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和看景

个人观察评论以及转贴一些比较又价值的文章。
正文

中国人在美国搞学术和搞文艺

(2017-10-14 17:46:38) 下一个

在美国还能坚持用中文写小说的人,我是很敬佩的,但是,客观地说,我觉得不会有大的成就,虽然完全不反对以此自娱。

中国人在美国如果潜心学术,能取得很大成就,这方面例子太多了,不需要再列举。简而言之,如果你认真做学术,美国有足够的资源,足够的自由,足够的机会,支持你的研究,不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当然,如果你志在搞学问,就不必和导师去较劲,去自杀什么的。导师,不过是你人生中的一个过客,好,也是个过客,不好,也不过是个过客。中国人总是太看重师生关系,所以,导师得了诺奖,也搞得像自己得了似的:)

但文学和艺术是不一样的。

文学,至少中国人的文学,真的需要一个土壤,就是和作者本人的家乡,熟悉的地方,文化,有关的那种土壤。所以,我们看张爱玲写上海,看鲁迅写绍兴,看沈从文写湘西,老舍写北京,莫言写山东,贾平凹写陕西,就知道,那就是特定的乡土文化赋予作者的感悟和灵气,不是一朝一夕能得到的。国外也一样,哈代,福克纳,也一样有地域的情感和特色。

现在年轻的国内作者,什么蔡崇达的《皮囊》,李娟,你一读就知道,不论是写闽南还是写新疆,不在那个地方生活,呼吸,流泪,爱恨情仇几十年,谁也写不出那样的文学。

纵使才大如张爱玲,在美国也写不出任何有分量的作品。尽管陈丹青在国内把国内批判得一无是处,但是请记住:他的批判市场还是国内的同样对现状不满的人,而纯从画画来说,即便美国给他无限的自由,他最有影响的作品仍然是在国内时创作的。

严歌苓无论在美国住了多久,她能写好的,或者能写的也还是中国,而且是那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从策略来说,她只能靠写这个中国谋生和获得认同,从现实来说,即使她在美国生活多年,美国人的生活究竟是怎样,她未必有深入的认识,即使她有,写出来美国人接不接受,中国人感不感兴趣,都成问题。所以她只能永远住在她的中国城堡里。

所以,海外华人是写不出好的文学的。因为没有生活。翻来覆去,就是华人圈子,什么访问学者的老婆要来探亲之类。或者又是实验室,导师。狭窄,空泛,乏味,肤浅,漂浮在非常表层的地方。

海外华人搞基础科学,搞技术的不知凡几,谁写得出《三体》这样的小说呢?肯定写不出,因为这里不仅有所谓科学技术,还有海外华人最为匮乏的想象力和人文关怀。另外,在《三体》的背后,还有一个一直长期存在于国内的科幻小说作者群和长时间的写作实践。

有人要说,海外华人的英文创作如何如何。这里的问题可能更大,因为你一旦用英文写,就必然受制于美国的出版市场,就要满足美国一般大众的阅读心理。他们的阅读心理是什么,不是看沈从文的细腻,鲁迅的深刻,是要看你以一种难民的心态把中国写成压抑无比的极权社会,然后在西方获得救赎。他们必须看这个,才会高兴,才会花钱买你的书。

因此,中国人在西方的英文写作,几乎都是政治的,意识形态的,都是毫无悬念地把中国描述成灰暗的,压抑的,极权的,没有正常人性的地方,男人一定都是大男子主义,不顾女人死活的。都是在为美国人已经根深蒂固地想象的,或以为自己认识的那个中国,加上一个又一个的注脚。这些人,包括张戎,闵安琪,哈金,李翊云,等等。

假如这一代人,深受文革创伤的人,一辈子都想控诉的“受害者”离开了文化舞台,中国人如何在海外写中国呢?没人知道。

当然,我最感兴趣的,还是中国人在海外进行文学创作没有前途(再好的中国演员长期生活在美国也一样)这个问题。文学不需要实验室和实验设备,甚至不需要社会科学研究那样的基本的观点自由,更需要对生活和土地本身的感悟,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它和政治制度并没有直接关系。也就是说,在一个不民主的制度下,同样可以出一流作品,而在一个可以自由创作的环境中,同样有可能,而且更可能根本产生不了任何值得去读的好的作品。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博主已隐藏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