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在人为

人世间所有事情的成败完全在于每一个人是否能够努力去尝试去想然后脚踏实地的去做!
个人资料
yongbing1993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看毛泽东在今天影响究竟有多大

(2025-09-30 07:03:34) 下一个

看毛泽东在今天影响究竟有多大







看毛泽东在今天的影响究竟有多大,或者有多小。在百度输入“毛泽东”三个字,出现的条目是几千万。但“毛泽东”这三个字在主流媒体上出现的频率是并不高的。

每年的9月9日在韶山人如潮花如海。在毛主席纪念堂的人也非常非常多,鲜花也堆积得跟小山一样。有人见到毛主席遗容之后失声痛哭,引起很多人注意。不论怎样评价这些事情,它们是有新闻价值的,但在许多主流媒体上的确保持了沉默。

1999年,美国时代生活出版公司为了迎接新千年到来,组织了一个24人的小组。这个小组咨询了几十名专家意见,在几百个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当中,选出100个伟人中的伟人和影响力最大的100个历史事件,时间跨度是从1001年到2000年。后来他们编成了一本画册,叫《人类1000年》。在这本画册里,没有罗斯福,也没有华盛顿,没有丘吉尔、戴高乐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但有毛泽东,而且毛泽东出现了两次:作为历史人物,他出现了一次;作为历史事件,他领导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又出现了一次。这本书引用了毛泽东的一句话,叫做“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是一句掷地有声的名言。和刚才百度的搜索结果作一个对比,也就是说,放在一个也许更客观、更多元的一个环境里,毛泽东显示的影响力甚至要大得多。也可以说,如果把毛泽东放在一个更长的历史跨度来看,他的影响力也是更大的。

要谈历史,我们首先要画出一个历史的坐标,否则,历史就是混沌一片的。历史一般的分期,从原始社会经过奴隶社会一直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

在近代中国被西方列强打得落花流水,以至于传统的中国古典文明出现了崩溃式的局面。这样,就引出了一个中国近代史,几代中国人都在追求这个问题的解决,但一直没有成功。而毛泽东呢,正是在解决这个近代史被帝国主义入侵的过程中,面对这个问题,面对中国近代史的困境,而出现的一个历史性人物。

 中国的近代史又有“近代”与“现代”的区分。近代和现代的分界点是:从辛亥革命开始,到1949年结束。但总之中国的近代和现代是区分开的。那么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怎样理解这个中国近代和现代的区分? 中国从1840年到今天走了两段路,一段是下降的路,一段是上升的路。这条下降的路就是“近代”,而上升的路则是“现代”。不管是从辛亥、从五四开始算起,都是这样一个区别,下降的过程与上升的过程,一个是中国崩溃的过程,一个是新中国建立的过程。而毛泽东,正是站在这个“近代”与“现代”转折点上的最重要的人物。

从历史的角度评价毛泽东,毛泽东有三个历史贡献:第一个是赢得了中国的独立。在毛泽东以前,中国已经被列强瓜分斗刨,面目全非了。过去的藩国和领土一块块丢失,比如过去的琉球、朝鲜、越南、缅甸。领土比如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以及中亚和台湾的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都丧失掉了。以至于在1898年戊戌维新之前,当时的谭嗣同已经在“筹办亡后之事”,就是认真考虑和筹划中国被灭亡之后的事情,包括在中国被瓜分之后,他所在的湖南省应该起什么作用的问题。在当时的精英看来,亡国已经是非常急迫、非常现实的一件事了。

那么,在毛泽东时代,新中国真正实现了独立,也就是中国传统所说的近代所讲的“驱逐鞑虏”的任务。而这个任务的完成严格说还不是1949年,应该说是1953年,也就是抗美援朝战争结束的时候,这个问题才真正的解决。因为只是在抗美援朝战争结束的时候,通过和列强即“联合国军”直接交手,打出了威风,才让世界各帝国主义列强真正认识到了毛泽东的中国。

