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房战斗考略之一 (转文)
本文是群友作者发给我的最新写作。以前论坛有网友转贴过该作者的《山东“历史事件”探究》部分章节,转贴他的新作,供有兴趣的网友分享。
原创 思目(jocole) 2023-02-06 02:56
说明
之前在《山东“历史事件”探究之三》中,只是约略描述了“陆房战斗”的大致过程,故有网友就其中某些细节提出询问。鉴于这是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师部及六八六团)史上一次生死攸关的战斗,因此笔者感到作一较为详细的介绍为好。
笔者曾于2012年写过一篇题为《鏖战陆房》的长文,可以说是轻车熟路,故决定在续写解放战争时期山东矛盾之前,将先前的文章整理纠错后先行发上。
陆房战斗考略
发生在1939年5月的陆房战斗,是山东抗战史上,一场关系到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主要为师部及六八六团)生死攸关的战斗——其时第一一五师(师部及六八六团)及中共泰西党委机关、津浦支队等共约八千余人被日军围困在陆房地域,如不能尽快突出重围很难逃过悉数被歼的灭顶之灾!
那么,此次战斗是如何发生的?战前背景及结果又是怎样的呢?
一、战斗背景
1939年4月下旬,驻在济南的侵华日军第十二军司令官高尾龟藏决定,立即对进入泰西的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所部发动“铁壁合围”!此时驻鲁日军十二军所部刚刚结束针对山东国民党军的第一期肃正作战,按计划应当进行休整以便执行日军华北方面军的6—9月的第二期肃正作战。日酋高尾归仓之所以要匆忙发动对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的讨伐,主要是突然发现八路军大部队已经入鲁,并对日军的战略要地构成极大的威胁!
那么,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主力究竟于何时进入山东?
1938年11月25日,“毛泽东、王稼祥、滕代远致电彭德怀,提出:‘陈、罗率(第一一五师)师部及陈旅主力(两个主力团)全部去山东、淮北为适宜。……。陈、罗东开时,拟分布于新老黄河间广大地区,包括津浦(路)东西,胶济(路南北在内)。’”(注1)19日,陈光、罗荣桓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率领第一一五师师部及第六八六团团冒着漫天飞舞的大雪,踏上由晋西灵石向山东挺进的征程。
1939年元旦,陈、罗率领一一五师师部和六八六团,抵达八路军总部驻地——晋东南屯留县常村镇进行整训。整训完毕本应继续向山东进发,可由于其时八路军(第十八集团军)受阎锡山的第二战区的节制,而山东则属于第五战区。此外,先期到达湖西一带的苏鲁豫支队大概是由于发展过快,已经引起当时国民政府的注意和反对。八路军总部领导顾虑到国民党政府的反应,故而命令一一五师师部及六八六团暂缓入鲁。
1月13日,以毛伟人为首的中共中央再次发出电示,坚持要一一五师尽快向山东进发。不巧的是,此时又恰逢山西方面的侵华日军发动对晋东南的扫荡,故一一五师及六八六团参加“晋东南反扫荡”作战。直到1月27日形势好转、各项条件趋于成熟,八路军总部方命令一一五师师部率第六八六团,借护送彭德怀副总指挥和“中央大员”刘古风(国民党军事委员会高级参议)前往河北调停鹿钟麟部与八路军之间的关系之际,以“八路军东进支队”的名义从常村镇出发,踏上了进军山东的征程。
从地图上测量,从晋东南至山东腹地的泰安一带,直线距离只有七百多华里。但沿途不仅要翻过太行山脉,穿越日军占领的平汉铁路等封锁线,还要途径河南、河北两省。而陈罗此次率领东进的队伍不但有近六千人,而且还有大量的武器弹药及辎重等,为了避开敌人耳目,不仅不能走直线(捷径)还只能昼伏夜行。所以,尽管这支“八路军东进支队”几乎天天行军,三千多华里的路程走了将近两个月。
在这中间还有一段插曲:一一五师所部路过一二九师师部驻地时,刘伯承看到其庞大的机关及辎重队伍禁不住吃了一惊,告诫陈、罗说这是平原作战的大忌!可八路军部队老是过穷日子,好不容易搞到手的物资怎舍得轻易丢掉!?所以尽管陈、罗要求轻装,但下面却什么也舍不得丢掉,只是草草清减了一下做做样子。结果2月25日路过汤阴时,队伍后尾的一部(大行李)约二百多人,因遭受敌人火力袭击没能跟上大队,只好被第一二九师陈赓旅暂时收留,直到5月中旬陆房战斗后才归队。
