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在人为

人世间所有事情的成败完全在于每一个人是否能够努力去尝试去想然后脚踏实地的去做!
个人资料
yongbing1993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首创《西学中》《中西医结合》

(2024-06-25 08:55:42) 下一个

首创《西学中》《中西医结合》

 

 


【中国中医药报】新中国首创“西学中”与中西医结合研究

纪念毛泽东关于“西学中”批示65周年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时间:2023-10-13

在纪念毛泽东主席于1958年10月11日,对卫生部党组《关于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情况、成绩和经验给中央的报告》作出重要批示(简称关于“西学中”批示)65周年之际,回顾新中国首创举办“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简称“西学中”班),组织西医系统学习中医,培养“西学中”人才,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包括现代医药学方法)开辟了中西医结合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和历史性贡献;显示出创办“西学中”班培养“西学中”人才、开展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无比正确!现仅就在新时期新征程上如何牢记、坚守毛泽东主席关于“西学中”批示精神和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指示批示等问题,略陈己见如下。

牢记毛泽东关于“西学中”重要指示和批示

1954年6月,毛泽东为筹建中医研究机构作出重要指示:“即时成立中医研究机构,罗致好的中医进行研究,派好的西医学习中医,共同参加研究工作。”正是在毛泽东这一重要指示下,1955年12月19日在北京成立中医研究院的同时举办了我国首届“西学中”班开学典礼。1956年卫生部又在北京、天津、武汉、上海、成都、广州开办了6个“西学中”班,请全国各地著名中医学家为“西学中”班讲课、传道授业、临床带教、精心培养“西学中”学员。结业后的“西学中”人员,始终以中医为师,与中医团结合作,共同承担起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学的历史使命,并开创了中西医结合研究。

1958年10月11日,毛泽东对卫生部党组“关于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情况、成绩和经验给中央的报告”作了重要批示:“尚昆同志:此件很好。卫生部党组的建议在最后一段,即今后举办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由各省、市、自治区党委领导负责办理。我看如能在1958年每个省、市、自治区各办一个70~80人的西医离职学习班,以两年为期,则在1960年冬或1961年春,我国就有大约2000名这样的中西结合的高级医生,其中可能出几个高明的理论家。此事请与徐运北同志一商,替中央写一个简短的指示,将卫生部的报告转发给地方党委,请他们加以研究遵照办理。指示中要指出这是一件大事,不可等闲视之,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指示和附件发出后,可在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十月十一日。”

毛泽东主席的这一伟大批示,已成为指引中国医药学科学发展的纲领性经典文献。在这一伟大的批示鼓舞和指引下,我国各级政府、医药卫生界开始重视和加强中医药研究,各种形式的“西学中”班在全国兴办,掀起了“西学中”的热潮。特别是批示指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不仅极大鼓舞了广大西医学习中医、继承发扬中医药学的积极性,更成为我国中医药、少数民族医药及中西医结合工作者的共同行动纲领和指南,为开创中西医结合研究和创造统一的新医药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指明了研究方向;为党中央和国务院制定卫生工作、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奠定思想和理论基础。尤其批示中强调培养“中西结合的高级医生”“出几个高明的理论家”,体现了毛泽东对培养“西学中”人员的充分肯定和寄以厚望。我们要永远牢记和传承这一伟大的批示。

“西学中”专家的中西医结合科研取得辉煌成就

遍布全国各地、各个医药学科的“西学中”人员,开创了中西医结合研究,被称为我国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开拓者和主力军,尤其是在中西医结合科研领域涌现出众多国内外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及其科研重大成果。在此仅以我国“西学中”老前辈屠呦呦先生为例,阐述我国中西医结合专家开展中医药研究的优势所在。

屠呦呦是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终身研究员、著名“西学中”药学家。她率领其团队通过一系列艰苦卓绝的中西医药结合研究,从传统中药青蒿中成功提取出抗疟新药青蒿素,拯救了全世界几百万疟疾患者生命,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自1901年设立诺贝尔奖至今,中国第一位本土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这令中国人民,特别是“西学中”人深感自豪和骄傲!她的研究成果让全世界都确信了毛泽东的“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的英明论断;让全世界都认识到中西医结合研究是发掘这一伟大宝库的最有力手段和最精准有效的科研方法。

