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在人为

人世间所有事情的成败完全在于每一个人是否能够努力去尝试去想然后脚踏实地的去做!
个人资料
yongbing1993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高校毕业生要到工厂农村部队去

(2024-06-02 07:28:11) 下一个

高校毕业生要到工厂农村部队去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5.5亿人口中,文盲率高达80%以上。1950年9月,第一次全国工农教育会议在北京召开后,一场大规模的识字扫盲运动在全国各地迅速展开,其中,西南军区文化干事祁建华发明的“速成识字法”在全国范围广泛推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先后四次开展扫盲运动,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不仅有效地降低了文盲率。

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把《工农教育》有中国共产党政府提到国家议事日程上来……,

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之初就迅速开展了大规模的扫盲运动,设立了大量的夜校、冬学和识字组,孩子教妈妈识字、夫妻互教互学的动人场面随处可见。这首《夫妻识字》就来源于著名作曲家马可在延安时期创作的秧歌剧。

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政府是为《工农教育》的。不是为少数有钱人的教育。

新中国成立后立即开办学校到文革也只有十几年,那些工农子女从扫盲到小学中学上课学习,教的老师都是旧中国留下来的老的教育方法。又有谁能做到让这些学生都能懂得“微积分“?文革中的工农兵大学生不懂“微积分“能怪谁?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保持高等教育的连续性,新中国共产党政府提出“维持现状,立即开学”的方针,全国高校基本单独招生。

1952年,全国高校统一招生考试开始,招的都是旧中国留下来的初高中生,有的还是私人教的,也是参差不齐的大学生。直到1966年“文革”前,高校招生一律实行的是全国统一命题,一次考试,分批录取的办法。同时也有部分高校自主招生,招生工作的原则是阶级路线与政治和学业兼顾,生源主要是应届高中毕业生和其他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人。

1957年,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毛泽东主席讲到:“我们高校的学生,据北京市的调查,大多数是地主、富农、资产阶级以及富裕中农的子弟,工人阶级、贫下中农出身的还不到20%。全国恐怕也差不多。这种情况应当改变。”这一时期,毛主席的教育方针已经明晰:“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服务。”

1958年,中国政府作出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十五年左右普及高等教育。”1958年一年,全国新增普通高校两百多所,平均每三天就有两所高校成立。到1960年,全国高校的数量已经由1957年的229所增加到了1960年的1289所。

1964年春节,毛泽东主席在人民大会堂北京厅召开座谈会。座谈会上,毛主席批评了当前的教育方法和考试制度。他认为:“我们的教育方针是对的,但是办法不对。课程太多,压得太重,是很摧残人的,”“现在的考试办法是对付敌人的办法,而不是对人民的办法”。此时,毛主席的教育思想已经很明确,抵制“精英教育”,强调“平等教育”。

1966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改革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提出了“新的办法”:从本年起,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下放到省、市、自治区办理。高等学校取消考试,采取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办法。坚持“政治第一”的原则,贯彻执行党的阶级路线。《通知》指出,从1966年起招收的新生将来毕业后,可以分配当技术员、干部、教员,也可以分配当工人农民。

从此,“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十六字方针就成了中国大学录取方法。

1967年10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小组联合发出《关于大、中、小学校复课闹革命的通知》。这个通知发布后,自11月起,全国中小学生陆续回到课堂,新生也开始入学。

上海机床厂的培训经验引起了毛泽东主席的注意。1968年,为了培养工程技术人员,上海机床厂举办了一次培训。1968年7月22日,在毛泽东的指示下,《人民日报》刊载了《从上海机床厂看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道路》的调查报告,毛泽东亲自写了一段编者按。他说:“大学还是要办的,我这里主要说的是理工科大学还要办,但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走上海机床厂从工人中培养技术人员的道路。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到学校学几年以后,又回到生产实践中去。”后来人们把毛泽东这段话称为“七二一指示”。 同年9月,为了贯彻“七二一指示”。上海机床厂创办“七二一工人大学”,学制为两年,学生毕业后仍回厂工作。此后,“七二一工人大学”的教学模式逐步向上海市以及全国的工厂企业推广。

“七二一指示”的发表,构成了毛泽东主席培养大学生的两个相互结合的方针:一个方针是,高校毕业生到工厂、农村、部队去参加劳动和军训,当普通劳动者或士兵,接受工农兵再教育;一个方针是,从工人、农民、解放军指战员中选拔学生,到学校学几年后再回到生产实践中去。这种通过相互结合的两个方针来培养工人、农民、解放军大学生,或者把大学生改造成为工人、农民、解放军知识分子的思路,就是毛泽东设想的“教育革命”的方向。

1970年—1976年,“工农兵”和“大学生”,这两个本来没有必然联系的词汇一经结合产生了惊人的“化学反应”,一场前所未见的高等教育模式成为事实。

[ 打印 ]
阅读 ()评论 (5)
评论
yongbing1993 回复 悄悄话 高考年年有人《作弊》《替考》







高考考场年年有人《作弊》《替考》,只要有钱。高考考场有人作弊!替考!竟然瞒天过海,躲过层层检查,把手机带到高考考场里,而且手机还能有信号,还能上网,真是奇事一桩。

号称最公平最严格的高考,到这些考生这里,怎么就成了儿戏?

