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行且记录

有锋芒,亦知藏;信笔写尽人间冷暖,静心读懂岁月深长
个人资料
淡淡的日子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和假北京人争说北京话

(2025-06-20 07:40:18) 下一个

     自从我跟先生在大学认识的那一天起,我们就一直在两个事情上各不相让,争论不休。一个是谁上的高中好,另一个是谁说的北京话地道。

     至于争论高中的好坏,纯属于是吃饱了撑的,闲得无聊的调侃,因为我们俩一个上西城的高中,一个上海淀的高中,哪有什么可比性。但每次争论北京话谁说得标准,确实有点儿让人上头,有的时候甚至要动用“第三者”来仲裁。

     我总说先生作为一个北京人,底子太潮了。他父亲是沈阳人,母亲是上海人,即便他本人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但家庭环境里的北京话浓度太低。我的父亲虽然是上海人,但妈妈是满族人,所以身边围绕的“七大姑八大姨”说的都是地道的北京话。可先生却时常嘲笑我说:“你一个连卤煮都不吃的人,就别自诩为北京人了吧。”每当他这么跟我叫板的时候,我都即刻原地反击,说他是假北京人。

     上周六的早上我们去一家中国餐厅吃早点,我指着菜单上的图片跟服务生说:“我来一碗儿豆腐脑儿。”

     先生在服务生离开后说:“我来一碗豆腐脑儿?哪有北京人说‘我来一碗儿豆腐脑儿’的。”他说的时候还特别把重音放在“碗”后边的那个“儿”字上。

     我说:“当然是‘一碗儿豆腐脑儿’,没有北京人会把‘碗’那个字咬清楚。”

     先生据理力争:“不是哪里都加上‘儿’字就是北京话了。该加的地方加,不该加的地方不能加。”

     “你说的没错,但北京人加儿化音的关键在于是不是说着省劲儿。如果加了反而绕口,肯定不会加,但这里‘脑儿’说着更省力气。”我对先生谆谆教导。

     “没听说过,你这就跟台湾人说‘我们去操场儿打球儿吧!’是一样的效果。”先生在否定我的同时,还让台湾同胞躺了枪。

     “就是一碗儿豆腐脑儿。”我梗着脖子道。

     “一碗豆腐脑儿。”先生再次声明。

     “要不问问你的高中群?那都是北京人。”我建议道。

     “好。”先生麻利儿地在高中群里发了问题。

     很快,七八个回复弹出了窗口:“一碗儿豆腐脑儿”、“一碗豆腐脑儿”、“一碗儿豆腐脑”,居然还有一个人回复:“一碗豆腐脑”的。

     “你这都是什么同学呀?当年上学的时候肯定报的是假户口。”我调侃道。

     “要不问问 ChatGPT?”先生说。

     “好主意,你问。”我说。

     先生打开 ChatGPT 的语音输入功能,刚按键说了三个字:“北京话……”就听到一个非常温柔的女声说:“你想让我说北京话吗?”

     “我想问你这句北京话怎么说。”先生抓紧时间插了一句。

     “你说的北京话很地道呀!”那个温柔的女人赞美道。

     “不是这句,我是说我要说的这句……”先生很耐心地解释道。

     “我听得很清楚,你是想让我多说几句北京话吗?”那个女人非常积极主动。

     “你先别说话,听我说。”先生有点儿着急了。

     “好的好的,我先不说话,但我随时都在这里。”这句话像一只温柔的小手,立刻把先生的情绪抚平了。

     “‘一碗豆腐脑儿’北京话怎么说?”先生问。

     “你说的这句话很有北京话的味道了。北京话里经常会有儿化音,不过不加儿化音,大家也都能听懂的。”这个女人情商很高,但智商有点儿让人担心。

     “我是问你,用北京话说,‘一碗豆腐脑儿’怎么说?”先生拿出了锲而不舍的精神继续追问。

     “哈哈哈,你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那个女人轻飘飘地点评了一下之后就不出声儿了。

