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转移》和《不抵抗逃跑》
《战略转移》和《不抵抗逃跑》是有区别的。
例如:毛泽东共产党在井岗山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放弃了所占的井岗山地区去长征了。实际上正确的讲是《逃跑》。因为抵抗了,又失败了,不逃跑就全给灭了。所以,在《逃跑》前作了抵抗,失败了。打不赢,就《逃跑》。但有一个区别是在《逃跑》后,是还要打回来的,又或是不会也不想收复失地,这是两回事。中国共产党不但解放了井岗山地区,还解放了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地方,最后的确胜利了,成立了新中国。这才理直气壮地叫长征是《战略转移》。
再例如:延安。胡宗南率几十万大军受剿共总司令蒋介石的命令来攻打延安。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的八路军采取《不抵抗政策》,事先将延安的老百姓全部转移走,八路军主力转移到延安外围。领导层分二个中央,一个转移离开延安,另一个有毛泽东为主的小股部队留在延安。吸引敌方来进攻延安,因为敌人的目的是毛泽东。这里必须提一下的是:日本入侵中国时,日军在东北时,蒋调离东北军。日军打到上海时,让外围国军抵抗日军,目的是让蒋介石政府逃离南京去重庆。而日军打到南京时又让外围国军抵抗一下,蒋介石躲在峨眉山上。而毛泽东的做法正相反,毛泽东留在延安当目标。等到全延安军民都转移后,毛泽东在最后离开延安时对同行的战士说,我们要用延安换取全中国。这叫《不抵抗有目的战略转移》。暂时的离开后,要回来的。这叫军事指挥员的战略眼光不抵抗有目的《战略转移》。
九一八事变时,作为中华民国的执政者蒋介石专注于打内战,掌握的国军用来围剿屠杀共产党和支持同情共产党的中国人、沒有来领导指挥抗战。更没有搞抗日统一战线团结一切抗日力量来领导抗战。所以日本入侵东北时,作为中华民国政府的蒋介石只顾打内战,而当时的中国工农红军只有几万人。难道不能联合起来统一去参加抗日。而事实是张学良杨虎诚两剿共司令都联共抗日,最后活捉蒋介石逼他抗日时,国共第二次又合作抗日了。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沒有蒋介石的《四一二大屠杀》,恐怕中国共产党就不复存在。
张学良东北军30万中的20多万抽调到西北去剿共而不抗日,东北抗日联军的武装力量不去统战。上海淞吳会战,南京保卫战,只为争取时间让南京政府逃亡到重庆去。蒋介石国民党就是蹲在峨眉山等着抗战胜利后下山来摘桃子即抗日战争胜利果实。
这还不能说蒋介石国民党从一开始就不想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而是想《联日反共》。这能说是蒋介石国民党有心无力吗?又说什么国军死了多少将军,能说明什么呢?又说共产党死的将军少?怎么不说共产党的军队中没有将军,八路军中的少数将军也是国军中来的。
蒋介石国民党作为执政党,掌握着所有的国内国际资源和军事武器飞机大炮,但每次日军进攻时都是国军的损兵折将。在日本投降前几个月的几十万日本残兵将士,还能击溃民国政府的近三百万正规军,打通南北通道(豫湘桂会战)。逼近离重庆只剩400公里之远的贵州独山,险险保不住蒋介石栖身的峨眉山!
中国所谓的抗战胜利,其实就是持久战的结果。如果没有毛泽东及一群中国共产党人,中华民国不是被灭国,就是被殖民。只能说是国运不绝。现实要感谢美国的两颗原子弹和苏联红军的直接参战,蒋介石国民党的徒子徒孙更不要脸来贪天之功为己有!蒋介石活着时都不敢说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他的功劳。
九一八事变时,中国因国共内战是谁造成的?中国各种武装力量即军队不能统一抗日是谁的无能?指挥失灵的又是谁?这些内忧外患的根源来自谁?,以及对局势的误判又是谁?无法有效阻止日军入侵更是谁?为什么会仅凭少量东北军和部分地方武装进行局部抵抗?为什么未能形成全面战线?而蒋介石国民政府在初期就采取了“以忍让求和平”的策略,但等来了和平吗?未能阻止日军进一步侵略是谁的责任?这个大总统总司令是当着玩玩的?最终使中国人民付出了沉重代价才赢得了抗战的胜利的又是谁?
日军入侵的后果:日本占领东北:九一八事变后,日军迅速占领了中国的东北地区,建立了伪满洲国,开启了长达十四年的侵略。?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代价:随后的抗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伤亡和经济损失,仅抗战期间,中国就有超过1200万人死于战火,财产损失也极其巨大。?
九一八事变,如果张作霖还在,30万东北军能否阻止日本侵略中国?
