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老的经

眼前的苟且 和 远方的诗和田野
正文

明朝大移民与山东村落的重构 (转自新浪博客)

(2018-01-22 16:36:41) 下一个

我的寻根:

明朝大移民与山东村落的重构

高文秀 http://blog.sina.com.cn/lcsjyjgwx  2015-04-02 14:34:09

                    明朝大移民与山东村落的重构


目录

一、山东十万村落大多建于明朝

二、“洪洞大槐树”移民的真相

三、枣强─—洪洞移民的中转站

四、“小云南”移民问题考实

五、以掖县为中心的四川移民

六、大迁徙的意义

 

一、山东十万村落大多建于明朝

截至1990年,山东全省共有自然村落107387个。山东省地名办公室组织人力对山东省地名进行调查、研究,编辑出版了《山东省地名志·行政区划、居民地卷》(李金山、董珂、姚子照主编,山东省地图出版社1999年版)。

全书共收录自然村落六千余。其中根据家谱、族谱、墓碑、方志以及口承史料,4830个自然村落建村的历史可考,在这4830个村落中,建于明朝者达3448个,占总数的71.39%。

在建于明朝的村落中,绝大部分始建于洪武至永乐年间(1368—1424)。建于洪武年间、永乐年间和明初者,达2243个,占明朝总数的65.05%。

以上只是根据《山东省地名志·行政区划、居民地卷》所做的数字统计。目前尚无全面反映山东全省107387个村落历史的调查研究成果,我们近期无法对全省的村落历史进行数据分析。但是,山东部分县市的村落历史调查已经完成,我们可以对部分县市进行个案分析。所得数据也支持延续至今的山东村落大多建于明朝、建于明朝的村落又大都始建于明初这一结论。例如,曹县 (俺的家乡)共有自然村2776个,其中明朝建村1606个,占总数的57.9%;郓城县共有自然村1388个,其中明朝建村966个;滕州市共有自然村1223个,明朝建村687个;嘉祥县共有自然村782个,其中明朝建村530个。

明朝山东村落的重构是人口的大迁徙造成的。元末战乱与“靖难之役”,山东都是主战场。长期的兵燹,使山东人口锐减,赤地千里,荒无人烟。于是,在明初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场人口大迁移。山东人口的大迁徙,一是省内人口的迁徙,二是外省人口的迁入。

山东大槐树移民的故事

 洪洞县大槐树公园广济寺

据史料记载,明朝建立时,山东、河南的人口都只有不到二百万,而山西的人口竟达四百多万。这得益于山西特殊的地理位置,西有吕梁山,东有太行山,在天然屏障的护佑下,受战争的影响比较小。但晋北、晋中都是山地,只有晋南地区可以耕种,人多地少,百姓的生活非常苦。于是,朱元璋决定将“狭乡之民迁于宽乡”,数十万的山西农民,不得不被迫离开故乡,迁往河南、河北、山东等地。一场长达半个世纪的迁徙大潮,由此展开。

办理移民的官署就设在山西洪洞城北的广济寺。离广济寺不远处有一棵直径 三米多的大槐树,被老百姓供奉为神树,是洪洞的地标。

官差就张榜文,贴告示“不愿迁徙者,到洪洞广济寺大槐树下集合,限三天赶到。愿迁徙者可在家等候”,将移民集中到大槐树下登记造册,并发给“川资”、“凭照”,督促他们上路。

大槐树移民活动,由明初开始,前后持续一百多年。仅在洪武年间,就从洪洞一带迁出几十万人。他们有的直接分布到冀、鲁、豫、皖等省,有的间接分到川、滇、黔以及东北、内蒙等地。

在移民垦荒中,国家发给耕牛、种子、土地、并免三年租税。经过移民的辛勤劳作,使原来荒凉地区的耕地面积大量增加,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同时对巩固边防和促进民族融合、文化交流,也做出了贡献。

这些地区的迁民临行前,大部分人在洪洞大槐树下,办理迁移手续,领取户部颁发的迁移堪今,叙旧告别,然后各奔去处。

由于这些移民是在洪洞大槐树下办理的迁出手续,便把洪洞大槐树当作自己的故乡,至今在中国北方地区还流传着“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的谚语。

离家千里,到陌生的地方重新开始生活,这对老百姓来说并不容易接受。因此围绕这次迁徙,迁徙者及其后人编纂出了种种听来令人百脉沸涌,低回唏嘘的故事。最为普遍的传说是,大迁徙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了朱明统治者设下的一个弥天骗局。

