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人生

爱好文学工科男的心灵感悟
正文

回家过年

(2016-06-22 06:43:35) 下一个

回家过年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题记


在阔别故乡近十三年之后,我终于在今年春节前休假回国,陪父母一起过年。

我从未想过在春节期间休假回国,这次也是妻提议的。她去年在岳父临终前回国,想陪老人家度过他最后一个春节。妻回来后对我说:“回去和家人过一回年吧,感觉与平时回国完全不同。”因为女儿尚在读中学,春节期间并不放假,所以我们前两次回国都是在夏天孩子放暑假期间。在国外漂泊了十几年,我其实对过年的感觉已经很淡了,但是毕竟已经十多年没有和家人在春节期间团聚,我决定还是接受妻的建议。当我打电话把这个决定告诉父母时,他们都喜出望外,母亲竟喜极而泣了,哭着说她终于可以在过年阖家团聚时见到她朝思暮想的二儿子了。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过年团聚在父母心目中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啊!

接下来就开始为这次回国做准备工作。父母均已是古稀之年,身体大不如前,保健品是必不可少的。母亲有较严重的高血压,但是自从服用了我给她带去的辅酶之后,已经很长时间可以不用降压药就可以维持正常的血压了。还有给家人、亲戚、朋友和老同事们准备的各种保健品、营养品、化妆品、艺术品,给孩子们准备的巧克力等,不一而足。很快,两个旅行箱便装得满满的。我提前半年多就订好了往返机票。2015年9月国航开通了蒙特利尔直飞北京的航班,我们再也不用在温哥华或多伦多中转了。虽然我还需从北京中转飞沈阳,但是航程和前两次相比还是缩短了近7个小时。
 

终于等到了启程的日子。大姐开车把我送到了特鲁多国际机场。我办好了行李托运,拿到了登机牌,过了安检,然后在候机区等待登机。此次航班是从古巴哈瓦那起飞经停蒙特利尔,然后再飞往北京的。因飞机从哈瓦那起飞晚点,所以抵达蒙特利尔比预计时间晚了近1个小时。好在候机时遇到了一位从中科院兰州化物所来舍布鲁克大学做访问学者的先生和一位从山东来蒙特利尔陪孩子读书的母亲,我们有很多共同的话题,聊得很开心,所以候机的过程并不觉得十分漫长。
 
国航执飞蒙特利尔至北京航线的飞机是波音公司目前的长途主打机型777-300ER(ER是英语Extended Range的缩写,表示延程型)。据总部位于澳大利亚的航空信息及咨询机构亚太航空中心(CAPA)数据表明,截止到2016年2月,全世界共有35家航空公司的619架此类型飞机在服役。登机后,作为机械设计工程师的我开始仔细观察起机舱内各种设施的设计来。这可能也算是一种职业病吧。飞行途中,我看了一部王小帅导演的作品《闯入者》。这是一部在豆瓣网上得分较高的国产影片,写的是一位退休老人因几十年前的做过的一件事而使自己一直良心不安,原本平静的生活也因此被闯入者扰乱。女主角由老戏骨吕中出演,冯远程和秦海璐分别饰演其儿子和儿媳。秦海璐是我比较喜欢的演员之一,她9岁起在辽宁营口戏曲学校学习京剧刀马旦,1996年考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本科。她的表演朴实自然,毫不做作。2000年曾凭借在电影《榴莲飘飘》中的本色演出,获得台湾金马奖、香港金像奖和金紫荆奖等多项大奖。
 
13个小时的航程在观影、就餐和支离破碎的小睡中很快度过,飞机在次日下午5:30分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平安降落。前两次回国时,北京飞往沈阳的航班从未正点起飞。最为离谱的是2010年那次,竟然当飞机已经滑行到跑道起点准备起飞时,机长宣布飞机发生机械故障,需要滑行回候机楼。后来换乘另一架飞机,到家时已是第二天凌晨1时。所以这次当飞机比预定时间晚半小时起飞时,我心里暗自庆幸——这回终于可以早点到家了!
 

