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360)
2018 (398)
2019 (358)
2020 (353)
2021 (347)
2022 (360)
2023 (339)
2024 (783)
毛泽东时代的反侵略反围堵战争
新中国成立后,美苏法暗中勾结,联合围堵中国,在中国周边一次又一次点燃战火,策划、发动、参加或支持了朝鲜战争、法越战争、中印边境战争、越南战争、越柬战争。
为反对美苏法围堵,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的领导下,新中国被迫进行了几次反侵略和反围堵战争:抗美援朝、援越抗法、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援越抗美,并且都取得了伟大胜利,为保卫中国的和平建设、打破围堵和中国的崛起树立了五座历史丰碑。
援越抗法
援越抗法发生在1950-1954,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大规模军事援外行动,支援越盟抗法独立战争。
1949年3月29日,鉴于中共在国共内战即将获胜,美国决定转变不直接介入越法战争的立场,促使英法荷调整其在亚洲的殖民政策,配合美国建立“反共的亚洲人屏障”。4月2日,英国外交大臣贝文照会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如果能够建立一条从阿富汗到印度支那的共同战线……将逐渐影响中国的局势,而且有可能扭转那里的局面。”1949年6月法国接受美国建议决定成立傀儡政权越南国。
1950年1月18日,中国不惜得罪法国,第一个承认越南民主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并力促苏联和东欧国家尽快承认越南民主共和国,因此,这一天被越南政府定为“外交胜利日”。
1950年1月30日,胡志明秘访北京,请求中国支援越南的抗法战争。
1950年2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抵中越国境,美国认为东南亚处于“共产党人统治的危险中”,法国殖民军处于抵御“来自赤色中国的共产主义向南扩张”的第一线,美国决定对法国进行大规模经济和军事援助。
毛泽东会见了胡志明,在中国及其困难的条件下同意给越南提供军事援助。
毛泽东和中共中央领导层研究后,3月4日中国正式决定援越。
1950年3月中国组建援越军事顾问团,中共中央代表陈赓、军事顾问团团长韦国清,顾问团281人。
新中国不仅派遣高级军事顾问团,而且从武器弹药、军队培训和经济上对越南民主共和国给与了大力支援。
从1950年至1954年,中国提供了11.6万余支(挺)、火炮3600余门和大批弹药,以及通信与工兵器材等大批军需物资和粮食。
据财政部不完全统计,中国无偿给予越南价值17.573亿元人民币的物资援助。
在整个越南抗法战争期间,中国是唯一向越南提供大量无偿援助的国家。
越军所有武器弹药均由中国按预算和战役的需要直接提供,越军大批士兵在中国边境云南的军校接受培训。
在新中国大力支持下,在中国军事顾问团指导下,胡志明领导的军队打赢了边界战役、京平战役、西北战役、上寮战役等多个战役。
其中,1951年秋天,朝鲜战局基本稳定后,毛泽东提出了新的战略构想:夺取越南西北和老挝上寮地区,而后向中南部发展,最后夺取红河三角洲,赢得抗法战争胜利。
胡志明同意了毛泽东的构想,付诸实施,一步步走向胜利。.
最后在1954年具有决定意义的奠边府战役中,韦国清将军的迫近作业和壕堑近敌的方案奏效,韦国清将军还鼓励信心动摇的越军不惧美国派第七舰队前往北部湾和威胁要扔原子弹,越军终于取得了奠边府大捷,成为结束抗法战争的最后一战。
是中国从战略战术、武器装备、军队培训、经济支援等全方位的支援,让处于弱势的越南民主共和国赢得了抗法战争胜利。
中国援越抗法战争的胜利对打破美国的围堵、确保中国南部的安定具有重要意义。
新中国成立后,美苏法暗中勾结,联合围堵中国,在中国周边一次又一次点燃战火,策划、发动、参加或支持了朝鲜战争、法越战争、中印边境战争、越南战争、越柬战争。
为反对美苏法围堵,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中国被迫进行了几次反侵略和反围堵战争:抗美援朝、援越抗法、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援越抗美,并且都取得了伟大胜利,为保卫中国的和平建设、打破围堵和中国的崛起树立了五座历史丰碑。
抗美援朝战争
