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德总理肖尔茨访华 经济界谁去谁不去?

(2022-10-29 07:23:19) 下一个

肖尔茨访华 德国经济界谁去谁不去?

日期 29.10.2022

https://www.dw.com/zh/%E8%82%96%E5%B0%94%E8%8C%A8%E8%AE%BF%E5%8D%8E-%E5%BE%B7%E5%9B%BD%E7%BB%8F%E6%B5%8E%E7%95%8C%E8%B0%81%E5%8E%BB%E8%B0%81%E4%B8%8D%E5%8E%BB/a-63586211?

德国总理肖尔茨即将前往北京进行短暂访问。德语媒体披露了随行的德国经济界代表团名单,共12名德国企业老板将陪同肖尔茨访华。 

德国总理肖尔茨11初将前往北京进行短暂访问

德国总理肖尔茨11初将前往北京进行短暂访问

(德国之声中文网)德国总理肖尔茨11月4日将前往中国访问,这一消息柏林率先公布后,北京到周五(20月28日)才由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证实,而随行的德方经济代表团阵容也是外界关注的焦点。据德国《商报》报道,共有12名德国企业代表将陪同肖尔茨出访,其中包括大众汽车总裁布鲁姆(Oliver Blume)、西门子总裁傅乐仁(Roland Busch)、默克集团执行长葛丽鹤(Belén Garijo)、德意志银行执行长索英(Christian Sewing)、巴斯夫欧洲公司执行董事会主席薄睦乐(Martin Brudermüller)、德国医药公司Biontech创始人沙欣(U?ur Sahin)。其他也在随行名单上的公司还有宝马、瓦克化学集团、运动品牌阿迪达斯、婴儿食品制造商Hipp、加热技术公司Geo Clima Design以及制药公司拜耳。

《商报》指出,Biontech的随行格外引人关注,因为该公司自疫情初期便希望让其疫苗在中国获得批准。此外,此次将随肖尔茨访华的经济界代表中只有两名是女性。报道称,申请加入经济代表团的约有100人,但由于德国企业仍由男性主导居多,联邦政府经常面对的问题是难以找到女性代表随行。

大众汽车集团向《法兰克福汇报》证实布鲁姆受到联邦总理邀请随团访华。该集团表示,受到新冠疫情影响,双边已有三年没有直接交流。"鉴于地缘政治和全球经济形式全盘改变,访问北京提供了个人交流意见的机会。"

巴斯夫的薄睦乐则表示,对中国的访问是一个"良好的信号",这表明"我们对对话保持开放态度",以及"我们持续对与中国的联系感兴趣。" 他周三曾经呼吁不要"抨击中国","应该更多地审视自身,审视我们的缺点和弱点,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但《法兰克福汇报》认为,没有比在中国领导人刚刚在二十大后开启第三个总书记任期后访华更糟糕的时间点。德国执政联盟内部也存在反对声音。绿党和自民党认为肖尔茨的中国行将发出错误信号,鉴于北京对台的武力威胁以及中国人权问题,德国政府的"新中国战略"其实是希望减少对中国的依赖。该报指出,德国经济界也有许多人无法理解为何此时要随同总理前往北京,因为无论如何,许多企业高管一周后都会与联邦政府一同前往新加坡出席德国亚太商会。

据《法兰克福汇报》消息,许多Dax指数中主要企业的高管不在经济代表团名单上。奔驰CEO康松林(Ola Källenius)以日程安排为由不克前往。戴姆勒卡车执行长道姆(Chef Martin Daum)表示没有时间。最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博世、大陆集团和舍弗勒也没有高层领导将随行。此外,半导体制造商英飞凌执行长哈内贝克(Jochen Hanebeck)、SAP全球联席首席执行官柯睿安(Christian Klein)、德国工业巨头图森克虏伯首席执行官默茨(Martina Merz)、德国航运公司赫伯罗特首席执行官杨森(Rolf Habben Jansen)、德国邮政公司总裁阿佩尔(Frank Appel)都不会随总理肖尔茨访华。