1939年3月2日,经过长途跋涉的一一五师师部和第六八六团,进抵山东郓城县的与轩楼和状元张楼一带,并与当地的中共组织接上了头。3月4日,一一五师所部抵达山东的第四天,就根据地方党组织和老百姓的要求,进行了樊坝战斗——歼灭民愤极大的伪军一个保安团五百多人。而后陈光和罗荣桓做出决定,留下部分部队组建一个新团(当时称东进支队第一团,后改为独立旅),由六八六团团长杨勇担任团长兼政委。
依据明确的史料记载,其时“八路军东进支队”共有近六千众:其中第一一五师师部(加师直)共两千余人,第六八六团三千八百多人(每营四个建制连、每连二百人)。留在鲁西的部队,主要为六八六团第三营、师教导队和师直两个连,以及六八六团其它部队的班排连营副职,共约一千五百多人。第六八六团团长及政委分别由副团长张仁初和原三营教导员刘西元接任,率领其余两千多人跟随师部继续向目的地——泰西进发。3月10日,陈、罗率部抵达东平东北的夏榭村,与中共山东泰西地委和山纵第六支队会合。
进入泰西地区后,陈光与罗荣桓立刻按照中共中央和八路军总部的指示,积极开展建设根据地和抗日民主政权组织建设等工作。同时根据地方党组织和老百姓的要求,与山东纵队等地方武装相配合,连续清扫和拔除汶河两岸和东平县周围的伪军据点——共歼灭日伪军一千余人,同时瓦解了上万人的反动会道门——红枪会。在中共山东党组织的大力协助下,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所部迅速在泰西站稳了脚跟。
为迅速提高地方武装军政素质,第一一五师除了对地方武装的骨干进行整训外,还选派了一批有经验的军事干部和两个连的兵力(注2)充实到山纵六支队,并将之前缴获的部分武器弹药等补充给地方武装。通过这一系列的动作和措施,使得地方抗日武装的作战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如此八路军武装的显著变化,就不可避免地引起驻鲁日军的注意。
侵华日军占领山东初期可谓猖狂之极,七、八个鬼子就敢在伪军带领下,耀武扬威地到据点周围的村庄捉鸡、抢粮食欺压老百姓。而大部分打着抗日旗号的地方武装都是喊得响亮,但真正敢去打日本侵略军却很少。其时共产党发动组织的武装虽然不少,但却大多数都是缺枪少弹——除了红缨枪、大刀片没几支钢枪,甚至还有不少人拿着扁担和棍棒。例如著名的伹徕山起义,最初整个队伍只有三支枪——两支手枪和一支步枪。
不少抗日队伍中只有少数中共党员,其他大都是周围的农民和流亡的学生以及少量流散的国民党兵,所以战斗力十分有限。据一些老同志回忆,他们经常埋伏在青纱帐或沟坎内,袭击那些离开据点下来捉鸡、抢粮的日军。等到鬼子走近,一声呐喊蜂拥而上,四五个、甚至七八个围殴一个日军。尽管当时的日军士兵比较顽强,架不住抗日军民胸中的国仇家恨,很快就命丧雨点般的刀枪棍棒之下!
等日军的增援部队赶到时,所看到的只是伤痕累累、赤身裸体的尸首——除了兜裆的那块布,其余都被洗劫一空。气的日军指挥官大骂共产军是“土匪”!之后日军收敛不少,少量鬼子不敢出来活动——每次出动差不多至少一个小队,再配上一中队(连)的伪军。这些伪军多是原国民党军正规军或保安部队,打日本鬼子不行、欺负缺乏武器弹药和军事训练的抗日游击队却很在行,所以一时间抗日武装恨得牙痒痒却无可奈何。
这种状况随着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的到来,迅速得到改观——“……,日军最初并不知道我军实力,向我们连续进行了三次进攻。第一次敌人出动600多人,进至鲁西区党委驻地附近,……。我们接到张霖之的电话告急之后,即派特务营两个连前去掩护区党委转移。这两个连和区党委的警卫分队一起将敌人击退了。第二次日伪军出动上千人,进至第六支队第二团驻地附近。这个团是该支队战斗力最强的,……。陈光为了锻炼这个团,令其在正面防御,敌人进攻时不准撤退,同时命令六八六团和特务营各抽两个连保护该团两翼。……。这次战斗以该团为主,将敌人打退。……第三次敌人出动两千多人,在东平、汶上一带进攻第六八六团,又被我们打退了。这三次进攻均以日军为主,伪军较少。”(注3)
那其时侵华日军在山东一带,都部署有那些部队?
