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b

我本布衣爱田园,人瘦心棉无怨言。 喜交天下有志士,畅谈人生苦与甜。 喜读好写根底浅,闲来垂钓绿水边。 命同吾名多波折,尘心未尽思乡县。
正文

吃穿住行之二——穿

(2017-01-09 10:06:28) 下一个

    人是高级动物,由类人猿进化而来。大概在7.2万年前,“人”就开始用树叶和兽皮缝制“衣服”了,开始是为了御寒,接着“衣服”又多了一种功能——遮羞。大约在6000年前,人类种植了棉花,发明了织布机,可以织布做衣服了,那时织出的是粗布。

    衣服的革新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史,可谓月新年异。在中国古代,很长时期内人们都是穿长袍子。那时,中原大地为汉,其余各少数名族为胡。汉服臃肿肥大,胡服窄紧轻便。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大力推广胡服,到了宋明时期,汉族皇帝颁令废除胡服,复兴汉服。

    古代衣服样式大都差不多,料子决定衣服的质量和穿衣人的身份。一般老百姓穿粗布衣服,有钱人穿丝绸衣服。丝绸的发明晚于棉布1000年,中国是最早发明丝绸的国家。西汉(前202年—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东汉时以洛阳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道路被称为最开始的“丝绸之路”。古时候的中国人用骆驼和马匹通过丝绸之路把丝绸驼运到中东及东欧,用以换取西方物品,丝绸之路由此得名。“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宋朝诗人张俞的这首“蚕妇”道出了普通老百姓是穿不起丝绸衣服的。

    晚清时期,西服被引进中国,着西服者也仅限于那些去西方留学的学生。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长袍马褂被逐渐取消。刚解放那会老百姓大都穿粗布缝制的衣服,男人上衣(褂子)和裤子都是对开的,女人上衣和裤子都是斜开的,扣子也是手工缝制的。中山装因孙中山而得名,为男性正装,在上一世纪曾流行几十年。

    张爱玲曾写过一篇《更衣记》,说的是衣服发展史,不过,她说的主要是女人的服装。旗袍可谓中国女性服装的一大发明,把西方的裙子和东方的短褂巧妙的结合在一起,既能体现出东方女性的含蓄又能勾勒出女人身体的曲线。

    在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的农村还没有完全解决温饱问题,衣服也就很简单,棉布料子依然是主角,补丁衣服随处可见。那个时候,我家里穷,父母一年仅给做一套新棉布衣服,穿破了就补补再穿。曾有一句描述当时穷人穿衣服的顺口溜:新一年,旧二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老大穿过老二捡,老三接过继续穿。孩子大了知道害羞,觉得穿带补丁的衣服没面子,总是很自卑。更要命的是,曾有一段时间,我的同桌要不是乡书记的女儿就是乡长的儿子,他们穿着都很干净时髦,让我更加抬不起头。上小学五四年级的时候,村里收到外地扶贫发来的旧衣服,我家分了两件,其中有一件黄军褂整合我身,我就捡了一个便宜。虽然是旧衣服,却没有补丁,对我来说已经是面子装了。为了面子,我总是在晚上洗穿脏了的“面子装”,如果早上还没凉干,就在做早饭的时候就着灶台把它烤干再穿。我有一个仅比我大两岁的老姑,她初中未毕业就接了爷爷的班参加了工作,吃上商品了。80年代初吃商品粮、有工作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有工资自然就有钱买新衣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捡老姑穿旧的长裤穿。在学校里,我最担心上厕所,一上厕所就露出了原形:我穿的长裤是边开口的。不知道时至何时,女人裤子变成和男人的一样,从前面开口了。要是这种变化早几年发生,我会少受很多委屈,少害多少羞。我到省城上学的时候,依然穿带补丁的衣服,那时候学校里已经没有几个穿带补丁衣服的人了。

    中国的改革开放不仅带来了经济的腾飞,也引进了西方服装的盛宴。开始的牛仔服,夹克衫,西装,一直到后来的比基尼……。时至今日,无论从料子还是款式上,衣服可谓花样万千。巴黎时装展每年展示了层出不穷的新款衣服。服装设计师也是一个令人羡慕,高收入的职业。中国人的服装不仅全盘西化,大有过之而不及。原来男人的中山装和女人的旗袍似乎成了古董。