一个小时的飞行时间感觉简直是转瞬即逝。当飞机在沈阳上空盘旋准备降落时,我心中竟有些莫名的紧张,难道这就是所谓的“近乡情更怯”么?透过舷窗,只见夜幕笼罩下的沈阳早已是万家灯火,交通干道两侧的一盏盏路灯宛如条条珠链,点缀着这座前清故都,北方重镇。沈阳原名沈州、盛京、奉天,1625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定都于此。我生于斯,长于斯,却鲜有机会在空中俯瞰这座美丽的城市。沈阳啊沈阳,我的故乡,你别来无恙?
 
飞机在桃仙机场降落。下了飞机,一进入机场大楼,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个巨幅灯箱,是某大型生活服务类栏目的一位女嘉宾为某品牌矿泉水所做的广告。取完行李来到出口,哥嫂在那里已经等候多时。拥抱和问候过后,便一同前往地下停车场取车。汽车行驶在沈阳冬夜寒冷的街道,空气中弥漫着北方冬季特有的煤烟味儿。街道两边到处是五光十色的霓虹灯和大幅的广告牌,就连出租车的顶灯也都被一些夜总会之类的广告所占据。你喜欢也好, 不喜欢也罢,商业色彩几乎已经充斥了这座城市的每个角落,让你无处可逃。
 

终于到了哥嫂的家。母亲正在床上坐着休息,见我回来,拉着我的手哭了起来。她去年11月突发脑血栓,起床时摔了一跤,造成胸骨骨折并伤及肺部,才刚刚出院不久。多亏哥嫂一直悉心照料,并连续四十多天带着去接受针灸治疗,才得以重新站立和行走。但是母亲每天的睡眠很少,往往一躺下便觉得呼吸困难,喘不上气。我握着母亲干枯的手,心里百感交集,但只是笑着安慰她,说她比我想象中的状态要好多了。
 
休息了两天,我和哥嫂一起到附近的农贸市场去置办年货。在冬日暖暖的阳光下,我们穿行在熙熙攘攘的集市中,我又一次亲身体会到了摩肩接踵是什么样的情形,也让我想起了小时候过年前兄弟三人随父亲去赶集,置办年货的场景。听着周围久违的乡音,让我倍感亲切。我感觉自己好像一直就生活在他们中间,从未离开。这也是一种家的感觉吧!我们采购了很多过年期间吃的蔬菜、水果和肉类。哥还买了很多鞭炮,但是焰火和花炮要等弟弟回家后再一起去买,因为他最喜欢那些东西。
 
几天后,弟弟一家三口从大连开车回来,带回了一箱箱的肉蛋、海鲜、水果、干果和各种日用品等。弟弟和弟妹每次回家都是这样成箱地往回拿东西。有时人回不去,就发快递寄些海鲜。感谢他们夫妇,让父母尝到了一些从未吃过甚至是从未听过的海鲜。弟弟夫妇对父母历来非常孝顺,父亲两次大手术和母亲此次住院期间,他们都不辞劳苦,请假回家照顾。相比之下,我远在异乡,有心无力,感觉心里万分愧疚,真是枉为人子。快两年没见的小侄女已经五周岁了,出落得更加漂亮,也变得更懂事了。父亲也从老家过来,一家人终于团聚了。除夕,我们准备了丰盛的晚餐。由于我这个远方游子的回归,这顿十三年来最团圆年夜饭的气氛显得尤为温馨。
 
不容否认,除夕的央视春晚早已成为不可或缺的新年俗,但是智能手机出现和微信的的普及使一家人很难再像以往那样,在电视机前聚精会神地欣赏整台晚会了。哥嫂、弟弟、弟妹、侄子和我都一边看电视,一边通过微信给亲友拜年、发红包、抢红包。我们不时按照春晚的指令,一起使劲摇晃手机抢红包,那场景着实好笑。午夜时分,当农历丙申猴年的新年钟声敲过之后,父亲带领我们兄弟三人下楼去放鞭炮,用我们沈阳的说法叫“接神”。小侄女也兴高采烈地一同前往。此时,沈城贺岁的爆竹声已响成一片,到处弥漫着硝烟。我用摄像机记录下了这难忘的时刻。当五彩缤纷的焰火在新年的夜空中炸裂,迸发出炫丽的光芒时,我在心中默默地祝福祖国国泰民安,亲人吉祥如意。
 

