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小红军小八路与加沙男孩
加沙男孩抓起一把沙子塞进嘴里,加沙男孩哭喊着:难道只能吃沙子活着吗?与父亲步行八小时领到的面粉被抢走。这样的可怜人不断地哭喊着会有面包吗?
自古英雄出少年。在革命战争年代的艰苦岁月里,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的队伍里就有不少是小红军、小八路,或是小游击队员。虽然年龄小,却和大人一样,顽强拼搏,流血牺牲,以不屈不挠、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突出贡献。这些小红军、小八路,或是小游击队员的身上闪烁着崇高和美好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光华。前题是要有毛泽东式的领袖人物,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组识,和人民自己的子弟兵人民解放军。
例如:“小兵张嘎”,本名韩志诚,生于 1928年 6月,河北省赵县大马村人。他十三四岁时,就当上了小侦察员,而且屡建奇功,在邻近几个县声名远扬,是带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是县大队多了一位小侦察员。一次,县大队派“瞪眼虎”和另外两个小侦察员去大吕村送信。走到半路上,身后传来阵阵自行车的声响,和“瞪眼虎”一起的小侦查员喊道:“干什么的?”“你们是干什么的?”那人接腔。“我们是送信的。”小侦查员失口道。话音未落,骑自行车的就到了他们跟前,是个伪军!那人拉了一把枪栓,黑洞洞的枪口逼住了他们:“给谁送信,是小八路吧?跟我走!”伪军觉得是几个孩子,掉以轻心了,也没有搜身。他肩背枪、手推车押着三个小侦查员往炮楼方向走。“瞪眼虎”假装提鞋,落在后面,掏出了藏在身上的手枪,“啪”地一枪结果了伪军的性命。三个小家伙,七手八脚摘下长枪,推起倒地的自行车,一溜烟返回了营地。
王璞:站岗放哨查路条,送信带路样样行
王璞,也作王朴( 1929— 1943),河北省完县(今顺平县)野场村人。 11岁时被推选为村儿童团团长,带领本村儿童进行站岗放哨查路条、给八路军送信带路等多种活动。 1943年 5月,面对穷凶极恶的日本鬼子,他始终不肯透露八路军枪支、弹药等物资的隐藏地点,最终被侵略者残忍枪杀,年仅 14岁。“七七事变”后,战争的火焰很快烧到了王璞的家乡。日寇烧杀抢掠的凶残行为,让王璞幼小的心灵燃起民族仇恨的烈火。他从小跟随父母参加抗日, 11岁时被推选为村儿童团团长。当得知八路军是打日本鬼子的,年幼的王璞梦想成为一名八路军战士。王璞整天带着一帮儿童团员,拿着红缨枪,站岗放哨查路条,给八路军送信带路,开展拥军优属活动。他还在抗日小学的墙上贴上了一张《抗日公约》:我们是抗日儿童团员,誓同日本帝国主义斗争到底,坚决做到: 1、不上鬼子学,不念鬼子书; 2、不吃鬼子糖,不上鬼子当; 3、不向鬼子说实话,不给鬼子带路; 4、不暴露八路军,不说出村干部。为了对付鬼子“扫荡”,民兵大搞地雷战,王璞不仅学会了布雷,还学会了造雷。一次,他用自制的地雷炸死了一个汉奸,还协助民兵抓住了两个鬼子。
王二小:一边放羊一边为八路军站岗放哨、传递情报
抗日英雄王二小 ,1929年生于河北省涞源县。这里是八路军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日本鬼子经常来此“扫荡”。二小是儿童团团员,总是一边在山坡放羊,一边为八路军站岗放哨、传递情报。 1942年 10月 25日(农历九月十六)早晨,鬼子又来“扫荡”,在山口迷失了方向,逼着二小给他们带路。为了掩护转移到山沟里的后方机关和几千名老乡,二小假装顺从地走在前边,把鬼子带到了八路军的埋伏圈里。四面八方枪声一响。敌人才知道上当了。惨无人道的鬼子砍掉了二小右手的手指,用刺刀挑向他的胸口,把他摔在大石头上。八路军战士冲下山岭,全歼了这股鬼子。王二小因伤势过重,不幸牺牲,当时他只有 13岁。
