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读了已故著名作家史铁升先生的散文名篇《我与地坛》。这是九十年代中国文坛的一阵旋风,甫一问世,就轰动文坛,洛阳纸贵,同时更是一股清流, 作家在文中诉说了自己和地坛这座北京古园之间十五年的秘密,把一个身有残疾之人对生死的参悟,和一个儿子对母亲的纪念都融入在对地坛的倾诉中。合上书,我才想到自己原来和地坛也有一段缘分,那就是小时候每逢春节年年必去的地坛庙会。
记得三十年前刚上初中时候,正是八十年代末,除夕大年夜饱餐了年夜饭,过足了放鞭炮的瘾,下一个盼望的必备节目就是大年初二约上几个小伙伴去逛地坛庙会。地坛就坐落在北京旧城墙的城外,也就是今天的北京二环路,交通非常方便。和现在北京四通八达的地下交通网不同,当年我们只有两条地铁线,一条叫做一线地铁,就挖在东西长安街的下面,是紫禁城通往北京西郊的通道,据说担负了战时紧急疏散中央领导的任务。另一条叫环线,绕二环路一周。我们只需花上五毛钱坐上环线,到雍和宫站下车,走几步就到地坛了。
时隔三十年,太多的记忆都已经模糊,只有印象中的高大牌楼,红墙碧瓦,彩旗招展,锣鼓喧天,虽然北风凛冽,但是还是挡不住的春节的人气,满园的人头攒动摩肩接踵,一句话,年味那叫一个足!当然我的地坛庙会最少不了的,也最让人无法忘怀的,还是一个吃字。地坛庙会可以说了荟萃了北京传统的各色小吃,给当年我幼小心灵留下深刻印象的有这么几个。
“馄饨猴”。摊位上的火炉子得有半人高,煮馄饨的大锅里咕嘟嘟熬着排骨,牛筋,羊头,小巧的鲜肉馄饨在熬得发白的老汤里上下翻腾,乘出来浇上一勺浓汤,吸溜溜热乎乎地吃下去,抹抹嘴边的油,浑身发热,早春的寒风吹着也不觉得冷。看官要问了,这个“馄饨猴”的“猴”字是怎么讲的呢?这可是我的以讹传讹了,不知道为什么,地坛庙会的鲜汤馄饨和“馄饨猴馄饨猴”的一声声叫卖,让我总是把“馄饨”和“猴”这个字联想在一起。为什么,说不出理由,也许刚好馄饨摊子旁边有个耍猴的我看见了就记住了?也许是当年老百姓太穷平时吃不好瘦得跟猴似的就等着春节开荤?不管如何,为了写这篇文字我还特地google了一下,居然解开了一个犯了三十年的错误,“馄饨猴”原来是“馄饨侯”,是姓侯的北京小吃老字号。他们最有名的是煮馄饨的老汤,馄饨皮薄馅大新鲜可口,锅底香醇浓郁多年不换。我听到比较夸张搞笑的一个说法:今天的锅底老汤是老祖宗走街串巷吆喝馄饨摊的年代流传下来的,历史一直追溯到乾隆年,这一口汤就是一口厚重的历史啊。
炸鹌鹑。在馄饨摊的旁边是烧烤油炸摊子,一边支开一口滚开的大油锅,旁边的大盘子里盛着密密麻麻的肉串,除了最大陆货的猪牛羊肉串之外,炸鹌鹑是比较有特色的,可怜的小动物被洗剥干净,一个个粉红色的小身子被长长的签子串成长串码放的整整齐齐,一声令下浸入油锅,吱啦一声,白烟弥漫,香味扑鼻。馄饨侯固然好吃,但是如今咱在家自力更生,味道也有个八九不离十,可是这个炸鹌鹑在美国是极难山寨的,就算今天再回到国内,大街小巷的烤串麻辣烫虽然到处都是,但是在饱口福的同时,恐怕您也得担心这口中之物的品种不是?可惜这个油炸鹌鹑什么味道我记不住了,也许就是看着新鲜根本没吃过。
豆汁儿。这是北京传统的标志性饮料,味道如何,我从百渡上摘录一段“它极富蛋白质、维生素C、粗纤维和糖,并有祛暑、清热、温阳、健脾、开胃、去毒、除燥等功效”。看到这个您是不是口舌生津想来一口?我和小伙伴们当年在地坛庙会第一次喝豆汁之前也是这么想的。我是京郊单位大院出来的,我们这类人和北京内城胡同长大的孩子背景大有不同,对豆汁这样京味十足的“传统文化”也是不明觉厉,唯心向往之。我们三个一人来一大碗,我记得那豆汁的颜色是乳白色有点发青,我知道是豆子做的,估计再名不副实也就是平庸如豆浆一般吧。尝了一口,不好!怎么是一股酸味,还带着泔水桶特有一种发酵气味。原来这豆汁是绿豆做粉条剩下的渣滓下脚料发酵榨出来的汤汁,除了大肠杆菌达标,其营养成分和发馊的剩饭泔水其实差不多,在旧社会的北京是喝不起牛奶豆浆的人力车夫吃早点的饮料,可是到了现代社会却被吹捧成了传统饮食文化的瑰宝,岂不是本末倒置?我和另一个哥们坚决地把这味如泔水的民族饮食瑰宝倒进了它应得的归宿,泔水桶。但是第三个却嘴硬,好喝,越喝越好喝,并当着我俩的面真地给喝了个碗底朝天。可惜他没挺多久,又逛了一会,脸色越来越难看,终于打出一个酸嗝,抱着树哇哇吐了起来。要说十岁出头的半大孩子真是mean, 我俩不同情人家,反而哈哈大笑,活该,谁让你打肿脸充胖子了!不过现在想起来,他到底是被“首都饮食瑰宝”的宣传给洗了脑呢?还是家里有点拮据不舍得浪费花钱买的“好”东西?这家伙现在荷兰驻华使馆当买办,下次回国问问他。
风车鼓。 这个不是吃的。而是地坛庙会最具特色的玩意儿。风车是彩纸和竹篾编的,风力推动风车转动,带动两之小槌敲击纸蒙的小鼓。逛庙会的小孩几乎人手一支,五颜六色的风车加上“嗒嗒嗒”清脆的鼓声伴奏,形成了逛庙会人流中独特的风景。
30年了,在春节小年的夜晚,我写下这样的文字,纪念那段无忧无虑的日子,那段小孩子揣几块钱就敢在北京城独个逛一天的日子,那段阳光灿烂的日子。
I'd still pay a visit to 地坛 every time I went back to B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