在抗美援朝战争之前50多年,也是在朝鲜,中国当时最强大的军队淮军与新建不久的日本陆军相遇,淮军从朝鲜的牙山溃退到平壤,再从平壤溃退到鸭绿江,一溃千里。而过了50多年之后,还是一样的中国农家子弟,经过毛泽东思想的训练和武装,就把当时由16国组成的“联合国军”打得落花流水。当时,新中国的国力同“联合国军”中为首的美国相比非常悬殊,相反,在50多年前甲午战争的时候,中国的国力是远远超过日本的。在1950年,中国的工业生产总值是美国的28分之一,美国是2800亿美元,中国是100亿美元。在当时最能反映工业水平的钢产量方面,双方悬殊更大,美国是8780万吨,中国是60万吨。

所以,当时身经百战的领袖群体在讨论是否要出征朝鲜的时候,大多数人都是不同意的。大家都知道,包括林彪这样一个军事天才,都是不主张出兵的。而毛泽东力排众议,他考虑了3天时间,不管有多么困难最后还是决定出兵。毛泽东的战争意志和战略判断被后来证明是非常有远见的。

当时的苏联比中国要强大得多,苏联已经有完整的工业体系,有现代化的海陆空军,而且已经有了核武器。但是,斯大林不敢出兵,刚开始斯大林答应苏联只出空军,但是到了最后一刻,斯大林怕出空军也会和美国发生冲突,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怕美国进攻苏联,所以在最后一刻取消了这个决定。

斯大林和当时在莫斯科的周恩来讲,让他转告毛泽东苏联不出兵了,并且说,让金日成同志到东北组织流亡政府吧。但是这个时候,毛泽东还是坚持原来的决定,坚持出兵。回忆录讲,当时斯大林感动得流泪了,连说还是中国同志好。所以说,在真正的历史关头,在真正考验一个人的时候,一个人的意志、胆略和智慧就被比较出来了。斯大林也是个钢铁般的巨人,“斯大林”这个词在俄文里就是“钢”的意思。但是,毛泽东和斯大林在朝鲜战争这个问题上仍然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

抗美援朝战争这3年,中国打得非常艰苦,牺牲了10多万人,而美国的战争意志始终没有被打垮,不像解放战争后期,蒋介石军队的战争意志基本上被打垮了,经常出现整师整军被围歼,出现一溃千里的局面,这就表明战争意志被打垮了。

在1950年出兵前夕毛泽东给斯大林的一封电报里,他讲了中美两军武器装备的对比。他说,美国一个军3个师,它的7公分到24公分的火炮数量是1500门。而中国一个军也是3个师,火炮数量只有36门,也就是说连美国的一个零头都不足。在抗美援朝战争的战场上经常是美国的一个团被包围,但是最后还是突围出去了,而这种情况在解放战争中是很少出现的。所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多全歼的美国军队就是一个营,因为美国火力太强了。由于志愿军与美军装备的悬殊,战争打得非常艰苦,但1953年还是取得了胜利。

所以从1953年一直到现在,没有一个国家敢于真正入侵中国。这是因为抗美援朝战争树立了新中国的国威和军威。所谓“打得一拳开,百拳不再来”,如果第一次挑战你不敢勇敢面对的话,就会像1840年以后那样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就不断会有人来打到中国头上。所以,1950年的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的生存之战,说到中国的民族独立和解放,必须把抗美援朝战争的功绩考虑进去。

抗美援朝战争又引出了毛泽东的第二大贡献,就是中国的完整的工业化建设。抗美援朝战争打得非常艰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没有现代工业。所以当初麦克阿瑟不相信中国会参战,理由就是中国没有空军,没有现代工业。他说如果中国参战的话,特别是如果前进到平壤一带的话,那么中国军队将面临一场最大规模的屠杀。鉴于抗美援朝战争的经验教训,在抗美援朝战争还没有结束的时候,新中国就开始了大规模的工业化进程。1952年,新中国进入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展大规摸的工业化建设。

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看,中国至少有三个千年工程,第一个是秦始皇修筑长城,它奠定了两千多年中国古代的北方边界,也就是游牧民族同农耕民族的一个分界线,因为秦始皇的长城在北方的线路基本上和400毫米等降水线重叠。再往北方,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是无法建立农耕文明的。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千年工程,后来历朝历代又不断翻修,这个工程影响了中国历史两千年。