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派出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次在朝鲜战场直接与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美军及16国组成的“联合国军”交战,史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立国之战。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需要继续解放中国南方和新疆、西藏。
还要解放台湾将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新中国需要苏联的海空支援才能进行跨海登岛作战。
但是,斯大林拒绝给毛泽东提供解放台湾所需要的海空支援。中共中央仍然在加紧准备解放台湾,计划在1950年夏季发动解放台湾战役。
毛泽东于1949年12月到1950年2月访问莫斯科,为签《中苏友好互助条约》而受到斯大林冷遇,在此期间,斯大林一改过去反对金日成主动发动朝鲜战争的态度,竟然悄悄同意和帮助金日成准备发动朝鲜战争。
朝鲜战争终于在1950年6月25日爆发,打断了毛泽东解放台湾的计划。
美国从南朝鲜、日本、台湾到菲律宾,在第一岛链对中国大陆形成一条封锁线,台湾处于关键位置,美国不允许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台湾,苏联也不想看到毛泽东统一中国后而难以掌控。
所以,斯大林与杜鲁门合谋策划了朝鲜战争,让毛泽东卷入朝鲜战争,打断毛泽东进攻台湾的计划。
朝鲜战争一爆发,美国的第7舰队立即开往台湾海峡封锁台湾海峡。
然后,在联合国授权下美国组建联合国军队准备开往朝鲜半岛。
斯大林与杜鲁门合谋给金日成设计了个诱敌深入的陷阱,让金日成的主力部队深陷南朝鲜最南部,9月15日麦克阿瑟领导的美军仁川登陆,截断金日成部队退路,形成关门打狗之势,进攻南朝鲜的金日成主力部队几乎全军覆没。
然后,美韩军队跨过三八线进攻平壤,金日成告急。
将金日成逼人绝境后,斯大林不愿派兵解救金日成,而让毛泽东派兵解救。
但是,斯大林又不答应毛泽东让苏联提供空军支援才出兵的简单要求,从而将毛泽东逼入二难选择。
如果中国不出兵,金日成将在中国境内成立流亡政府,美军打到鸭绿江后很可能以追击金日成为名而入侵中国领土,那时将很被动,即使苏军帮助中国赶走美军,中国很可能不得不让利于苏联而失去东北独立。
如果中国出兵,在没有苏联空军支援下,中国人民志愿军很可能在三个星期内即被美军打败而不得不退回中国境内,美军仍将会入侵中国。
无论这二种情况哪种情况出现,斯大林都将坐收渔利。
经过许多个不眠之夜,毛泽东终于下定决心出兵。
中国于1950年10月25日开始抗美援朝战争。
结果,上述两种情况都没有出现。
中国人民志愿军经过第一、二次战役,中国人民志愿军将联合国军队赶回了三八线,挽救了北朝鲜。
第三、四次战役形成拉锯战,互有胜负,志愿军坚守三八线。
第五战役志愿军顶住了美军的进攻,最后取得了上甘岭战役的胜利,逼迫美军于1953年7月27日在谈判桌上签字。
中国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保护了北朝鲜,为中国在东北赢得了一个缓冲地带,保卫了中国的和平建设,也让美军不敢支持蒋介石从台湾海峡反攻大陆。
中国抗美援朝的胜利洗刷了中国百年耻辱,极大地提高了民族自信心,使中国从历史低谷瞬间跃升到历史高峰,是历史的群山上一道瑰丽的霞光。
中国抗美援朝的胜利,也对世界共产主义运动是一个巨大的鼓舞,从东亚到美洲大陆、欧洲大陆和非洲大陆,一场共产主义“海啸”即将在太平洋和大西洋上升起。
中国的国际地位急升,美国的声望急跌,斯大林失算,不得不于1953年3月5日“去世”,苏联更换领导人,以便改变国际战略,抑制中国的胜利即将掀起的共产主义“海啸”。
于是,赫鲁晓夫上台后推出了亲西方的三和二全缓和政策。
杜鲁门在1953年底的新的总统竞选中也“失利”,美国也开始战略转型。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的政协会上,毛泽东曾宣布“占人类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这句话在朝鲜战场上变成了现实。
抗美援朝战争可谓新中国的立国之战,这一仗不仅打出了中国的世界军事强国地位,通过引进苏联的装备和技术,使过去“小米加步枪”的人民军队走向现代化,同时中国还通过得到“156项”重大援助为工业化奠基。
抗美援朝战争是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之战。抗美援朝战争则是新中国对自身参加朝鲜战争的定义。抗美援朝战争是不能不打的。
1950年6月25日爆发的朝鲜战争,开始是这个半岛国家的南北冲突,不论谁先进攻都是其内政。美国却在6月26日悍然派兵进行武装干涉,支援南朝鲜军队作战,同时派遣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以武力阻止中国的统一。美国武装干涉台湾。