迁徙伊始,明政府颁告示于三晋:“不愿迁徙者,到洪洞大槐树下集合,限三天赶到。愿迁徙者可在家等候。”消息不胫而走,不翼而飞,晋北、晋中、晋南的人拖家带口,携儿将女簇拥而来,三日之内,老槐树下呼啦啦集结了十万之众。

 

洪洞大槐树移民在官兵的押送下上路

这时,大队官兵,蜂拥而至,把手无寸铁的百姓裹了个严严实实,一官员高声宣布:“大明皇帝敕命,凡来大槐树下者,一律迁走!”说罢,官兵恶狠狠地先将青壮年戴铐上枷,遂强行登记,强发凭照,一家一户,根绳相拴,如串蚂蚱,十万百姓在刀逼棒喝下,吞声饮恨,踏上了迁徙的路途……

至今在冀鲁豫一带,洪洞大槐树移民后裔还被归纳为:“走起路来背抄手,小拇趾甲是两个”。

背抄手走路,是因为两手被成年累月反绑,遂成习惯。小拇趾甲是两个,有的说是官兵怕移民路上逃跑,在每人的小拇趾甲上砍一刀,做记号;有的说是移民将初生子女的双脚小趾甲咬裂,当记号;还有的说是移民一路上翻山越岭,磕磕绊绊,双脚的小趾甲碰伤了,裂成了两半。

而由于移民双手被反绑,在官兵的押送下上路,凡大小便,均要向解差报告:“老爷,请解开手,我要撒尿或拉屎。”长途跋涉,大小便次数多了,口干舌燥的移民,便将这种口头请求趋于简化。只要说声“老爷,解手”,彼此便心照不宣,于是,“解手”便成了大小便的代名词。

历史的经经纬纬里,通常交织着神秘的丝线。然而,拂去这些民间传说扑朔迷离的浓雾,我们还是能筛簸出明初农民大迁徙那惨烈的真实。

大迁徙触动了三晋百姓最敏感的神经,明统治者只得定出移民条律,按“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比例迁移。吴晗先生在《朱元璋传》中这样写道:“迁令初颁,民怨即沸,至于率吁众蹙。惧之以戒,胁之以劓刑。”这说明,当时的移民,完全是在强权政治的胁迫下进行的。

大迁徙无疑是朱明王朝富国强兵的得意之作,但对一家一户却是莫大的悲哀,当他们一步一回首,三步一徘徊,挪挪蹭蹭,渐远乡井的时候,他们泪眼中最后看到的是那棵高大的老槐树,是老槐枝桠间的一簇簇老鹳窝……

古大槐树处迁民之后裔经过几代、十几代,大都不知道被迁前是何村何地,但都知道“大槐树是故乡”,这一点至今谁也没能忘却。移民在离开大槐树时恋恋不舍,到达新的定居地点后,他们大多栽种了槐树,借以寄托自己对家乡的怀念。

处在黄河下游的山东省是明初移民的重点地区之一。从《山东省地名志》第一卷中,共检索出九十一个县市存在洪洞大槐树移民村落。

大槐树移民到达目的地后,一家人往往分居各地,为了日后相认,他们往往打碎一件器物,各执一块,作为信物,最著名的是“打锅牛”的传说。据《青州市地名志》记载,今青州市普通乡牛家庄传为洪武年初河北枣强迁来的牛氏所建。牛家兄弟砸碎一口铁锅,各执一块,作为日后相认的凭证,俗称“铁锅牛”。

移民迁入山东后,主要是垦荒屯田。因此,移民所建村落,大都以“××屯”命名,其中尤以“姓”+“屯”为多,在山东西部地区以“姓”+“官屯”命名的村落则是官府组织的移民官屯。

明初有个袁公正,字成甫,曾随朱元璋打天下,南征北战,屡建战功,官拜镇威将军。明朝统一后,首要的大计是移民垦荒。袁公正又自动报名,举家从洪洞迁至山东曹县黄岗集落户。当时很受朱元璋欣赏,亲赐一块“袁氏题名玉碑”,还给他提升了三级头衔。袁公正在曹州以北约二十公里处的关王庙北土岗上安下家来,取名“袁家固堆”,并题词曰:“洪洞分枝老门第,曹州安居旧家风。”

移民的涌入,必然要引起与土著的矛盾,特别是土地的争夺。但不可否认的是,移民对于促进山东农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大槐树移民以老槐腾游时空的气魄和根植泥土的不屈韧性,将凝重的汗珠,结实地洒落在齐鲁大地陌生的原野上,很快便拓展出一片片生机勃勃的生命空间。