是他们太猖狂,还是他们所在的高考考场,形同虚设?

据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栏目报道,河南高考有人组织替考。组织替考者自称,他们花钱可监考各个环节获得通融,打点一个考场起步7万元。一名组织替考者还自称是华中科技大学教师...
江西婺源县公安局成功破获一起出售高科技仪器用于高考作弊案件,抓获犯罪嫌疑人7名。令人吃惊的是,这犯罪嫌疑人中竟然有三名是在校大学生...

高考作弊很难防?

有考生疑似将全国乙卷数学卷拍照上传至QQ群内求解。据聊天记录截图,名为“pure-张瑞瑞”的网民在15时48分提问称:“谁会做高三题数学,姐妹们帮个忙,谁会我可以出钱”,并附上四张疑似高考试卷的截图。后来有网民核实,照片上“就是全国乙卷理科数学”。

高考作弊屡禁不止: 再明确的提醒,再严重的后果,都阻挡不了个别考生铤而走险,作弊也是每年高考舆论关注的常规话题。

去年高考期间,也发生过考生带手机进考场拍题的事件。

2021年,湖北武汉高考生吴伊卓带手机进考场,拍摄并上传一道数学考题至“小猿搜题”手机APP求解。由于高考都是原创题目,APP上没有相关内容,审查员发现端倪后举报。

与今年的作弊事件一样,考生如何在严格的安检下将手机带入考场,在监考官眼皮底下拍照,在没有正常信号的情况下将照片发上网,均是个谜。

高考作弊何止一招。事实上,带手机进考场拍照应该算是比较“初级”的作弊方法。很多作弊行为是在考场外发生的,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程方平就曾说:“人们过去认为高考作弊就是在考场里作弊,但其实考场上的作弊很困难,利用各种方法在录取里做手脚是很多见的。”

这些作弊方法包括,找《抢手》冒名顶替上考场、买通监考老师等。2003年沙斯(中国称“非典”)时期的高考,发生震惊全中国的作弊案。四川省南充市考生杨博,在教育局门口“蹲点”,看到运送高考试卷的押运车后,晚上潜入保密室偷出了一份数学试卷,并回家做了一遍。

不过,高考试卷都是有数量备案。试卷失窃后第二天,巡考人员迅速发现数学试卷被盗。当局决定用“数学帝”葛军出的备用卷替换。据当年不少四川考生回忆,备用卷奇难无比,不少学生泪洒考场、甚至还有考生因彻底考砸而轻生。

一考定终身:

高考作弊频频发生,防不胜防,被媒体曝出的案例已不少,没被曝光的可能更多。一方面,这确实暴露了高考安检、监督还没达到滴水不漏的程度;另一方面,多年来不断有考生千方百计、无所不用其极作弊,也凸显高考的重要性以及对个人发展的影响重大,促使作弊者铤而走险,侥幸一搏。

2013年中国电影《青春派》中,一段台词道出了很多人对高考的理解。影片中的高三老师训斥模拟考试成绩落后的学生:“你说你拼爹拼不过,你还不拼一拼自己?你一个三无人员,无钱、无权、无势,上个像样的大学,将来找个好工作,不然你怎么办呀?”

据官方数据,高考考生人数逐年增加,今年高考人数达1193万,比去年增加115万人。虽然中国的高校录取率也逐年上升,2020年为79.92%,但985、211院校的名额仍然有限,竞争极为残酷。考生与家长都知道,只有上了重点高校,毕业后找工作才有更好的选择。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就业市场低迷,有名校毕业的光环加持,显得更重要。

多年来,围绕高考的必要性、公平性的讨论从未停止。

总有在高考作弊的学生,花样百出,屡禁不止,说到底仍是一种走捷径的思维。

毛泽东:现在的考试,用对付敌人的办法,搞突然袭击,出一些怪题、偏题,整学生。这是一种考八股文的方法,我不赞成,要完全改变。我主张题目公开,由学生研究、看书去做。例如,出二十个题,学生能答出十题,答得好,其中有的答得很好,有创见,可以打一百分;二十题都答了,也对,但是平平淡淡,没有创见的,给五十分、六十分。考试可以交头接耳,无非自己不懂,问了别人懂了。懂了就有收获,为什么要死记硬背呢?人家做了,我抄一遍也好。可以试试点。

毛泽东:现在一是课多,一是书多,压得太重。有些课程不一定要考。如中学学一点逻辑、语法,不要考,知道什么是语法,什么是逻辑就可以了,真正理解,要到工作中去慢慢体会。

毛泽东:课程讲得太多,是烦琐哲学。烦琐哲学总是要灭亡的。如经学,搞那么多注解,现在没有用了。我看这种方法,无论中国的也好,其他国家的也好,都要走向自己的反面,都要灭亡的。书不一定读得很多。马克思主义的书要读,读了要消化。读多了,又不能消化,也可能走向反面,成为书呆子,成为教条主义者、修正主义者。

