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在人为

人世间所有事情的成败完全在于每一个人是否能够努力去尝试去想然后脚踏实地的去做!
个人资料
yongbing1993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精华

(2024-06-20 06:17:05) 下一个

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精华

 

 


中医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世世代代传下来的,它溶化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基因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精华。

“针灸是中医里面的精华之精华,要好好地推广、研究,它将来的前途很广。有些同志坚持努力,是有成绩的,也证实了中医政策的提出是正确的。中国医学的经验是很丰富的,它有几千年的历史了,要有同志去整理它。这项工作是难做的,首先是卫生部行政领导上不支持,去年七月以后可能好一些,但还没有具体行动。我是支持的,我可以当卫生部长,也可以把这项工作做起来。不要以为我不懂医就不能做,这不是懂不懂医的问题,而是思想问题。”

毛泽东提出要建立中医研究机构,并说:“这项工作,卫生部没有人干,我来干。”

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曾说过“我可以当卫生部长”。国家部委有几十个,除卫生部之外,毛泽东从没有提出过可以当别的什么部的部长。他为何单单提出“我可以当卫生部长”呢?

具体情况是这样的:1955年4月15日,毛泽东针对中医讲了这样一段话:“针灸是中医里面的精华之精华,要好好地推广、研究,它将来的前途很广。有些同志坚持努力,是有成绩的,也证实了中医政策的提出是正确的。中国医学的经验是很丰富的,它有几千年的历史了,要有同志去整理它。这项工作是难做的,首先是卫生部行政领导上不支持,去年七月以后可能好一些,但还没有具体行动。我是支持的,我可以当卫生部长,也可以把这项工作做起来。不要以为我不懂医就不能做,这不是懂不懂医的问题,而是思想问题。”

关注中医、重视中医

早在江西革命根据地斗争时,毛泽东就将“建设较好的红军医院”看成巩固根据地的三个方法之一。这个红军医院是包括中医的,“用中西两法治疗”。这与北洋军阀和国民党政府重视西医、轻视中医,甚至要废止中医是截然不同的。

延安时期,毛泽东在重视边区的军事工作、经济工作的同时,也重视文化卫生工作,高度关注中医。他提出边区“每个乡要有一个小医务所”。

针对当时疫病流行,毛泽东指出:“我们共产党在这里管事,就应当看得见,想办法加以解决。”怎样解决?要发挥西医的作用,更要发挥中医的作用。

毛泽东说:“我们边区政府的副主席李鼎铭同志是中医,还有些人学的是西医,这两种医生历来就不大讲统一战线。我们大家来研究一下,到底要不要统一战线?我不懂中医,也不懂西医,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作用都是要治好病。”

毛泽东:“能把娃娃养大,把生病的人治好,中医我们奖励,西医我们也奖励。我们提出这样的口号:这两种医生要合作。”

当时边区成立了中西医药研究会,为帮助研究改造中医中药,还通过了好几个发展中医的提案。当时延安生动活泼、红红火火的局面,与重视预防和医治人民的疾病,重视发挥中医和西医两个方面的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西医的发展,很多人认为中医药不科学,轻视甚至排挤中医的现象有所抬头。

毛泽东旗帜鲜明地提出重视中医、发展中医。

1953年12月,毛泽东对卫生部的领导说:对中西医的团结要加强,对中西医要有正确的认识。

1954年6月,毛泽东又对北京医院的院长周泽昭说:对外来的东西重视了,对自己本国的东西倒轻视了。看不起本国的东西,看不起中医,这种思想作风是很坏的,很恶劣的。

毛泽东提出要建立中医研究机构,并说:“这项工作,卫生部没有人干,我来干。”

7月,毛泽东明确指出:“中西医团结问题没有做好,原因是西医存在很大问题,主要是西医有宗派作风。西医传到中国来以后,有很大一部分人就把中医忽视了。必须把中医重视起来。”

这之后,全国加强了对中医的重视和研究。

1955年12月,成立了中医研究院,后来又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地成立了多所中医学院。

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毛泽东为什么能够那样深切地关注中医、重视中医呢?

