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民济德

微信公众号
guanminjide
个人资料
正文

十万秋灯作芙蓉-西安记 (五)

(2018-10-01 11:32:08) 下一个

大明嘉靖三十年秋天,一个叫王鹤官员回家省亲,投宿荐福寺,晚上睡不着和寺里的和尚闲聊。和尚告诉他,成化末年,关中大地震,把寺里的塔震出一条一尺多宽的缝。34年后,又一次大地震,塔上的裂缝在一夜之间又合拢消失了。震惊不已的百姓,称之为 “神合”。好事的王鹤,没有朋友圈可以发,就找人把这个故事刻在塔的北门楣上。王鹤不知道,一时的冲动,居然让自己在历史上留下了名字,五百年后,还能在的网文上流转。

这个塔就是小雁塔。唐代佛教最盛时,长安有寺院上百所,如今都已不存,地面建筑就只剩荐福寺塔(小雁塔)和慈恩寺塔(大雁塔),成了西安的标志性建筑物。

小雁塔游人少了很多,十分清静。小雁塔,免费,不免票,凭身份证领取门票。2007年西安博物院对外开放,包括博物院展馆、历史名胜区、园林游览区三部分组成,小雁塔成为整个院区的一部分,小雁塔门口领的是西安博物院(免费)的门票。

小雁塔北门,从大雁塔出来,有公车直达。

小雁塔建于唐景龙年间(公元707年—公元709年),小雁塔原名叫荐福寺塔。荐福寺建于唐睿宗文明元年(684年),后来扩充寺庙为译经院,是长安三大译场之一。唐景龙年间,后宫妃嫔出钱在荐福寺南面的安仁坊,隔街另辟塔院,修建了一座15层的寺塔,即现在的小雁塔。唐会昌五年(845年),武宗灭佛,荐福寺是当时长安城明令保留的四座寺院之一(其余三座位大慈恩寺、西明寺、庄严寺)。唐末。荐福寺毁于战乱,只有塔院里的塔保留下来,后人便以塔院为中心重建了荐福寺。现在的荐福寺格局实是明以后形成的,只有塔是唐代遗物。

进了北门,很快就是白衣阁,一座二层歇山式建筑,原是供奉观世音的佛阁,因观音常着白衣而得名。

过了白衣阁就看见小雁塔

小雁塔朝北的一侧

小雁塔朝南的一侧

密檐

小雁塔是唐代密檐方形砖塔中最早的一例,和胖嘟嘟的大雁塔比,秀气的小雁塔更接近唐代原貌,被称为我国古代建筑的瑰宝。小雁塔原来15级,先存13级,塔顶已毁,高43.38米。

建国后修复小雁塔时,发现古代工匠根据地质情况特地将塔基用夯土筑成一个半圆球体,受震后压力均匀分散,这样小雁塔就象“不倒翁”一样,虽历经数十次地震,仍屹立不倒。

1962年9月,实测小雁塔时,还可以看到地震裂缝南北各有一道,从顶贯通到二层。

铁钟,铸于金明昌三年(1192年),重8000公斤。清代每天清晨寺内敲钟,雁塔晨钟成为关中八景之一。

宋代1300年树龄的国槐

从西边侧门出去就是西安博物院东门广场

西安博物院被誉为西安标志性建筑之一,是著名建筑设计大师张锦秋作品,整体外观以天圆地方为理念创作的。

2017年我国国家一级博物馆总数130家,西安一地就有7家。西安地区有陕西历史博物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汉阳陵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西安半坡博物馆,西安博物院,大唐西市博物馆(民间博物馆)。此外距离西安170公里的宝鸡青铜器博物馆,中国最大且是唯一的青铜器博物馆,有时间值得一去。

西安博物院收藏了西安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物13万件,其中拥有国家三级以上珍贵文物14400多件。

按时间顺序,挑几件我喜欢的介绍一下。

西汉鎏金凤鸟锺,通高78.4厘米,通体鎏,2003年西安市未央区文景路枣园村出土。西汉时期的的鎏金铜锺在国内发现的很少。铜锺的密封性极好,出土时,铜锺里居然盛有26公斤西汉酒,两千年过去了还有香气,经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全国酒类检测中心鉴定,酒精含量为0.10%。

西汉玉杯,2010年西安市长安区汉宣帝杜陵遗址出土。当时出土了3件玉杯,形制相同,杯身上的包金既有美化作用,也加固了杯身。玉杯的使用可能与当时祈求长生不老的思想有关,此类玉杯的功能是承接露水,用以服食玉屑以求成仙。

汉瓦当,与天无极

隋董钦鎏金造像董钦造鎏金阿弥陀佛像,高41.0厘米 , 座长24.6厘米,宽24.0厘米,重13.27公斤。1974年西安市雁塔区八里村出土,造型端庄,富丽堂皇,西安博物院镇馆之宝之一。该造像由高足床上一佛、二菩萨、二力士、一香熏、四足方形床和两蹲狮组成。阿弥陀佛结跏跌坐于高足床正中的束腰莲花座上,两胁侍菩萨头戴高宝冠,两金刚力士跣足,裸露上身。高足床正中置一蔓枝莲花簇拥的香熏,香熏下有一裸体侏儒用力托举香熏,造型生动。一对蹲狮位于床前,十分劲健。佛像、莲座、高足床及其他23个附件均为单独铸造,其间有插榫孔眼相连接,可拆卸。