屠呦呦是中国科学家中的巾帼英雄,是“西学中”及中西医结合界的一代宗师,更是我国“西学中”人才的最杰出的代表人物和最敬爱的导师。她是真正精研岐黄,“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西学中”科学家、药学家,是一位最令人尊敬的、伟大的“西学中”老前辈,是开展中西医结合科研取得重大科研成果、为全人类健康事业作出伟大贡献的楷模、典范、先锋。屠呦呦先生获诺贝尔奖,更捍卫了“西学中”及中西医结合的地位和荣誉!2019年9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向屠呦呦颁授了“共和国勋章”。

屠呦呦的“西学中”及对“西学中”的认识

屠呦呦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分配到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1959~1962年参加卫生部举办的第三期“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学习、结业,是我国“西学中”的老前辈。她在《我与中西医结合事业》一书中撰文说:“以中西医药结合的知识,先后在生药、炮制及化学领域从事中药科研。”并讲道:“这一国际上好几个西方国家共同下大力研究的热门课题之所以在中国、在中医研究院获得成功,不是偶然的,是与我们坚持以宝库作为坚强后盾、又有50年代以来国家努力培养的西学中、中西医结合的人才,从而坚信、执着地追求寓于宝库中的精华分不开的,这是中医药的骄傲,也是努力贯彻党的继承发扬祖国医学遗产政策的胜利,的确是一条值得总结、值得重视的……医药科研之路。”

屠呦呦在卡罗林斯卡学院演讲《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中说:“学科交叉为研究发现成功提供了准备……从1959年到1962年,我参加西医学习中医班,系统学习了中医药知识。化学家路易·帕斯特说过‘机会垂青有准备的人’。古语说:凡是过去,皆为序曲。然而,序曲就是一种准备。当抗疟项目给我机会的时候,西学中的序曲为我从事青蒿素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准备。”她意味深长地向全世界述说“西学中”,阐述并宣传“西学中”的重要性。

屠呦呦谈“中西医结合”

屠呦呦在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新闻发布会上讲道:“在医药领域,中国中医有很多好的东西,我们可以通过现代科研手段,实现中西医结合,从而发现更多新药为人民健康服务。”

屠呦呦在《青蒿素的发现:传统中医献给世界的礼物》中提到:“‘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青蒿素正是从这一宝库中发掘出来的。通过抗疟药青蒿素的研究经历,深感中西医药各有所长,二者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当具有更大的开发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表明中西医药结合科研,能为传承与创新发展中医药学取得显著成绩,更能为全人类的健康作出巨大贡献,表达着中西医结合的优越性、创新性和必然性,闪烁着中西医结合科技工作者的中西医结合思维及中国智慧。她坚持走中西医结合道路的坚定信念、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不断创新的科学思想、热爱中医药与中西医结合事业的真挚情怀,坚持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忍不拔奋斗精神等等,为医药科技工作者树立了典范,并再次证明:一是毛泽东1958年提出的“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这一伟大的科学论断,无比英明正确;二是党中央制定的一系列继承发扬和传承与创新发展中医药学、中西医并重、中西医结合方针政策,无比英明正确;三是党中央大力号召西学中,培养“西学中”人才,与中医团结合作,共同继承发扬、传承与创新发展中医药学的方针政策,无比英明正确;四是我国政府举办“西学中”班,培养“西学中”人才、中西医结合人才,开展中西医结合研究传承与创新发展中医药学,无比英明正确;五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坚持中西医结合”,无比英明正确。我国开创并一直开展着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迄今已65周年。

屠呦呦是对全人类作出突出贡献的伟大的“西学中”药学家。现实尤其需要真正读懂屠呦呦先生,读懂她和她率领的团队背后付出的艰辛和坚持,读懂她酷爱中医药学、努力钻研中医药学、坚持运用中西医药结合的方法研究中药的科学精神;读懂她的善于发现、敢于质疑及中西医结合思维等“西学中”人的特质;读懂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重大科学意义和现实意义。