     “那你说呀,用北京话怎么说?”先生还不死心。

     “其实慢慢听、多练习,就能越来越熟悉北京话的感觉啦!有什么想练习的都可以随时跟我说哦!”那女人答非所问。

     “我说,‘一碗豆腐脑儿’北京话……”先生把手机举到嘴边儿,恶狠狠地说道。

     “听起来很地道呢!如果你还有其他的北京话想要交流或者练习,随时告诉我哦!”那个女人的声音还是那么温柔。

     “你根本不会说北京话。”先生已经被气笑了。

     “哈哈,明白了,你是开玩笑地说我不会说北京话呢!没关系,我们就当是轻松地聊天,如果有任何别的话题或者问题,也都可以告诉我哦!”那个女人听到先生的笑声后,居然自己给自己找了个台阶就下来了。

     “哈哈哈哈……”听到这里,我已经笑得前仰后合,上气不接下气了。

     跟 ChatGPT 斗智斗勇了一顿早饭的功夫,仍然没搞清楚这句北京话到底应该怎么说。不过我倒是收获颇丰,跟 ChatGPT 学会了高情商对话的精髓:那就是不必费心去解决问题,只要提供正面的情绪价值即可。哈哈哈!

[ 打印 ]
阅读 ()评论 (94)
评论
东方华夏 回复 悄悄话 水牛儿水牛儿,先出畸角后出头,你妈你爹给你带来烧肝儿烧羊肉。
东方华夏 回复 悄悄话 北京话比起普通话来显得土。记得有一个纯北京话的单口相声,和普通话的区别是很大的。南方人未必能全听懂。
淡淡的日子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tennis_junkie' 的评论 : 你好像是说到点子上了耶!我刚才试了试,还真是那么回事儿。
淡淡的日子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清漪园' 的评论 : 中国人不就这样吗?老觉得自己洋,别人土,哪怕你住紫禁城里,都会有人觉得你土,哈哈哈!
淡淡的日子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pollyli' 的评论 : 是,好多北京人都不喜欢那味儿。我跟ChatGPT说话就够忙的了,没装Deep Seek
pollyli 回复 悄悄话 我这个第四代北京人也不吃卤煮,豆汁儿….你和deep seek说说看试试?
东方华夏 回复 悄悄话 喜欢听侯宝林郭全保的相声。有趣,文明。好听的京腔。
东方华夏 回复 悄悄话 对,从小说北京话的北京人喜欢北京话。我算半路学的北京话,听着也有点象京片子。
清漪园 回复 悄悄话 按照淡淡的日子的定义,我也是个假北京人,但我对自己满口京片子儿化韵的准确率还是很有信心的,因为我家地处城乡结合地区,我和农家孩子打小就是同学,跟着她们混,学一口地道北京土著口语。我从来不觉得北京土话土,觉得那是好玩儿,好听,还有趣。
tennis_junkie 回复 悄悄话 来碗儿豆腐脑儿,和我来一碗豆腐脑儿的儿化音是不一样的。不过我也是个假北京人
东方华夏 回复 悄悄话 没事的。远郊的老师傅尤其男师傅喜欢互相开荤玩笑。我们小辈的觉得好玩儿也学,回到家里一不留神说出来,长辈听见了会吓一跳。淡淡的日子,您别让我再学一句,好几十年以前的话儿了,记不得了。
李卫民 回复 悄悄话 @东方华夏
只是在开玩笑,不知道您在顺义待过,如有得罪请多包涵。引用京剧《四郎探母》中的一句话:不知者不怪罪,请海量放宽。:-)
东方华夏 回复 悄悄话 所以,当着男同学女同学说完了直脸红。油墨的北京话把自己幽默了。
淡淡的日子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东方华夏' 的评论 : 这句话听着很亲切,但不高大上,哈哈哈!
东方华夏 回复 悄悄话 有一次同学聚会,我在旅馆走廊里跑步。遇到同学不解的眼神,我说,“我这消食儿呢“。这句话好听吗?可能没有“我锻练呢”好听?
淡淡的日子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东方华夏' 的评论 : 您说两句让我们听听呗。。。
淡淡的日子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李卫民' 的评论 : 您脑子里有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哈哈哈。我记得我小时候,我妈妈跟我说,北京人喝面茶,讲究的是喝完后碗里溜光,根本不用洗。我是做不到这一点,但我妈妈确实可以。
淡淡的日子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新林院' 的评论 : 小的时候还真没特别注意小朋友们的家长都是干什么的,但我现在记得的邻居家的叔叔阿姨里,除了有后勤处的人,其他都是教师。
淡淡的日子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蓝亭子' 的评论 : 主要是受不了那特殊的味道。
东方华夏 回复 悄悄话 我父母解放前到北京上大学,毕业留京。我们姐弟几个在北京出生。我初中毕业分配到顺义工作,每天和一群顺义老北京人一起混了近十年,学了一口粗糙的远郊北京话。回家后一张口说话,惊的我父母目瞪口呆:你怎么说话成这样子了?普通话选为国语因为好听,北京话最接近普通话。北京话是幽默。我说的糙北京话肯定不正宗,还改不了了。

