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悲剧:能源被寡头控制老百姓生活有多惨?
2022-03-16 22:45:30 由 任先生讲历史 發表于历史
去年年终,乌克兰农业有关部门进行粮食产量统计:据统计数据显示,乌克兰农业耕种面积增加24万公顷,粮食产量上涨17%。其中,出口的大宗农产品:谷物,每公顷增产9.2万吨;葵花籽,每公顷增产6吨;甜菜,更是每公顷增产高达47.1吨。
然而,就是在过去这样的一个“丰收之年”里,乌克兰却陷入到了一场饥荒之中。据联合国“饥荒地图”显示:在乌克兰,有1100万人面临粮食短缺问题,460万人无法满足日常营养需求,占据乌克兰总人口的10%。而患有营养不良的儿童,更是占据乌克兰儿童总人数的22.9%。
(遭遇战乱的乌克兰儿童)
为何昔日的“欧洲粮仓”,如今却成为了“欧洲饥荒”的蔓延之地?有经济学家分析称:这与乌克兰的寡头经济,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今天,本期节目就带您一起来看:寡头如何将乌克兰一步步拖入饥荒,分裂与战争的深渊。
乌克兰,位于东欧平原,北与白俄罗斯毗邻,南临黑海,东接俄罗斯,西与波兰、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摩尔多瓦等国相连,占地面积60.37万平方公里,经常被网络上以“小国”相称的它,实际上是欧洲里领土面积仅次于俄罗斯的国家。
在欧洲诸国里相对广袤的国土,为乌克兰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据统计,乌克兰全境内总计有23000条河流,其中河长超过100千米以上的就有110条;而占据国土面积14%的森林地表,则为乌克兰土壤有机物的沉积以及防风固沙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也是乌克兰能够成为“欧洲粮仓”的基础——尤其是乌克兰境内的有机物丰富的“黑钙土”带,与我国东北平原、美国密密西比河平原并称为“世界三大黑土带”,这使得乌克兰境内的农业作物只需少量化肥,便可保持很好的增长势头。
(乌克兰农场)
常言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乌克兰的“欧洲粮仓”地位,让它在过去百年的历史中便成为了世界大国觊觎的对象: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德国为早日击败苏俄,于1918年2月进攻乌克兰,占据这个供给苏俄的“粮仓”,最终迫使苏俄在3月签署割让1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的和约。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乌克兰首都基辅再次被德军攻陷。为早日夺回这个粮仓,苏联与德国前后在长达1400千米长的第聂伯河战线上投入共计400万的兵力,不惜一切代价试图将对方驱逐,这一战最终以苏联付出150万人伤亡的惨胜而告终。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更进一步加大了对乌克兰的建设投资:据统计,在1946—1950年,苏联每年总计有20%的经济预算投入到了加盟国乌克兰的身上。赫鲁晓夫时期最早的一批农业改革试点,苏联历史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苏联当时发电量最大的核电站,均落地于此。如果人们询问为何苏联会对乌克兰如此重视时,一句当时流行的苏联谚语或许能回答这个问题:“乌克兰是苏联的面包篮子。”
(苏联时期的乌克兰农庄)
然而,随着苏联高层的腐化堕落,乌克兰事关国计民生的经济命脉,也逐渐被官僚所把控,而他们也正是苏联解体后乌克兰寡头的雏形。钢铁、天然气、农业、交通、外汇等重要行业,悉数落入官僚之手。其中,苏联内务部部长尼古拉·晓洛科夫侵吞公产的罪行更是震惊了20世纪80年代的苏联:在一名警察调查出尼古拉·晓洛科夫的贪污罪证后,尼古拉·晓洛科夫令克格勃工作人员将这名警察击毙,史称“莫斯科火车站枪击案”。然而,此案很长时间在苏联都无人问津,因为尼古拉·晓洛科夫隶属于乌克兰境内“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帮”的一员。而这个团体的首脑,正是70年代的苏共总书记:勃列日涅夫。