毛泽东:要自学,靠自己学。肖楚女没有上过学校,不但没有上过洋学堂,私塾也没有上过。我是很喜欢他的。农民运动讲习所教书主要靠他。他是武昌茶馆里跑堂的,能写得很漂亮的文章。在农民运动讲习所,我们就是拿这一省那一省农民运动的小册子给人家看。现在大学不发讲义,教员念,叫学生死抄。为什么不发讲义?据说是怕犯错误。其实还不是一样?死抄就不怕犯错误?应该印出来叫学生看、研究。你应该少讲几句!主要是学生看材料,把材料给人家。材料不只发一方面的,两方面的(正反面)都要发。我写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就是红军大学的讲义。写了就不要讲了,书发给你们,让你们自己看。
yongbing1993 回复 悄悄话 改学校教育让学生接触社会实际





.现在这种教育制度,我很怀疑。从小学到大学,一共十六七年,二十多年看不见稻、梁、菽、麦、黍、稷,看不见工人怎样做工,看不见农民怎样种田,看不见商品是怎样交换的,身体也搞坏了,真是害死人。

我曾给我的孩子说:“你下乡去跟贫下中农说,就说我爸爸说的,读了十几年书,越读越蠢。请叔叔伯伯、姐妹兄弟做老师,向你们来学习。”其实,入学前的小孩,一岁到七岁,接触事物很多。二岁学说话,三岁哇啦哇啦跟人吵架,再大一点就拿小工具挖土,模仿大人劳动。这就是观察世界。小孩子已经学会了一些概念。狗,是个大概念。黑狗、黄狗是小些的概念。他家里的那条黄狗,就是具体的。

人,这个概念已经舍掉了许多东西,舍掉了男人、女人的区别,大人、小孩的区别,中国人、外国人的区别,……只剩下了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点。谁见过“人”?只能见到张三、李四。“房子”的概念谁也看不见,只看到具体的房子,天津的洋楼,北京的四合院。

大学教育应当改造,上学的时间不要那么多。文科不改造不得了。不改造能出哲学家吗?能出文学家吗?能出历史学家吗?现在的哲学搞不了哲学,文学家写不了小说,历史学家搞不了历史,要搞就是帝王将相。

要改造文科大学,要学生下去搞工业、农业、商业。至于工科、理科,情况不同,他们有实习工厂,有实验室,在实习工厂做工,在实验室做实验,但也要接触社会实际。

高中毕业后,就要先做点实际工作。单下农村还不行,还要下工厂,下商店,下连队。这样搞他几年,然后读两年书就行了。大学如果是五年的话,在下面搞三年。教员也要下去,一面工作,一面教。哲学、文学、历史,不可以在下面教吗?一定要在大洋楼里教吗?



改造学校教育让学生接触社会实际〔1〕

毛泽东

(一九六五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现在这种教育制度,我很怀疑。从小学到大学,一共十六七年,二十多年看不见稻、梁、菽、麦、黍、稷,看不见工人怎样做工,看不见农民怎样种田,看不见商品是怎样交换的,身体也搞坏了,真是害死人。

我曾给我的孩子说:“你下乡去跟贫下中农说,就说我爸爸说的,读了十几年书,越读越蠢。请叔叔伯伯、姐妹兄弟做老师,向你们来学习。”其实,入学前的小孩,一岁到七岁,接触事物很多。二岁学说话,三岁哇啦哇啦跟人吵架,再大一点就拿小工具挖土,模仿大人劳动。这就是观察世界。小孩子已经学会了一些概念。狗,是个大概念。黑狗、黄狗是小些的概念。他家里的那条黄狗,就是具体的。

人,这个概念已经舍掉了许多东西,舍掉了男人、女人的区别,大人、小孩的区别,中国人、外国人的区别,……只剩下了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点。谁见过“人”?只能见到张三、李四。“房子”的概念谁也看不见,只看到具体的房子,天津的洋楼,北京的四合院。

大学教育应当改造,上学的时间不要那么多。文科不改造不得了。不改造能出哲学家吗?能出文学家吗?能出历史学家吗?现在的哲学搞不了哲学,文学家写不了小说,历史学家搞不了历史,要搞就是帝王将相。

要改造文科大学,要学生下去搞工业、农业、商业。至于工科、理科,情况不同,他们有实习工厂,有实验室,在实习工厂做工,在实验室做实验,但也要接触社会实际。

高中毕业后,就要先做点实际工作。单下农村还不行,还要下工厂,下商店,下连队。这样搞他几年,然后读两年书就行了。大学如果是五年的话,在下面搞三年。教员也要下去,一面工作,一面教。哲学、文学、历史,不可以在下面教吗?一定要在大洋楼里教吗?

根据人民出版社一九六七年十二月出版的《毛主席论教育革命》刊印。

注释

〔1〕 这是毛泽东一九六五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在杭州会议上的讲话一部分

孔夫子出身没落奴隶主贵族,也没有上过什么中学、大学,开始的职业是替人办丧事,大约是个吹鼓手。有些学生二十道题都答了,是照书本上背下来的,按老师讲的答对了,但没有创造性的,只能给五十分或六十分。
yongbing1993 回复 悄悄话 旧教学制度摧残人材又摧残青年






旧教学制度摧残人材,摧残青年,我很不赞成。

现在的考试,用对付敌人的办法,搞突然袭击,出一些怪题、偏题,整学生。这是一种考八股文的方法,我不赞成,要完全改变。

我主张题目公开,由学生研究、看书去做。

例如,出二十个题,学生能答出十题,答得好,其中有的答得很好,有创见,可以打一百分。二十题都答了,也对,但是平平淡淡,没有创见的,给五十分、六十分。

考试可以交头接耳,无非自己不懂,问了别人懂了。

懂了就有收获,为什么要死记硬背呢?