新林院 回复 悄悄话 【回想小时候住的师大家属院儿里,熟悉的邻居没一家是北京人。】
上小学时,同学里有没有师大水暖工的孩子?
有没有校外农民的孩子?
在那个年纪,peers 的影响比家里大。
我小时候在家说一种话,在学校说另一种话,切换自如。
可能有一两次不小心把在学校里大家都说的国骂带到在家里,脑子里敲了一下警钟,后来就再也没发生过。
李卫民 回复 悄悄话 北京文革前有很多延续几百年的名门望族,这种老北京人家不吃卤煮和豆汁儿。是毛主席党中央进京,咱们北京贫民翻了身,原来拉洋车的苦力在小摊儿上要碗(不是碗儿)炒肝儿,不提供筷子,手拿着碗拿嘴沿着碗边儿连嘬带舔吃得精光,现在被说成北京人的讲究,太好面儿。;-)
蓝亭子 回复 悄悄话 支持你。北京人的标准不是非要吃卤煮和喝豆汁才是北京人。我是北京人就坚决不吃这些东西。
淡淡的日子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李卫民' 的评论 : 我感觉您家应该是三环以里的。:-)
淡淡的日子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石油附中啊' 的评论 : 本人严格意义上讲也不能算纯粹的北京人。回想小时候住的师大家属院儿里,熟悉的邻居没一家是北京人。只有我姥姥家住二环以里的西单附近,所以有机会接触真正的老北京。
淡淡的日子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无法弄' 的评论 : 我爸爸就是典型的北漂,上大学才到北京。我公公婆婆更是,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北京。跟我们很多来美国的第一代一样,都不能说自己是美国人。但下面在这儿出生的这一代,如果人家说自己是地道的美国人,你还真没的反驳。哈哈哈!
李卫民 回复 悄悄话 想起电视剧 《我爱我家》那集,马羚吹自己,追她的人有一个加强营,还不算80岁以上的,和三环路以外的。当年三四环路外的年轻人相当于80岁以外的,折寿几十年。
石油附中啊 回复 悄悄话 老北京人很少有人说“我来一碗豆腐脑儿”的,都是“来碗儿豆腐脑儿”。而新北京人一般都说“我来一碗豆腐脑儿”....区别就在这儿。