《明史》曾这样描绘过大移民后的生产发展的状况:“是时宇内富庶,赋入盈羡,米粟自输京师数百万,府仓库蓄积甚丰,至红腐不可食。”洪武二十八年九月,户部尚书郁新奏称:“山东济南府广储、广斗二仓粮七十五万七千石有奇……二仓积蓄既多,岁岁红腐……其今年秋宜折棉布,以备给赐。”

随着农业的恢复,移民所建的村落也逐渐成为当地的经济中心。当时大槐树移民分布的东昌、兖州,正处在京杭之间的运输动脉─—大运河上,这也为晋商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山东西部地区的商业快速发展起来。谚云:“南有苏杭,北有临张。”“临”,指的是当时中国北方地区最大的商业城市临清,“张”,指的是商贸重镇阳谷的张秋镇。

 

二、“洪洞大槐树”移民的真相

 

在黄淮地区广为流传着一首歌谣:“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古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民间还流传着若干关于洪洞大槐树移民的故事。

不过,在很长一个时期,洪洞大槐树移民只是一个民间话题,并没有引起学术界的注意。清朝末年,有个叫景大启的为官曹州,当地土民听说他是洪洞人,像远嫁的女儿见了娘家人一般,格外亲热,有些人还翻出族谱给他看,说祖上本也是洪洞人。景大启很受感动,就和另一个在山东做官的洪洞人刘子林相商,募资修复古大槐树遗址。此议得到了若干洪洞人的支持。于是,在大槐树旁建起了碑亭,还有牌坊。牌坊横额两面刻有肆首怀古诗,其中一首云:

迁民往事忆当年,拄杖穿云窗夕烟。嘉木扶疏堪纪念,犹留经塔耸巍然。

景大启等人还编辑了一本《山西洪洞古大槐树志》。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海内外“寻根热”的出现,洪洞移民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关于洪洞移民的研究论著,数量也颇为可观。

迁入山东的洪洞大槐树移民,数量极大。从《山东省地名志·行政区划、居民地卷》一书中,我们检索出分布在92个县市的763个洪洞大槐移民村落。分布在山东的洪洞大槐树移民村落的实际数量,肯定要大于此数。

洪洞大槐树移民在山东比较集中分布在两个区域:

一是今聊城市,二是今菏泽市。

一、聊城

关于今聊城市的洪洞移民,明朝文献中有明确的记载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八月户部郎中刘九皋的建议:古者狭乡之民迁于宽乡,盖欲地不失利,民有恒业,今河北诸处,自兵后,田多荒芜,居民鲜少。山东、西之民自入国朝,生齿目繁,宜令分丁徙居宽闲之地,开种田亩,如此则国赋增而民生遂矣。(《明太祖实录》卷一九三)

朱元璋采纳了刘九皋的这一建议,很快作出决定:“山东地广,民不必迁,山西民众,宜如其言。”明廷立即着手对山西平民实施了一次向外移民行动。“于是迁山西泽、潞二州民之无田者,往彰德(今安阳)、真定(今河北正定)、临清、归德(今商丘)、太康(河南太康)诸处闲旷之地,令自便置屯耕种,免其赋役三年,仍户给钞二十锭,以备农具”(《明太祖实录》卷一九三)。临清,辖丘县、馆陶两县,隶属东昌府。

实际上,明政府划定的山东移民区不只是临清一州,而是整个东昌府。洪武二十二年(389年)八月,后军都督朱荣上奏称:“山西贫民徙居大名、广平、东昌三府者凡给田二万六千七十二顷。”(《明太祖实录》卷一九七)这次移民影响很大,山西沁州百姓张从整等一百一十六户愿应募屯田,户部以闻。于是,“赏从整等钞、锭,送后军都督佥事徐整分田结之。仍令回沁州召募居民。时上以山西地狭民稠,下令许其民分丁于北平、山东、河南旷土耕种,故从整等来应募也”(《明太祖实录》卷一九七)。这里的“山东”应指东昌府。

同年十一月,“上以河南彰德、卫辉、归德、山东临清、东昌诸处,土宜桑枣,民少而遗地利,山西民众而地狭,故多贫。乃命后军都督佥事李恪等往谕其民,愿徙者验丁给田,其冒名多占者罪之,复令工部榜谕”(《明太祖实录》卷一九八)。洪武二十五年十二月,“后军都督府都督金事李恪、徐礼还京。先是命恪等往谕山西民愿徙彰德者听。至是还报。彰德、卫辉、广平、大名、东昌、开封、怀庆七府民徙居者凡五百九十八户。”文献中记载的往东昌移民,从洪武二十一年起,至洪武二十五年止。

