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在人为

人世间所有事情的成败完全在于每一个人是否能够努力去尝试去想然后脚踏实地的去做!
个人资料
yongbing1993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文革》中一个工农兵学员的校园生活

(2017-07-29 04:58:11) 下一个

《文革》中一个工农兵学员的校园生活


《文革》中工农兵上大学是在文革中教育改革的一大创举并取得了成功,   前后七年时间到改革开放后被迫取消.   随后几十年的控诉让人们知道的只是负面!  今天上大学的现状年轻学子们体会到了,   比较一下那时候工农兵上大学是啥情况,   多了解一些并无害处!

几十年的控诉让人们知道的最多的是"开后门”,   当今中国的”习大大"当时的父辈己下放接受劳动再教育了,   己不在位无权了, 他被"迫害"十五岁逃出北京求助亲戚无门之下去上山下乡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面壁思过一年多下决心为了自己也为当地的村民好好干!  再有了当地的村干部和村民把他送去北京大学深造的! 

那时大多数的工农兵学员是公平公正地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才被送去上大学,   而且大部分学成后都回到原单位工作的!   因为是初次尝试当然一定会有不完善不全面的地方需要改正和完善!   从结果看克服了在今天上大学中的许多弊端!   底层的百姓子弟同样有机会被送去上大学,  不用担心沒有钱上不起大学,   毕业了每个大学都能有工作都能学以致用..........!

改革开放复辟旧教育制度的考试后的几年里,  上大学的待遇延续了文革中工农兵上大学的待遇!  那批人上大学不用家里化钱,   毕业后包分配工作!   学到的知识是免费的,    在大学里吃住都是免费的,    包分配工作后拿着工资积累了工作经验是自己的!   长本事了羽翅硬了满世界去闯自己的幸福生活了!   然而又满世界地吹自己有多能耐,   共产党又有多坏!  有意思吗?
 

《转载》一个工农兵学员的校园生活


我生长在XX农村一个贫农家庭,母亲早逝,父亲是生产队普通社员,1968年春进入高中读书,被选为学校团委书记;1971年春高中毕业,就回乡务农,同年年底在社员大会上被选为生产大队会计;1972年春被人民公社社员和人民公社党委推荐到华中师范学院数学系上大学。
    
我肩背着印有"为人民服务”字样的挎包,  手提一个小行李包, 里面装着简单的日常用品和几块钱,  在父亲和村干部及部分邻居的欢送下到了我们村的村口,   然后步行到了公共汽车站剩公共汽车再转车来到了华中师范学校大门口.   

那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早晨,和着热烈奔放的《工农兵学员之歌》的旋律,在老师和七一届老生的欢迎下,我们跨入了华中师范学院大门。

数学系党委召开了隆重的欢迎大 会,系主任和各科任教老师到寝室来看望新学员,晚饭后系团委举办新老学员篮球赛和文艺联欢晚会,在以后的几天里,  院团委统一组织新学员参观了毛主席故居和"农讲所"旧址,参观"武钢"、"武重”和武 汉展览馆。

而后进行基础文化考试后进行分班。新学员间的考试成绩差别不大,按专业分为三、四两个连队,不久改为七二(一)级和七二(二)级。每连三个排,我編在四连五排,不 久改为7205班,全班28名学员。

新学员中有的来自农村,  有的来自工厂,   还有一些来自解放军,  他们穿着军装有四个口袋的,  有二个口袋的,  来自工厂的和四个口袋的军人享受原单位的工资待遇,   农村来的和解放军战士学校发生活费,  吃和住宿都是免费的. 年龄大一些己结婚有的己有孩子,  大部分年轻的都是末婚的.

大约30%左右的是应届高中毕业生,10% 左右直接从华师-附中、汉阳铁中等重点高中选拔的定向培养生,余下为往届高中毕业生和部分六六届﹑六七届初中毕业生。在校期间学校明文规定是不准谈恋爱的.   从农业生产第一线入学的同学大都当过 中小学民办教师。

各届次的学员在一起相处十分融恰,互相都是称呼"ㄨㄨ同志",从日常生活到听课、讨论、做作业、体育锻炼,从未感到有什么群际之间的差异和隔阂。不管是年纪大的,  有的是干部.  有的是来自城市或是大工厂,  同农村来的相互之间都一视同认友好相处.  不管谁有困难或是难解的题都会相互帮忙和相助!

1974年下半年我祖母去世,同班的同学还给我家寄去过15元钱;平日里同组同学之间相互帮忙洗被子;我为班上编创文艺节目,有的同学出黑扳报抄稿子;同学之间还相约到外面去玩。一起做功课, 互相之间谈心交流学习心得. 就如一个大家庭中的一个成员一样!
   