1931年9月18日,日本人为了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制造了九一八事变,由于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和主持东北地方军政事务的张学良都奉行不抵抗的策略,致使日本人在不到一天的时间里,就占领了沈阳市,在一周之内,就控制了辽宁省和吉林省的20余座城市,在4个多月以后,东北三省则全部沦陷。
1931年9月18日这一天,是中国十四年抗日战争的开始,也是东北三千多万同胞蒙受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略的开始,九一八事变虽然已经过去了,但是时刻提醒着我们要警钟长鸣,勿忘国耻。
九一八事变发生之时,如果东北军抵抗到底,能否抵挡住日本人的侵略呢?,东北军还是当时中国唯一一支海、陆、空编制兼备的军队。
在1928年前后,东北军总兵力约为30万人,其中,空军所拥有的飞机数量估计在200架至300架之间,东北军海军总兵力为3300多人,拥有大小舰只21艘,总吨位约为3.2万吨,东北海军的实力超过了当时的中央海军,当时全国海军的总吨位约为4.2万吨。
东北军不仅是一支海、陆、空编制兼备的军队,而且还拥有一支水上飞机编队,这是最早的海军航空兵,为了方便水上飞机进行海上作战,东北军还将一些军舰改装成水上飞机母舰,水上飞机母舰其实就是航空母舰的雏形。
现如今《台湾国民党》中的右派分子有几个大佬,在抗日战争中《争》谁是领导抗日战争的?谁是”中流砥柱“?谁是主要力量?打了多少次会战?打了城市保卫战?将军死多少?士兵死多少?等等。有意思吗?有意义吗?有启示吗?
在抗日战争中《毛泽东共产党》《蒋介石国民党》《抗日》这三个因素是避不开的。
是的,国民党蒋介石领导民国政府有几百万军队,而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的红军很少。但互相都领导不了对方的军队。
如果作为一个领导,就是在行动上率领,理论上指导。而蒋介石有吗?蔣介石国民党就是蹲在峨眉山等着下山摘桃。
首先,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由什么理论指导的呢? 是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理论,指导着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连蒋介石及其国民党的高级将领都不否认,抗日战争既不能速胜,也不是亡国,而是经过战略防御、相持和进攻三个阶段。
美国军事专家李海说,即使美国不投原子弹,中国人民的抗战胜利和日本侵略战争的失败都是肯定的,只是稍晚一些,中国人民的牺牲要更多一些。我们要问一句,国民党蒋介石有什么值得称道的抗战理论呢?
其次,中国人民是谁在行动上率领进行的抗战呢?
蒋介石国民党尽管有多于日本侵略者的军队,处在正面战场,也进行了抵抗,有的甚至是顽强的抵抗,可是并没有阻止住日本侵略者的前进,从东北开始节节败退,助长了侵略者的战争野心,连首都南京都丢了。
而共产党不仅没有败退,而且主动到抗日前线去,到敌人的后方心脏去打击敌人。共产党与国民党一进一退,是谁在行动上率领中国人民抗战呢?大家心里都是很明白的。
日本侵略中国初期,真正的共产党在江西瑞金就对日宣战,要求蒋介石国民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而国民党蒋介石硬是要消灭这支抗战的工农红军队伍,致使这支抗战队伍在达到抗战前线华北时,由30万人削弱为3万人。国民党蒋介石则把张学良的强迫命令要东北军从抗日前线撤出。一个开往抗日前线,一个从抗日前线撤出,是谁在行动上率领抗战还不清楚吗?
在日本侵略者大举进攻华北之时,国民党蒋介石对共产党仅剩的3万抗日武装力量,还在进行“围剿”,必欲除之而后快。蒋介石国民党军队不但不抗日,而且把重点放在消灭抗日人民武装上,在行动上帮助了日本侵略者,这样的军队能说是领导抗战吗?
直到出现了人心所向、军心所向的“西安事变”,国民党蒋介石才被迫停止剿灭共产党抗日武装的军事行动。一个主动抗日,一个被迫抗日,是谁在行动上率领中国人民抗战呢? 难道通过兵谏才被迫抗日的国民党蒋介石是中国人民抗日的行动率领者吗?
第二次国共合作时,就在抗日统一战线建立以后,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到前线去,到敌人的后方去,如果没有广大的敌后抗战,国民党正面战场能够进入相持状态吗?而国民党的军队大批的投降日本侵略者成了伪军,甚至国民党的高级领导汪精卫都成了汉奸,共产党在敌人心脏,不但要抗击日军,还要抗击大量的伪军。一个坚决抗战,一个大批投降,是谁在行动上率领中国人民抗战呢?
在抗战的关键时刻,毛泽东共产党及其抗日武装在前线奋力抗战,自称“抗战总指挥“的蒋介石,公然破坏抗日统一战线,断绝抗日武装八路军、新四军的粮食、衣服、武器、药品的供应,同日本鬼子一样封锁抗日根据地,迫使八路军不得不抽调部队进行“大生产”,坚持抗战。一个在坚持抗战,一个在军事经济上封锁抗日根据地,是谁在行动上率领中国人民抗战呢?