根据文献资料显示,由于华北敌后抗日武装日渐活跃,日寇华北派遣军为了确保华中方面的作战,于1938年11月11日在山东组建第十二集团军,重点控制山东至苏皖以北的津浦、陇海及胶济(铁路)线及周边地域。笔者之所以称其为集团军,是因为侵华日军的常备部队为师团——标准员额为两万八千人,而所谓的军都是临时构建的。
第十二军成立之初,下辖第五、第二十一、第一一四等三个师团以及独立混成第五旅团、战车团及骑兵集团等。为了应对新的战争形势,1939年1月,又将独立混成第七和第十旅团编入第十二军;同年4月,新编警备第三十二师团由日本本土开来的,编入第十二军。该军的司令部设于济南,其司令官为陆军中将高尾龟藏。
说起这个日军第十二军司令官很是有些奇怪,几乎所有文献资料都将其称为“尾高龟藏”,可日本人的姓氏中只有“高尾”!为慎重起见,笔者曾特意咨询过日本友人——得到的答复是:“第十二集団軍司令官→高尾亀蔵(不是→尾高亀蔵)”,“高尾←姓、亀蔵←名、(尾高亀蔵←決対錯誤)”。所以正确地说,此人的姓名应为高尾亀蔵。但考虑到各种史载和回忆所用的名字都是尾高龟藏,为避免混乱本文继续沿用“尾高”。
在侵华日军将领中,尾高龟藏中将虽算不上声名显赫却也并非等闲之辈。他于1904年10月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同冈村宁次、土肥原贤二、板垣征四郎等人为同期毕业生。同年11月被任命为陆军少尉,任职于步兵第十三连(联)队。出征日俄战争后,历任陆士学生队军官、歩兵第十三连(联)队中队长等职。后又进入日本陆军大学深造,于1916年11月,从日本陆军大学校(第二十八期)毕业。
按照日方的传闻与说法,此人素来积极敢为而且略微莽撞,故在日本陆军中被称为“勇足将军”。1938年,这位尾高龟藏中将在担任日军第十九师团长期间,率部参加了史称“张鼓峰事件”的战役。令人不解的是,战败后非但未被追究责任反而被誉为“勇将”,并晋升为第十二集团军司令官。所以来到山东后,尾高当然不敢掉以轻心,急于表现自己是“勇将”,以洗刷“张鼓峰战役”失败的耻辱。
日酋尾高龟藏之所以急吼吼地要发动对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的讨伐,除了连续几次作战失利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下辖的日军第一一四师团第一二七旅団所属第一零二联队的大佐联队长千叶小太郎,在四月上旬(10日)的一次“讨伐”作战时战死!从史料记载看,其时击毙日军联队长的事例还不多见,所以日军急于报复!
那么,这个千叶小太郎大佐联队长到底是在那次作战死亡的?
大概是由于击毙(伤)千叶小太郎的战斗规模不大,所以在日军的军史中未见到有明确记载,只是含混地说是徐州会战后进行“讨伐”作战时战死,并随后被追晋为陆军少将,其生卒时间记载为1886.3.12—1939.4.10。
那么,其时侵华日军这个第一一四师团的具体作战地区在哪里?
依照《华北治安战(上)》中的相关记载,日军第一一四师团大约是于1938年的12月上旬,调至山东划归第十二集团军辖下。由此可以断定,侵华日军这个千叶小太郎大佐肯定是死在山东境内,至于到底是在何处被击毙,则需要搞清楚其时日军第114师团的大致作战历史。遗憾的是,在《华北治安战(上)》中只是笼统地记载为:“1938年11月下旬,第十二军于执行统帅权力的同时,命第二十一、第一一四、独立混成第五旅团,负责管辖山东全省及江苏、安徽省各一部地区。”(注4)
经继续查阅,发现《华北治安战(上)》中有这样一条记载:“命第十二军的第三十二师团(师团长木村兵太郎中将,五月中旬到济南)担任第一一四师团作战地区的防卫。”(注5)可这第三十二师团的具体作战地域又在何处呢?经过一番努力,终于在王辅所著的《日本侵华战争》一书,查到确切记载:“1939年初,在山东的敌尾高藏之第12军其所辖部队,计有……,驻兖州的末松茂治第114师团,……。木村兵太郎的32师团接替原114师团在津浦路两侧的防务,……,其部署为:
第32师团司令部 位于兖州(守备师团)
第32步兵团 位于济南(12军之战车队亦在该地)
步兵第210联队 位于临清
第7步兵大队 位于聊城
第2步兵大队 位于馆陶
第3步兵大队 位于高唐
步兵第211联队 位于临沂
第1步兵大队 位于费县
第2步兵大队 位于新泰
第3步兵大队 位于章丘
步兵第212联队 位于菏泽
第1步兵大队 位于肥城西南之演马庄
第2步兵大队 位于成武
第3步兵大队 位于郓城
骑兵第32联队 位于宁阳,一部位于曲阜
野炮兵第32联队 位于济宁