德国工业联合会主席(BDI)鲁斯武姆(Siegfried Russwurm)此次也缺席名单。鲁斯武姆与康松林都曾在2019年随德国前总理默克尔访华。

此前多家媒体曾披露,德国总理肖尔茨将在11月初访问中国并且与习近平会晤。他将是新冠疫情以来西方七国集团首位访华的国家领导人。联邦政府发言人周一在柏林表示,由于中国新冠政策非常复杂,这趟行程将会非常短暂,肖尔茨没有计划在北京过夜,只会是"一日游"。

(德国编辑网络、商报、法兰克福汇报、法新社)

 

西门子前总裁:欧洲低估了中国“一带一路”的影响

https://www.dw.com/zh/%E8%A5%BF%E9%97%A8%E5%AD%90%E5%89

西门子前总裁、德国经济亚太委员会(APA)主席凯飒近日在接受德国媒体采访时向德国政府和企业提出建议,德国“不要站在中国的对立面,但同时也要努力寻找替代方案”。他说,一个出口国无法承受贸易争端,但也不能依赖一个不可预测的外国市场。  

德国经济亚太委员会(APA)主席凯飒说:“如果我们(欧洲)不联合起来,那么全球标准的制定就将在美中两国间产生。”

德国经济亚太委员会(APA)主席凯飒说:“如果我们(欧洲)不联合起来,那么全球标准的制定就将在美中两国间产生。”

(德国之声中文网)今年5月德国经济亚太委员会公布了一份立场性文件——“欧盟、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及德国经济前景展望”(Wirtschaftszusammenarbeit der EU mit Asien-Pazifik,Perspektiven der deutschen Wirtschaft)。这份文件建议德国经济利用机会加强对欧盟施加更大的影响。文件指出,德国经济应该在谈判桌上保持一席之地并在国际上发出自己的声音。而且欧盟应该在国家之间协助塑造未来的世界贸易。文件同时建议德国经济在中国之外的亚洲地区寻找其它的市场和伙伴国。文件分析认为,亚洲依旧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

德国经济亚太委员会(APA)主席、西门子前总裁凯飒 (Joe Kaeser) 在接受信息媒体平台China.Table采访时指出 ,德国体量太小,凭一己之力无法在制定全球标准的问题上获得足够的话语权。他说:“如果我们(欧洲)不联合起来,那么全球标准的制定就将在美中两国间产生。”他表示, 德国经济亚太委员会 公布的这份立场文件是向欧盟提出的呼吁和建议。“我们不能让人指责当初我们没有及时地指出问题,” 凯飒 说,“这事关重大。因为这些发展将影响到未来我们的富裕繁荣。”

 
5:09 min

中国:是伙伴还是对手?

凯飒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也谈到目前已经被冻结的《中欧投资协定》审议进程。今年5月20日,欧洲议会以599票赞成、30票反对及58票弃权,大比数通过决议,冻结审议与中国的《中欧投资协定》的批准进程。决议指出,如果要恢复审议欧中投资协议,北京方面必须先取消对欧盟政治和外交人员的制裁措施。

虽然这项决议没有约束力,但在欧盟27国政府中具有政治影响力,也意味着欧中双方在2020年12月底达成的协议无法继续进行下去。

这一僵局对中国和欧盟都是一个挫折,因为这份投资协议经过7年谈判才达成,协议将允许对欧洲在中国的投资和知识产权提供更大的保护。欧洲外交官说,中国希望提高作为一个公平和尊重的贸易伙伴的国际地位。

凯飒在接受China.Table采访时指出,所有这一切也表明了一个问题,就是面对中国这个经济大国,各界的态度在此之间已经变得多么分裂。他说:“他们(中国)会盯着我们看,但他们不会等待我们。”

他说,现在最大的希望就是就是期待欧洲进一步加强一体化,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长期的富裕与繁荣。他建议秋天德国联邦大选结束后新的联邦政府全面着手这个问题。他说:“德国作为欧洲最大的经济体,在许多行业都是技术和市场的引领者。如果这个过程出错,那么德国的损失最大。”

China.Table的记者问 凯飒 ,如果欧盟内部成功协调了对华政策,那么怎样才是应对一个会使用反制裁手段而且看起来越来越不友好的大国的正确方法呢?

