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126)
2018 (68)
子乔晒了晒她家公子的高中文学课书单,我赞叹感慨之余,不禁也回忆一下自己高中时的书单,尽力回忆,略加点评,朝花夕拾。
雨果《悲惨世界》,我读过最好的小说,五大本一气呵成,扣人心弦,流连忘返,连书中为人诟病的长篇大论的哲学议论也不觉得枯燥。小说开篇米里哀主教做善事的情节,让我非常感动;冉阿让成为富翁后乔装穷人向德纳第索要小女孩珂赛特,对话非常精彩:一个茫然无知,本相毕露,一个深知底细,暗藏机锋,整个情节环环相扣,步步惊心;而最后冉阿让冒死渡过巴黎地下水道的著名情节,反而不那么惊险了。来美国后买了英文版,再读却没有当年的感觉了。
雨果《93年》,历史老师在讲法国大革命时推荐,精彩激烈,如同金庸武侠小说。
司汤达《红与黑》。雨果让我对法国小说胃口大开,但是大名鼎鼎的《红与黑》让我知道什么叫盛名之下难负其实。于连和贵妇人之间的那点苟且写得特高尚纯洁,当然也许是我年幼不识风情读不出字里行间的风花雪月,总之中途果断弃剧。
高尔基《自传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印象不深,感觉高尔基在政治上被人为拔高了。
《牛虻》,我读过的第二好的小说。我读到牛虻在狱中赋诗:不论我活着,或者已经死亡,我都是,一只,快乐的飞虻。几乎泪流满面。此书好像是50年代版本,竖版且大量繁体字,但是文学巨大的威力使我克服了这两大障碍。读完此书,繁体字作品从此不是问题。
屠格聂夫《猎人笔记》。借此书是因为它的风景描写号称一绝,可惜译文可能译不出味道了,中途果断弃剧。
斯维夫特《格列佛游记》,好像是大人国小人国的故事?不是我的茶,弃剧。
《鲁宾逊漂流记》,也许是年代久远,也许是翻译力有不逮,感觉语言干巴巴,情节是好的。
马克土温《镀金时代》。后来才知道此书远非老马的代表作,不知道当年为什么借这一本,也许此书书名据说符合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正确,因为他揭露了表面上蒸蒸日上的美帝是镀金帝国银样蜡枪头的本质。由于情节不吸引人,弃剧。但是对其中一段描写至今记忆如新:一个阔太太谈论他的儿子如何如何,从起居饮食谈起,谈的天花乱坠,最后说道儿子坠楼摔断了前腿和后腿,原来是她的宠物狗,马克土温幽默大师的风范,即使在平庸之作中也偶露峥嵘。
杰克伦敦《热爱生命》。印象最深的是一个老迈拳击手的故事,他怎样在年轻力盛的时候终结老冠军,而在自己衰老之季以同样的方式被后人取代,人生百态,世态炎凉。这个故事对于我们步入中年的小职员有特别的意义,如果今天再读,必然有全新感受。
亚利士多德《行而上学》。中国80年代商务印书馆开始出一套《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我记得有《理想国》《论法的精神》等。在我老爹办公室觅得,看完一页后欣然弃剧。
另,以上书单皆为自选。俺老妈是理工女, 老爸虽是文科男但是从来不着家不管孩子的。
痞子小时(没)看的书,就是他成年后(没)有的情怀。
博主真行,我恰恰读不下去现实主义小说,尽管雨果算作浪漫派。
我是到雨果的故乡之后看歌剧《巴黎圣母院》,才真正体会他那悲天悯人的人道情怀。《悲惨世界》则要感谢好莱坞的最新歌剧电影,为这部古典作品注入了清新的活力,令我目不转睛地从头看到尾。
《红与黑》是一部现代心理文学杰作,尽管是婚外恋,但于连和德瑞那夫人仍充满人性的闪光。国人的世俗惯性(非贬义)更尊重社会规则下的婚姻,但这种作品是对人性丰富深入微妙的复杂性和两难处境的探索,因而充满人性的张力和矛盾,有一种阅读趣味的嬗变,开始接触可能会有点心理不适,但最好不要轻率排斥或急于否定。《红与黑》当时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位极富个性光芒的贵族小姐,前所未有,超级震撼。
难忘雨果在《九三年》中对女性心理的丰富且深入的刻画,这点和司汤达一样,都是描绘女性灵魂的大师。
可惜我大学期间英文水平完全不够读原版,而且遗憾的是,我对英文小说完全无感,总觉得26个字母的线性排列,能传达复杂的感情,是不可思议的事。
也许小孩大一些,陪他读书,希望能改变。
感觉约翰克利斯朵夫、安娜卡列尼娜、简爱是女性化比较强的作品。
雨果是我的最爱,但是巴黎圣母院不知为什么错过了。
我也很不喜欢"红与黑",真高兴有人与我同类: 什么风花雪月,就"苟且"两字送这些人!
我也喜欢"牛虻",那你说我到底是左还是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