朝鲜内战爆发后,美国总统杜鲁门宣布的武装干涉措施不仅仅对朝而是“三管齐下”,即同时出兵朝鲜和台湾,并派军事顾问团进入越南。
按照毛泽东的说法,这是“三把刀”插来我们新中国:朝鲜一把插在头上,台湾一把插在腰上,越南一把插在脚上。
毛泽东进一步说,美国出兵台湾要想造成新中国的分裂,将战火又烧到新中国的东北边境,此时新中国刚刚成立因缺少海空军力量无法解放台湾,出兵越南也不利。而出兵朝鲜才具备“三个最有利”:最有利于发挥陆军优势,最有利于后勤供应,最有利于苏联的援助。
毛泽东强调:此时若不敢迎战,美国势必得寸进尺,只有选择一个战场对其打击才能让其收敛,正如毛泽东所形容的,“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敢于出兵朝鲜同拥有世界上最优良装备的美军交锋,要冒极大的风险。美国敢武力干预朝鲜和中国内政,依仗的是超强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其认定苏联不敢参战同时又极其轻视中国。战争是综合力量的较量,毛泽东全面考虑战略形势和敌我力量对比,最终确定“必须参战”。必须参战。必须参战。
历史证明,这是一个极其英明正确的决策,体现了毛泽东非凡的胆略和气魄,几十年后再看解密的历史资料更会油然而生深深的敬意!
敢于斗争,敢于胜利
1950年10月19日傍晚,鸭绿江边的夜幕降临后,实行了灯火管制的安东和辑安的江边道路上,出现了车轮滚动声、马蹄声和行军的脚步声,志愿军先头部队4个军(第38、第39、第40和第42军)开始通过鸭绿江桥进入朝鲜战场。此后两年9个月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主要依靠步兵加少量炮兵、坦克部队等作战,后期有少量空军参战,他们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实施轮番作战和轮换作战,经受现代战争锻炼的部队累计达290万人次。
志愿军入朝后对美军的第一印象是什么?他们的回答都是“飞机查户口”,那就是美国飞机几乎擦着树梢超低空飞行,到处投弹扫射,前后方都是战场,过去的平面战争变成了立体战争。
“我们是一军对三军(陆军对付敌人陆海空军),同时又要三军对一军(除正面对敌还要在东西海岸设防)。”在朝部队因敌机“白天找烟、夜间看火”无法做饭,指战员靠“一把炒面一把雪”充饥,这比以往任何战争时都苦,“长征时还能生火吃口热饭”。部队能忍受这些困苦坚持战斗,靠的是强有力的政治工作,以及长期革命战争中形成的英勇顽强作风。
志愿军入朝后,在装备上同美军存在着徒步骡马化与机械化的“代差”。中国人民志愿军虽然在兵力上居于相对优势(因供应困难优势也不大),在火力上却处于绝对劣势。此时志愿军一个军的火炮按编制只有198门(多为75毫米口径),汽车120辆,同时没有坦克更没有空军、海军的支援。美军一个军却有火炮1428门(多为105毫米和155毫米口径),汽车约9000辆,坦克430辆。另外,在朝鲜战场上,美军还有1100架作战飞机和300艘军舰,志愿军没有空中掩护和海军支援,双方在技术装备上的差距非常大。
按毛泽东的说法,入朝后首先要解决“能不能打”的难题。志愿军发挥政治优势,在全军进行藐视“纸老虎”的教育,说明美军装备虽好却得不到本国和战地民众支持,官兵又因怕死而不敢近战拼搏,一打败仗便士气沮丧。毛泽东综合部队士气、民心向背和特殊战场条件等因素,最后得出了美军“铁多气少”的结论,以“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精神强调打近战、夜战,以己之长击敌之短。
1950年10月25日,第40军打响入朝第一仗,击溃向鸭绿江冒进的南朝鲜军一个团,这一天成为抗美援朝纪念日。11月1日傍晚,第39军在云山同美国陆军最早建立的第1骑兵师打响了中美两军“王牌对王牌”的首战。志愿军利用夜暗隐蔽接敌,打响后即冲进敌阵地展开白刃战、交手战,使美军优势的火力无法充分发挥作用。美军被迫丢弃大部分重装备在坦克的掩护下突围,在途中坦克也大多被炸药包炸毁。这次出色的夜间进攻战,是美军从未见过的独特战法,日本陆上自卫队的《作战理论入门》也将此战作为模范战例编入。
在随后的第二次战役中,入朝已有45万人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人民军配合下对敌军发起了合围战,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中战略意义最大的胜利。西线志愿军对清川江一带的美军第8集团军实施包抄,其中第38军穿插至三所里、龙源里一线,截断美军后方运输线。志愿军指战员在头顶上有上百架飞机轰炸、地面有近百辆坦克冲击时,用随身携带的轻武器与美军搏杀,因冲入敌阵相互紧贴在一起还使美机还不敢投弹。敌军主力在惊慌之中抛弃了数以千计的汽车和大量坦克、火炮向南奔逃,几天内就败退近300公里。彭德怀接到这一仗报告后,在嘉奖电报上特别加上了一句:“三十八军万岁!”
