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和看景

个人观察评论以及转贴一些比较又价值的文章。
正文

跟风谈谈中国人和诺贝尔奖

(2025-10-21 07:42:22) 下一个

以我和中国人,美国人,日本人的接触,印象大致如下:

1,中国人可能更擅长文艺,中国的文学作品可以得到诺奖,高行健和莫言都很优秀,残雪即使没选上也不妨碍她优秀。日本的川端康城和三岛由纪夫启迪了很多中国作家,大江健三郎细腻深刻。但是文学是高度个人化和形象化的,和电影,美术一样,中国人更擅长这类创作,包括中国电影也可以影响世界。

2,中国人的思维是以归纳为主,而不擅长演绎,即从一个先验的理论推演出去,好像杨振宁自己也承认过这个思维特色,这导致中国搞科研的人很难推出高度概念化而且被别人接受的东西,因为抽象思维不怎么行。举个例子,社会主义计划计划经济在中国这个人口大国搞了这么多年,但中国人对这种体制的批判性理论总结始终缺乏,更多可能在政策的一些应付和调整,但匈牙利经济学家János Kornai 一个短缺经济shortage economy 概念,并进一步分析其机制,包括公有制企业如何囤积,就把这个问题说透了,就具有强大的解释力。结果中国学者还得去跟科尔纳学习。这个或许真像印度人不擅长竞技体育一样,属于民族性这个玄学。

3,浮躁和境界低。日本的诺奖得主可以公开说,一流的文章往往不是发在一流刊物上,因为一流刊物往往非常保守,与此同时,中国搞科研的人为了发个什么顶刊,什么区头都打破,丑态百出。日本的诺奖得主可以公开说就是纯粹的兴趣最重要,而多少年来中国人一旦留学美国,什么专业都可以抛弃,只要有个工作,有个绿卡就行了。这样再聪明的头脑也被浪费了,浪费成一个普通美国华人中产。杨和李,不论个性,人格瑕疵(我个人也觉得李的人格高于杨,杨实在有不少经不起推敲之处),在科研上我觉得是高境界的,综合文化素养也都相当高(杨能用英文写诗总是事实;杨据说在南京大学说过,写“红太阳怎样升起”的高华这样的人不能得正教授那谁能得?),因为那代精英的心气根本不是后来那种“只要到美国就行嘿嘿”,完全不在一个层次。

4, 政府投入,还是企业投入,这个并不重要,纯理论还是实用也并不是决定性的。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不管谁出钱(资金来源),不管是纯理论还是实用(性质),其结果是高水平,具有突破性的。

5,日本人的批判精神远远高于中国人。不仅前面提到的例子,我接触的日本人,其批判性,自信和勇气远远超过同等的中国人和华人。很多华人在美国人面前真的很猥琐,这就不想多说了。

[ 打印 ]
评论
博主已隐藏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