人家做了,我抄一遍也好。可以试试点。

现在课程多,害死人,使中小学生、大学生天天处于紧张状态。课程可以砍掉一半。

学生成天看书,并不好,可以参加一些生产劳动和必要的社会活动。

现在一是课多,一是书多,压得太重。

有些课程不一定要考。如中学学一点逻辑、语法,不要考,知道什么是语法,什么是逻辑就可以了,真正理解,要到工作中去慢慢体会。

课程讲得太多,是烦琐哲学。

烦琐哲学总是要灭亡的。

如经学,搞那么多注解,现在没有用了。

我看这种方法,无论中国的也好,其他国家的也好,都要走向自己的反面,都要灭亡的。

书不一定读得很多。

马克思主义的书要读,读了要消化。

读多了,又不能消化,也可能走向反面,成为书呆子,成为教条主义者、修正主义者。

要自学,靠自己学。

肖楚女没有上过学校,不但没有上过洋学堂,私塾也没有上过。我是很喜欢他的。农民运动讲习所教书主要靠他。他是武昌茶馆里跑堂的,能写得很漂亮的文章。在农民运动讲习所,我们就是拿这一省那一省农民运动的小册子给人家看。

现在大学不发讲义,教员念,叫学生死抄。为什么不发讲义?据说是怕犯错误。其实还不是一样?死抄就不怕犯错误?应该印出来叫学生看、研究。你应该少讲几句!主要是学生看材料,把材料给人家。

材料不只发一方面的,两方面的(正反面)都要发。

我写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就是红军大学的讲义。

写了就不要讲了,书发给你们,让你们自己看。

毛泽东: 学制可以缩短。学制缩短以后,中学毕业生只有十五六岁,不够当兵年龄,也可以过军队生活。不仅男生,女生也可以办红色娘子军,让十六七岁的女孩子去过半年到一年的军队生活。现在课程多,害死人,使中小学生、大学生天天处于紧张状态。课程可以砍掉一半。学生成天看书,并不好,可以参加一些生产劳动和必要的社会活动。

毛泽东: 现在的考试,用对付敌人的办法,搞突然袭击,出一些怪题、偏题,整学生。这是一种考八股文的方法,我不赞成,要完全改变。我主张题目公开,由学生研究、看书去做。例如,出二十个题,学生能答出十题,答得好,其中有的答得很好,有创见,可以打一百分;二十题都答了,也对,但是平平淡淡,没有创见的,给五十分、六十分。考试可以交头接耳,无非自己不懂,问了别人懂了。懂了就有收获,为什么要死记硬背呢?人家做了,我抄一遍也好。可以试试点。

毛泽东:旧教学制度摧残人材,摧残青年,我很不赞成。孔夫子出身没落奴隶主贵族,也没有上过什么中学、大学,开始的职业是替人办丧事,大约是个吹鼓手。人家死了人,他去吹吹打打。他会弹琴、射箭、驾车子,也了解一些群众情况。开头做过小官,管理粮草和管理牛羊畜牧。后来他在鲁国当了大官,群众的事就听不到了。他后来办私塾,反对学生从事劳动。

明朝李时珍长期自己上山采药,才写了《本草纲目》。更早些的,有所发明的祖冲之,也没有上过什么中学、大学。

美国的富兰克林是印刷所学徒,也卖过报。他是电的大发明家。?英国的瓦特是工人,是蒸汽机的大发明家。

高尔基的学问完全是自学的,据说他只上过两年小学。

现在一是课多,一是书多,压得太重。有些课程不一定要考。如中学学一点逻辑、语法,不要考,知道什么是语法,什么是逻辑就可以了,真正理解,要到工作中去慢慢体会。

课程讲得太多,是烦琐哲学。烦琐哲学总是要灭亡的。如经学,搞那么多注解,现在没有用了。我看这种方法,无论中国的也好,其他国家的也好,都要走向自己的反面,都要灭亡的。书不一定读得很多。马克思主义的书要读,读了要消化。读多了,又不能消化,也可能走向反面,成为书呆子,成为教条主义者、修正主义者。

毛泽东:要自学,靠自己学。肖楚女没有上过学校,不但没有上过洋学堂,私塾也没有上过。我是很喜欢他的。农民运动讲习所教书主要靠他。他是武昌茶馆里跑堂的,能写得很漂亮的文章。在农民运动讲习所,我们就是拿这一省那一省农民运动的小册子给人家看。现在大学不发讲义,教员念,叫学生死抄。为什么不发讲义?据说是怕犯错误。其实还不是一样?死抄就不怕犯错误?应该印出来叫学生看、研究。你应该少讲几句!主要是学生看材料,把材料给人家。材料不只发一方面的,两方面的(正反面)都要发。我写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就是红军大学的讲义。写了就不要讲了,书发给你们,让你们自己看。
yongbing1993 回复 悄悄话 中国经济用鸡的屁能够说明什么