刘胡兰:发动群众斗地主、送公粮、做军鞋
刘胡兰, 1932年出生在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小小年纪,便对黑暗的旧社会产生了强烈的不满。全国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山西人民开展救亡运动,文水县也成立了抗日民主政府。从此,刘胡兰开始逐步接触革命道理。
刘胡兰积极参加村里的抗日儿童团,和小伙伴一起为八路军站岗、放哨、送情报。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阎锡山部队占领了文水县城,解放区军民被迫拿起武器,保卫胜利果实。 1945年 11月,刘胡兰参加县党组织举办的妇女训练班, 40多天的学习,使她懂得了许多革命道理,阶级觉悟有了进一步提高。回村后,她担任云周西村妇救会秘书。与党员一起发动群众斗地主、送公粮、做军鞋,还动员青年报名参军。刘胡兰在斗争中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成长,于 1946年 6月被批准为中共候补党员。这一年,她才 14岁。 1947年 1月 12日,刘胡兰被国民党军和地主武装抓捕。在敌人威胁面前,她坚贞不屈,大义凛然地说:“怕死不当共产党!”敌人没有办法,将同时被捕的 6位革命群众当场铡死。但她毫不畏惧,从容地躺在铡刀下。她以短暂的青春年华,谱写出永生的诗篇,以不朽的精神,矗立起生命的宣言。
“小萝卜头”宋振中:狱中帮助大人进行秘密工作
小萝卜头名叫宋振中,一岁时和妈妈一起被国民党抓进白公馆监狱。由于终年住在阴暗、潮湿的牢房,吃着发霉的饭菜,他长到八九岁时,个头只有四五岁那么高,成了一个大脑袋细身子的孩子,被难友们称为“小萝卜头”。小萝卜头六岁时,由同监狱的政治犯黄显声教他念书,学习语文、算术、俄文和图画。小萝卜头学习非常刻苦,每门功课都学得很好。他九岁生日那天,黄显声送他一支铅笔,这礼物太珍贵了,他很少用,每天都在牢房地上用小石头写呀画呀。他还经常帮大人做秘密工作。淮海战役胜利的消息传到监狱后,就是他在男牢、女牢间传递的。特务在旁边时,他就和黄显声说俄文,特务听不懂,只好干瞪眼。
1949年 9月 6日,凶残的敌人用刺刀杀害了小萝卜头的父母。小萝卜头愤怒地喊着:“我没有罪,我要出去!”丧尽天良的刽子手扼住他的喉咙,用带血的屠刀刺进他的胸口……小萝卜头牺牲时只有 9岁,他是我国最小的烈士。
通讯员 张玉成,12岁的“小八路”。1938年10月,八路军115师的一支宣传队,来到了郝杰家乡山西屯留县王公庄宣传抗日。白天他们帮村民打扫院落,劈柴担水,下地干活;晚上教大家唱抗日歌曲。
郝杰至今清楚记得,宣传队员教会了大家唱《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这首歌曲对大家的鼓舞最大,影响最深。
宣传队离开的那天晚上,郝杰发现有七八个小伙伴在村里大杨树下神秘地商量什么事情。郝杰问他们:“你们在商量什么?”小伙伴告诉他,他们在商量怎么参加八路军。郝杰高兴极了,连忙说:“我也要参加!”小伙伴们约定:第二天鸡叫3遍时,大家到村东头集合,一起去找八路军。
第二天,郝杰准时来到村东头。然而,到那儿一看,只来了王安文、郝双友两人。王安文说:“他们可能不来了,我们3个人赶紧走吧!”于是,3人向着八路军宣传队离开的方向追去。一天奔波,直到下午5时多,才在一个叫尚村的地方找到了八路军115师685团。
见到3位少年,一名干部模样的人问他们:“小鬼,你们来这里干什么?”王安文年龄最大,胆子也大,抢着答道:“我们是来当兵的!”干部又问:“你们这么小能吃得了苦吗?”3人异口同声地说:“能!”