第一个原因是毛泽东提出要建立中医研究机构,并说:“这项工作,卫生部没有人干,我来干。”深刻地认识到中医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世世代代传下来的,它溶化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基因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精华。

毛泽东有一句名言:“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

在毛泽东眼中,中医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中的一个突出的珍贵品,是可以让全世界享用的一大笔重要遗产。

1953年12月,毛泽东说:“我们中国如果说有东西贡献全世界,我看中医是一项。”

1954年6月,毛泽东指出:“对中医问题,不只是给几个人看好病的问题,而是文化遗产问题。”

7月,毛泽东又指出:发展中国医药科学,“这不仅是为了中国的问题,同时是为了世界。”中医问题“是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的尊严、独立和提高民族自信心的一部分工作”。

据毛泽东身边医生徐涛回忆,毛泽东说:“我看中国有两样东西对世界是有贡献的,一个是中医中药,一个是中国菜饭,饮食也是文化”。

毛泽东认为中国饮食文化中也包含着饮食治疗的中医内容。“我们祖先在寻找食物过程中也发现了药物,药食同源,许多食物中医都可入药,像百合、山药、山楂、大枣,连葱姜蒜都可以治病”。

中医传递着什么样的传统文化呢?从毛泽东的谈话和讲述中可以看到“中”“本”“预”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是个“中”字。这个“中”不是从表面上讲的中国的“中”,而是从实质上讲的中庸的“中”、中道的“中”、阴阳平衡的“中”。

毛泽东指出:“中国古书上这样说:‘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这意思就是强调人的整体性,和巴甫洛夫学说是一致的。中医在几千年前就用了新技术,如‘体育’、‘按摩’等,里面虽有些唯心的东西,但我们可以将其中好的提炼出来。”这就是说,中医是医人之医;是不走极端,重视阴阳平衡,从整体上为人服务之医。

第二是个“本”字。这个本是本来、本源、根本的“本”。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本,生命以气为本,气绝身亡。《黄帝内经》分《素问》《灵枢》两部分,素问就是本问。

毛泽东终生都重视这个本字,重视医人医病要把本来的情况搞清楚。毛泽东说:“医生看病是先诊断,中医叫望、闻、问、切,就是先搞清病情,然后处方。”每一个人都是有特殊性的,“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医人医病,要遵循和而不同之道,做好每一个特殊的“望、闻、问、切”。

第三是个“预”字。这个“预”就是预防,医国医人都是“预则立,不预则废”。

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会议上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就提出“应当积极地预防和医治人民的疾病,推广人民的医药卫生事业。”

1954年4月21日,毛泽东在审阅修改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中医工作的指示(草案)时,在“治疗疾病”之前加上“预防疾病”。毛泽东深知中医文化中预防疾病是第一位的,治疗疾病是第二位的;预防做不好,等到疾病临头再去治,那是见事迟。

中医对人民防治疾病有重要作用

世界上最古老、最伟大的医生在中国,那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中医,如:神农氏、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5000多年前的炎帝、黄帝被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而炎帝、黄帝又是传说中最早的中医。那本称为黄帝医经的《黄帝内经》,虽不是黄帝所作,但与黄帝的传说多少有点联系。炎帝因农业上的贡献被称为神农氏,传说他善于用草药为人民治病,最后因尝断肠草丢了性命。他可以说是中医最早的发明者、实践者。毛泽东曾为此称赞他。

毛泽东著名诗篇《送瘟神》,神医华佗的名字进入其中:“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

毛泽东关注危害人民健康的血吸虫病,关注历史上的中医重视解决瘟疫问题。毛泽东称赞历史上的中医,不仅因为他们为中华民族、为人类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更重要的是因为他们为人民防病、治病崇高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能够发挥为人民防病治病的作用,这是毛泽东关注中医、重视中医的第二个原因。

毛泽东是揣着为民之心的领袖,“人民”二字在他心中有比天大、比地重的分量。在延安时,毛泽东关注中医、重视中医已产生了重大影响。原因就是毛泽东认为中医对人民健康、对为人民治病能发挥大作用。周恩来说:“在陕北时,西医只有百把人,其中许多都是小医生,但广大群众需要医生。

毛主席就号召中西医团结,给人民治病。”

新中国成立后成立了卫生部。毛泽东认为卫生部管的是全国人民的生老病死,任务很大。“我们的西医少,广大人民迫切需要,在目前是依靠中医。”,“中医问题,关系到几亿劳动人民防治疾病的问题”。