    “撞衫”是近年来年轻人发明的新词,意思是遇上一个人和自己穿一样的衣服。年轻人忌讳撞衫,所以要使自己别具一格,穿衣服要不就给裤子上挖个洞,要不就给袖子上缝几个补丁,或者一件衣服用几块完全不同颜色的布料缝制。

     女人天生对衣服有一种挑剔和爱好,不信你打开女人们的衣柜,可以开一个服装店。其实,女人买衣服,很多都只是偶尔穿一下,有的甚至根本就不穿。女人对衣服的无限热爱给服装设计师和服装厂带来了巨额利润,他们绞尽脑汁去设计和生产让女人们喜爱的衣服,问题是,爱美的女人们自己有时候也搞不清楚穿哪一种衣服好看。曾几何时,突然发现女人不穿袜子,或者只穿一种浅腰仅有袜底顾住脚边的“袜子”。女人的衣服也是越来越短,越来越露,从原来的长裤长裙到后来的短裤短裙,现在夏天女孩子的短裤短裙更短了。曰“以露唯美”。“真空”也是一个刚出来不久的新词,意为不穿内衣。中国媒体热衷于炒作明星,更热衷于炒作女明星的艳闻,关于女星“真空”的报道时有发生。三年前的一天,我陪同一个非洲朋友去中国旅游,在深圳机场候机的时候,那非洲朋友突然示意我去看对面,结果发现对面一个女子“真空”。看着那非洲朋友愕然的表情,我问他为何到处乱瞅,他说是无意发现的。他反复问我:“你们中国女人这么开放?”我说:“仅是个例,这叫真空。”

     如今的衣服价格从几元到数万元一件的都有,穿衣早已不是为了御寒和遮羞,而是为了面子和展示。衣着是不是名牌代表一个人的地位和品位是很多人的一个误解,这种认识在当下的中国层出不穷。如果你穿着一身名牌衣服,戴着一块名表,挎着一个名包,再开着一辆名车,在中国会被人追捧,哪怕你全都是借来的。中国人到国外抢购名牌衣服、名表、名包等奢侈品也就不足为奇了。可惜,我对品牌衣服和奢侈品几乎是白痴。

    时代在发展,有些东西似乎在轮回。我小时候总是穿棉布衣服,总希望能穿上一件“的确凉”或者“的确卡”的衣服,那时候因为衣服穿的少,冬天经常遭受冻疮之苦;如今,人们喜欢穿棉布衣服,不过现在的棉布都是纺得极细密。很多女人们认为穿得越少越美,固有“超短裤”,“超短袜”,“真空”,“丁字裤”不断涌现。原来的女人害羞,穿衣服怕露;现在的女人不怕羞,穿衣服喜欢露。年轻人在冬天穿得很少而遭冻,他们不是没有衣服穿,而是为了所谓的美。美其名曰:只要风度不要温度。日本和朝鲜的女人是世界上最抗冻的女人,她们可以在零下20度的冬天里穿着裙子,把双腿裸露在外面。这才是真正的只要风度不要温度。我在想:“有一天,人会不会返回到原始社会,大家都不穿衣服了?”

    流行的不一定就是好东西,譬如流感。我就不喜欢赶时髦,我永远喜欢穿那种棉质的休闲服,就连鞋子也是休闲的。小时候经常穿妈妈和姥姥做的千层底布鞋。姥姥已经故去,妈妈年老眼花也不能再纳鞋底了。手工千层底布鞋似乎在流失,我却依然怀念。

    无论是否赶时髦,我认为穿衣服要注意这么几点:干净、舒适、得体。非洲天气热,很多同胞们喜欢穿着短裤、T恤衫和拖鞋。这样是凉快些,可我总觉得在外有些“有伤大雅”。非洲政府的公务员上班的时候大都西装革履,至少穿衬衣,扎着领带。非洲女人鲜有穿短裤和短裙的。到底是西方开放还是中国开放?

    现在衣服多了,我每天早上在换衣服的时候总会花几秒钟去选择衣服穿。衣服虽然多,最喜欢的却是那几件。我有几件衣服超过十年了还在穿,不是恋旧,而是觉得穿着舒服。

 

 

 

 

 

 

2017年1月8日夜

Dar es Salaam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