大到代表重工业的钢铁和冶金,小到生产“无形产品”的媒体影视,从20世纪90年代中叶开始,乌克兰的寡头就控制了乌克兰经济的方方面面。而每年为乌克兰贡献38.3%出口量的农业,也毫不例外地落入到乌克兰寡头的掌控中。
乌克兰之所以被称为“欧洲粮仓”,是因为乌克兰不仅粮食产量相当丰富,而且也是国际上的粮食出口大户。据乌克兰海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去年的1月——11月,乌克兰的粮食出口创汇再次创下新纪录,高达224亿美元,相较去年农业创汇增长222亿美元。其中,乌克兰仅去年的玉米出口就高达3161万吨,占据全球玉米出口的16.85%,位列世界第四大玉米出口国。
(乌克兰玉米)
但是,“农业出口创汇”这一组看似光鲜亮丽词汇和数据的背后,却可能隐藏了乌克兰农民太多的斑斑血泪:在国际农产品贸易中,一国农产品的自给自足,是该国进行国际农产品贸易的基础和保障。然而,就拿乌克兰玉米出口来说:2021年,乌克兰的玉米产量为3857万吨,出口了3161万吨,留给乌克兰本国的玉米量仅有696万吨,抛去新一年农业播种的“种子粮”和用于国防安全的“国家储备量”,剩余的玉米量可能无法达到乌克兰4400多万人口的需求。
而用于制作面包的主要材料:小麦虽然粮食产量同比上年增长了326.8万吨,但乌克兰留给国内的供应粮却减少了18.5万吨。玉米、小麦的稀缺,造成了乌克兰市场内加工食品价格的普遍上涨。据统计数据显示,在今年1月乌克兰的面包、黄油、大米等食品环比上涨1.0%—3.9%,食用油的价格更是上涨了34.2%。部分食物匮乏的乌克兰平民,不得不购买低价的通心粉充饥,然而有时买上通心粉可能对乌克兰平民而言都成为了一种奢侈:因为乌克兰在2021年通心粉的出口量,也上涨到了创历史记录的3.5万吨。
(乌克兰缺乏商品供应的超市)
那么,为何乌克兰本国的寡头会在不惜乌克兰本国人民都食不果腹的情况下,依然大力推动农产品的出口?答案是:利益。自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以来,受局势影响,乌克兰货币格里夫纳一路贬值。目前,1美元就可兑换29.45格里夫纳,而1欧元则可兑换32.40格里夫纳。格里夫纳的贬值,虽然一度造成了乌克兰2013—2015年间GDP近50%的下跌,但却也在一时间形成了乌克兰的商品出口优势:因为以格里夫纳计算外汇的乌克兰商品价格更加便宜,这就使得乌克兰的寡头们对农产品出口的投资更加趋之若鹜。
然而,因格里夫纳贬值而形成的出口创汇优势,并未给乌克兰的平民带来任何实际的收益。当乌克兰的寡头,将乌克兰的小麦、玉米,换成美元、欧元赚得盆满钵满时,却又用赚来的美元和欧元兑换成格里夫纳,将这些格里夫纳用来在乌克兰国内购买原材料、支付工人工资。市场上因美元、欧元而愈发泛滥的格里夫纳货币,非但造成乌克兰平民工资、储蓄的缩水,并且还进一步哄抬了乌克兰的物价: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称,乌克兰在去年的通胀率已达10%,而预计今年的通胀率可能将至少翻2倍。
(街头手持格里夫纳,兑换美元的乌克兰人)
但是,为何备受饥荒、降薪、高物价之苦的乌克兰人中,仍有一部分对欧美和本国的寡头抱有好感呢?这就不得不提到前文中我们所说过的:已被乌克兰寡头所控制的媒体。据乌克兰一家名为“事实调查机构”的媒体报道称:乌克兰并没有农业寡头,所谓的“农业寡头”,不过是俄罗斯的宣传叙事策略。这更让一部分乌克兰人,对当局“塑造的真相”深信不疑。
然而,乌克兰百姓饥肠辘辘的肚子,却从不会撒谎。
在看到这里,如果你认为乌克兰寡头的野心,仅限于控制住人民手中的饭碗的话,那可能就未免小巧他们了:早在20世纪90年代,乌克兰的寡头们把控国民经济的同时,他们就逐渐将触手伸向了政治。
从1994年乌克兰第二任总统库奇马开始,乌克兰的寡头们便开始利用手中的资本、人脉力量,组成形形色色的政党,为权力寻租创造各种各样的机会。诸如乌克兰的“季莫申科集团”,直接以乌克兰天然气寡头季莫申科的名字来命名。而为寡头放开组党大门的库奇马,本人背后也受到其女婿:维克多·平丘克的支持,该人拥有14.4亿美元的资产,是乌克兰境内的第二大富豪。
(为寡头打开政治大门的乌克兰总统:库奇马)
而乌克兰境内不同寡头的发迹,则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乌克兰当地民众按照地域划分,将乌克兰境内的寡头分为顿涅茨克、第聂伯河彼得洛夫斯、基辅、敖德萨等若干个大小帮派。其中,部分籍贯在俄罗斯,但却在乌克兰发迹的寡头,又被当地民众称为“俄罗斯寡头帮”,其发迹地点主要集中于顿涅茨克、第聂伯河彼得洛夫斯等乌克兰东南部地区,以经营冶金、机械等重工业为主,其中我们前文中提到的维克多·平丘克就是乌克兰东南寡头帮的一员。而乌克兰的西部,则以农业寡头为主。而不同地域寡头之间的利益博弈,则为乌克兰的分裂、战乱埋下了祸根。