干部见3人当兵心切,就将他们安排在连队的小兵班。
从军第一仗。1938年11月,郝杰所在的部队行军21天后到达河南和山东的交界处。
部队在一个没有土围子的村子住了下来。晚上连队点名时,突然远处传来一阵密集的枪响。
午夜时分,部队起床继续行军。走了两个多小时,营长集合部队进行战斗动员。营长说:“这里有一个敌人的据点,有100多名鬼子,无恶不作,上级命令我们把这些敌人消灭掉!”
天快亮时,部队向敌人发起了猛攻。郝杰所在的8连担任主攻任务。
次日上午,部队正准备向纵深发起进攻时,突然接到侦察员报告:有10多辆汽车装载全副武装的日军正疯狂扑来。上级命令郝杰所在的三营立即撤退。
小兵班共有12名战士,正、副班长都是红军老战士。在这次战斗中,两名红军老战士带领小兵班的战士发扬不怕死的精神,个个表现得十分勇敢,取得了歼敌10多人的骄人战绩,受到了营首长的高度赞扬。
这是郝杰参加的第一次战斗。
生死大突围。1939年春,685团在河南境内打了一个大胜仗。战斗结束后,团首长彭明治决定转移整训,命令郝杰所在的三营八连留守原地,担任掩护转移任务。
期间,八连在郑州与洛阳之间的温县等敌占区开展游击战,多次袭击公路沿线的鬼子,打死打伤敌人30余人。英勇的八连像一把刺入敌人的尖刀,弄得敌人坐卧不安。日军组织100多人向八连发起攻击。由于敌兵实力强大,陈连长命令八连官兵撤出阵地。
郝杰所在排周排长按照连长命令,带领小兵班撤至第二道防线。鬼子集中一个中队的兵力,向小兵班疯狂反扑。战斗中,包括周排长在内的小兵班12名同志阵亡了7名。幸存的郝杰和他的4名少年战友,仍然坚持战斗,并打死打伤敌军多名。小兵班出色完成了上级交给的掩护转移的光荣任务。这次突围战让郝杰经历了一场生与死的考验,也是这一战,让13岁的郝杰仿佛一下成为了一名英勇善战的少年“老战士”。
1941年,郝杰所在部队编入新四军第7旅,成为一名新四军战士,跟随部队在江苏打击日军。解放后,郝杰从部队转业南下到湖南永州从事地方工作,先后在公安、企业当过领导,1991年从永州市委组织部光荣离休。离休之后,郝老发挥余热,一直从事关心下一代工作至今,被誉为潇湘河畔“育花人”。
在毛泽东的一生中,摄影师用手中的照相机,记录下了他无数的精彩瞬间。这些照片背后的故事,或意义非凡,或感人有趣。其中有一张《毛泽东和两个小八路》的照片更是令人过目不忘,因为定格在镜头中的是毛泽东平易近人、与八路军小战士亲密无间的动人形象。
这张《毛泽东和两个小八路》的照片拍摄于1939年4月24日上午。这一天,毛泽东乘车到位于延安南门外的抗大校部。上午8点左右,当毛泽东乘坐的汽车快到抗大校部门前时,有两个小八路兴冲冲地从南河边沙滩上跑过来,想看看毛泽东。车子停下来,毛泽东从车上走了下来,望着两个呆呆看着他的小鬼,微笑着停下脚步,俯下高大的身躯,和蔼地问道:“小同志,你们多大了?”个子稍矮的小八路抢答:“我十四、他十五。”毛泽东又问:“你们这么小,为什么参加革命啊?”两个小八路同声回答:“为了打日本,解放全中国!”听着两个小八路的豪言壮语,毛泽东笑了。毛泽东点了点头,左右端详了他们一下,又问:“你们跑来看我,你们知道我是谁吗?”“知道,您是毛主席!”两位小八路异口同声地答道。毛泽东说:“不对!我不叫毛主席,我叫毛泽东。”接着,他问:“你们读过书没有?”两个小八路摇摇头。毛主席伸出左手,用右手的食指做笔,在左手的掌心里一笔一画地把“毛泽东”几个字写了一遍,耐心地边写边教两个小八路“毛”字怎么写,“泽”字怎么写,“东”字怎么写,并问:“记住了吗?”两位小八路回答:“记住了。”毛泽东语重心长地说:“你们要好好学习,以后工作有的是你们做的。”就在毛泽东在手心比画教字的瞬间,石少华轻轻摁动了相机快门,摄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这一领袖与一高一矮两个小战士亲如一家的感人场面,被永远定格。
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
去年春上到延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
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列宁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要拥护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无产阶级要拥护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世界革命才能胜利。
白求恩同志是实践了这一条列宁主义路线的。我们中国共产党员也要实践这一条路线。
我们要和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要和日本的、英国的、美国的、德国的、意大利的以及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才能打倒帝国主义,解放我们的民族和人民,解放世界的民族和人民。这就是我们的国际主义,这就是我们用以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和狭隘爱国主义的国际主义。
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
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
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
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毛泽东 一九三九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白求恩在奔赴西班牙战场前曾为自己写好了墓志铭:“生为资产阶级,死为共产主义者。革命万岁!”