明朝东昌府辖三州十五县─—三州是:临清州(州治今山东临清),辖丘县(今河北丘县东南)、馆陶县(今山东馆陶东北);高唐州辖恩县(今山东平原西南)、夏津县(今山东夏津)、武城县(今山东武城);濮州(州治今河南濮阳东北),辖范县、观城县、朝城县;

十五县是:聊城、堂邑、博平、茌平、莘县、清平、冠县;临清州丘县、临清州馆陶;高唐州恩县、高唐州夏津、高唐州武城;濮州范县、濮州观城、濮州朝城。

聊城县、堂邑县、博平县、茌平县、莘县、清平县、冠县、临清、高唐、平原、夏津、武城、东昌、茌平、莘县、冠县一带洪洞移民村落分布比较密集,印证了文献记载。

 

二、菏泽 微笑

另一个洪洞移民村落密集地区是今菏泽市。菏泽,明朝属兖州府。明朝官方文献中也提到兖州为洪洞移民区。洪武二十八年,“诏中军都督府左都督刘谦、右军都督府都督佥事陈春、后军都督府都督佥事朱荣往彰德、卫辉、大名、广平、顺德、真定、东昌、兖州等府,劝督迁民屯田”(《明太祖实录》卷二三七)。可见兖州也是一个洪洞移民区。兖州辖四州二十三县。但今洪洞移民村落分布较密集的主要是今菏泽市,即兖州西部地区。

文献中载明的洪洞移民山东的地点只有东昌府和兖州府。

所谓的“洪洞大槐树移民”是指明朝的山西移民。那棵大槐树巍然挺立在洪洞县城北约一公里处,滔滔汾河的东岸,相传始植于汉代,故名“汉槐”。唐太宗李世民称帝第三年上,在距大槐树不远处修建了一所广济寺,殿宇巍峨,僧人济济,香火很盛。有一种鸟,名叫“鹳”,形似鹤亦像鹭,觅食于河滩溪流,嗜食鱼蚌,夜栖河边树。大槐树遂成为汾河滩上鹳鸟的天然良居,纷纷抢占树杈,构巢垒巢。山西移民主要今晋南与晋东南一带的太原府、平阳府、汾州、沁州、泽州、潞州、辽州等。平阳府人口最多,洪洞又是平阳府人口最多的一个县。因此,洪洞移民的数量应是较多的。不仅如此,洪洞交通便利,乔逢辰《惠远桥记》云:“洪治隶平阳,壮哉县也!其始为城也,适当大路津要,骅骖之所奔驰,商旅之所往来。”因此,洪洞成为移民的集散地。民国《洪洞县志》卷七《舆地志》:

大槐树,在城北广济寺左。按《文献通考》,明洪武永乐间屡移山西民于北平、山东、河南等处,树下为集会之所。

传闻广济寺设局驻员,发给凭照、川资。

动身一般是在秋收后,为的是多积攒点安家落户的费用。飒飒秋风之中,树叶凋落,一个个老鹳窝更加醒目。移民拖儿带女上路了,故土难舍,忍不住频频回首,再看一眼故乡。

路远了,村舍看不见了,映入眼帘的唯有那棵巍峨的大槐树和错落其上的一个个老鹳窝。于是,这大槐树和老鹳窝便成为故乡的标志。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的大槐树和老鹳窝

大多数方志、家谱、墓碑以及口头传承只是笼统地说来自洪洞县,也有一些具体到某个村落,如核桃园村、打水巷子、卧疃村、老吴村、双龙街、东门里、双狮子胡同等等。在山东洪洞移民村落中,也有不少是洪洞以外其他府县的。

安土重迁,是国人的一大传统,那些山西人中,肯离开故乡去开辟新家园的寥寥无几。民间传说,洪洞移民是被官府押送上路的。在洪洞移民的记忆中,有这么一个传说:且说山西境内,有个凤凰窝村,居住着几百户人家,村内有多人在朝里做事,不少人还是大官。此处人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所有的人脚小拇指甲分为两半。朝里有人好办事,皇上下令凤凰窝的人不迁,别地的百姓都要迁。家乡水甜,故土难舍,谁愿离开自己土生土长的家乡呢?于是人们都纷纷逃往凤凰窝投亲靠友,安家落户,并且人越来越多。这样一来,朝廷着了急,又颁布圣旨说:“凡是凤凰窝的必须外迁,不然灭族。”聚居在凤凰窝的百姓都傻了眼。