本人新北京人。长大之后才知道啥是北京话。
无法弄 回复 悄悄话 我前天也问Grok3: 你和DeepSeek 哪个更聪明?”,它说DeepSeek 逻辑上比较严谨,Grok3比较松弛,爱油墨,这就是文化差异了。我同事也说我北京话浓,其实还是比较注意的,老假装咬文嚼字,再说我家祖上都是北漂,以前很少觉得自己是北京人,就没这意识
淡淡的日子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月坛老汉' 的评论 : 嗯,您说的很地道。
淡淡的日子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绿珊瑚' 的评论 : 你这句说的很标准!
淡淡的日子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毛驴县令' 的评论 : 是的,老舍的《茶馆》里人物的对话就是典型的北京话,有调侃的,但没有贫嘴滑舌的。“贫嘴滑舌”完全属于个人的说话风格,不能一概用来形容一类方言。
淡淡的日子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Helensburgh' 的评论 : 是的,尤其是住在南城的。
月坛老汉 回复 悄悄话 “师傅,劳驾来碗豆腐脑儿。”“您是要小碗儿的还是大碗儿的? ” 这才是北京话
绿珊瑚 回复 悄悄话 售票员说:前门到了。请前门儿上车,后门儿下车。
毛驴县令 回复 悄悄话 记得两字忘删了,现在删。
绿珊瑚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淡淡的日子' 的评论 :
谢谢。是的。明明打的是卤煮,却变成符号了。
有正音课,北京话不是什么都可以加儿化音的。
毛驴县令 回复 悄悄话 我试了一下随意,说的是来碗儿,其实正宗的北京话是他的幽默,只用贫嘴滑舌比喻不准确,记得,北京话可以算世遗了。
Helensburgh 回复 悄悄话 你说得对。大部分旗人辛亥之后都落魄变成了胡同串子。
淡淡的日子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伊猫' 的评论 : 感谢你分享的链接。
淡淡的日子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Helensburgh' 的评论 : 在旗北京人也有“胡同串子”,就好像是住机关大院的北京人里也有流氓一样。这不是两类人,好像无法类比。
淡淡的日子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bushihandyman' 的评论 : 同意,不管是你说的,还是AI说的。
淡淡的日子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东方华夏' 的评论 : 猛一看,我以为今天我的地盘儿里高朋满座,仔细一看才发现,原来全是您的分身。感谢颇多的留言,每一条我都给点赞!
淡淡的日子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GoBucks!' 的评论 : 师哥,您看不出来这是闹着玩了呢吗?难怪您觉得跟我难沟通呀,哈哈哈!
淡淡的日子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最西边的岛上' 的评论 : 哈哈哈,确实没想到有这么多的各抒己见。我本意是写ChatGPT根本不解决问题,而且说实话,北京话怎么说哪有标准答案?你生在北京,那肯定是北京人呀!
淡淡的日子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李卫民' 的评论 : 您关于文化人的评论不敢苟同。启功先生生于北京西城区地安门内,具体是在前海西街琉璃厂附近的一座四合院中,他是地道的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也是真正的文化大家。不过跟那些从五湖四海进京的人毫无关系,哈哈哈!
李卫民 回复 悄悄话 有文化北京人说把那张纸撕了,没文化的胡同串子说把纸儿撕了。说把纸儿撕儿了的,就儿话音过劲儿了,属于顺义平谷一代耪大地的远郊县的北京人,当年招工要求北京户口的,远郊县的不算。
最西边的岛上 回复 悄悄话 得,您这篇儿博文把真假北京人都给炸出来了哈 ;-)

先坦白:我虽然是在北京的学校大院儿里出生长大,但父母都是从南方来北京的。按您的定义,我肯定是假北京人 ;-)。不过这城里有不少上中小学后才去北京的,也都自称是北京人。所以我就说自己是北京人啦,管它真和假 ;-))。

其实在北京时候儿,并不太喜欢北京胡同儿里的"土话"。出来时间长了,再去听,却觉得那是正宗的乡音,不再贫不再土,让人动情落泪。

觉得咱们北京人还特讲礼貌,所以谢谢您的分享!