《中国经济GDP说明不了什么》

1949-1978与1978-2007年中国经济成长指数之比较

在目前媒体上为了宣传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经常引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以与改革开放以来相比较。如:一种说法是前三十年GDP年均成长率为7.2%;另一种说法是1953—1978年GDP年平均成长率为6.1% 。而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年的GDP年平均成长率为9.8% 。结论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成长速度大大高于改革之前;改革开放以前经济发展「长期缓慢」等。

更有什者,竟还有人称改革开放前中国的GDP世界排位是不断下降的。例如近期《学习时报》发表的一篇文章说:「1952年中国GDP总量占世界GDP的比例为5.2%,1978年下降为5.0%。人均GDP水准以当时官方高估的汇率计算,也只有224.9美元。三十年前我们为什么要选择改革开放》)依照该文的说法,改革开放前中国的GDP竟然比世界各国的平均成长率都低。似乎是只有把改革开放前的成就贬得越低,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才越巨大!然而不容置疑的事实是:从建国以来到1978年各种物质产品的生产能力和产量都是以数倍、数十倍以上的速度增长,到七十年代末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都列世界前几位,有的是一、二位,在国防工业、核武、航太工业上跃居世界第三,而与此相反GDP却越来越倒退,甚至低于建国前的位次。这是可能的吗?这种GDP是怎样计算的?究竟依据的什么?该不是作者编造的吧!

每看到此类报道,本人莫不表示怀疑,感到可笑。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计划经济就是产品经济,即实物经济。那时安排生产指标、衡量经济发展都是以产品生产的产量,例如生产钢铁多少,粮食产量多少等等,根本就没有GDP这种概念。而如今从哪一点出来的所谓当时GDP是多少的说法?

人们知道,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的经济方针就是“发展经济,保证供应”,多生产产品,满足国家和人民的实际需要,而从没有在乎过产值多少。那时期的物质产品和资源绝大部分并不进入市场交换,只是服从国家调拨和按排,价格也是国家规定的价格,根本不反映交换价值。因此对当时的经济成长状况最准确、真实、直接的体现只能是物质、产品的数量,而不是产值。产值概念只是在个别情况下才被使用。即使当时的国际组织在说明各国经济总量时都采取「市场国家」与「计画经济国家」两种区别的统计方法。在中国,GDP的统计方法是在改革后的八十年代中期才开始使用的。既然计划经济时期原本就没有GDP的概念,而在目前媒体上经常出现当时的GDP是多少的报道,这岂不是怪事!

其猫腻究竟出在哪一呢?经查找出处,本人发现,目前很多媒体都是把当时的产值当成GDP使用,来说明改革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并拿来与目前的GDP成长进行对比。这实在是极大的谬误!

无论从理论上或统计方法上,规划经济时期的产值与市场经济下的GDP,都是根本不同的。这里简单说明以下几点:

1.价格体系不同。如前所述,改革前29年大多时间是计画价格体系,当时的价格主要是用于核算,而不是体现商品的交换价值。如国家收购、配置的小麦原粮每斤只有八分至一角钱,与目前市场经济下每斤一元多的价格相比差别实在太大。居民凭票购买的消费品主要是一种实物分配的性质,价格定得很低。农村分配给本队社员的产品有些甚至根本不计价。当时劳动力的报酬更是低微。三十多年来各种物价指数都发生了十几倍、数十倍的变化。价格体系不统一,那么用GDP表示改革前的经济水准必然造成对事实的歪曲!

2、产值统计的构成不同。在目前GDP统计中,商业、金融、各种服务业等行业的价值占有很大比重;而在计划经济时期的中国,产值只包括工、农业生产,而不包括上述这些方面。更不包括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娱乐、安全等这些本属于社会投入的公益事业而现在却被「产业化」了的「产值」;也不存在变卖土地、矿产、水源、出租文物遗产等过程中形成的「产值」。改革前的土地、矿产、水源等都是存量,不计入产值;而现在都是流量,只需要一流转,GDP就大量成长。

3.改革开放前的大量「有产无值」现象。即本应计入产值但却均未计入的产值。例如,大量的水利工程建没、农田基本建设,包括建造的遍布全国的水库和排灌渠等。这些都称得上是天字号第一大工程,也是合理的固定资产投入,但其中农民的劳动却只是「记工分」。生产队的工分是多了,但工分并不扩大产值,因为农业产值统计的是粮食产量和其它农业收益,而水利、农田基本建设的经济效益是长久体现的,要用百年甚至千年来度量。工分记多了就造成当时劳动日值贬值,有的生产队劳动日值才0.2元,这就是付出了大量的劳动,却没有即时的经济收入为工分「充值」的结果;但他们为后人留下了庞大的固定资产---旱涝保收的优质农田、农业的稳产高产。还有在国家工矿建设中广大农民所进行的大量协作劳动等,也是靠生产队「记工分」。这就是当时的「有产无值」现象。如果要说明那时的真实的产值是多少,首先就必须把其中的劳动价值完全补上。

4.改革开放以来的大量虚假 GDP 。现在每年的GDP数字庞大,但其中属于国外资本(独资、合资、股份)的却占有很大份额,这从确切意义上说并不完全是「中国的」。洋人拿印刷品花花纸钞,在中国的土地上消耗中国的资源、能源,盘剥中国劳工血汗,污染中国的环境,在中国进行生产和出口统计。最后把产品利润拿走,把垃圾丢在中国,买办们为之乐不可吱,但中国却只顶着GDP增大的虚名!另外,改革开放以来建造了大量豆腐渣工程、形象工程,发生许多新建的楼房、桥梁垮塌及其他灾难事故,还有大量的投资失误工程、重复建设、产品积压、损坏、销售不出以及假劣商品等,这也是GDP快速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而这些在改革开放以前却是没有的!