凯飒回答说:“导致这一系列连锁反应发生的不仅仅是中国。正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富裕发达的工业国家拿什么理由去拒绝发展中国家提出的追求富足生活的要求呢?这里需要大量的策略和技巧。大家还是要彼此沟通,并且考虑到其它国家的现实情况。有一些文化上的事,在采取行动前,应该先搞清楚弄明白。”

他说:“很明显的是,中国现在正以越来越清晰和高效的方式落实其谋求领导地位的主张。所以我们不可避免地要去因应中国和它的制度。国家资本主义作为政府管理模式可以实现非常高的效率。这种体制不符合我们的民主标准,但是它却是现实存在的,所以民主世界也必须和它来打交道。”

凯飒还在采访中提到“一带一路”的问题。他说,很长时间以来,欧洲人低估了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经济影响和地缘政略影响。他说:“现在我们必须留意美国人现在有什么打算。美国人肯定会采取行动,并且在战略上做新的调整。他们很可能把台湾、韩国、日本和其它一些拥有共同战略利益的国家聚拢在一起。那么这些国家今后就会和美国展开更密切的合作,而不是和欧洲。因为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欧洲很难和这些国家列在一起。而且在极端的情况下,欧洲也不可能成为这些国家的保护国。我们欧洲人必须要当心别被落下了。”

今年2月,美国 前参议员吉姆·韦伯(Jim Webb) 曾在 《华尔街日报》上发文倡议拜登政府考虑启动“美版一带一路”。 他呼吁拜登政府开始重视在美国对外政策中“常被忽视的国家”,给这些地区选择美国的机会,以此抗衡中国影响力,防止世界体系为威权主义所胁迫,这有利于美国的“外交和经济健康”。

6月1日, 彭博社报道称,七国集团(G7)计划在即将召开的G7领导人峰会时推出一项“清洁绿色倡议”(Clean Green Initiative),其主旨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一个框架,支持其可持续发展和绿色转型”。 这项倡议被看作是 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针锋相对的“替代方案” 。

 
 
 
 
8:35 min

欧中印激辩“一带一路”

德中建交50年:德国总理们与中国的“亲密接触”

在任16年的默克尔12次访问中国

2005年开始出任德国联邦总理的默克尔(Angela Merkel)在上任后的第二年开启了她作为总理的首次中国行。第一次出访中国,默克尔选择了北京和上海两站。当时中国媒体在报道对默克尔的访华印象时称,“展现在中国民众面前的默克尔是一副谦逊简朴的形象,镜头前的笑容甚至有些羞怯”,但她的“高效和务实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次年9月,默克尔在总理府会见了藏人精神领袖达赖喇嘛,引得北京勃然大怒,德中关系随之进入“冰期”。2008年10月,默克尔再度前往北京,出席亚欧峰会并与中国国家总理温家宝举行会晤。她在北京受到了热情接待。当时跟随她访华的还包括德国工业联合会、大众汽车集团、西门子股份公司、蒂森克虏伯公司和戴姆勒公司的高层代表。当时媒体评价称,默克尔的这一次访问“为德国企业界打开了通往中国的大门”。

足迹遍布中国大江南北的默克尔

 