第二个千年工程是隋朝的大运河,沟通了南北经济,沟通了南北的物流,奠定了唐宋以后中国经济的繁荣,影响也超过了一千年时间。我们看《水浒》或者《金瓶梅》里面描写的那些城市,非常富裕繁华,都是沿运河的城市。只是到了近代,海运开始盛行以后,运河及其沿岸才开始衰落。

还有一个千年工程就是在毛泽东领导下建立的中国现代工业体系。这也将产生长远的影响,因为它奠定了中国未来长期发展的基础。这个工程在1952年启动以后,扭曲了一般的经济发展规律,不是从轻工业而是从重工业开始,因为重工业是装备其他工业包括国防工业部门的。

当时中国建立工业体系的第一目标是建设现代国防,也就是为了避免中国自1840年以来面对的被动挨打局面。我们知道,常规的工业化过程,比如英国,是从纺织业这种轻工业开始,最后才发展到机器制造业这样的重工业。而中国刚好颠倒过来,所以当时出现了国富民穷的问题。当国家的工业基础已经相当雄厚的时候,老百姓的生活还很艰苦。这就是因为大部分资源都被拿去建设重工业和国防工业了,以至于到了六七十年代中国已经取得了骄人的成就。

1964年10月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对世界产生了非常大的震撼;1966年中国实现了用导弹发射原子弹;1967年爆炸了氢弹;1970年4月中国卫星上天。也就是说,以“两弹一星”为标志,中国的现代工业体系基本上建成了,而且取得了当时世界的尖端技术成果,“两弹一星”成为中国国家安全的根本保障。如果中国没有毛泽东时代留下的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话,我们中国今天的命运不一定比伊拉克要好。

美国学者莫里斯·迈斯纳是研究中国问题的专家,他说,曾经长期被轻蔑为“亚洲病夫”的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工业规模甚至还不如比利时。比利时我们知道面积只有30000平方公里,比台湾省还小,人口只有几百万,还不如北京市人口多。而在毛泽东时代快要结束的时候,中国却进入了世界工业六大强国的行列。1952年,在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当中,工业只占30%,农业占64%,而到了1975年,也就是毛泽东逝世前,这个比例颠倒了过来,工业占72%,农业只占28%。当时中国已经基本上建立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独立的现代工业体系。这是毛泽东在历史上的第二大贡献。

毛泽东还有一大贡献是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要说社会主义首先要讲一下资本主义的困境。因为资本主义的价值观是以“经济人”为基础,也就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资本主义导致人与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形成恶性竞争的关系。因为资本主义必然导致两极分化,这不但导致社会环境的恶化,也导致自然环境的恶化,并且在个人心理上形成了极度的焦虑、压力和紧张。

建国初,新中国选择了走社会主义道路。在当时物质条件极其匮乏的情况下,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选择恶性竞争,那么它造成的惨状是难以想象的。因为那么有限的资源会掌握在极少数人的手里,这也是1949年之前中国的一个状况。

1949年之前,为什么中国的现代工业不能启动,迟迟不能启动,或者启动了多次都进展及其缓慢,并且不得不中途停下来?除了战争的干扰,一个很大的原因是有限的财力和物力被一小部分高消费阶层占有并无谓地消耗掉,有限的资源没有投入到工业建设中;而1949年的中国革命就是消灭了这个高消费阶层,把他们原来占有的这点资源拿过来,投资中国的新工业建设,奠定了中国新工业建设的基础。

今天我们中国又有了一个高消费阶层的,如果这个高消费阶层提前50年出现,中国是不可能建立现代工业体系的。之所以今天能够容纳这个高消费阶层,是因为毛泽东时代已经奠定了一个工业基础,中国的财力和物力能够在现代化建设的同时,背负这样一个高消费阶层。