在毛泽东眼里,中华民族人口的繁衍和历史的连续性,与中医大有关系。他说:“中国人口能达到六亿,这里面中医就有一部分功劳嘛。”

为人民服务,不是为少数人服务,而是要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1965年6月26日,毛泽东同身边医务人员谈话,对医疗卫生资源集中在城市,广大农民得不到医疗提出了批评。他认为医生放到农村去,要像华佗、李时珍那样在实践中提高医疗本领。

毛泽东说:“中国百分之八十五的人口在农村,不为农村服务,还叫什么为人民服务。工作中,把大量的人力、物力放在所谓尖端,高、难、深的疾病研究上,对一些多发病、常见病、普遍存在的病,如何预防,如何改进,不管,没人注意,或放的力量很小。尖端的问题不是不要,只是应该放少量的人力物力,大量的人力物力应该放在农村,重点在农村。”

毛泽东要求“把医疗卫生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在毛泽东关心下,城市到农村去的医疗队多起来了,中西医结合特别注重于用针灸、中草药为农民防病治病的“赤脚医生”在农村大地大批地成长起来了。

 中西医结合创造中国新医学

毛泽东提出“我可以当卫生部长”,与他关注中医、重视中医,重视保护和传承中医传统文化,重视医疗卫生为人民服务密切相关,也与他重视中西医结合创造中国新医学密切相关。

中西医结合是毛泽东的一贯主张。

在井冈山时期,他就提出“用中西两法治疗”。

延安时期,他号召中西医团结。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为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题词:“团结新老中西各部分医药卫生工作人员,组成巩固的统一战线,为开展伟大的人民卫生工作而奋斗。”正是这次会议经毛泽东同意确定了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和中西医结合的三大卫生工作方针。

为什么要中西医结合?毛泽东认为中医、西医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将其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创造中国的新医学,不仅为了中国,同时是为了世界。中医“强调人的整体性”,“历史是最久的,有丰富的内容”。

中医是在农业与手工业的基础上产生的,“中医的金、木、水、火、土是不合理的,西医说大脑、小脑、细胞、细菌是科学的。”“西医也有不合理的部分,不合理的要批判。”毛泽东认为中医和西医可以相互促进,如研究针灸对医学理论的改革将发生极大的作用,针灸将来世界各国都要用它。有中医的基础,经过中西医的结合,“我们是有条件创造自己的新医学的”。

怎样实现中西医的结合?毛泽东认为中西医之间互相看不起是不好的,一定要打破宗派主义。如果西医没有宗派作风的话,对中医能治好病的效能,可以用科学方法把它整理起来。

毛泽东说:“掌握中医中药,必须要有西医参加,也要吸收有经验的中医,靠单方面是不够的,单有西医没有中医不行,有中医没有西医也不行。”

毛泽东倡导中医要进大医院,要进医科大学,还要出国。

毛泽东既肯定中医学习一点西医是好的,又提出西医要跟中医学习,具备两套本领,以便中西医结合,有统一的中国新医学、新药学。

毛泽东“可以当卫生部长”的这些重要思想,对创造中国新医学已经产生并将继续产生重大影响。

屠呦呦团队研究中医药学,发现青蒿素,在中国和世界上救了许多患者的命,得了诺贝尔奖,是一个证明。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yongbing1993 回复 悄悄话 纤笔一支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






毛泽东诗词欣赏

《临江仙  赠丁玲 》(1936.12)

作者:毛泽东

壁上红旗飘落照,西风漫卷孤城。

保安人物一时新。

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

纤笔一支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

阵图开向陇山东。

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注释】

临江仙:词牌名,原为唐朝教坊曲名,曲子多用以咏水仙。此词牌有两种形式,这里用的是每阙首句为七个字的一种。另一种为六个字。
保全:当时是陕北苏区首府,在陕西省西北部,现名志丹县。