在抗战最艰难的时候,国民党蒋介石嫌军事、经济封锁抗日根据地还不够,直接动用军队围剿共产党抗日武装,仅“皖南事变”就使开赴抗日前线的新四军牺牲近万人,做了日本侵略者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一个向抗日前线开进,一个消灭开进抗日前线的队伍,是谁在行动率领中国人民抗战呢?难道消灭向抗日战场开进的抗日武装是在领导中国人民抗战吗?
确实国民党许多将领士兵为抗战做出了重大牺牲,如张学良、杨虎诚、张治中、上海的800壮士、台儿庄牺牲的勇士等等,起到了非常重要作用,是中国抗日战争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国民党的高层,蒋介石尽管在名义上是抗战总指挥,但在基本的方面不但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而且在行动上是被迫的消极的抗日,有时甚至是直接帮助日本侵略者,消灭抗日武装,破坏抗日。
正因为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有正确理论指导,在行动上率领中国人民抗战,建立广泛的包括蒋介石的抗日统一战线,其行动率领理论指导,形成事实上领导作用,得到了全国人民更大的支持,大批的青年投奔延安和解放区,人民自愿地送子参加八路军新四军等,到抗战结束时共产党抗日武装发展到120万人。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和根据地在抗战中发展壮大,就是共产党领导抗战最有力的证据。
国民党与共产党一方面都对抗日战争做出了牺牲和贡献,谁都承认。但是在抗战中他们是有重大差别的,一个不怕牺牲向抗日前线开进,坚决抗战,在《论持久战》理论指导下,建立统一战线,建立抗日根据地,到敌人后方去开展人民战争。一个从抗日前线撤出,消灭抗日武装,被迫抗战,大量投降敌人,破坏抗日统一战线,在军事经济上封锁抗日根据地。谁是抗日的中流砥柱,在理论上指导行动上率领——领导中国人民抗战,难道还有疑问吗?
又说:“抗日时期国民党100多位高级将领牺牲,共产党仅仅牺牲了左权(八路军副参谋长)1位高级将领。”以此来贬低共产党对抗战胜利所发挥的作用。对此,有必要进行辨析。
不可否认,国民党主导的正面战场进行了22个大的战役,牺牲了比较多的将领。这些将领都为抗战的最后胜利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应当铭记并彰显他们的历史业绩。
但是,我们不能以此来贬低共产党的抗战功劳。抗战开始时,国民党有250万军队,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不过四五万人,而且装备、给养很差。国共双方军事实力悬殊,是客观事实。共产党领导的军队能够始终同国民党军队一样去进行阵地战吗?显然,不可能。共产党根据自身特点确定了“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军事战略方针,是正确的,而且得到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确认。只要这样打游击战,就不可能牺牲那么多将领。但是,在抗战中发挥的历史作用如何,不能以牺牲的将领多少为标准。那种以牺牲的将领多少为标准,来评价在抗战中发挥的历史作用大小的看法,是将不同性质的问题混为一谈了,是个伪命题。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各师主力在华北广大敌后区域开展游击战争同时开辟根据地。到1938年底,八路军各部先后在日伪军占领的广大地区开辟了晋察冀、晋西北和大青山、晋冀豫、晋西南、山东等抗日根据地。华中的新四军在组建后进入长江南北敌后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在皖南、苏南等地为建立抗日根据地打下了基础。华南抗日游击队也创建和发展了琼崖等游击根据地。这些根据地的发展,成为广泛开展游击战争,打击日本侵略者的重要依托。
1944年,毛泽东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军民在华北、华中、华南地区,对日、伪军普遍发起局部反攻,部分沦陷区还变成了根据地。特别是在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遭遇1944年豫湘桂战役的溃败后,毛泽东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军民抗战的战略作用更加凸显。
到1945年春,包括原有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在内,全国解放区总面积近100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亿,人民军队发展到近100万,还有民兵220万。这为对日全面反攻、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重要条件。
诚然,毛泽东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也进行过像百团大战那样大规模的战役,并取得了辉煌战果,消灭了日军两万多人。但是就整个抗日战争来讲,毛泽东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主要是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以分散游击方式,在广大地区内进行无数次小的战斗,即打麻雀战、地雷战、地道战,组织武工队、铁道游击队等多种形式进行战斗。这样的战斗天天进行,处处发生,逐个地消灭敌人有生力量。
到1943年,毛泽东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军民抗击着侵华日军的64%和伪军的95%。至抗战结束,人民抗日武装力量对日作战12.5万次,消灭日、伪军171.4万人,其中日军52.7万人。这里讲的作战次数和消灭日、伪军的人数不是抗战后讲的,而是在抗战时期就报告国民政府了的。
长期以来,有一种论调叫“游而不击”,就是在贬低毛泽东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在抗战中的作用。上述数据是最有力的反驳。毛泽东说:尽管我们的正式军队比起国民党现存的军队来在数量上少得多,但按其所抗击的日军和伪军的数量及其所担负的战场的广大来说,按其战斗力等项情况来说,“它已经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主力军”。如果就毛泽东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数量和消灭日、伪军数量的比例,与蒋介石国民党军队的数量和消灭日、伪军数量的比例来作比较,这个结论是符合历史实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