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要到工厂农村部队去
文章来源: yongbing19932024-06-02 07:28:11

高校毕业生要到工厂农村部队去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5.5亿人口中,文盲率高达80%以上。1950年9月,第一次全国工农教育会议在北京召开后,一场大规模的识字扫盲运动在全国各地迅速展开,其中,西南军区文化干事祁建华发明的“速成识字法”在全国范围广泛推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先后四次开展扫盲运动,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不仅有效地降低了文盲率。

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把《工农教育》有中国共产党政府提到国家议事日程上来……,

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之初就迅速开展了大规模的扫盲运动,设立了大量的夜校、冬学和识字组,孩子教妈妈识字、夫妻互教互学的动人场面随处可见。这首《夫妻识字》就来源于著名作曲家马可在延安时期创作的秧歌剧。

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政府是为《工农教育》的。不是为少数有钱人的教育。

新中国成立后立即开办学校到文革也只有十几年,那些工农子女从扫盲到小学中学上课学习,教的老师都是旧中国留下来的老的教育方法。又有谁能做到让这些学生都能懂得“微积分“?文革中的工农兵大学生不懂“微积分“能怪谁?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保持高等教育的连续性,新中国共产党政府提出“维持现状,立即开学”的方针,全国高校基本单独招生。

1952年,全国高校统一招生考试开始,招的都是旧中国留下来的初高中生,有的还是私人教的,也是参差不齐的大学生。直到1966年“文革”前,高校招生一律实行的是全国统一命题,一次考试,分批录取的办法。同时也有部分高校自主招生,招生工作的原则是阶级路线与政治和学业兼顾,生源主要是应届高中毕业生和其他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人。

1957年,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毛泽东主席讲到:“我们高校的学生,据北京市的调查,大多数是地主、富农、资产阶级以及富裕中农的子弟,工人阶级、贫下中农出身的还不到20%。全国恐怕也差不多。这种情况应当改变。”这一时期,毛主席的教育方针已经明晰:“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服务。”

1958年,中国政府作出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十五年左右普及高等教育。”1958年一年,全国新增普通高校两百多所,平均每三天就有两所高校成立。到1960年,全国高校的数量已经由1957年的229所增加到了1960年的1289所。

1964年春节,毛泽东主席在人民大会堂北京厅召开座谈会。座谈会上,毛主席批评了当前的教育方法和考试制度。他认为:“我们的教育方针是对的,但是办法不对。课程太多,压得太重,是很摧残人的,”“现在的考试办法是对付敌人的办法,而不是对人民的办法”。此时,毛主席的教育思想已经很明确,抵制“精英教育”,强调“平等教育”。

1966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改革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提出了“新的办法”:从本年起,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下放到省、市、自治区办理。高等学校取消考试,采取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办法。坚持“政治第一”的原则,贯彻执行党的阶级路线。《通知》指出,从1966年起招收的新生将来毕业后,可以分配当技术员、干部、教员,也可以分配当工人农民。

从此,“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十六字方针就成了中国大学录取方法。

1967年10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小组联合发出《关于大、中、小学校复课闹革命的通知》。这个通知发布后,自11月起,全国中小学生陆续回到课堂,新生也开始入学。

上海机床厂的培训经验引起了毛泽东主席的注意。1968年,为了培养工程技术人员,上海机床厂举办了一次培训。1968年7月22日,在毛泽东的指示下,《人民日报》刊载了《从上海机床厂看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道路》的调查报告,毛泽东亲自写了一段编者按。他说:“大学还是要办的,我这里主要说的是理工科大学还要办,但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走上海机床厂从工人中培养技术人员的道路。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到学校学几年以后,又回到生产实践中去。”后来人们把毛泽东这段话称为“七二一指示”。 同年9月,为了贯彻“七二一指示”。上海机床厂创办“七二一工人大学”,学制为两年,学生毕业后仍回厂工作。此后,“七二一工人大学”的教学模式逐步向上海市以及全国的工厂企业推广。

“七二一指示”的发表,构成了毛泽东主席培养大学生的两个相互结合的方针:一个方针是,高校毕业生到工厂、农村、部队去参加劳动和军训,当普通劳动者或士兵,接受工农兵再教育;一个方针是,从工人、农民、解放军指战员中选拔学生,到学校学几年后再回到生产实践中去。这种通过相互结合的两个方针来培养工人、农民、解放军大学生,或者把大学生改造成为工人、农民、解放军知识分子的思路,就是毛泽东设想的“教育革命”的方向。

1970年—1976年,“工农兵”和“大学生”,这两个本来没有必然联系的词汇一经结合产生了惊人的“化学反应”,一场前所未见的高等教育模式成为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