正是由于上述各种区别,因此用GDP说明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经济水准必然是徒劳的。当然,这并不是说不能用科学的方法来计算当时的GDP。然而那是一个十分复杂、困难的事。

改革开放前的GDP究意是多少?近期从网上看到苏拉密网友提出了一种「实物货币」的计算方法,即不同时期的工程量相当,投资也应相当的比较方法,很值得借鉴。如,三峡工程总投资为2000亿,工程总量为3亿立方米土石方,那么,改革开放前如果是3亿立方米土石方的工程也应计算为2000亿投资。这样可大体推算出改革开放前的GDP。以下转引苏拉密网友的研究意见:

截止「五五计画」结束时的1979年,全国拥有有效灌溉面积7.3亿亩,占世界灌溉面积的1/4,居世界首位;人均灌溉面积超过了世界人均水准。将灌溉密度(灌溉面积占实际耕作面积的比例)提高到了46%,处世界领先地位(美国目前灌溉密度仅为13%[01])。同时也完成2.6亿亩的除涝和6200万亩的盐堿地治理。其间,共建成大、中、小(10万m3以上)型水库8.6万座,数百万座被民间称作「水库」的塘坝(10万m3以下)不在统计之列。总库容4千亿多m3。人工河渠总延长300多万公里,已配套机井220万眼,各类堤防总长16.5万公厘。 (《四十年水利建设成就 —水利统计资料》水利部计画司 1990年)

根据《水利部:建国40年水利建设经济效益》提供的数据:1949-1987全国水利工程总投入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为2164.11亿元;劳动力投入折合1137.03亿元。

八十年代是中国水利建设的「黑暗时代」。水利建设投入占基本建设投入份额由1958-1979的7.08%降低为2.7%;这么低的投入恐怕连工程维护都完不成,就别提新建项目了。我们有理由认为:在1949-1987的2164.11亿元投入中,有1800亿左右、甚至更多为1949-1979的投入。特别是1137.03亿元的劳动投入,完全是人民公社靠生产队「记工分」完成的。

依照当年「国家搭骨头,群众填肉」的建设模式,国家与各级政府的1800亿大致是用来完成占工程体积30%左右的核心、枢纽、骨干、框架、钢筋混凝土等项目施工,和规划、设计、组织、配套、后期维护等支出的;群众的1137.03亿劳动力投入大致是用来完成其余70%土石方体积的。根据史料,当年基建土石方的概算为0.45元/立方公尺[04]。也就是说,靠群众「记工分」完成的工程体积为2527亿立方米,靠国家和各级政府投入完成的工程体积为1083亿立方米,总计为3610亿立方米。

3610亿立方米这个天文数字是个什么概念呢?万里长城的工程量为2亿立方公尺;倾举国之力、历经15年建设还没有完工的三峡工程,到最后的土石方开挖、回填、混凝土浇注总量为不超过3亿立方米。

也就是说,在1949-1979的30年间,新中国水利建设的工程总量为1,200座三峡工程,平均每年40座。

三峡工程的总投资为2000亿元。也就是说,1949-1979年30年间新中国水利建设的总投入相当于目前的240万亿元,平均每年8万亿元。

我们也知道1949-1979年30年间水利投入占全国基本建设中投入的比例为6.6% 。以此我们推算出中国在1949-1979年30年间的基本建设总投入为3636万亿元,平均每年为121万亿元。 3636万亿元基本建设投入,可作为固定资产投入。

2007年中国GDP为24.6619万亿元,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7239万亿元,固定资产投入对GDP的拉动率为180%,就是说固定资产每投入1元,可产生1.8元的GDP。

当然,目前的拉动率是比较高的,工程项目附近什么饭店按摩洗脚都被拉动了起来。而1949-1979年的拉动率没这么高,最多就是拉动一下炝锅面、小平头;就把拉动率按最保守的态度定在110%吧。那么30年3636万亿元的固定资产投入可拉动GDP为4000万亿元,平均每年为133万亿元。

新中国前30年的经济成长速度,依主流的说法是7.2%;我们就按这种说法进行分布:五十年代(1950-1959)平均每年的GDP为57.14万亿元;六十年代(1960 -1969)平均每年的GDP为114.24兆元;七十年代平均每年的GDP为228.48亿元。

人们知道,2007年中国GDP为24.6619万亿元;这就是说七十年代的平均每年的GDP是2007年的9.26倍! (选编自苏拉密《毛泽东时代GDP估算》人民网,强国论坛2008年9月9日)

这个推算结果,虽然算不上精确,但我们看到,它大体上与建国以来的社会产品产量增长的统计结果相一致。请有兴趣的网友比较一下1949—1978年与1978—2007年,(前后都是29年)中国的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成长幅度,会清楚看出:改革前29年中国经济成长速度比改革开放以来29年快得多,更根本不存在比后者慢的问题!

