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张迷,身边没有她的一本书。我也不是杨绛迷,身边倒是有她的两本书。她们的书不是全部读过,但基本读过。我喜欢张爱玲文字的感性多些,欣赏杨绛文字的理性多些。
年初读了两本张爱玲的书信集,台湾出版的。一本是台湾出版他人与张爱玲通信的合集《鱼往雁返》,主要是来自台湾与美国的,不一定是友人。庄信正的《张爱玲来信笺注》是第二次读了,从一九六六年到一九九四年共八十四封,读完很有些感慨。加上早前读过张爱玲与宋淇邝文美夫妇的通信,以及疫情前读的宋以朗写的《从宋春坊到张爱玲》。
前二十年的大陆好几本写张爱玲的书,不值得读,特别是以讹传讹的穿旗袍去世的那段。到现在还在讨论张爱玲“润”的值不值得,只要对比张爱玲四十年代好友苏青的后半生即可知。
我读杨绛的《我们仨》还是《走在人生边上》,感叹的是杨绛除了女儿早逝之痛外,她几乎是幸运的。到前几年读的网络盛传杨绛对张爱玲的评论时,颇同情张爱玲。杨绛的评论是私底下信里传出来,仍很有爆炸性。第一,说起张爱玲的穿着,是指杨绛外甥女与张爱玲圣玛利亚中学同校期间。真为张爱玲叫屈,指她不得不穿继母旧衣的少女时代,在贵族女校里,那是何等的难堪。第二说起张爱玲的长相,我觉得杨绛长相普通,可算是清秀。张爱玲自己自卑于不是圆脸。我有一次读到文学城论坛里有评论张爱玲的长相“清贵”,难得的精准,记住了。
杨绛成长时家庭仍富裕,不像张爱玲从出生时大富大贵到要为上学学费发愁。杨绛笔下会拐着弯写出家里的富有程度,既便是上海孤岛时期,她仍有娘家做靠山,带着女儿回娘家小住,父亲把教席课时转让给钱钟书。这在夫家在妯娌间都很有面子了。我印象深的细节,杨绛的法学家父亲还有一箱古董给杨绛小妹做留学费用或嫁妆。父母疼爱是杨绛毕生的情感依靠,何况又嫁了一个捧妻子的大才子。
杨绛对日伪政府的仇恨也是有家庭原因的,姑母杨荫榆被害之外,她母亲是逃难期间病重去世。另外她写到过钱钟书无锡老家的仆人在火中自焚,我也印象深。传统观念的她对张爱玲与胡兰成的关系有看法,虽不明说。记得董桥书里提到过当年在香港的文华酒店或半岛酒店,与几个文化人一起,宋淇在场,张爱玲的污点洗不掉是因胡兰成。我笔记里抄过原句,只不过懒得去翻找。多伦多大学图书馆董桥的书我几乎读完。这也是一种正统思想占据上风的缘故。张爱玲岂不清楚,她不领受大陆的几番邀请,是明智的。
《鱼往雁返》里提到台湾文坛朱家三姐妹的父亲朱西甯曾经号称是台湾的“首席张迷”。我读到他纪念张爱玲的文章段落要鸡皮疙瘩,朱西甯是山东弟子,赴台后的学生军。一九四九年山河变色,山东流亡中学生赴台是我们原在大陆时鲜为人知,我也是这几年书里读到。但后来,朱西甯把胡兰成尊为“胡师”,三个女儿的私教。张爱玲立即断绝关系。
张爱玲到了赚钱自立之后,穿戴自由是一洗“寄人篱下”的耻辱了(虽是父亲的家)。到了香港与美国,她仍然注重穿着,与邝文美信里画图谈及。於黎华在一九六六年见到张爱玲,后者被请去大学演讲,张爱玲“穿一件暗灰薄呢窄裙洋装,长颈上系了条紫红丝巾。可不是胡乱搭在那里,而是巧妙地调谐衣服的色泽及颈子的细长。”於的评价是,“我不认为她好看,但她的模样确是独一无二。”
张爱玲毫不迟疑离开大陆,更不贪念港台的盛名下邀请定居。她给於梨华的回信指出,“我到台湾去的可能性不大,台湾有许多好处都是我不需要的,如风景、服务、人情美之类。我需要的如privacy,独门独户,买东西方便,没有佣人,在这里生活极简单的人都可以有,港台都很难……。”
我读张爱玲的私信,最大感受是她的真气,难怪她是曹雪芹的红迷。她几乎都是直言,不浪费笔墨。比如因在哈佛读比较文学研究生的司马新成为张爱玲的晚辈朋友,提及从巴黎带了一幅莫奈的画印刷品寄给她,她寄还,说她再喜欢的画都不会挂墙上,直截了当。幸好算是被张爱玲肯定的老友,否则看似不近人情会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想到这点,我的确觉得为人处事上,张爱玲几处提及自己的弱点,“最不会撑场面”,近乎可爱了。
庄信正后悔过当年没有接受张爱玲的馈赠,是王莽时期的铜币“布”。庄怀疑她在频繁搬家时丢失了。张爱玲再穷,还是大家出身,这是萧红不能比的。而她的大方,也是大家。
