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特朗普表态请求访华,随后连发两文

(2025-05-24 05:54:23) 下一个

预判真准,中国抛276亿美债,特朗普表态请求访华,随后连发两文

2025-05-23 19:19:02 来源: 真猫爷的渔场 河南  举报

近日,美国财政部公布了一组数据。数据显示,中国在三月份就抛售了大量的美债。

有分析人士认为,这是中国有先见之明。因为从四月初特朗普实施所谓的“对等关税”之后,美债市场就遭受了极大的波动。

而另一方面,美国经济的波动也让特朗普扛不住了。近期,特朗普开始表态,希望能够访问中国......

中国抛售美债

5月16日,美国财政部公布了一组关键数据,引发市场关注。数据显示,中国在3月减持了高达276亿美元的美国长期国债,将美债持有总量降至7654亿美元。

这一数字意味着,中国不再是美债的第二大持有国,位置被英国取代——后者在同期增持至7793亿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段时间里,不少西方国家,包括日本和英国,都在继续增持美债。有人指出,相比之下,中国的选择体现了我们的先见之明。

进入4月,特朗普突然宣布将实施所谓“对等关税”政策,针对中国与多个国家的商品征收更高关税,贸易紧张局势急剧升级。

这一政策不仅引发了政治层面的强烈反弹,也迅速在资本市场掀起了波澜。美国债市首先受到冲击,随后连带引发了股市资金的外逃。

根据美银统计的数据,在4月最后一周内,美国股市资金净流出达到89亿美元,表现出了资本对政策不确定性的强烈反应。

而这些逃离的资金并没有静止观望,而是流向了看起来更稳定的市场:欧洲股市吸引了34亿美元,日本股市则流入了44亿美元。

这一进一出之间,全球投资者对美国经济前景的信心明显发生了动摇。

不仅市场在变动,美国国内的专业机构也开始发出警示。

美联储在同期的一份声明中措辞变得前所未有地严厉,直言关税政策带来的影响远超预期。

虽然劳动力市场在短期内仍保持稳定,但通胀问题并未缓解,反而隐隐有上升趋势。

更重要的是,美联储首次在公开表态中提到了“失业率上升”和“通胀加剧”的双重风险,显示其对整体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已不容忽视。

从这个角度看,中国早在3月份就选择减持美债,确实显得颇有远见。

在美债市场还未发生剧烈波动之际,中国率先抽身,避免了在高风险阶段持有过多美债资产所可能带来的损失,也进一步强化了自身金融安全的底线。

特朗普扛不住了

除了美债的问题,美国经济其他方面现在也存在很大的问题。

据美国CNBC报道,随着关税不断加码,美国制造订单持续下滑,大量企业被迫取消进货安排,进出口数据双双走低。

原本以为“对外征税”可以保护本国产业,结果却是“杀敌八百,自损一千”。

在这场关税攻势中,美国出口遭遇沉重打击,农产品尤甚。

以西海岸为例,波特兰港的出口量暴跌51%,塔科马港也下滑了28%,创下近年来罕见的下跌幅度。

彭博社紧接着在5月中旬发文指出,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已经深深扰乱了美国的商品供应链。

大多数零售商目前面临货源紧张的问题,不少商家正赶在中美关税暂缓的90天窗口期内拼命补货,但即便如此,也难以缓解接下来的商品短缺困境。

彭博社直言,如果不迅速取消关税,美国消费者在下半年购物季恐怕难以买到心仪商品,而“通胀+短缺”的组合,很可能进一步引发民怨。

不仅实体商品受损,就连美国原本引以为傲的服务业也遭到波及。

标普全球的首席商业经济学家威廉姆森表示,无论是企业服务还是消费类服务,尤其是金融类企业,近期都普遍反映订单减少,增长预期急剧下滑。

这种“信心塌方”正在向整个经济体蔓延。

面对内外交困的局势,特朗普的态度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他不再像过去那样一味把矛头对准中国,反而转向了美国国内。

一方面,他公开表达了希望尽快访问中国的意愿;另一方面,他连续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两篇措辞激烈的文章,引发舆论震动。

第一次发文,他“喊话”美国最大零售商沃尔玛,要求其不要把商品涨价的压力转嫁给消费者,而应该自行优化供应链,降低成本。

从中可以看出,特朗普意识到物价上涨已经触及美国民众的敏感神经,他希望企业自己“消化”关税带来的冲击。

第二次发文的矛头则直指美联储。

他强烈要求联储尽快降息,用更宽松的货币政策来缓解当前经济的紧绷状态。

换句话说,他希望通过印钞和压低利率的方式,把自己的贸易政策所带来的“后遗症”转嫁给全球资本市场。

有分析指出,相比于之前的强硬立场,如今的特朗普在压力面前不得不调整策略,不再一味指责中国,而是将压力抛向了美国国内。

当然,这是否就意味着特朗普完全迷途知返,要和中国真诚合作?

恐怕,这还需要后续观察......

参考资料:

中国3月逆势减持美国国债 第二大债主之位让与英国——联合早报

特朗普关税冲击美股美债!美银:投资者正蜂拥逃往欧洲和日本——财联社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