李卫民 回复 悄悄话 当年真文化人的都是随着解放大军进京的五湖四海的人才,他们的孩子说的是普通话加京腔。北京土生的北京人还是一口京腔,言谈可知道文化程度。比如文化人说外出穿上衣服,大字不识的北京糙人不这么说,他们说出门披(pei一声)上褂子。
东方华夏 回复 悄悄话 没觉着争吵呀,挺长见识的。谢谢博主。
GoBucks! 回复 悄悄话 老夫老妻这样的争吵没啥意思。赢了又能怎样?话不投机半句多。有空不如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东方华夏 回复 悄悄话 那么说,有文化的北京人说普通话,是吗?
bushihandyman 回复 悄悄话 哈哈,AI:在北京话里,“北京妞”通常不儿化,直接说“北京妞”。儿化音是北京话的一个特点,但不是所有词语都儿化,也不是所有带有“儿”字的词语都是儿化音。?
东方华夏 回复 悄悄话 有文化北京人怎么说把那张纸撕了?咱只接触过没文化北京人,说话糙。
李卫民 回复 悄悄话 各村儿有各村儿的讲究。在北京把纸说成纸儿的基本是没太多文化的人。所以在北京装读书人不容易。以往如果一个北京人说自己是个大学生,如果说纸儿纸儿的,说去学校效(二声)习,基本可以肯定是个骗子,起码不是一本的大学生。
东方华夏 回复 悄悄话 把这张纸儿撕了。
东方华夏 回复 悄悄话 来碗豆腐脑儿。頂。
李卫民 回复 悄悄话 正确的北京说法是: 来碗豆腐脑儿。儿化音得用的恰到好处。 比如一个北京人说:把这张纸儿撕儿了,这人起码住起码顺义以外了。当年顺义还是远郊县,介绍老乡时说:我们班6个北京的一个顺义的。当年地域歧视很严重,那个说撕儿纸儿的人如果在二环以里说自己是北京人会被打的。
东方华夏 回复 悄悄话 那侯宝林的相声是哪一路京腔?
东方华夏 回复 悄悄话 感觉普通话很好听。北京话听着亲切,总是没那么好听,土。
Helensburgh 回复 悄悄话 胡同串子的北京话和在旗老北京人的北京话不一样。
东方华夏 回复 悄悄话 会写博文的起码有文才。
东方华夏 回复 悄悄话 京韵大鼓是北京的,唱词里有儿音。
伊猫 回复 悄悄话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cElcR0EWAw
《食事史馆》之 鲁迅篇, 这位博主感觉是个真北京人,他的系列节目不错,可以看着玩儿。
东方华夏 回复 悄悄话 乾隆也快有三百年了,京戏里怎么就没有京腔呢?北京人还很喜欢。没文化人就是一直奇怪这事。
东方华夏 回复 悄悄话 对的,北京人懒。说话能简就简。说话土,薰了几十年,自己说的话自己听着都土。没办法只能这样了。
东方华夏 回复 悄悄话 “来碗儿豆腐脑儿”还是有点儿绕口。
淡淡的日子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东方华夏' 的评论 : 京戏是乾隆五十五徽班入京,如果探究,是起源于安徽。
淡淡的日子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东方华夏' 的评论 : 无论“碗”后面有没有儿化音,“脑”后面肯定要有。
老北京人,也就是我们多数人认知里的“胡同串子”,身上都有一股北京人特有的劲儿,那就是松弛,大气,不在乎。因为常年生活在皇城脚下,所以内心多少有点儿“爷什么都吃过见过的”劲头。所以说话特别松弛,这是其一,另外就是比较懒。抓住这样的内心潜意识,就能理解北京话里的儿化音了,主打就是两个字:省事儿。北京人说话吃字,吞字,儿化音非常严重,有的时候甚至给人感觉是大舌头,当然听起来也比较土,显得没文化。所以,大院里那些显得有文化的表达,并不是真正的北京话。建国几十年,北京人和北京话早就被全国各地的人给稀释,改变的不那么特点鲜明了。我个人认为,万变不离其宗,如果在有些字后面加了儿化音反而拗口,北京人不会加儿化音。但如果不拗口,一般会加儿化音的。
不好意思,借回复您的评论,再发表一下我的想法。
东方华夏 回复 悄悄话 京腔京音儿听着土,还油腔滑调的。可是京戏却完全不土。
淡淡的日子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绿珊瑚' 的评论 : 我相信您要说的是:“来碗儿豆腐脑,来碗儿卤煮”,或者说:“一碗豆腐脑,一碗卤煮”,对不对?不过你说上过课,这挺有意思,难道还有人专门教人说北京话吗?
淡淡的日子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伊猫' 的评论 : 您一看就是北京人,我来美国多年,很少用“您”了。
淡淡的日子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红米2015' 的评论 : 我说话很快,但也是“来碗儿豆腐脑儿”,哈哈哈!
淡淡的日子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东方华夏' 的评论 : 机器人其实多数情况下都是对你的见解加深加宽,除非你很明确的问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它可以搜索,否则就是顺着你的输入说。
淡淡的日子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前后左右' 的评论 : 胡同的更地道些,大院的有点儿文邹邹的,因为北京大院里的人来自祖国各地。老北京人主要集中在胡同里。
淡淡的日子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伊猫' 的评论 :你说的这话没错,有见识。
东方华夏 回复 悄悄话 把碗加重拉长说”来碗儿豆腐脑”也行。北京人说话快时,照顾到这句里的一个长儿音比较方便。
前后左右 回复 悄悄话 伊猫,你说的特对。
北京话的说法,和教育背景有关。
随着教育普及,一般文字不易表达口语在消失。包括美国的南方口音,德州口音。以前美国乡村音乐,一股茬子味。现在乡村音乐,比如泰勒斯威夫特当初的歌,都与密西根(美国标准口音)趋同了。
伊猫 回复 悄悄话 前后左右,同意你的话,我觉得地道的北京的话,有点儿土。