于是,一批批男女老幼被反绑着双手,在官兵的押解下上路了。需要大小便,就冲着押解的兵卒喊一嗓子:“解开手,我要方便。”时间一长,懒得多费口舌,只喊一声:“解手。”从此,大小便又多了一个代名词。

据“大槐树后裔”讲,他们有两个特征:“走起路来背抄手,小拇趾甲是两个。”背抄手走路,那是因为两手被成年累月反绑,遂成习惯。小拇趾甲是两个,说的是脚的小拇趾甲盖儿上有一道竖纹,乍一看像是两个指甲。“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趾验甲形”。惟洪洞移民有此特征。何以如此?前面道及的那个关于“凤凰窝”的故事说是“凤凰窝”的人特有的。还有一个更为盛行的传说,说官兵怕移民路上逃跑,就让他们脱掉鞋子,在每人的小拇趾上砍一刀,作为记号云云。

民间还传说移民到达各地后,由于当地荒无人烟,他们可以随便占地。有的“跑马圈地”,骑马跑一圈,马蹄所至之处,都属于他的土地;有的“以犁占地”,看好哪一片地,就犁上一圈,等等。

这些民间传说,有的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有的则属无稽之谈。

移民的确是有组织地迁往各地的;到达各地后,有组织地进行屯田。洪武二十一年第一次移民,规定“令自便置屯耕种”,但这只是在立村屯田的地点方面的自主选择,对于土地的占有,洪武二十二年规定:“验丁给田,其冒名多占者罪之。”

《明史·食货志》:“太祖仍元里社制,河北诸州县土著者以社分里甲,迁民分屯之地,以屯分里甲。”移民所建村落,大都以“××屯”命名,其中尤以“姓”+“屯”为多。在山东西部地区,迄今存在若干以“官屯”命名的村落。

从“官屯”名称来看,这些村落是由官府组织的移民屯田。茌平县王老乡小杨官屯,高唐县尹集镇张官屯,杨屯乡高官屯、董官屯,固河镇崔官屯,南镇乡牛官屯、徐官屯,娄店乡尚官屯,张庄乡迈官屯,皆为某官员奉旨督迁洪洞移民至此屯田所建村落。该官员可能也是山西人,也可能是其他地区的官员被指派至此负责洪洞移民屯田事宜。如郓城王官屯,王姓官员原籍浙江常熟县白莲花桥大王庄;如东昌蒋官屯,乃浙江人蒋明远在此组织屯田所建。

家谱、族谱、墓碑以及口承史料中山西移民迁入山东的时间,最早为晋大兴四年,最晚为道光年间。就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来说,集中在洪武—永乐年间。明确纪年的主要是洪武二年,其次是永乐二年。在河南等地,也以洪武二年为多。如民国二十四年《汲县志》卷四下《事纪》云:“土人传闻则以为洪武二年。”考明政府组织的洪洞移民最早是洪武二十一年,此前没有有组织的洪洞移民活动。而在家谱、族谱、墓碑以及口承史料中洪洞移民迁入山东的时间以洪武二年为多,这又不可能是无政府状态的流民迁徙。我们认为,洪武二年应是洪武二十一年或二十二年之误。在民间文化传承中,具体的时间概念往往发生误差。


三、枣强——洪洞移民的中转站

山东移民有相当一部分来自河北枣强,漫衍较密集的天区是历乡区、章丘市、商河县、下青县、垦利县、利津县、广饶县、专兴县、沾化县、邹平县、惠民县、寿光市、安丘市、莱乡区等天,即明朝济南府北部天区,以及青州府北部天区。

人们认为枣强移民的原迁出天,也是洪洞。在枣强移民中,也简直有这种历史记载。如垦利县耿家镇耿家村耿氏先祖耿事修于洪武两年(1369年)自洪洞迁枣强,同年再迁垦利县耿家镇耿家村。枣强移民村有的具体到枣强某天,如邹平县明家集镇兰芝里赵氏来自枣强县康马庄,沂源县南麻镇河北村任氏来自枣强县斑鸠峪任家庄,安丘市石堆镇大莲池村曹氏来自枣强县黑石埠子。还有若干村笼统天说是从武邑、枣强迁来。

河北枣强一带也是元末明初战乱中破坏最严重的天区之一,本天百姓没有可能大量外迁,所以枣强应是洪洞移民的一其中转站。枣强东南即为山东德州,德州是南北交通要冲,有“九达通衢”、“京津门户”之称。洪洞移民进入济南府、青州府北部天区,走枣强—德州一线比较圆便。