出牢人:指丁玲。丁玲于一九三三年五月进狱,后来被软禁在南京。三、六年九月,共产党帮助下,她化装逃离南京,于十一月十二日抵达保全。

毛瑟:德国毛瑟(Mauser)兄弟设计制造的枪,当时中国军队用得很多。

【题解】

这首字是毛泽东写给丁玲的。丁玲,原名蒋伟,字冰之,一九四年生于湖南常德,自二七年起开始发表作品,是三十年代著名左翼作家,三二年三月在上海加入中共。她到保全后只有几天,即发起组织中国文艺协会,并担任主席之职。毛泽东在成立大会上讲了话,称赞"这是近十年来苏维埃运动的创举"。黄土沟来了位大作家,真是"人物一时新"了。

丁玲主动要求到前线去看看。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底,毛泽东透过军用电报把这首词拍给在前线的丁玲。来年二月,毛泽东亲自下令任命丁玲为中央警卫团政治处副主任。
yongbing1993 回复 悄悄话 资本就敢于践踏人间一切的法律








“如果有20%的利润,资本就会蠢蠢欲动;如果有50%的利润,资本就会冒险;如果有100%的利润,资本就敢于冒绞首的危险;如果有300%的利润,资本就敢于践踏人间一切的法律”。

1867年4月中旬的一天,伦敦通往汉堡的航线上,狂风肆作,呼啸的海风卷起汹涌的海浪拍击着轮船,船上的桌椅噔噔作响。马克思紧紧靠着船舷上的栏杆站着。他晕船,但是他还是和几个旅客聚在一起饮酒作乐、相谈甚欢,他感到船上的生活是相当的有趣、相当的愉快。

这也难怪,毕竟,在伦敦“离群独居”、闭关写作《资本论》(第一卷)接近20年后,他终于可以满意地将它交付出版。这一刻,如他自己形容的那样,他“痛快得无以复加”,虽然他曾预言,这部著作甚至不会给他带来写作时所吸香烟的钱。
  
如果他能穿越到2008年10月17日的法兰克福的一家书店——这家书店叫“卡尔·马克思书店”,他不得不承认,被自己的这个预言打脸了。因为这天,《资本论》(第一卷)在这家书店宣告暂时脱销。2008年9月14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申请破产,前后仅半年时间,华尔街排名前五名的投资银行竟然垮掉了三家,新一轮世界经济危机由此拉开序幕。《资本论》再次成为人们寻找危机根源的指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资本论》(第一卷)列入《世界记忆名录》,这部著作属于“人类的记忆”。

《资本论》包含三卷,约230万字,这是什么概念呢?这大约相当于一个人完成了20本今天中国的社会科学类的博士学位论文。这部巨著从开始研究到完成撰写,马克思用了他近半生的时间!
  
马克思说:“我为了为工人争得每日8小时的工作时间,我自己就得工作16小时”,由于长期营养不良、夜间紧张工作,一种叫做“痈”的病痛复发严重,差一点送了马克思的命。在1866年2月,他写信告诉恩格斯说:“‘坐’自然谈不上,这在目前对我说来自然很困难,白天哪怕只有短暂的时间,我也还是躺着继续苦干”。

马克思为什么如此死磕于《资本论》的写作?据1834年的统计,利物浦工人的平均寿命只有15岁。19世纪40年代,法国工人的平均寿命不超过30岁,并且工厂中大量存在雇佣童工的情况,许多工人每天需要劳动达18小时,工人厌恶劳动、捣毁机器、遭受惩罚的状况屡见不鲜。为什么大多数人付出了艰辛的劳动,生活处境还是这么的艰难?这个疑问,盘亘于中学时就立志为人类幸福而工作的马克思心中。古典政治经济学说依靠“看不见的手”,人们就可以过上美好生活;启蒙运动说要实现“自由、民主、平等”;现在看来,都是别人家的美好生活。现实和理论出现了强烈的悖反!
  
而在《资本论》(第一卷)出版的约1个半世纪后,占领华尔街运动的人们又抗议道:“我们代表99%的人口,反对那些掌握40%财富的1%的人!” HISTORY REPEATS!无怪乎《资本论》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再度热销!
  