有些个大院孩子,专门学说一口”胡同串子的“话,和这个人的家庭背景,文化背景挺违和的。
绿珊瑚 回复 悄悄话 我是这么说的:’来碗儿豆腐脑,来碗儿????煮”,或者说:“一碗豆腐脑,一碗????煮”. 相信我,上过课的。
前后左右 回复 悄悄话 我几乎和你写的一模一样,特别是你的第一句。幸亏改了。不然有抄袭嫌疑。
我一般说:来碗豆腐脑儿。
_______________
伊猫 发表评论于 2025-06-20 13:18:54
没标准,东城,西城,崇文,宣武,海淀,朝阳都不太一样。满人,汉人不一样。有文化和没文化的也不一样。

我的说法是:“麻烦您来碗豆腐脑儿”。
伊猫 回复 悄悄话 您这篇文章挺逗的。

有个上海朋友在北京读清华,他说得一口的上海普通话,他总说自己的北京话很标准:)。应该是喜欢北京人说话那个调调儿吧。
红米2015 回复 悄悄话 如果拉长了音儿慢慢儿说,可以是“我来一碗儿豆腐脑儿”。但如果说快了,是“我来碗豆腐脑儿”,“碗”说得很轻很短。
东方华夏 回复 悄悄话 哈哈哈,好玩儿。机器人没有这句话的装制。“给来碗豆腐脑儿“比较象北京话。
前后左右 回复 悄悄话 都对。女生好像更喜欢用儿音。胡同的北京话和大院的不一样。南北城也不大一样。儿音多了显得比较土。:)
伊猫 回复 悄悄话 没标准,东城,西城,崇文,宣武,海淀,朝阳都不太一样。满人,汉人不一样。有文化和没文化的也不一样。

我的说法是:“麻烦您来碗豆腐脑儿”。
淡淡的日子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新林院' 的评论 : 哈哈哈,那咱俩是一国的。
新林院 回复 悄悄话 (1)北京话没标准
(2)语言习惯战胜一切
这两条我都完全同意。
至于我自己,我一开始不确定我自己会怎么说。
后来我想象我在西四回民小吃店,站在柜台前面,跟服务员张口说话,结果说出来的是“请给我来碗儿豆腐脑儿吧!”
下面这个搞笑视频是上海人说北京话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4wwZvBI7xI
淡淡的日子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bushihandyman' 的评论 : 哈哈哈,是,这城里有很多北京妞儿。
bushihandyman 回复 悄悄话 文学城不是有个著名的北京妞儿吗?
淡淡的日子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晓青' 的评论 : 是的,除非特意改,否则就是语言习惯战胜一切,哈哈!
淡淡的日子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晓青' 的评论 : 我后来查了,确实是我这么说的,但生活里好几个北京人都说是:“一碗豆腐脑儿”。所以说,这北京话没标准。
晓青 回复 悄悄话 你说的对,家庭环境对语言的影响是不小的。
晓青 回复 悄悄话 你查一下Deep Seek就知道了,你是对的!
[1]
[2]
[3]
[4]
[尾页]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