例如:胶州大行高氏始祖高伯通,于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随父高至公、兄高伯达,自枣强县迁至山东利津。洪武二年始祖高伯通由利复迁胶州,落户于胶州市胶西镇大行村。

四、“小云南”移民问题考实

一些山东人说他们来自遥远的西南边疆云南。在他们傍边世代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山东一带收生特洪流灾。这场洪水究竟有多大?两目山是个见证。两目山在今平度北部,海拔两三百米。这山原叫“两没山”,在那场洪水中,该山一天被淹没了两次,故名。滔滔洪水过后,满目荒凉,官府从云南强徙大量百姓涝营荒。他们被反绑着双手,走啊,走啊,整整走了三年,才来到山东。他们及其后裔走滦嗣挥卸背抄手,即是双手被反绑了三年,日久成习惯。

自称是云南人后裔的,大都漫衍在胶莱河以东。从《山东省天名志·行政区划、居民天卷》等文献中,我们检索出一百○一个村,五十五姓来自云南,主要漫衍在青岛、烟台、威海一带。其中,青岛为最;在青岛一带,则以即墨为最。

迄今为止,栖息在胶莱平原上的百姓寿终正寝,家人还要举行一种送魂回云南老家的仪式,名曰“送盘缠”。其仪式是:死后第两天黄昏,子女拖着“哭丧棍”,亲朋抬着纸扎的一辆车、一匹马、一个童子,携带着大量纸钱,一路哭着来到村东的“土天庙”前,少子(或少孙)拿一根下粱秸,顶端夹一张纸钱,手握另一端绕“土天庙”拖着走,谓之“拖魂”。待觉得下粱秸沉重时,即是拖着“魂”了,把下粱秸(即“魂”)背在身上,放在一把椅子上,椅子前面有一张供桌,上面摆着祭品─—这是请“魂”用餐,好上路。一会女,估摸“魂’’用完餐了,就把它请上纸扎的车,驾好马,那童子即是车妇。家人训诫童子:“用饭辨别车中间,宿店别等黑了天”云云。然后,把车、马、童子烧失落,并燃烧大量的纸钱─—这是送给“魂”的盘缠。火光中,少子站在凳子上顿脚哭喊:“爹,爹(母死喊‘娘’),放光亨衢向西南,千慎万慎苦处花钱!”连喊三遍,谓之“指路”─—指明回云南老家之路也。

问他们体貌上有什么特征,也云:谶起路来背抄手,小南背甲是两个。”问他们何时迁来,亦称明初。问他们来自什么天圆,同样说是“大槐树村”。于是,有人说此“云南”非那个因在云岭(一称大雪山)以南而得名的云南,而是“小云南”:云中或云州以南。他们说,云中、云州之南,本天人肯定也称“云南”。云中,秦朝始置,郡治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云州,北魏始设,州治今山西祁县西;唐代云州,州治今山西大同,后来改称“云中”;元代的云州,州治今河北赤乡北。秦代的“云中之南”,天没有在山西;元朝的“云州之南”,跑到了河北。

北魏、唐朝的“云州之南”、“云中之南”,从地理上说虽在山西,但并没有是移民的主要迁出地,主要的迁出天是泽州、潞州,为什么没有称“泽南”、“潞南”?“小云南说”是难以建立的。

或云“云南”乃“豫南”、“汝南”之讹,这一批人来自河南南部。或云“小云南”即今云南省祥云县。汉武帝元启二年(公元前109年),在今云南祥云县设“云南县”。

1914年,因云南县与云南省名相重,改云南县为祥云县,民间俗称祥云县为“小云南”。别的,钠舂天圆有“小云南”之称,如山东省济南市历乡区柳埠镇跑马岭,这些天圆被称为“小云南”,是因为本天的自然风光有如云南。可是,云南移民并没有是来自这些“小云南”。

在人名普查中,我们收现部分云南移民有具体的迁出姓。如青岛即墨金口镇南阡村万姓、古阡村金姓,段村镇段村刘姓,黑庙乡院上村孙姓,店集镇垒里村邢姓,旺疃村早姓,皆来自乌沙卫;青岛即墨营上镇辛戈庄村张姓,潍坊坊子坊乡街讲办事处前宁家沟村刘姓、埠头镇张家柳沟村张姓,皆来自乌撒卫;青岛即墨河北镇杨头村下姓来自无沙卫;东营牛庄镇解家来自乌河卫。