在清川江围歼战中,志愿军第9兵团也在长津湖附近包围了冒进的美军两个师,第27军还创造了全歼其中一个团的纪录。不过因当地气温降至零下40摄氏度,部队在饥寒交迫中冻伤严重,东线美军才逃出包围并从海上撤往南朝鲜,志愿军收复了整个朝鲜北部。这一战果当时震惊了世界,美国《纽约先驱论坛报》称其为“美军陆军史上最大的败绩”。
在旧中国时代,2万八国联军就能轻易打进北京,2万日本关东军也能迅速占领东北。新中国成立刚一年,出手就能在边境外将以美军为首的几十万“联合国军”打得大败而逃,中国人自鸦片战争后丧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这时起终于得到恢复。全国人民切实感受到,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华民族的“大救星”,人民政权的执政能力和解放军的战斗力是腐败的清王朝、北洋政府和国民党当局根本不能望其项背的,上世纪50年代全国人民也由此激发起建设祖国的冲天干劲。
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打到三八线后,因后勤供应的困难导致粮弹都缺乏,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得到增援后又进行反扑,交战双方形成了拉锯式交战,至五次战役后形成基本势均力敌的僵持局面。美国当局自感深陷于一场打不赢的战争之中,从而希望进行谈判达成停战,中国因基本达到了保家卫国和援救邻邦的目的,也想结束战争集中力量于经济建设。1951年7月,交战双方开始进行停战谈判,不过因美方又依仗所谓“海空优势”提出无理要求,中朝方面坚决不能让步,在三八线附近又进行了持续两年的阵地战。
在朝鲜前线转入阵地防御战,这对国内战场上一向习惯打游击战、运动战的新中国军队是一个全新的考验。1951年秋季,面对“联合国军”的全面攻势,志愿军以反复争夺的拉锯式作战,守住了前线阵地,并在作战中创造了坑道战的方式。此后全军上下一起“挖洞子”,至1952年8月在横贯朝鲜半岛的250公里长的战线上建起坚不可摧的“地下长城”。毛泽东对此高兴地总结说:“能不能守,这个问题去年也解决了。办法是钻洞子。我们挖两层工事,敌人攻上来,我们就进地道。”
1952年10月开始的上甘岭战役,显示了志愿军的坑道防御体系是敌人无法突破的铜墙铁壁。在43天的战役期间,美军和南朝鲜军为攻夺4平方公里上的两个高地,竟陆续投入6万兵力,发射了190万发炮弹,单位火力密度为世界战争史上罕见。志愿军先后投入4万兵力,发射炮弹40余万发,创造了解放军炮兵战史上的纪录。志愿军指战员克服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困难,最后守住了阵地。在这次战役中,涌现出了舍身堵枪眼的特级英雄黄继光等一大批战斗英雄,“上甘岭”一词后来成为英勇顽强精神的代名词。
1953年夏天,中朝军队为向敌人施加压力迫其早日签订停战协定发动了夏季攻势。在第三阶段攻势的金城战役中,志愿军出动5个军24万人并配备了1360门火炮和20辆坦克,对敌形成了局部火力优势。经过3天连续进攻,志愿军全面突破敌防线并将战线南推了15公里,成为解放军战史上对敌坚固防御工事大规模进攻的成功范例。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字的消息传来,中国国内一片欢腾。当天毛泽东破例在中南海的院内清唱了一曲京剧。“联合国军”总司令、美军克拉克上将在签字后感叹说:“我是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获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美国司令官。”
考察历史可以看出,从内战演进为国际化的朝鲜战争从三八线开始最终又基本回到原地,是以平局结束。新中国进行的抗美援朝战争却是从鸭绿江边开始,最后取得将世界上最强的对手击败500公里的战果,这是一个无可争辩的伟大胜利。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根据共产党中央“边打边建”的指导思想,解放军按现代战争的要求实行了新编制,建立了诸多新技术兵种,并将朝鲜战场作为演习场,实现了由单一兵种作战向诸兵种联合作战的历史性转变。抗美援朝战争堪称人民解放军进行现代战争的一部百科全书,装备了苏制武器后的各军兵种部队(海军除外)多数以志愿军名义陆续到朝鲜战场轮战。