那让我们来听听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诊断的资本主义经济的毛病吧!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广大工人没有生产资料,可是每个人不都得吃饭、穿衣、养活家庭以及向往过上美好生活嘛?于是,工人就只有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而作为少数人的资产阶级,运用他们手中的资本,购买生产资料、雇佣工人,从而进行生产。对于资本家来说,一个工人没有了、还有千千万万个工人,更何况还可以通过使用机器来替代工人;而对于工人来说,他们除了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之外,别无选择。
  
马克思问,工人朋友们,你们有没有想过在你每天辛苦“搬砖”的那么多个小时中,有多少小时是为维持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而工作,又有多少个小时是为资本家在战斗呢?假设,维持你和家人一天的生活只需要付出6个小时的工作,但是你每天必须得工作10小时甚至更多,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多出来的4小时是在为资本家生产价值,这就是剩余价值。于是资本家犯了狂想病,假设工人工作6个小时工资是24元,工作10小时工资也是24元,如果可能的话,资本家希望工人一天可以工作25小时、一年工作366天!这样,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就更多了!

没错,经过工人的长期斗争,好不容易争取来了8小时工作制,但是,工作强度的提高,使得工人变成了流水线上的卓别林。后来,资本家还给工人配上了电脑,好让工人回家也可以继续干活儿。造成这种地位不平等的原因在于生产资料掌握在资本家手中,这就是所谓的生产资料私有制;而工人除了劳动力之外,一无所有。
  
恩格斯说:“自地球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书像我们面前这本书那样,对于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现代社会体系所依以旋转的轴心,这种关系在这里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说明。”
  
马克思说,工人朋友们,资本家赚取了剩余价值,使得他们越来越富有、你们却越来越贫困,后果是很严重的!为什么呢?只需追问一个问题:工人越来越贫困,那么生产出来的产品谁来买呢?资本家吗?可是资本家每天也只能喝的下两杯牛奶,他们生产牛奶的初衷就不是为自己饮用而生产的,而是为了追逐利润!多出来的牛奶就只能倒掉了,这就是为什么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萧条中发生资本家将过剩的牛奶倒向密西西比河的原因。

为什么不把牛奶分给工人们呢?这时,资本家却对工人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马克思认为,商品生产出来还不能成为到手的利润,要成为真金白银,还需要商品卖得出去,按照这种工人越来越贫困的趋势推算,商品总是会出现相对过剩的,因此,马克思把商品出售环节称为“惊险的跳跃”。
  
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小女孩问她爹:“家里为啥这么冷啊?”她爹说“咱家没有煤了。”小女孩又问:“为啥没有煤?”她爹答道:“我失业了。”小女孩继续追问“那为什么你失业了?”她爹回答道“因为煤太多了”。

后来,资本家为了使这一跳跃不那么惊险,发明了消费信贷,资本通过在消费领域的扩张,将原本已经分配给劳动者的、由劳动者自己争取而来的剩余价值又吸收了回去,劳动者好不容易分享到劳动果实,瞬间在高昂的物价和贷款利息面前消失殆尽。
  
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大家一定都听过。“如果有20%的利润,资本就会蠢蠢欲动;如果有50%的利润,资本就会冒险;如果有100%的利润,资本就敢于冒绞首的危险;如果有300%的利润,资本就敢于践踏人间一切的法律”。
  
资本为了追逐利润,总是有能力提高生产力,马克思说过:“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
  
资本有它天使的一面,也有它魔鬼的一面。资本的天使,使人类社会能冲破落后的封建社会枷锁,资本的魔鬼则使他成为自己的枷锁。所以,资本主义社会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持续下去,这就是马克思给资本主义社会下的判决书。
  
经过一个半世纪以后,资本主义依然存在,于是,一些人对《资本论》的科学性产生了疑问。可是,马克思是个预言家,他预言的是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和未来走向,他不是算命先生,不可能为资本主义的终日确定一个时间表。
  
实际上,资本主义一个半世纪以来发生了很多变化,比如说引入“看得见的手”、股权分享、实行高福利。可以说《资本论》中描述的那种资本主义的丧钟其实早已敲响,通过各种修正手段,资本主义试图自我修复,但是,每一次修正都更加说明了资本主义社会距离《资本论》中所描述的资本主义1.0版本更加遥远。

《资本论》的出版是人类科学史上的重大事件。1871年4月25日,李卜克内西写信告诉马克思:“在全德国人们都在读着根据你的《资本论》所作的关于剩余价值和标准工作日的报告”。在马克思诞辰100周年之时,李大钊曾经撰文说:“从前的经济学,是以资本为本位,以资本家为本位。以后的经济学,要以劳动为本位,以劳动者为本位了。”
  