所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是对上述资本主义困境的一种超越和克服。毛泽东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同时也尝试对苏联式的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改造,也就是说对计划经济和官僚体制进行改造,这就是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尝试。这些尝试都是下放经济权力和政治权力,试图超越当时以计划经济和官僚体制为标志的苏联模式。但是这个尝试我们都知道遇到了很大的挫折,这就说到了文化大革命这个问题。

记念毛泽东逝世几十周年,也是文化大革命发动几十周年。在谈论毛泽东的时候肯定回避不了文革。文化大革命也的确试图解决在那个年代出现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国家社会主义即变修走资的问题。

 什么是国家社会主义呢?  我们都知道“社会主义”的“主义”是连接在“社会”后面的。也就是说,是由全民占有生产资料,由全民来享有生产成果。但是国家社会主义并不是这样,国家社会主义是由一个官僚集团掌握和控制生产资料,由官僚集团掌握国家权力,来实现生产成果的支配。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实际上是要解决国家社会主义的问题,是要把国家社会主义变成全民社会主义,变成人民社会主义,这应该说是文化大革命的初衷。也就是说仅仅有无产阶级专政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社会主义民主同无产阶级专政相配套。

在1945年7月,抗战胜利前夕。当时一个民主人士叫黄炎培随团访问延安,和毛泽东作了交流。他问毛泽东,说他也是几朝元老了,看到很多政治集团上升然后衰落和覆灭,“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刚开始大家聚精会神,众志成城,以后便惰性发作,无法扭转。他说这是一个历史周期率。中国共产党怎样避免这样一个循环?毛泽东当时很有信心地回答黄炎培说,我们靠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这是毛泽东一贯的想法,他在建国以后条件成熟的时候就会实施这个想法,把群众号召起来监督和批判这个国家的执政集团。这就是文化大革命的初衷。

在1959年12月到1960年2月,毛泽东和党内的几个秀才一起系统阅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做了很多批注和谈话。教科书有一段提到1936年的苏联宪法规定苏联公民“有劳动权利,休息权利,受教育权利,年老、患病及丧失劳动能力时获得物质保证的权利”,等等。毛泽东当时就非常有针对性地在教科书的这段文字旁边批注道:“最大的权利是管理国家”。他还发表了一段谈话,说:“这里讲到苏联劳动者享受的各种权利时,没有讲劳动者管理国家、管理军队、管理各种企业、管理文化教育的权利。实际上,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最大的权利,最根本的权利。没有这种权利,劳动者的工作权、休息权、受教育权等等权利,就没有保证。”文化大革命要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换句话说,一个“红色”的官僚集团会渐渐褪色,会变成“白”,渐渐还可能变成“黑”。所以,文化大革命要解决“改变颜色”的问题。旧中国的劳动者曾经受到权力和资本的双重统治。解放后,资本对人的统治消失了,但是权力对人的支配还存在。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这是当时文革的一个提法,它的初衷就是在解决了资本对人的支配之后,解决了市场对人的支配之后,要解决权力对人的支配。解决国家和政府对人的支配问题。要实现最彻底的解放。

当时文化大革命对整个世界的影响非常大。包括对发达国家,比如说对日本、对美国、对西欧。80年代有一部意大利电影叫《一个警察局长的自白》,那里面有一个细节,从侧面反映了文革的影响。罗马的公安局长每天收到报告说,今天在大街上毛泽东的语录贴了多少多少条,林彪的语录贴了多少多少条。这是当时罗马的情况。我们今天都很难想象,当时中国对世界有这么大的影响,而且主要是在青年在知识分子,主要是在一些有头脑能思考的人当中。你们现在在网上搜索,可以看到这样的照片:当时日本大学生YX,高举的是毛泽东的画像和毛泽东的语录牌。文革以后,很多人从个人崇拜,从意识形态宣传灌输的角度来理解毛泽东的巨大威望。这放在世界范围内是完全不成立的。因为我刚才说到的这些美日欧国家,是完全不存在这样洗脑的条件的。如果说有洗脑的话,那么恰好是反向的洗脑。但是在60年代末70年初,毛泽东在那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在世界历史上也很难有第二个人可以相比。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