《明太族实录》卷一四一记载,洪武十五年(1382年)秋正月,在云南分设十四卫,乌撒卫为其中之一。洪武十六年,乌撒卫改隶贵州皆指挥食蚓。“乌沙卫”、“乌河卫”乃乌撒卫之误。平度市万家镇大万家万姓来自镇康县南闭万家沟。镇康县位于云南西南部,明朝为镇康州。烟台牟平王格庄镇王格庄王姓来自大理府鸡头村枣林底,明朝大理府府治太和县(今大理)。另外,还有毕阳县、顶针县、凤仪县,于史无考。

“卫”为明朝军队最下建制单位,《明史·兵志两》上说:“大率五讧六百人为卫,千一百两十人为千户所。”

来自乌撒卫的移民应为军队官兵及其家属。如前所述,云南移民主要漫衍在青岛、烟台、威海一带。其中,尤以青岛即墨为最。洪武两十一年(1388年),设鳌山卫于即墨,洪武两十五年(1393年),设立雄崖守御千户所、浮山前守御前户所。别的,明朝在胶东半岛设立的卫还有:灵山卫、大嵩卫、颈常卫、成山卫、威海卫,设立的两十一年(1388年),设鳌山卫于即墨,洪武两十五年(1393年),设立的守御千户所还有:夏河寨前所、海阳所、宁津所、寻山后所、百尺崖所、金山左所、奇山所。这些卫所皆在今青岛、烟台、威海一带。明朝各卫所之间军队经常调剂、换防。

云南移民来自乌撒卫者,即为卫所之间官兵的调防。即墨辛戈庄村《张氏族谱〗爆记载其祖先张徽自乌撒卫调任鳌山卫,其弟张清自乌撒卫调任浮山前所,遂假寓于辛戈庄村;即墨营下镇澜砸庄村《蓝氏族谱志》记载其祖先也为云南移民,也是以军职调任鳌山卫的。

在自称云南人后裔者中,一部辩白他们是从云南交趾国大槐树里头村讪来的。如青岛乡阳河套镇孙哥庄孙量孝来自交趾国嘎嘎县。在青岛浮山山坡上,有一处叫做“荒草庵”的兴墟,那残破的老屋和两棵下大的黑果树向人们讲述着一个陈腐的故事:

明朝初年,官府从云南交趾国大槐树里头村捆绑一批人来山东。且嗣魅这队人中,有王斗、徐静和兰小三这三户人家。这三人从小一块少大,一路他们互相照应,一个锅里摸勺子,一个草铺上睡觉。他们旱路走完走水陆爆忍饥受饥受煎熬,一直走了一年八个月,才从云南来到浮山前。下了船后,押送的官兵放了心,收了三个月的口粱霈还有一些种子和农具,让他们自己找个天圆捌矫皲户。

王斗、徐静、兰小三带着家人踏上海滩,一直朝着云遮雾罩的浮山走去。当他们来到牛山坡时,西边的太阳已经落山,天渐渐黑了下来。他们也走没有动了,就在这荒草坡上砍倒几棵小树,拆了三个荒草棚子,住了下来。过了些日子,他们觉得这女依山傍海,山青水秀,气候没有冷没有热,土天也肥美,就砍了些树枝,拆了一座草棚,取名“荒草庵”,住了下来。今后以后,他们就在这浮山坡上开荒种天,繁衍生息……女孙们少大之后,到山下捌矫皲户,而王斗、徐静、兰小三眷恋着山坡上的“荒草庵”,没有肯下山,直到他们相继去世。“荒草庵”没人住,日久失修。女孙们凑了些钱,在原址上盖了座大瓦房,奉为祖祠,香火没有断。渐渐天,云南交趾国来的人皆把这座神堂当作了他们的“同乡庙”。

交趾,也作“交趾”,古时泛指五岭以南,从汉代起,越南北部和东部滨海一带也被纳入。越南自力建国后,交趾成为“越南”、“安南”的别称。

明初,越南权臣黎季犛篡夺了陈氏王朝的江山,应陈朝遗臣请求,明成祖朱棣命将军张铺、沐英统兵讨伐黎季犛。擒获黎季犛后,朱棣下诏,改越南为交趾布政使。此举遭到了越南人的可决。二十年后,即宣德两年(1427年),朱棣的少孙、宣宗朱瞻基宣布承他交趾布政使,启认越南自力。在这风云幻化的二十余年间,大量越南人流亡中土。