呼吁和建议组织屠呦呦学术思想研究会及论坛,加强对屠呦呦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创造精神、艰苦奋斗的科学家精神,以及学术思想、科学研究思路与方法、学习与研究中医药学的思路与方法、学术成就等研究,广泛交流屠呦呦先生的科学家精神、学术思想、学术成就等。研究、讨论、交流和明确:如何认识从传统中药青蒿,到研究成功青蒿素,并获得了诺贝尔奖?屠呦呦到底是用什么科研思路方法研究成功青蒿素的?如青蒿素概念的提出、青蒿素的提取方法、药理作用、化学结构关键性问题的研究等。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向屠呦呦学习的真髓、真谛是什么?只有真正读懂屠呦呦,才能大力宣传屠呦呦。以屠呦呦等我国“西学中”老前辈为榜样,为我国的也是世界的中医药学及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而贡献智慧和力量!

我国开展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65年来的实践充分表明:中西医结合研究促进了传承与创新发展中医药学,促进了中医药现代化发展,促进了中西医结合防治疾病、保护和增进人类健康的能力和效果,促进了全世界的西医对“中国医药学伟大宝库”的认识、青睐、研究和发掘,促进了中西医结合及中医药在海外发展和走向世界,促进了我国在世界上首创的“中西医结合医学”学科诞生及建设发展,促进了藏西医结合、蒙西医结合、维西医结合等等研究,形成了中国各少数民族医药“结合医学”研究的走势,促进了日本、韩国、印度、美国、加拿大、意大利、英国等世界各国各民族传统医药与现代医药相结合的“结合医学”研究,促进了全世界医药学发展格局的深刻变化,促进了对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的理性认识和科学认识等等。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haiwaiyouzi 回复 悄悄话 中西医结合在这次疫情中起了重要作用 !
yongbing1993 回复 悄悄话 《我为祖国献石油》中的《我》







《我为祖国献石油》中的《我》是谁?是王进喜。是薛柱国。是石油工人。是新中国毛泽东时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下的全体石油工人。新中国毛泽东时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下的这些石油工人不是以每小时拿多少工资来《我为祖国献石油》的。

这些石油工人:我当个石油工人多荣耀,头戴铝盔走天涯,头顶天山鹅毛雪,面对戈壁大风沙,嘉陵江边迎朝阳,昆仑山下送晚霞。天不怕 地不怕,风雪雷电任随它,我为祖国献石油。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是我的家。红旗飘飘映彩霞,英雄扬鞭催战马。

这些石油工人:我当个石油工人多荣耀,头戴铝盔走天涯,莽莽草原立井架,云雾深处把井打,地下原油见青天,祖国盛开石油花。天不怕 地不怕,放眼世界雄心大,我为祖国献石油,石油滚滚流,我的心里乐开了花。

新中国毛泽东时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下:锦绣河山美如画,祖国建设跨骏马。

新中国毛泽东时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下:我当个石油工人多荣耀,头戴铝盔走天涯,头顶天山鹅毛雪,面对戈壁大风沙,嘉陵江边迎朝阳,昆仑山下送晚霞。天不怕 地不怕,风雪雷电任随它,我为祖国献石油。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是我的家。红旗飘飘映彩霞,英雄扬鞭催战马。

新中国毛泽东时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下:我当个石油工人多荣耀,头戴铝盔走天涯,莽莽草原立井架,云雾深处把井打,地下原油见青天,祖国盛开石油花。天不怕 地不怕,放眼世界雄心大,我为祖国献石油,石油滚滚流,我的心里乐开了花。

《我为祖国献石油》这首热情豪迈的石油工人的英雄赞歌,不仅是激励一代代石油工人投身祖国建设的号角,也是优秀的新中国毛泽东时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社会主义工人阶级英雄群像的整体写照。

1964年3月,中国音乐家协会组织作曲家到大庆油田体验生活,创作一批反映石油工人的作品。

沈阳音乐学院院长李劫夫也接到了通知,要求他务必在3月20日到黑龙江省的萨尔图报到。由于身体的原因,学院准备找一位年轻人陪同,经李劫夫院长提议,由秦咏诚陪他同去。19日晚的车上,秦咏诚询问,萨尔图是什么地方。李劫夫告诉他:萨尔图是个大油田,叫大庆油田,当时还保密着。辗转到了大庆后,许多音乐家同住在大庆石油指挥部的招待所。