工兵第32联队 位于济宁
辎重兵第32联队 位于禹城”(注6)
通过上述史料可以明确获知,1939年4月中旬之前,侵华日军第一一四师团负责从济南至兖州段津浦路两侧的防务和作战。另据《华北治安战(上)》中的相关记载,在此期间第一一四师团除了于二、三月间和四月间,曾各派一个大队配属日军第五师团到鲁南作战外,其余基本都在其辖区活动。从时间上推测,千叶小太郎很可能是在扫荡返回的路上,遭到八路军袭击的。此外,推测千叶小太郎死于与八路作战的另一个理由,就是日军急于报复的对象是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所部。
按照《东进抗日铸辉煌》一书中记载,上述日军的第二次进攻的时间为4月3日(注7),是以判断日军这第三次进攻当发生在5、6日以后,故推测日寇第一零二联队联队长千叶小太郎在此次作战负重伤的可能性更大些——数日后伤重不治而亡。从作战常识讲,只有两个大队以上的作战,联队长才会亲临战场指挥,这就是为何推断为第三次的原因。
连续数次“扫荡”的失败和一个大佐联队长的阵亡,显然使驻鲁日军和尾高司令官十分恼怒!感到这一带共产军的存在,不仅直接威胁其占据的战略要地济南,而且还严重地危及津浦路的安全。因此决定不等第二期肃正作战开始,立即开始调集兵力,对泰西地区进行拉网“扫荡”,围歼在这一带活动的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所部。
大概是由于此次作战是临时起意,准备的较为仓促故而计划的不够周密——根据史料记载,侵华日军第十二军此次拉网扫荡纠集的兵力,主要为由第三十二师团和第一一四师团临时抽调的机动部队以及独立混成第十旅团和部分伪军,并配属炮兵、骑兵、辎重兵及直属第十二军军部的战车队一部分。
侵华日军的这个第三十二师团,是根据战局需要于1939年2月7日,在日本东京新编成的警备专用三单位制师团——总兵力约为1.8万人,较常备师团要少一万兵力。是年4月匆匆开到山东,是来接替按计划回国复员的第一一四师团防守津浦铁路济南至兖州段,其师团部同样也设在兖州。
从上面引述的该师团兵力部署不难看出,其防守的重点是津浦铁路以西地区——共计配备了三个步兵联队,炮兵联队、工兵联队和辎重兵联队驻在济宁。这样部署的目的显然是要将鲁西的抗日部队阻隔在津浦路以西,使其无法同路东的八路军武装相互配合作战。由于该师团沿铁路线两侧设置据点,线长点多——每大队须派兵分驻约十至十五个据点,这就占据了师团的大部分兵力。加上该师团属守备师团兵力要少于常备师团,所以除去防区所需的必要兵力外,能够调集作战的机动兵力有限。
侵华日军准备调回国复员的第一一四师团可谓臭名昭著!该师团成立于1937年10月12日,以第十四师团国内的留守人员在日本宇都宫编组而成。该师团下辖步兵第一二七旅团(下辖步兵第六十六联队和第一零二联队)、步兵第一二八旅团(下辖步兵第一一五联队和第一五零联队),野炮兵第一二零联队及国崎支队(步兵第九旅团等编成)和一个骑兵大队等部。第一任师团长为末松茂治(1937.10.20—1939.3.9),第二任是团长沼田徳重(1939.3.9—8.12)——此人与千叶小太郎命运大致相同,也是在返回济南的途中遭到八路军杨勇部伏击,身负重伤不治死在医院的病床上。
1937年11月8日,该师团从中国的金山卫登陆,入列侵华日军第十军参加淞沪会战。11月25日参加攻占长兴,12月攻打南京担任南路,是“南京大屠杀”凶犯之一。1938年2月转隶华北方面军,5月徐州会战参加北路围攻。尽管该师团在侵华日军中属二等师团,但参加了日军侵华后的大部分战役,由于大都担任偏师或预备队之类,基本没吃过什么大亏,所以该部上上下下均十分狂妄。
而独立混成第十旅团则是于1939年1月14日,在日本的久留米组建而成。当年2月进入中国(山东)后,派驻在济南附近归属第一一四师团指挥。日军的混成旅团是“七七事变”后,为应对占领地的治安专门成立的。日军这个第十混成旅团,下辖第四十一至第四十五共五个独立步兵大队,加上配属的炮兵队、工兵队和通讯队等总兵力4900多人,是侵华日军混成旅团的标准配备。从其兵力的构成可以看出,日军混成旅团的火力和机动能力都不算强,与常备师团步兵旅团的战斗力不可同日而语。
其时日军的所谓“铁壁合围”,基本都是采取分进合击的战术,即先从目标(中心)区一定距离之外聚集兵力,通过控制公路要点、渡口及交通枢纽后,扫荡部队从周边逐步向中心区压迫,将对手挤压在一狭小区域内围而歼之。为了防止对手逃跑,往往配属一支较为快速的机动部队,专门担负追击和迂回包抄任务。