来自网上。
yongbing1993 回复 悄悄话 文革《工农教育》不为改变命运







揭妖魔化谎言还原文革教育改革,揭开妖魔化谎言,还原文革中的教育改革,还原文革中的工农兵大学生的真实历史。文革《工农教育》不为改变命运。

在听到的历史里,所谓的文革十年,就是中国教育瘫痪、人才荒芜的十年,并且直到今天,仍有人在谆谆告诫着那些未曾经历过那一时代的人们——那个年代就是混乱、无知与疯狂的年代。然而,在大部分人喋喋不休于现行高考制度弊端的时候,极有必要把那段毛泽东主席对于中国高考制度尝试性改革的历史重新还原,给当时的教育改革以及工农兵大学生一个公平的交代。

让我们从头说起。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保持高等教育的连续性,新中国共产党政府提出“维持现状,立即开学”的方针,全国高校基本单独招生。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5.5亿人口中,文盲率高达80%以上。1950年9月,第一次全国工农教育会议在北京召开后,一场大规模的识字扫盲运动在全国各地迅速展开,其中,西南军区文化干事祁建华发明的“速成识字法”在全国范围广泛推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先后四次开展扫盲运动,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不仅有效地降低了文盲率。

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把《工农教育》有中国共产党政府提到国家议事日程上来……,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之初就迅速开展了大规模的扫盲运动,设立了大量的夜校、冬学和识字组,孩子教妈妈识字、夫妻互教互学的动人场面随处可见。这首《夫妻识字》就来源于著名作曲家马可在延安时期创作的秧歌剧。

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政府是为《工农教育》的。不是为少数有钱人的教育。新中国成立后立即开办学校到文革也只有十几年,那些工农子女从扫盲到小学中学上课学习,教的老师都是旧中国留下来的老的教育方法。又有谁能做到让这些学生都能懂得“微积分“?文革中的工农兵大学生不懂“微积分“能怪谁?

1952年,全国高校统一招生考试开始,招的都是旧中国留下来的初高中生,有的还是私人教的,也是参差不齐的大学生。直到1966年“文革”前,高校招生一律实行的是全国统一命题,一次考试,分批录取的办法。同时也有部分高校自主招生,招生工作的原则是阶级路线与政治和学业兼顾,生源主要是应届高中毕业生和其他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人。

1957年,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毛泽东主席讲到:“我们高校的学生,据北京市的调查,大多数是地主、富农、资产阶级以及富裕中农的子弟,工人阶级、贫下中农出身的还不到20%。全国恐怕也差不多。这种情况应当改变。”这一时期,毛主席的教育方针已经明晰:“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服务。”

1958年,中国政府作出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十五年左右普及高等教育。”1958年一年,全国新增普通高校两百多所,平均每三天就有两所高校成立。到1960年,全国高校的数量已经由1957年的229所增加到了1960年的1289所。

1964年春节,毛泽东主席在人民大会堂北京厅召开座谈会。座谈会上,毛主席批评了当前的教育方法和考试制度。他认为:“我们的教育方针是对的,但是办法不对。课程太多,压得太重,是很摧残人的,”“现在的考试办法是对付敌人的办法,而不是对人民的办法”。此时,毛主席的教育思想已经很明确,抵制“精英教育”,强调“平等教育”。

1966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改革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提出了“新的办法”:从本年起,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下放到省、市、自治区办理。高等学校取消考试,采取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办法。坚持“政治第一”的原则,贯彻执行党的阶级路线。《通知》指出,从1966年起招收的新生将来毕业后,可以分配当技术员、干部、教员,也可以分配当工人农民。

从此,“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十六字方针就成了中国大学录取方法。

1967年10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小组联合发出《关于大、中、小学校复课闹革命的通知》。这个通知发布后,自11月起,全国中小学生陆续回到课堂,新生也开始入学。

这时,上海机床厂的培训经验引起了毛泽东主席的注意。1968年,为了培养工程技术人员,上海机床厂举办了一次培训。1968年7月22日,在毛泽东的指示下,《人民日报》刊载了《从上海机床厂看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道路》的调查报告,毛泽东亲自写了一段编者按。他说:“大学还是要办的,我这里主要说的是理工科大学还要办,但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走上海机床厂从工人中培养技术人员的道路。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到学校学几年以后,又回到生产实践中去。”后来人们把毛泽东这段话称为“七二一指示”。 同年9月,为了贯彻“七二一指示”。上海机床厂创办“七二一工人大学”,学制为两年,学生毕业后仍回厂工作。此后,“七二一工人大学”的教学模式逐步向上海市以及全国的工厂企业推广。

