又回到了美国人手中;而这些项目建好后,还需要大量的配套维修费用,这样,这些国家就永远陷于其中而永远无法解脱。”)

其实西方国家用经济来搞乱他国来从中牟利并不新鲜,很久以来,他们就懂得如何制造矛盾冲突,从而得到插手干预他国的机会。在书中作者说:“今天政治危机的重要问题,例如巴以冲突、伊拉克战争、克什米尔争端、反恐战争以及非洲残忍的内战,这些冲突的根源都是西方人曾经对待人民就像‘小卒子’那样。看看现代社会大事件的背后,你经常会发现早已被人遗忘的殖民计划者的阴谋。
西方对其他国家的迫害,造成他们现在的痛苦,主要有三种方式。第一,西方将一块土地划分给一个民族,而这块土地恰恰是另一个民族长期拥有的。第二,西方人在一个民族的领土中划分一条或多条界线,将完整国家的民族人分成几个部分,使国家主义无法实现统一。同时又在这新形成的几个国家中留下了少数民族问题。第三,西方人把几个夙敌的国家整合为一个国家。”

从印度,到以色列,从苏丹到海地,从中国到南斯拉夫,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我以前就说,这些殖民国家临走前也不忘记拉一坨屎,留下种种祸端,为以后再次返回插手作好了准备。因为这有助于实现他们混水摸鱼,趁火打劫,假公济私、杀贫济富的目的。

后记:
本书如果与《一个经济杀手的自白》《货币战争》《石油战争》《粮食危机》与《粮食战争》结合起来看,会对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有更清晰的认识。这也是我为什么对所谓零8宪*章嗤之以鼻的原因。我不认为这些人当中的一些不爱国,只是,如果我们缺乏基本的政治敏感性,不了解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的情况,空喊口号,只会误国。我个人欣赏与喜欢民主,同时在生活中也在力行与推广民主,但是我不造成多党制,因为中国与法国等欧洲国家不一样,他们民族是单一的,而中国有至少56个民族;在美国,因为是移民国家,虽然有各种民族,但不像其它国家一样,有着土地与文化的冲突(唯一的地方性或领地性的民族印弟安族也灭得不成气候了)所以也不存在民族冲突的原因。而在非洲,印度,南斯拉夫,包括台湾,我们看到实现民主多党制后,民族主义高涨,而发生了民族冲突,国家的分裂,冲突与内战的爆发,种族屠杀等,尤其是世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热心干预的非洲地区(世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卢旺达与塞拉利昂发生内战与屠杀间和屠杀后依然提供贷款。)书中作者也引用资料说:“近期的一项调查显示,民主(通常按照PolicyIV的定义)并不能降低对少数人权利极端侵犯的可能性:国家支持对政治或种族受害者的大屠杀。”“穷国的种族和阶级经常对立起来”“民族的多样性使得保护少数人的民主更难发展。制定规则的肯定属于占大多数的种族,他们不可能制定将权力交给少数群体的规则。”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民主主要在非洲资源匮乏的地区取得胜利,比如贝宁、马达加斯加和马里,而盛产石油的国家如阿尔及利亚、喀麦隆和利比亚仍然是独裁统治。世界范围内,盛产石油的国家基本都被列在世界银行三个研究员所衡量的最不民主的1/4国家中。”
原因?
很简单:贝宁、马达加斯加和马里这些地方没有西方国家的利益,他们才懒得插手,反而因祸得福。而一些阿拉伯国家,他们是独裁,可是美国及西方国家与其打得火热,原因?当然是石油了。所以也就不稀奇西方媒体对于这些独裁国家集体失声了。他们才不会为了所谓的民主,自由,人权去得罪这些控制着他们经济命脉的主子。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