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cng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2018夏闽粤行(一)泉州

(2018-10-29 17:33:31) 下一个

今年夏天回国之旅,在北京只待了两天,因故去了福建广东海南一趟,顺便回老家祭祖。坐动车从北一路南下到福建泉州,全程才10个小时多一点,朝发夕至,真的是非常方便。遥想当年,从北京到广州的火车需要两天一夜,那真是远古的历史了。

下飞机第一照片

动车跨过淮河

此行的第一站,是南方历史名城泉州。这个久经风霜的城市,在宋元时代据说曾经是东方第一大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GDP占全国的10%。但是在元末明初开始衰落,到今天已经是个典型的二三线城市。

一下火车就逛泉州夜市,正赶上福建传统地方戏高甲戏剧团在演出。

清泉山老君岩

第二天,登了泉州的第一名胜清泉山。这个地方最有名的是山脚下一尊巨石,人称“老君岩”。当时人们看到此石形态有几分神似老子,就依其自然形态雕成了老子像。

据说这是全国(当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老子像,所以这块“老子天下第一”的石碑,是恰如其分的。

泉州和老子乃至道教有什么特别的渊源呢?关于老子的结局,《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是这样记载的: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老子对周朝失望后,一路向西,“至关”,这个“关”据考证是函谷关,在河南陕西的交汇处。在函谷关太守尹喜的请求下,老子写下千年绝响的《道德经》。可惜的是,老子他他人家的结局如何,太史公也说不上来,只好以为一个“莫知其所终”给含糊过去了。

但是,泉州人却不乏想象力,连太史公都说不清的事,他们居然给演绎出一个“老子出函谷云游千日之后,由楚入闽,最后在清泉山显圣”的故事,给这处宋代古迹又加添了一千年的历史厚重。我查遍网络,这个“老子由楚入闽”的说法,也只有泉州才有。其他的考证,最多让老子多跨越一个陕西省,进入甘肃而已,不像福建人,生生让老子他老人家,以80多的高龄,骑着青牛南下,又多走了快两千公里进入闽界。这个里程,就算老爷子穿越到今天坐高铁,也是二十多小时呢。

不过也正是如此,这尊老子像给清泉山带来了浓重的道教气氛。同时,清泉山上有很多佛像和寺庙,再加上远处侧峰的伊斯兰圣墓,那是宋元时代泉州全盛时代来做生意的中东客商留下的。于是,清泉山就成为中国独一无二的“三教同圣”的文化圣地,凸显中国自古以来提倡宗教平等宽容的普世价值。

老子像旁边是“孔子问礼于老子”,右手边这位额头上一坨肉的是老子,左边的戴发髻留长髯的是孔子,这个雕塑场景揭示了孔老这一对中华文化巨人之间微妙的关系,以及儒道之间的文化传承。老子比孔子年长20岁,所以中国自古有孔子向老子请教的传说。

孔老之后又是一千年,唐朝出了一位大文豪韩愈。他是最尊孔贬老推儒抑道的了。经他考证,孔子问礼于老,这样年代久远不可考的传说,被老子那些不成器的后生传人拿鸡毛当令箭了。这些以老子为圣的道家子弟到处宣传:“孔子,吾师之弟子也”。最后越传越离谱, 连和尚尼姑也来揩油占便宜来了,佛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难道孔子也当过释迦牟尼的学生?这都哪跟哪啊!

那么孔圣人的弟子,儒家学派的后人有没有正本清源粉碎菲克牛屎呢?可叹啊,他们讲究中庸之道,太“温良恭俭让”了。韩愈继而怒批道:“为孔子者,习闻其说,乐其诞而自小也。不惟举之于口,而又笔之于其书“!也就是说,研究孔学的人,听惯了道佛的话,乐于接受他们的荒诞言论而轻视自己,不仅在口头说,而且又把它写在书上。这不是自恨又是什么呢?