从第二天开始,油田为音乐家们安排了介绍有关石油方面知识的课程,从勘探、钻井到采油、炼油等一连十天,一天一个内容。十天后,油田又安排他们深入一线体验生活。

秦咏诚和李劫夫、王莘被安排在“铁人”王进喜担任队长的“1205英雄钻井队”,并在井队里和王进喜朝夕相处,一起生活了三天。

这期间,王进喜向秦咏诚讲述了他1959年在北京开人民代表大会时,看到北京的公交车由于缺油背着煤气包而心情沉重,还听他讲述了大庆石油大会战的情景。

1960年春天,王进喜的钻井队正在玉门油田,听说北方发现了大油田,全国要在那里举行大会战,当即向上级请战。

他们告别了亲人,穿着单衣登上了北上的列车。面对着恶劣的气候、艰苦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简陋的设备,石油工人为了让国家早日甩掉“贫油”的帽子,打破西方敌对势力的经济封锁,以战天斗地、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喊出了“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的响亮口号。

“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气概,使秦咏诚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和巨大的冲击。

特别是同王进喜和他的钻井队朝夕相处的几天里,秦咏诚对石油工人的认识得到了极大升华,情感上产生了强烈共鸣。

结束三天体验生活,秦咏诚回到招待所,油田党委宣传部为他们准备了一批反映大庆油田和石油工人工作生活内容的歌词,希望作曲家们谱曲。

在老作曲家们挑选完后,秦咏诚也挑了挑。这时,一首歌词跳入眼帘,是石油工人薛柱国写的《我为祖国献石油》。

歌词形象生动,人物鲜活,将石油工人豪迈、乐观的情绪和战天斗地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描绘得入木三分。

秦咏诚越看越激动,在招待所食堂里,仅用了20分钟,就写完了这部作品。

秦咏诚回到学校后,将作品唱给朋友和学生们听,听取并采纳大家的建议,将原来最后一句比较简洁的旋律改成了现一气呵成的拖腔。

同年,时任中央音乐学院青年教师的刘秉义在一份音乐刊物上看到了《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曲谱,随口哼唱了几遍,忽然发现它振奋人心,给自己的感觉就是节奏感非常强,演唱起来肯定非常铿锵有力,下定了决心一定要演唱这首歌。

《我为祖国献石油》歌词:

锦绣河山美如画,祖国建设跨骏马。

我当个石油工人多荣耀,头戴铝盔走天涯,头顶天山鹅毛雪,面对戈壁大风沙,嘉陵江边迎朝阳,昆仑山下送晚霞。天不怕 地不怕,风雪雷电任随它,我为祖国献石油。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是我的家。红旗飘飘映彩霞,英雄扬鞭催战马。

我当个石油工人多荣耀,头戴铝盔走天涯,莽莽草原立井架,云雾深处把井打,地下原油见青天,祖国盛开石油花。天不怕 地不怕,放眼世界雄心大,我为祖国献石油,石油滚滚流,我的心里乐开了花。

《我为祖国献石油》这首热情豪迈的石油工人的英雄赞歌,不仅是激励一代代石油工人投身祖国建设的号角,也是优秀的新中国毛泽东时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社会主义工人阶级英雄群像的整体写照。

受到歌词意境的启发,歌曲的前奏采用了较快的速度,明快而富有弹性的节奏,跳动起伏的旋律线,好像满载着石油工人的列车驰骋在祖国的锦绣河山,从祖国的大西北风驰电掣般地驶向千里之外的大东北。

而后,引出了石油工人豪迈的歌声:“锦绣河山美如画,祖国建设跨骏马,我当个石油工人多荣耀,头戴铝盔走天涯。”歌曲旋律宽广,曲调清新流畅,生动地刻画出了石油工人的豪放气概,以及充满自豪与自信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在“跨骏马”的“跨”字上,旋律吸收了说唱音乐的因素,采用了下滑音,既符合汉语四声的声韵而“不倒字”,又铿锵有力,更能突出石油工人那豪放、爽朗的性格。

“头顶天山鹅毛雪,脚踏戈壁大风沙,嘉陵江上迎朝阳,昆仑山下送晚霞”这四句则是抒情性的段落,形象地描绘出了石油工人转战南北、四海为家的豪情斗志和乐观向上的精神。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