此时新中国由于还没有建设起工业基础,武器主要从苏联进口,部队通过战争实践锻炼很快有效地掌握这些新装备。毛泽东对此曾高兴地说:“现在空军也有了,高射炮、大炮、坦克都有了。抗美援朝战争是个大学校,我们在那里实行大演习,这个演习比办军事学校好。”新中国新技术兵种的装备和技术虽然不能超过美军,却也能形成一定的抗衡力量,这又为后来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朝鲜上空,新中国刚建立的空军同美国空军进行了当时世界上技术水平最高的空战,几乎是从无到有得到迅速发展壮大,从战前只有一个作战旅和150架飞机发展到停战时的23个航空兵师和3000架飞机。1951年秋,美国空军参谋长范登堡就感叹说:“几乎在一夜之间,共产党中国就成为世界上主要的空军强国之一”。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空军战斗英雄们都讲述自己刚学会飞行就上天同技术纯熟的美国飞行“老油条”交锋,靠的就是“空中拼刺刀”的精神。随后,人民空军又强调“勇敢加技术等于战斗力”,指战员努力学技术,并提升装备水平,从而在空战中能够给世界第一的美空军以沉重打击,大大限制了其在中朝军队后方的活动。
战争期间,解放军的地炮师数量发展到17个,高炮师发展到8个,其中大部分入朝参加过轮战。战争后期,志愿军炮兵已名副其实地成为发挥重要作用的“战争之神”。据美国军方统计,战争中美军伤亡有62%系炮火造成,32%系枪弹造成,4%系地雷造成。从此,解放军陆军的炮兵火力已取代步兵火力,成为全军地面火力的骨干,这也是军队迈入现代化战争的重要标志。彭德怀对部队装备的进步曾总结说,短短几年超过了旧中国几十年的建设。
停战协定签字后,“联合国军”总司令、美军克拉克上将就撰文感叹说:“我们的失败在于敌人仍然没有被击败,并且甚至比以前更为强大及更具有威胁性。我说更为强大的意思,是指共产主义的亚洲陆军已学会如何打近代的陆地战争。”通过这场战争,新中国越打越强,打出了一个实力位居世界第三位的空军(当时仅次于美苏),打出了一个强大的炮兵,并开始全面建设装甲兵,其他技术兵种也有很大发展。这种发展既是我国军民自己奋斗的成就,也是大力引进和运用国外先进军事科技成果结出的硕果。
抗美援朝战争发生在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之初,由于建立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廉洁政府,国内在人民战争的基础上有了最强的动员能力。旧中国进行战争的规律是越打越穷,而抗美援朝战争令后人赞叹的成绩是国家通过“边打边建”,战争期间还能在国内有效地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在进行抗美援朝战争的1950年至1953年,中国的年国民生产总值(GDP)从426亿元人民币增长到709亿元人民币,3年间的GDP总计有1700亿元人民币,抗美援朝所用的62亿元战费只占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3.6%。由于开展了增产节约和人民捐献飞机、大炮运动,国内仍能有比战费更多的财力保障经济恢复,战争期间每年的经济平均增长率高达15%,军事和经济实力都得到快速增长,真正做到了“打仗建设两不误”。
新中国进行抗美援朝战争的另一个巨大收益,是通过站在“第一线”抗美,让苏联站在“第二线”,这使斯大林改变了过去援华不大慷慨的态度,同意援建中国141个大型工程项目,加上赫鲁晓夫所增加15个项目,形成了有名的“156项”。在不到10年时间内,中国能用100亿元人民币的投入就建立起配套的基础工业和国防工业基础,这又在世界现代历史上创造了成本最低和规模速度空前的纪录。
通过参加朝鲜战争这场世界型现代化战争的实践,经历了长期战争考验的人民解放军指战员也深刻体会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战场上较量的技术含量日益提升。解放军一方面要发挥传统的政治优势,传承红色血脉,一方面也要努力发展自己的先进技术装备,从增强“软”“硬”两方面的实力入手,才能使自己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新中国进行的抗美援朝战争,打赢保家卫国的这场战争,使中国获得了长期和平建设的环境,并极大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了全民族的爱国热情,激起了建设新中国的无穷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