上面镌刻着发愿文,计118字,铭文开头,‘开皇四年七月十五日,宁远将军、武强县丞董钦敬造弥陀像一区’,有完整的年号,为佛教造像断代的标志器。

唐三彩腾空马,西安博物院镇馆之宝之一,西安博物院最著名的文物,西安博物院用它作了大门的标志。1966年西安莲湖区西安制药厂唐墓出土,高38厘米、长52厘米,由胡人少年骑手和飞奔的悍马两部分组成。骑手为胡人少年,端坐在马背上,头发中分,两耳旁各梳有一个发髻,面部丰腴,笑容满面,双拳紧握于腰间牢牢控制马的“缰绳”,胡人少年,身穿蓝色长袍,腰间系有革带,革带上挎了一个袋囊,脚上蹬尖头靴子。马匹四蹄腾空飞跃题材为唐三彩中绝无仅有。

唐金背瑞兽葡萄镜,西安博物院镇馆之宝之一。2002年西安市灞桥区马家沟村出土,直径19.68厘米。镜为八瓣菱花形,背贴一金壳,其上锤揲出浮雕式装饰纹样。中间凸起的钮部饰一对追尾式双兽,一周凸棱将壳面纹饰分为内外两区。内区饰8只神兽与缠枝蔓草。内区的缠枝花草蔓延过凸棱进入外区,在8个菱瓣内盛开,每瓣当中有四叶花苞正对菱花形中央,两侧垂以葡萄果实,下有两鸟噙枝啄籽。葡萄纹装饰盛行于西域,唐初传入,与内地传统的瑞兽纹相结合,是文化交流的产物。葡萄纹铜镜出现于唐高宗李治时期,武则天时期较为流行,唐玄宗后期逐渐消失。金背镜是唐代制镜的绝艺之一。

唐白瓷皮囊壶,1996年陕西省西安市东郊沙坡砖厂出土,壶体呈扁圆形,上有半圆形提梁,提梁的一端有小圆口,假圈足,平底。上若马鞍形,刻凸起菱花形纹,边饰连珠纹,中间布满方格,外绕椭圆形凸棱,仿针线缝纫状,两侧各施仿绒线四瓣花饰,施白釉,微闪黄,胎白质细。马蹬壶是骑马或驼在长途跋涉的路途上载水饮用的器具。从考古发掘资料证实,此壶为唐邢窑器物。

这件白瓷皮囊壶是唐代贴花技法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贴花,即在胎坯未干时,将模印或刻划出的花纹泥片,用泥浆贴于器胎表面,然后施透明釉入窑烧成。

唐都管七国人物银盒 ,高5.0厘米,重121克, 1979年西安市碑林区西安交通大学出土。这套银盒为三件套,这是外层的六瓣喇叭形银盒,里面还有中层的鹦鹉纹海棠形圈足银盒,内层的龟背纹银盒,最里面的水晶珠二颗褐色橄榄形玛瑙珠一颗。外层银盒主要纹饰是由27个姿态各不相同的人物组成富有情节的七组图案,每组图案都有各自地区的特征。中部的“昆仑王国”是一幅生活气息很浓的生活图,“王出则列象千图”,表现了东南亚一带国家王者出行的场面。有“都管七个国”题榜,下方有“将来”2字。

这个银盒是个有意思的文物,唐代中央政府从未设置过“都管七个国”之类的官府机构或职官,从七国的位置包括了中国西南、南方和南海诸国的情况,最西到达现在的新疆喀什地区,最东北至朝鲜半岛。学者考证“都管”以上七国在唐代事实上是不可能的,正如银盒正中昆仑王国下方即錾刻有“将来”二字,因此所谓都管七个国,只是一种梦想。银盒出土的地方距唐兴庆宫遗址仅百米之遥。从纹饰内容看,当为兴庆宫中皇家遗物,制作年代为唐代晚期。都管七个国的银盒,是不是身处夕阳的大唐王室对曾经的光荣一种缅怀吧。

唐残躯菩萨,1984年西安市碑林区沙坡砖厂出土,有点维纳斯的感觉。

最喜欢的文物,一套唐仕女俑,1988年出土于西安市新城区韩森寨红旗电机厂唐墓。这组仕女佣是典型盛唐写照,健康丰满,表情自然活泼,生活气息很浓。

其中一个,看过去,可爱舒服。

西安博物院东门外的唐三彩腾空马雕塑

回看小雁塔

如果西安时间不多,可以跳过华清池。大雁塔不用上,远远看看就行,抽出时间看看小雁塔和西安博物院。

小雁塔和西安博物院不如大雁塔和陕西历史博物馆名气大,但我有所偏爱,那里是一个可以发呆的地方。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MustardSeed 回复 悄悄话 哈哈,唐代仕女好可爱
willows 回复 悄悄话 我也最爱小雁塔和西安博物院, 人少,清静,
北门还有德发长,饺子和葫芦鸡都好吃
willows 回复 悄悄话 我也最爱小雁塔和西安博物院, 人少,清静,
北门还有德发长,饺子和葫芦鸡都好吃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