当年大专院校均实行供给制度,工矿和部队学员带薪学习,其他同学按每人每月13.5元的伙食标准发一大张进餐券,另发5元钱零用。此外还可以凭学生证免费看病,到学院澡堂洗澡。

当 年大学的校园生活既紧凑又活跃。每天凌晨六点广播起床号;六点半钟全班集合做广播体操,之后是晨读;八点上课,中午午休;下午两点上课或自学;五点半钟以 后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是同学们发挥和锻炼各自特长的第二课堂。

每当第一课堂的下课铃声一响,整个校园顿时沸腾了起来,大多数同学到操场跑步、打篮球,在房 前屋后的空地和马路上打排球、羽毛球;有的值班打扫寝室、卫生间、教室、楼道和校园;有的写字、画画、办墙报;有的唱歌跳舞;我和班上另两位同学参加数学 系管弦乐队的排练。

每星期四上午政治学习,到大礼堂听院长做政治报告,听政治系、中文系、历史系教授做儒法著作的学习辅导报告,或分组读报和讨论;每星期 六下午到本院南湖农场搞农业劳动,顺便观看将军村的女兵操练和排练文艺节目;

星期六晚上是同学们最欢乐的时刻,早早吃过晚饭,我们就背着寝室里的靠背椅, 三三两两到学院电影场占位子,谈天说地,看电影。

星期天休息一天,有的在寝室忙活,有的上图书馆看书、写文章,有的上街闲逛,有的会老乡。

逢年过节请省歌 舞剧团、省说唱团、武汉歌舞剧院、武汉杂技团、胜利文工团、省军区宣传队到学院大礼堂演出。

重大纪念日出专刊,组织院、系文艺会演,组织代表队参加市、区 纪念活动。

我爱给专刊写稿件,参加过1972年6月武昌区纪念毛主席民兵“三落实”指示发表十周年的肩抢操演比赛和1974年7月武汉市纪念毛主席7•16畅游长江八周年的横渡长江活动。

每年7月24日和8月24日放暑假,有的留校攻读,有的回家自习和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春节放10天寒假,过完年就返校上课。

当 年数学系的课程设置根据毛主席的指示和中学教改的需要,以服务工农业生产为落脚点,注重培养学员正确的思想方法,注重专业理论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训练。

公 共课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历史、地理。

其中哲学课除讲授马列主义哲学原理之外,还针对专业特点专门开设了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和马克思的《数学手 稿》的讲座;

历史课侧重于中国数学史的讲授。

专业理论课的主要教材有《中学数学研究》(两册)、 《数学分析》(四册)、《高等代数》(两册);应用数学课的主要教材有《常用数理统计》、《画法几何学与机械制图》、《农村测量》、《算法语言初步》、 《最优化数学方法》各一册;

同时还针对数学与力学、机电及无线电的密切联系,开设了力学、机电、无线电等课程。学习方式除课前预习、课中听讲、课后讨论和 练习外,还结合本院工厂、农场﹑实验室的生产和实验进行对照学习,到厂校、社校挂钩的厂矿和社队聆听专场讲座和参加“三结合”攻关试验。

这样设置的好处是 既能巩固学员所学的理论知识,也能增强其实际操作能力,使其除具备一般大学生的专业知识之外,还能劳动、会测算、制图、测量、开拖拉机、装收音机等,更重 要的是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

临毕业的那一学期,先由系主任和几位与企业技术部门长期合作的老师开过几个应用数学讲座课,而后便奔赴全省各地实习。

我们小分队共9人, 我是联系人,教高等代数的周教授随队指导。

我们先到XX新华路红星制革厂推广优先法,并用正交式验帮助该厂解决了皮革涂料的配方问题,接着便深入到XX县 XX人民公社农机厂、红苏大队、XX高中和农中实习,向工人、农民和一线的教师学习生产经验和教学方法。

白天参加工农业生产劳动和教学,同工厂的技术小组和生 产队的植保小组成员一起研究技术和办墙报,晚上批判资产阶级法权、排练文艺节目、开联欢晚会。

期间还应邀到XX县气象站帮助分析气象资料,完成了XX人民公社 计划修建的红苏渠工程的测量和设计任务。

我在华师数学系学习成绩一般般,最多算个中等,但自认为教专科数学或工科院校的高等数学、工程数学的功底还是有的。毕业后分配到XX师范函授部,负责高师数理函授工作。

报到仅一个月,县教育局就通知办一期正交试验培训班,各公社高中数学组长、骨干教师或函授站长40多人参加培训,由我主讲5天的理论课,XX另一位数学教师带学员到田间讲半天实践课,在XX数学界一炮打响。

接着在本县XX、XX两个人民公社各办了一个高师函授班,各有30多名初、高中数学教师参加学习。我每个星期三和星期六赶到这两个点上各上一天课,讲数理统计和最优化数学方法,很受学员欢迎。

977年初冬恢复高考时,我又被抽去给应考社会青年复习班讲高中教学,之后还教过1978、1979两届高中毕业班数学,被遴选为全县数学示范课教师。

1980年5月参加中国社科院全国统考,除考外语、马列主义基本理论之外,还考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学、高等数学、统计学原理等,被XX省社科院录取为社会学实习研究员。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