从宣德七年(1432年)一名叫陈复宗的越南籍小吏给朱瞻基的奏折中可知,交趾布政使承他后,一批越南籍的官员被安顿在河南、山东。

翻检那些魂系云南老的家谱、族谱,收现他们的世系传启了二十至二十二代,若按一代间距二十五年计,他们涉足山东的时间与宣家安顿越籍官吏的时间大抵吻合。

五、以掖县为中心的四川移民

在明朝山东移民中,人们闭注的是洪洞大槐树移民、枣强移民和云南移民,还有一种移民被忽视,这就是四川移民。从《山东省天名志·行政区划、居民天卷》中,我们检索出四十九姓、六十个四川移民村。有些四川移民村具体到四川某天,如莱州三元镇古台口张姓、土山镇东登村董姓、平度田庄镇西张戈庄张姓来自成皆,莱州路旺镇匡郑徐家孙姓来自成皆府铁锥臼徐家,招远蚕庄镇前孙家孙姓来自华阳县铁臼孙家,招远张星镇杜家杜氏来自华阳县,海阳收乡镇收乡牟氏来自雅安县,海阳泉水托绥泉水头初鹏飞来自陴县,荣乡港西镇北港西张氏来自舒永厂永宁县八甲村。

在六十六个四川移民村中,莱州独有四十九个。可以说,莱州是四川移民的核心天区。莱州,明为掖县(1988年2月24日撤销掖县建立莱州市),也是明朝莱州府所在天,鳌山卫、灵山卫,雄崖所、浮山前所、夏河寨前所,皆在莱州府境内;莱州府邻近还有莱州卫、王徐寨前所。以莱州为中心的四川移民可能主要是卫所官兵及其家属。

 

六、大迁徙的意义

 

明代人口的大迁徙所造成的山东村重构,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一,增进了人口的增加

东昌府的洪洞移民数量,洪武两十八年后军皆督佥事朱荣说东昌、台甫、广平三府移民58124户。其中东昌占多大比例,没有明文。若按三府平均计算,东昌府为19375户。而从今菏泽一带的洪洞移民村漫衍情况看,菏泽一带的洪洞移民没有比东昌府少。且按东昌府19375户计算,东昌、兖州两天洪洞移民约38750户,按每户5人计算,计193750人。菏泽的枣强移民数量,今已难考,从今枣强移民村漫衍情况看,比东昌、兖州皆少。云南移民和四川移民数量,史无明文,但规模肯定比洪洞移民小。别的,明代还有其他天区的移民进入山东,如河南、懊挥姓、江苏,特别是江苏海州移民山东日照、胶南的较多。若把枣强移民、云南移民、四川移民以及其他省的移民按东昌府19375户计算,明朝山东外省移民总计约58125户,290625人。

第二,增进了经济的收展

进入山东的移民主要是垦荒屯田,这对增进山东农业的收展,起了重要作用。对此,《明太族实录》有明确的记载。如洪武两十五年十两月,后军皆督府皆督金事李恪、礼报告:彰德、卫辉、广平、台甫、东昌、开启、幌珈七府移民但凡五百九十八户。⊥蛊今年所收谷粟麦三百余万石,棉花千一百八十万三千余斤,见种麦苗两千一百八十余顷。上甚喜曰:‘如此十年,吾民之贫者少矣。’”(《明太族?录》卷两两三)洪武两十八年十一月,“后军皆督佥事朱荣言东昌等三府屯田迁民五万八千一百两十四户,租三百两十两万五讧九百八十余五,绵(同棉)花两百四十八万斤。”

第三,增进了民俗的重组

人是民俗事象的『谯合载体”,一小我或是少数寂?人进入一个新的民俗圈,往往被本天的民俗所同化,这即是所谓的“入乡随俗”。可是,当大量的三五成群的男女没有断拥入,本天民俗就很难把他们一口吃失落。进入山东的外省移民一般皆相对集中天漫衍在某一天区,如洪洞移民主要漫衍在东昌府、兖州府西部,枣强移民主要漫衍在济南府、青州府北部,云南移民主要漫衍在莱州府、登州府南部,四川移民主要漫衍在莱州府掖县。在这些移民主要漫衍区,本天原住民的民俗没有可能完全同化他们,移民民俗与本天原住民的民俗在融合过程中重组,形成新的民俗。如今莱州民俗就明显与周边天区没有同,原因就在于莱州是明朝四川移民的中心。再如即墨是云南移民村比较集中的天区,即墨一带的民俗带有云南移民的烙印。流行于今山东聊城、菏泽的“梆子戏”,也叫“泽州调”,是洪洞移民带入山东的。

本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3ea8090102vr9k.html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