杨绛就顾家有方了,她写女儿小时搭火车,都知道洋娃娃里藏金银。她是贤妻良母型,在钱钟书写《围城》时甘做灶下婢。但我一直觉得她写出了上下层的不可逾越的主仆关系。今年我们多伦多国语读书俱乐部讨论杨绛《走在人生边缘》时,有一位读者本职是护士,她提及书里杨绛写到家里收养的智残仆人的文字,大意是与她有的留学教育背景该有的态度不同。而我想到杨绛中学就读的是上海的法国教会女校。我发言提及她写后来在北京雇的女佣,那篇我认为杨绛写女佣的丑是不当的。
不过我自己写博客几年,知道写文总会有经不起他人鸡蛋里挑骨头的。哪怕是大家,在网络盛行的年代一样。像钱钟书杨绛夫妇,能够在母校成立“好读书”的奖学金,是造福学子了。
然而,出一个不可能却自娱的考题,选杨绛还是张爱玲做朋友?我想选后者了。因为我读到张爱玲说“自己最不会撑场面”,完全认同了她的“真”。而杨绛,太自重的知识分子,哪怕去干校洗澡过,我这般小百姓只能在人生边上观望。
张爱玲把遗产全部赠予宋淇夫妇,看得见她知恩图报朋友。庄信正在书里提及张爱玲在美国时,收入算中下层,买不起医疗保险。这可以从一面理解她不能满足弟弟的经济上求助。
张爱玲有一封信里提及亲自报税,“我付税把去年买的戚本红楼梦算进去,已经通过,所以想再买个影印本。”张爱玲虽自言手脚笨,她却不得不精打细算。因为我还不会报税,也了解美国买书可以报税。在书信集里读到不少意料之外的。
张爱玲求人都直接了当,“想找个收入奇少,工作也不多的小事,”,这与她找房子的要求一致,“只要一间小房间,”。张爱玲的简朴家居影响了小一辈的庄信正。
当然我的标题是可笑的。因为张爱玲更不会随便交读者朋友,读者如我,只有在读文时,感觉文字的亲。而想必,这点会是她看中的读者反馈。
这篇算是年初读两本书信集的一点感想。
因为几年前某次大战,知道了你的博客。最初并不十分喜欢你的文笔,倒是你重开博客后喜欢上了,这几年虽然基本不逛博客,依然会来你的博客看看,几乎篇篇能够读到的都会读一读。今天自然又补了好几篇。
特别支持你关于文章标题应该贴切的观点。我不太看博客就是因为有些排名很前的博客ID们喜欢在标题上哗众取宠,文不对题,甚至用含混不清的标题写朋友/邻居甚至是抄来的故事,让读者点入之前以为是博主本人的的故事。最荒唐的是把对本城原创写手小说的读后感用特别庸俗的所谓第三者介入型标题来吸引眼球,对写手简直是降维打击。不过文学城博客多是礼尚往来,有时间有精力的人去给别人捧场,别人也会尽量回访,想方设法挤出一点友好的文字。:))只有我这种早已不写博客的人才会如此肆无忌惮。:)
至于两位作者本人, 了解不多, 而且都是二手资料, 没有根基去评判。 至于适合不适合做朋友, 就如明星名人志士,离得太远 (杨和张甚至已经仙去 :D), 没有考虑过 :)
张爱玲靠自立在美国,虽有窘迫过,不过八十年代后,靠版税还不是留下遗产,不是贫病交加。
“默默无闻”不是一种境界吗?特别是作家,需要不受打扰。
唐德刚的那本我早年读过,不过后来读到对他的恶评不少。但是胡适是不是做过馆长,据我今年年初读的《南渡北归》,他是做过,连年薪都有,是哥大为了减薪不聘他,换了另一位,年薪减下来。
的确,学文的在北美不如理工科找工作容易。胡适去台湾是无奈的。但张爱玲的选择是明智。
张爱玲给友人信里透露还赞她母亲在英国工厂做工过。劳动光荣嘛!
不禁感叹那个年代大概是中国文化地位在世界最卑微的年代,所以它的文化名人漂泊海外就像浮萍一样没有存在感。
==========
完全不同的两类人,如果要选肯定是张爱玲,比较的容易些,也单纯些。而杨绛属于那种会做人,但又有些让人琢磨不透,说的和心里想的可能完全相反。
至于苏青的迅速成名完全是当时上海伪市长周佛海的提携,据说她和张爱玲关系不错,她写过《结婚十年》一书,当时也轰动一时。记忆中她好像是1982年去世。而其晚年生活相当窘迫,可谓贫病交加,和离婚的女儿外孙蜗居在一间陋室,而且时常受到恶邻的欺负,在其写给友人的信中多次提及生不如死之意,让人扼腕不已。
至于杨绛的父亲曾经做过北洋政府的检察厅厅长,有些类似于美国的司法部长Attorney General,但是美国司法部长权力要大得多得多, 最近文学城闹得沸沸扬扬的FBI也是隶属于美国司法部,LOL 而你文中提及他做过大法官,我好像不记得他做过。
我这篇写的潦潦草草,给自己的笔记整理一点头绪了。
书可以都读,做朋友当然要选择。张爱玲写给庄信正信里这句,“你是在我极少数信任的朋友的Pantheon里的,十年二十年都是一样,不过就是我看似不近人情的地方希望能谅解。”太有个性了。
还有朋友是互相的,你选择人家,人家不一定选择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