根据战后获取的情报信息,此次日军围堵的具体部署是:将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经常活动的泰西地区,定为此次作战的中心目标区域。以从第三十二师团和第一一四师团抽调的机动兵力为主,沿通往泰西的各条公路分为九路向中心区推进;跟随其后的第十混成旅团及伪军负责据守扫荡后的交通要道,骑兵及战车部队负责对突围或溃散的大部队进行围追堵截,最终达成将被围困的八路军聚歼的目的。
由于日军尚未建立起完整有效的情报系统,且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主力进入山东后没有完全暴露队伍的实力,致使尾高龟藏等日军将领对泰西一带八路军的兵力判断有误。此外,为了确保津浦铁路运输的畅通,所设立上百个据点分散了大部分兵力,因而尽管济南附近的日军有约五万兵力,但尾高龟藏能抽调的机动兵力还是相当有限的。
根据史料记载,日军是于4月底完成部队的调动——以第一一四师团与第三十二师团的换防为幌子,将用于扫荡的机动作战部队用汽车等运输工具秘密运送到泰西周边的据点,然后从远处向中心地域发起“扫荡”——5月5日上午,分为九路的日军先后开始出动。日军的计划是“扫荡”东平、汶上、泰安、长清、宁阳等周边地区,从北、西、南三个方向将这一带的八路军武装挤压到泰西地区,然后利用东边津浦铁路铁甲列车和快速运兵以及铁路沿线据点作为屏障进行围歼。
日军首先扫荡的是大汶河南岸的东平及汶上周边地区,意图是将活动在这一带的八路军东汶支队和冀鲁边七团等部压迫驱赶至大汶河以北地区,然后以少数兵力把守住大汶河的各个渡口,这样就可从西、北两个方向将八路军武装向东驱赶。两天过后,八路军地方武装平阿独立营、东平独立营、长青独立营,先后被前来合围的日军逼迫进了泰西。7日下午,由肥城出动的日军分城两路:东路直插要点安临站。从肥城西麓王瓜店镇出击的日军,则很快在新镇、晒书城子和米山岭一带,同八路军抗日武装接上火。
山纵第六支队二团在莫庄北遭遇日军围堵后,下午欲从罗汉庄、古留向西转移,企图趁日军合围前跳出包围圈。但其前卫部队刚刚行进到涝洼附近,又遭到由平阴出动的日军的堵截。六支队二团被逼退后立刻改道向北,拟经营里、西里村过米山岭再直插大峰山,没想到部队刚到西里村附近,又遭遇大股日军的阻击!
据时任六支队二团二营营长的张杰同志回忆:“晚饭后,再组织突围,……。当部队行至井同峪和阎家洼之间时,又同肥城出动的敌人遭遇,战斗很激烈,历时两个多小时,已近半夜,二营和团部失掉了联系。有两个连跟随团部,我们只有两个连。”(注7)
此时,分进合击的日军,基本完成第一阶段的计划——时至5月9日,上述八路军各部及地方武装——包括张杰带领的那两个连,被逐步逼向陆房地域的西侧及北侧。日军虽还没完全达成其所谓的“铁壁合围”,但被围困其中的八路军部队已没有多大的活动余地。由于各路日军的推进基本在陆房以西,故已提前向东转移的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所部及及中共泰西党委等,还没有意识到迫在眉睫的危险!
注释:
注1:见黄瑶主编《罗荣桓年谱》,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1版,第94页。
注2:见《东进抗日铸辉煌—纪念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东进抗日暨陆房战斗70周年》,中国文史出版社,第465页第一行。
注3:见《东进抗日铸辉煌—纪念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东进抗日暨陆房战斗70周年》,中国文史出版社,第293页。
注4:见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华北治安战(上)》,天津人民出版社,第116页。
注5:见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华北治安战(上)》,天津人民出版社,第122—123页。
注6:见王辅著《日军侵华战争》,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064页。
注7:见《东进抗日铸辉煌—纪念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东进抗日暨陆房战斗70周年》,中国文史出版社,第3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