“七二一指示”的发表,构成了毛泽东主席培养大学生的两个相互结合的方针:一个方针是,高校毕业生到工厂、农村、部队去参加劳动和军训,当普通劳动者或士兵,接受工农兵再教育;一个方针是,从工人、农民、解放军指战员中选拔学生,到学校学几年后再回到生产实践中去。这种通过相互结合的两个方针来培养工人、农民、解放军大学生,或者把大学生改造成为工人、农民、解放军知识分子的思路,就是毛泽东设想的“教育革命”的方向。

1970年—1976年,“工农兵”和“大学生”,这两个本来没有必然联系的词汇一经结合产生了惊人的“化学反应”,一场前所未见的高等教育模式成为事实。

1970年,关于恢复大学招生的议论,成为当时社会关注的焦点。5月27日,北大、清华两所大学提交《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招生(试点)具体意见(修改稿)》。在集中了各大学意见的基础上,政府形成了恢复办大学的思路。这个思路就是:恢复开办的大专院校,学制要缩短,要从工农兵中选拔、推荐学生。

1970年6月27日,中共中央批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关于招生(试点)的请示报告》,决定废除考试制度,“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相结合的办法”,招收工农兵学员,并决定先在以上两校进行试点。

1972年春,北大、清华招生试点经验在全国高校大面积推广。

这种推荐制度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次大尝试。那些政治思想好、身体健康,年龄在20岁左右,有相当于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工人、贫下中农、解放军战士和青年干部,还有在单位表现特别突出的人,一经当地“革命委员会”推荐,政治审查合格后,即可成为“工农兵大学生”。

北京大学为第一届工农兵学员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典礼由8341部队的政委、兼北大党委书记的杨德中主持。会议特意传达了毛泽东主席的指示精神,要求大家为“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争光、争气”,并重点指出:工农兵学员的任务是“上大学、管大学、用毛泽东思想改造大学”。

当天江青、姚文元等人也出席了这次活动。由于毛主席对工农兵大学生入学的事情特别重视,江青等人都是在中央开会的途中请假出来的,而且一直到中午12点开学典礼结束,他们才匆匆忙忙地坐车离开。开学典礼结束后的第二天,工农兵大学生开始正式上课学习。

第一届工农兵学员中,解放军学员占有很大的比例。此前一年,中苏两国在黑龙江珍宝岛爆发了大规模的武装冲突,毛泽东发出警告:“要准备打仗。”为了普及部队的外语喊话,了解对方的动向。部队开始着力培养这一方面的人才。当时北大的东语系、西语系、俄语系招收的基本上全是解放军学员。

据统计,工农兵学员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学员在整个工农兵学员中不到20%,大部分学员都是初中文化程度,其比例达到60%,另外还有不少人只有小学文化水平。

为了弥补文化水平上的不足,北京大学决定安排中文系的老师给学员们进行语法辅导,让大家从基础开始学起。

为了解决教师问题,毛泽东主席确立了这样一个方针:对高校的教师既要进行再教育,又要使用。这种使用,就是使他们与工农相结合。他们与工农相结合了,也就汇入“教育革命”的洪流之中了。

中国从1966年大学停止考试招生到1977年恢复传统高考的10年间,全国高等院校共招收了94万基于推荐制的大学生,统称为“工农兵大学生”。 “工农兵大学生”(又称“工农兵学员”),特指在文革期间进入高校学习的学生群体。

其实,文革前上大学也不单是高考这单一的形式, 还有调干生这种形式。到了文革期间,实际是把这种高校招生扩大化了。所以文革期间的招生形式49年以来一直存在着 ,直到现在的优秀运动员上大学也是这种形式的变异.。

这些工农兵大学生和走资派邓小平主政时期上大学的学生之间被人为地划了一条分界线, 40多年来, 他们以及当年的高考制度改革一起一直被妖魔化、被社会边缘化。文革期间实施教改不单是大学,小学、中学都不再考试, 但文革中的小学生、中学生,文革前的调干生及64 、65年进校大学生就没有象上文革中的大学生承受那样大的压力。显而易见,是有人并没有按照知识水平来划分学生,而是出于一种另外的政治目的来评判社会。

中国现行的“一考定终身”的精英教育发展的方向必然是大众教育,是让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更完全没有必要把有限的知识阶层划分为三六九等.。

如今,经历了文革时期的大有人在. 我们应客观地记录下这段历史,还原这段被歪曲历史的本来面目。

尘埃落定,时间终会还历史一个公道,妖魔化文革教育、妖魔化工农兵大学生的谎言也总有一天会真相大白。

优秀的《工农兵学员》的共同特点很多,最主要的特点是:独立思考、求真务实。《工农兵学员》,全国总数大概94万人,是在文革时期,采用了新中国毛泽东时代文革《斗、批、改》中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采用学理论和三大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法下培养出来的一批人。他 们中很多人在恢复高等教育后,读了研究生、博士,有的出国学习。

近十几年来, 他们成为在行各业的中流砥柱, 各级领导干部、当教授、院士、 校长,院长,科学家、研究员、工程师、主任医师等等都有工农兵学员的身影。相对而言,工农兵学员中的优秀人才比例较高,很多人对此现象很不理解,也很不愿意去关注和了解他们真实的成 长经历,认为这代人是文革的产物。其实,这批人才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是符合人才成长和发展规律的,值得很好地去分析研究。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