在一九三八年初他奔赴中国战场前,他向加拿大共产党提出,他加入美—加援华医疗队的唯一愿望是:“如果我牺牲了,请让全世界知道我是共产党员!”
加拿大共产党最终履行了承诺,满足了他的愿望。
“如果我牺牲了,请让全世界知道我是共产党员!”
“如果我牺牲了,请让全世界知道我是共产党员!”
“如果我牺牲了,请让全世界知道我是共产党员!”
请让全世界知道我是共产党员!
请让全世界知道我是共产党员!
请让全世界知道我是共产党员!
白求恩出身于一个著名的加拿大苏格兰裔家庭,其起源可追溯至近世苏格兰的比顿医学世家。他的高祖父约翰·白求恩牧师是加拿大长老会的创始人之一,曾在蒙特利尔建立全加拿大最早的长老会教堂。
第39任温哥华市长罗品信是白求恩的远房亲戚,祖父老诺曼·白求恩是多伦多大学三一医学院的创始人之一,是闻名加拿大救死扶伤的名医。白求恩父亲马尔科姆·白求恩是加拿大安大略省基督教长老会的牧师。根据加拿大总督伍冰枝的著作记载,白求恩的父亲马尔科姆·白求恩受当时美国著名基督教布道家和学者德怀特·莱曼·穆迪很大的影响。
白求恩1916年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医学院毕业,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1916年加入加拿大皇家海军成为一名中尉军医,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往返于欧洲、加拿大之间。一战后,白求恩在底特律行医。
1923年到苏格兰爱丁堡参加英国外科医学会会员考试时结识了当地的一个富裕家庭出身时年22岁的弗兰西丝·坎贝尔·彭尼,二人相恋,于1924年结婚,婚后定居底特律。
1926年白求恩患肺结核,为防止传染给妻子,独自前往纽约州的特鲁多疗养院治疗,妻子回到了爱丁堡,一年后法院判决离婚。作为胸外科医生,白求恩在自己身上做了当时试验性的“人工气胸疗法”,并由此发明了一系列的胸外科手术器械,如“白求恩肋骨剪”。在他康复之后给弗兰西丝去信,二人于1928年在蒙特利尔复婚。白求恩在蒙特利尔皇家维多利亚医院担任胸外科医生。
1931年1月,白求恩在《加拿大医生》杂志发表一篇文章《从医疗事业中清除私利》:“穷人有穷人的肺结核,富人有富人的肺结核。穷人得了它就会死去,而富人却能活下来。”,“让我们把盈利、私人经济利益从医疗事业中清除出去,使我们的职业因清除了贪得无厌的个人主义而变得纯洁起来。让我们把建筑在同胞们苦难之上的致富之道,看作是一种耻辱。”1933年白求恩成为卡特威尔市圣心医院胸肺外科主任并当选美国胸肺外科学会理事。然而由于白求恩过于专注工作,两人于1933年再次离婚。但二人仍然保持着通信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