如果说2004—2005的橙色革命,2013年的亲欧盟运动,是寡头之间的“城头变幻大王旗”。那么,三年前泽连斯基的上台,则使得乌克兰不同寡头间的博弈天平骤然失衡。就任后的泽连斯基,不仅加快了乌克兰加入欧盟和北约的议程,并且还将“收复克里米亚,结束乌东战争”作为自己任期内的主要目标。
(在95街工作室演出的泽连斯基)
然而,今年年初爆发的军事冲突,不仅击碎了泽连斯基的幻梦,并且还击垮了乌克兰此前赖以创汇的农业出口经济。据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统计数据显示,受东欧局势影响:国际小麦产品的价格已大涨8.64%。若俄罗斯、乌克兰双方均因军事问题,而一时间难以保持既往的农产品出口量,那么农产品的价格可能依然会上涨。
与此同时,美国农业部也在今年的3月下调了对俄罗斯、乌克兰两国今年小麦预计出口量的预期:预计乌克兰出口小麦将在今年出口减少400万吨,总量约2000万吨;俄罗斯预期出口小麦量下调300万吨,总量约3200万吨。
(乌克兰小麦场)
但是,目前俄罗斯、乌克兰小麦出口量的减少,利好于同样位列小麦出口大国行列的美国。据最新的美国小麦出口检验量报告显示,美国已在本月将小麦出口量上调至71万5052吨。从去年6月至今,美国小麦出口检验量累计为1619万4257吨。若美国进一步加大对欧洲地区的小麦等粮食作物的出口,那么乌克兰究竟能否还在今年守住“欧洲粮仓”的名号,将成为一个尚未可知的问题。
那么,为何曾经依靠着农产品出口,赚得盆满钵满的乌克兰寡头们,在面对“抢自家饭碗”的美国粮商时,却没有一点紧迫感呢?这是因为,昔日里靠着粮食盈利的乌克兰寡头,已有相当一部分将资产从农业转移出去,规避风险:其中,寡头科洛莫伊斯基早已将此前投入农业的资产,买下了澳大利亚统一矿业公司;而谢尔盖·塔鲁纳旗下的“顿巴斯工业联盟”,也将50.1%的股份卖给了俄罗斯的也佛拉兹集团。
(澳大利亚统一矿业公司矿场)
除了资产的迁徙外,在战争降临之际,寡头也纷纷“肉身搬家”。据统计,在福布斯乌克兰富豪榜内排列前100名的富豪中,仅剩下4名目前还留在乌克兰,而这前100名富豪的总资产,占据了乌克兰GDP总值的80%。
因此,当你认为乌克兰在上演一场寡头“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闹剧时,市场嗅觉灵敏的乌克兰寡头实际上早已逃之夭夭。而留给乌克兰人民的,只剩下一处处战争的废墟,和一个个支离破碎的家庭。
官僚的腐败,寡头的横行,是促成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今,苏联解体悲剧的一幕,似乎又在它子嗣的身上重新上演。不过,也正如马克思在《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所说: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上演的事情,叫做悲剧;第二次上演的,叫做闹剧。
而乌克兰这出带着悲剧内核的“闹剧”,给予我们的第一点启示便是:民以食为天。对于一个自古以来的人口大国而言,端稳自己的饭碗,比什么都重要。。也正是因为我们在历史上有袁隆平这样的英雄人物,才让华夏儿女在今天,有了“端稳饭碗子,挺直腰杆子”的底气和实力。
(在稻田内工作的袁隆平)
而第二点启示,便是我们在乌克兰的身上,再次见识到了寡头为了经济利益的毫无底线,这也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拥有百倍的利润,哪怕代价是丢掉性命,资本家也会趋之若鹜——更何况是出卖一个国家?当资本家在市场中竞争时,他们往往毫不相让;但是,当他们在剥削无产阶级时,立场却往往有着惊人的一致性。
也正是因为在中国的历史上,曾有一位伟人看透了历史逻辑内在的残酷,看清了寡头和买办资本家虚伪的本质,才带领中国人民进行土地革命,实现真正的人人“耕者有其田”;才带领我们,百万雄师过大江,将红旗插在南京的总统府上,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
(毛主席写诗)
“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因曾在百年前沉沦过黑暗,所以我们更渴望光明。今日的中国,必将守护伟人为我们留下来之不易的和平与独立,必将以披荆斩棘的精神,开辟崭新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