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双城

远悠然邪 上下求索 尚不可得
正文

<深圳两套房>阅后有感

(2017-02-22 14:47:59) 下一个

这两天一篇《深圳两套房,面临失业,中年财务危机有多可怕》的文章还挺火的(有朋友说这是华为对裁员风波的公关文),看了许多网友对《深圳两套房》一文洋洋洒洒的指摘,评论男主“没有正确地认识自己”,“上了上不起的赌桌”,心里久久难以平静。

评论内容无非是不该这样不该那样,然而在那个环境中究竟该怎么样?却没有人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

何不食肉糜。

 

小丁自小和我在一个院子里长大。十年前大学毕业后各自打拼,我到了北京,他去了深圳,趁着年轻进了高速发展的大型民企拼搏。农村出来的孩子没有背景关系,资源也欠缺,想求一个好的前途除了拼命别无他路,小丁主动申请外派到环境恶劣的非洲,一待就是8年,去年方才回来。吃得苦中苦的背后是职位升为中层小领导,税前年薪终逾百万,依旧没个女朋友。

我这些年也曾辗转大型企业,现在一个已成熟的互联网公司,比不得小丁能吃苦,收入也差了一大截。几年前同在北京的婶婶多次劝我抓紧付个首付买房,我每次只是笑而不语,心想我才不做疯狂的追捧者,房价已经非理性的够高了,肯定会跌,等跌了我再买。后来的情况大家也知道了,房价一路飙涨,眼见手中的钱占房款的比例越来越低欲哭无泪,期间诸事不顺回归了单身状态(并没有影射女友只看房的意思)。去年实在憋不住和家里东拼西凑在北五环外付了二手房的首付,安定下来后心态全然不一样了。

小丁回来后公司表示可以帮他解决在京身份,我抓住机会撺掇他买套房免得重蹈我的覆辙。小丁问清房价后叹气不说话,我很奇怪,外面这8年攒个千万也差不多了足以买套房,你又叹什么气呢。

小丁说:这些年的钱基本都交给父亲打理,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被亲戚老表们半骗半借地从父亲手中拿走了绝大部分,父亲又好面子,却是要不回来了。

我不知作何反应才好。

 

“理财”的概念近这几年才兴起,放在从前人们大多没有“钱闲置起来是犯罪”的观念。十年前没有网银,没有支付宝微信,父母尚需赡养,索性积蓄放在他们手中的账户里。非洲通讯条件差,远离国内市场长居万里外忙碌于工作的人怎么弄得清国内现状,再回来时却发现一切都已物是人非。

钱闲置起来是犯罪,那被骗了呢?拒绝被时代裹挟前进的小民,是不是在犯罪呢?一朝没赌对便值得对他/她落井下石吗?我若不是时时处于购房压力巨大的环境中,积蓄紧紧地攥在自己手里望眼欲穿,未必就能比小丁“幸运”了。事后指点江山的人们拥有更完备的决策信息,往往忽略了当事人当时面临的困境。

 

在看房的过程中,我注意到就连小学也开始了“兼并”的模式,北京过去许多小型的私立小学这些年纷纷被吞并,成为了名校招牌下的“分校”,学区一旦划分,“名小”周围的住宅价格水涨船高。人们愿意为北京的房子付出高价,永远不单单只是为了住在里面,更看重绑定在土地之上的落户、教育、养老、医疗。

14年在望京曾看过一处在建楼盘,直至去年学区划定,每平米均价已涨了整整一倍。老王在去年年底成为了这个小区里的租客,盘算着什么时候可以在这里买套房下来。老王并不比我大多少,就职于某大型信托公司,收入不菲,女儿今年将满5岁。

一次交完房租后老王和我聊起儿女未来的教育,我问:丫头现在每年幼儿园花多少钱?老王说算上学杂费及其他开销,12万多吧。我一时惊讶,但转念也就理解了:几年前才发生过月生活费6000的幼儿园里幼师体罚小孩的事件,但凡有些能力,父母哪敢把孩子往“便宜”的幼儿园里送,何况还想尽量给孩子更好的教育起点。

老王问我,觉得重点公立学校和贵族私立哪个更好?我沉吟一会,说“能力足够的话,想送孩子进贵族私立,然后直接出国接受教育”。老王沉默着点点头,掐掉了手里的烟。

我大概能猜到老王的想法,帝都雾霾太严重,与其倾其所有撑起一套学区房,不如让女儿进有海外留学渠道的私立,干脆留洋不回来了。

在房子的议题面前,这是另一种选择。

 

《深圳两套房》中说中产们没有选择,一旦上了独木桥想再回头就难了,确实如此。“最安全的做法就是做好最坏的打算”这一说法也没有错,但追寻绝对的安全就意味着放弃了与风险相伴收益,逐渐被社会淘汰。国内大环境中,过去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房地产才是小民们保证自身稳健收益的唯一渠道,做与不做,非此即彼,结果便是“1”与“0”的区别。

身在国内,我们缺少选择。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