2019年9月,默克尔最后一次作为德国总理访问中国。当时正值香港抗议活动延续数月,默克尔这次访问中也谈到香港问题,呼吁通过政治对话、和平解决危机。在12次的访华行程中,几乎每一次默克尔都提出前往北京之外的省市参观考察。她的足迹遍布中国大江南北,除了北京上海之外,她还访问过南京、西安、广州、天津、成都、合肥、杭州、沈阳、深圳、武汉。图为2019年默克尔考察“中德友好医院”武汉同济医院。2021年10月13日,默克尔即将卸任之际,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视频会晤中对默克尔表示:“你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你也即将卸任德国总理,中国人重情重义,我们不会忘记老朋友,中国的大门随时向你敞开。”

 

卸任后才访华的勃兰特

SPD-Parteitag Willy Brandt 1972

德国社民党籍总理勃兰特(Willy Brandt)在任期间,联邦德国与中国建立起外交关系。不过他并未在担任联邦总理的时候访问中国。等到勃兰特踏上中国的土地时已经是1984年。受中共邀请,1984年5月28日,勃兰特以联邦德国社会民主党主席身份率团访问北京。虽然他是在野党领导人,但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超出常规礼节,在钓鱼台国宾馆迎候勃兰特。勃兰特访华期间还有一些小的花絮。他听说“不到长城非好汉”,虽然已过古稀之年,但仍顶着33度的高温登上了长城。而美国总统里根访华时攀爬长城的距离还不到勃兰特的三分之一。勃兰特结束完对中国的访问准备取道香港回国,但是却在香港上空遭遇暴雨,飞机被迫返回广州机场。他开玩笑地说:“现在已经是我第二次访问中国了。”

 

唯一一位与毛泽东见过面的德国总理

1975年10月,接替勃兰特出任总理一年多的施密特(Helmut Schmidt)首次访华,成为德中两国建交后首位访问中国的德国总理,也是唯一一位与毛泽东主席见过面的德国总理。施密特对毛泽东的评价是:“他是一个让人难忘的人。他冲劲十足、魅力四射,才华横溢,但是冷酷而固执。他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育,但是拥有敏锐的直觉。毛泽东是聪明人,但理智并非他的强项。他发动的那些大规模运动并非清醒理智的产物。”施密特很早就判断中国具备成为一个全球政治和经济大国的巨大潜力。对施密特而言,中国的崛起是他在其政治生涯里呼吁建成团结且强大欧洲的原因。他认为,只有这样,欧洲人才能“在面对中国时以及和中国一道在世界上实现自身的利益”。

 

“统一总理”的中国行

德国前总理科尔(Helmut Kohl)被认为是二十世纪后期最具影响力的欧洲领导人之一。他执政期间实现了德国的统一,力推欧洲货币一体化进程。新华社在2017年科尔去世时发表的悼念文章中将科尔称作“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他对华友好,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德、中欧对话和合作,为中德关系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1984年10月,科尔首次以总理身份访问中国。德国《时代周报》当时在报道中写道:“科尔带着尊敬的态度迎向中国最有权势的人物——邓小平。科尔不自觉地把身体埋在沙发里,似乎想让宾主之间的身高差能有所平衡。”(注:邓小平身高1.6米左右,科尔身高1.93米)科尔在任期间曾4度访问中国。

 

不在访问中公开谈人权的总理

德国前总理施罗德(Gerhard Schröder)对中国的首次访问是在1999年5月12日。这原本应该是一次正式访问,为期一周,而且访问中应该包含广泛的经济会谈。但是由于5月7日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遭到北约轰炸,造成三名中国记者死亡,施罗德的访华行程也被迫压缩至只有一天,而且降格为工作访问。当时在总理府办公室担任外交和安全政策顾问史坦纳(Michael Steiner)说,原本应随同施罗德访华的33名成员组成的商业代表团以及12项合约的签署计划全部都被取消。不过在这次工作访问结束之后半年不到的时间,11月初,施罗德再次访问中国,这一次还带上了庞大的经济代表团。施罗德在任的7年间总共6次对华访问。他主张取消对华武器禁运,6次访问中从未公开涉及人权问题,因此他执行的对华政策也被德国舆论批评为“缺少道德”。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