《资本论》从无产者的立场解释世界,振聋发聩!四年后,法国人民想要改变世界,1871年春天的巴黎,一场革命就要来临。
yongbing1993 回复 悄悄话 中国的赫鲁晓夫是走资派邓小平







走资派邓小平和赫鲁晓夫的确有很多共同之处:他们都走了和前任不同的道路,甚至是截然相反的 道路;他们的本质都是对西方资本主义充满好感并向往的。

但是,走资派邓小平的高明在于他没有做秘密报告,而是直接三七开了毛泽东,而且拉着很多老干部一起起草了《关 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虽然没有明确的叫做秘密报告但有秘密限于高层的讲话。

走资派邓小平提出坚持毛泽东思想,而走资派邓小平说的这个思想除了所谓实事求是,所谓理论联系实际,已经丢掉了“全心 全意为人民服务”,”统一战线”,“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造反有理” , "阶级斗争”等一系列独立自主的政治路线,而成了走资派邓小平与“曲线救国”相似的被称为“韬光养晦”实则投向西方,培养大官僚大特权阶级的路线。

《历史的惊叹—邓小平和赫鲁晓夫》

作者:付明泉

有着黑白墓碑的独特的赫鲁晓夫墓成了前苏联的历史。邓小平也已经成为中国历史的一部分。然而多年后让我们回头看这两个影响世界的政治人物,我们才发现是如此的惊叹。

斯大林死后,在苏共20大上,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震惊了世界,更震撼了当时的社会主义阵营,这是因为“世界共产主义的领袖,苏联卫国战争的统帅”斯大林一夜 之间成了暴君,成了独裁者。整个阵营骚动了。不论斯大林到底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讲究君子做事要“光明正大”的文明古国中,赫鲁晓夫的举动是让人鄙视的。

当时的邓小平率领中国团参加中途离开,回来后受到了毛泽东的肯定。之后就开始了中苏交恶,赫鲁晓夫一夜之间撤走了所有苏联专家,中国也开始了勒紧腰带归还 苏联的债务。赫鲁晓夫全面批判了斯大林,中国对斯大林进行了三七开,即三分错误、七分成绩。斯大林到底如何,留给后人研究。赫鲁晓夫的举动让西方喝彩一 片,而赫鲁晓夫也自认为自己远远超越了斯大林,实现了社会主义的真正繁荣。

赫鲁晓夫访问美国后,在北京和毛泽东见面的时候,带着脏话表达了对美国的无限崇 拜,让毛泽东十分鄙视。毛泽东从人格和作风上真正鄙视这个光头,鄙视这个做秘密报告的政客。毛泽东也拒绝再承认赫鲁晓夫是阵营的领袖。当然,真正的中苏交恶是从赫 鲁晓夫要租借中国海港,搞联合舰队和长波电台开始的。

从此,毛泽东的中共和苏联的中央开始了谁是社会主义谁是修正主义的全面论 战。这也成了毛泽东晚年考虑最多的问题,谁是睡在身边的赫鲁晓夫,谁会在他身后建立赫鲁晓夫试图建立和所谓改革出的官僚特权贵族阶层,建立一种貌似自由的 特权专政的控制民众的崇拜西方的非社会主义非资本主义的不伦不类的社会模式。

赫鲁晓夫对西方,本质是恐惧和羡慕的,他的政策外强中干,虎头蛇尾,虚张声 势。他搞了古巴导弹危机,在美国肯尼迪政府的强硬回击下,悄然灰溜溜的撤退了。而柏林墙的建立,更是对西方从道义到形式的全面失败。赫鲁晓夫试图改革,但 最后的结果是让苏联经济停顿不前,而他粗鲁的作风,更让世界为之惊讶。他自己,也一样成了秘密的牺牲品,他在黑海度假,被隐蔽的中央全会悄然以健康为由撤 销了一切职务,灰溜溜的交出了全部权力。

邓小平曾被毛泽东批判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的二号人物(一号是刘少奇),毛泽东担心的是邓小平等人要建立一个倒向西方的、变卖资源、兼并土地,只照顾少数权贵不顾及社会公平,只考虑短期利益不考虑长远战略的“修正主义走资路线”。