佛老弟子在口舌上占了一点孔子的便宜,但是却把韩愈加速变成一个死硬的“老子黑”。他在自己的名篇《原道》结尾中杀气腾腾地写道,对于异端邪说,必须“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意思就是必须逼和尚道士还俗,老庄之学和佛经烧掉,寺庙道观一律改建变成民居。看来,知识分子整知识分子的传统,是中国自古有之。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暴行,自有文化界的理论基础。清泉山上崇尚的宗教和意识形态的和谐并存,不久矣!

话间登到山顶,居然有本地特色早点。泉州夏天炎热,而福建人民酷爱锻炼。很多人一大早5,6点钟天蒙蒙亮就沿山路登山,既凉快,又省下了公园门票,花1,2小时登山到顶,刚刚好是吃早点的时间。

文化名山顶上一顿丰盛的泉州特色早餐。

泉州开元寺

除了老君岩之外,泉州另外一个颇有分量的古迹,是在自唐朝始建的开元寺,内有一对宋朝修建的石塔,接近50米高。我在游览欧洲名胜时,常为西方历史悠久而规模宏伟的建筑艺术而折服,进而对中国古典建筑之不存而感到遗憾。古罗马之角斗场千年之后遗迹尚存,巴黎圣母院历经八百年雄风犹在,而中国的阿房宫三百里,千年古都长安之未央宫,东京汴梁的鼎盛繁华,今天在哪里呢?恐怕不是早已化作丘墟,就是深埋于地下了。

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成就不在西方之下,所不同的是,西方的建筑用大石头,结构力学的计算需要精准无比。而中国的古建筑多以木结构为主,很容易毁于火灾,所以保存至今的很少。但是,对木料的精细加工,对金属工具的性能反而更高,而且竣工快,一个帝王大兴土木个十几年就能入住新居了,不象欧洲的国王主教,修个宫殿和教堂,往往需要几代人上百年的努力,自个却享用不上。

开元寺的石双塔,在中国古代以木结构为主的古建筑中,算得上一个异数,让人大饱眼福。

闽台缘博物馆

我知道,像泉州这样的历史名城需要一流的博物馆才佩得上她的文化沉积。不过,当我来到闽台缘博物馆大门口的时候,还是不禁被她宏伟的气势镇住了,真想象不出一个三线城市能撑得起这样规模的博物馆。走进去,才明白,这个博物馆是中共统战部,国务院台办和泉州市政府共建的,完全是国家级博物馆的级别。而相邻的泉州市博物馆,就年久失修寒酸多了。

走进去,展品丰富,不过摆脱不了闽南台湾一家亲,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一部分的统战主旋律。唯一有意思的是台湾在清朝的科举考试史。据说福建先民渡海开发台湾,连饭都吃不饱,圣贤书自然也顾不上,就成了文化沙漠。为了加强对台湾的统治,乾隆规定,每一百个获得殿试资格的举子中,必须给台湾考生硬性留六个名额。这下子福建不干了,因为闽南漳泉地区历来是书香之地,出文曲星的地方。乾隆这么一搞录取配额,低水平台湾的进士录取率都超过了科举重镇福建了。

不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福建举子们金榜提名心切,不惜冒着生命危险,从福建渡海到台湾,然后以台湾考生的身份参加考试,闽台两地口音相同,风俗类似,连人的长相也分不大出。朝廷还真没办法。

待续

[ 打印 ]
阅读 ()评论 (6)
评论
暖冬cool夏 回复 悄悄话 没有去过福建,不过看看照片读读文章也是收获。发现中国各地的塔真多,冬南西北都有很多,都很气派。
莲盆籽 回复 悄悄话 对闽粤知道很少,虽然这两省也是我的祖籍。谢谢学者分享!
菲儿天地 回复 悄悄话 很有文化的游记:)
simplyu 回复 悄悄话 看到小吃,让我想起家乡的笋干肉丁包子,北方都是肉沫包子,不好吃。
Tern 回复 悄悄话 看来我国高考地域歧视和移民的历史挺悠久:)
风水纵横 回复 悄悄话 从没去过福建更别说听高甲戏了,刚找到陈三五娘,非常民俗有趣但没字幕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