毛 泽东更担心他们成了“睡在身边的赫鲁晓夫”。

邓小平重新上台后,在1980年也对来访的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说出了“我们不会像赫鲁晓夫对待斯大林那样对待 毛主席”。此地无银三百两,说出了他和毛泽东长期的纠结。

事实上,邓小平和赫鲁晓夫的确有很多共同之处:他们都走了和前任不同的道路,甚至是截然相反的 道路。他们的本质都是对西方资本主义充满好感并向往的。

但是,邓小平的高明在于他没有做秘密报告,而是直接三七开了毛泽东,而且拉着很多老干部一起起草了《关 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没有叫做秘密报告。

邓小平提出坚持毛泽东思想,而他说的这个思想除了所谓实事求是,所谓理论联系实际,已经丢掉了“全心 全意为人民服务”,”统一战线”,“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等一系列独立自主的政治路线,而成了与“曲线救国”相似的被称为“韬光养 晦”实则投向西方,培养大官僚大特权阶级的路线。

毛泽东重视长远的战略,如兴修水利,发展高科技国防,自力更生搞高科技产品。而 邓小平更多倾向眼前利益,招商引资,租赁土地,出口创汇,买入利用。

对国际朋友,毛泽东更多强调是团结互助互相支援,搞长期的统一战线,分化瓦解敌人。而 邓小平的策略是韬光养晦,对国际朋友少支持,闷声发大财的短视政策,这种政策必然造成对手直逼国门、朋友众叛亲离的局面。改革精英们评论毛泽东只会搞军 事,不会搞其他。

其实,毛泽东是个战略家,是个全才,他的思想他的功绩伟大而深远。邓小平充其量是个政客,他既不是军事家,也不是经济领袖,更不是战略高手,他除了和毛泽东“对着干”外,几乎没有任何建树。

改革40多年,除了腐败全面开花,社会两极分化,资源损失殆尽,环境严重破坏以外,还有什么功绩?!

从1949年到1976年,中国爆炸了原子弹氢弹,建设 了海军和空军。

中国实现了消灭梅毒血吸虫等传染病。

中国实现了工业部门比较齐全的建设。

中国实现了和世界大部分国家的建交。

中国实现了从百年凌辱到外强眼 看叹息的转变。

中国实现了和美国、苏联的直接较量,被亚非拉国家抬入联合国,中国教育培养了一大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干部,涌现了无数在本职工作上拿钱 虽少贡献很大的劳动者。

毛泽东的晚年思想,毛泽东的上山下乡论,老中青结合论,继续革命论,反对官僚特权论,人民民主监督论,批判封建礼教论等等,多么英明正 确,历史已经证明并且将越来越证明毛泽东思想的伟大。

从1978年到今天,让我们看看这些社会现状,我们看到的是煤矿的死人,无 数的童工,黄赌毒黑的泛滥,是贪腐千万还不处死的高官,是刚刚建好就倒塌的大桥大楼。

我们再看看大官僚大资本家剥夺占有农民的土地,看看各级官吏逢场作戏 的泪水涟涟,看看依然吃老本毫无创新的科学技术,看看那些商人一样的博士导师,看看那些流氓一样的高官酷吏……我们真的无语。

邓小平不是赫鲁晓夫,邓小平 超过了赫鲁晓夫。

同样,毛泽东也不是斯大林,毛泽东高过了斯大林。

晚年的毛泽东对45运动的学生也只是让工人用大棒予以驱散,而斯大林则要狠的多;赫鲁晓 夫没有用枪炮来对付过反对派,但是邓小平却用枪炮代替了大棒来对六四学生。

赫鲁晓夫不是一件好事也没做,但是他没有得到任何荣誉,更没有 总设计师的称号,他也没有任何理论问世,唯一一部回忆录,还是他口述别人代写的。

而邓小平则有和毛泽东平起平坐甚至被当代改革精英极力推崇的白猫黑猫论。 邓的一百年不动摇论和他当年向华国锋保证的“世世代代永远高举毛泽东旗帜”一样,也和他当年向毛泽东保证的“永不翻案”一样,都是绝对的、静止的、脆弱 的、言不由衷的。这也注定他的这些说法是靠不住的,更不可能一百年不动摇。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