我们兄弟三人从小到大感情一直都很深。如今天各一方,好不容易聚到一起,所以有说不完的话。话题是天南海北,包罗万象。我们也时常互相调侃一番,开些玩笑。小时候因为父母忙于工作和家务,并没有太多时间管教我们。哥哥长我三岁,长弟弟六岁,在学习和生活上都十分自律,所以一直都是我和弟弟学习的榜样。由于年龄相近,他对我的影响尤为深远。现在他住得离父母最近,所以家里的大事小情,都责无旁贷地落到他和嫂子肩上。受家庭熏陶,我们兄弟三人都从小酷爱文学,颇具文字功底,弟弟和我都曾经是单位里的“笔杆子”。哥哥虽然有很深的文学素养,但是却不喜欢用语言表达。他只是默默地履行着作为家中长子的职责,同时承受着一个中年男人惯常面对的打拼事业、照顾老人和教育孩子等多重压力,甚至有时还会被误解。个中滋味,我完全能够体会和理解。哥,你辛苦了!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欢聚的时光总是显得短暂,弟弟和弟妹假期将满,要去看望弟妹的父母了。母亲也十分想念自己的家,要和父亲一起回去了。我搭弟弟的顺路车去辽阳看望我的岳母等亲人和一些老同事。弟弟把我送到了沈大高速公路辽阳出口,二姐和二姐夫早已在路边等候。我和弟弟紧紧拥抱道别。我们三兄弟都是重感情的人。我2010年第一次回国时也是以这样的方式和弟弟告别,当时他的一句“我们几年后再见吧”,让我俩顿时泪流满面。弟妹后来告诉我,那次弟弟把车停在了高速公路的路肩,痛哭了许久都不能自已。后来我回国逐渐频繁,加之互相联系也更为方便,所以这次的离别显得并不太伤感。我们笑着相约两年后再见,然后挥手作别。
 

我1993年21岁大学毕业后,分配到辽阳石油化纤公司(辽化)参加工作,一直到2003赴美留学离开,在那里整整工作、生活了十年。可以说我把最美好的一段青春献给了辽化。那片土地记载了我从一个稚气未脱的青年到一个成熟稳重的男人的蜕变过程,踩下了我奋斗的脚印和成长的足迹,留存了我的歌声与欢笑,迷惘与彷徨,书写了我的成就与荣耀,也见证了我的爱情和婚姻。所以我对辽化有着极其深厚的情感,回到那里也是回家。
 
我在辽化的十年间,在事业、工作和生活等诸多方面都得到了一些领导、同事和朋友的恩惠、提携、关心和帮助,有些人对我可谓是亦师亦友,如父如兄,令我至今仍心怀感激,念念不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他们也就没有我的今天。虽然离开辽化已近十三年,但是我和他们至今仍有往来,每次回国都要见上一面。在辽化停留的一周,几乎每晚都在和同事、朋友的小聚中度过。我们把酒言欢,忆往昔,论今朝,聊得甚是高兴。我还专程拜访了一位对我如母亲般的老同事。我初到公司机关工作时只有22岁,各方面都显得幼稚。她在工作和生活上都对我非常关心,并象对自己的儿子一样,毫不留情地指出我的缺点和错误,使我能迅速成长起来。对此,我终身铭感。
 
我们一家三口出国定居之后,岳父和岳母搬到了我们在辽化的旧屋居住。他们是相濡以沫、患难与共近五十年夫妻,所以岳父的溘然长逝曾让岳母一度难以释怀。好在不久她笃信基督教,渐渐看开了生死离别,也重新找到了生活的信心和乐趣。岳父去年辞世时,我远在加拿大,无法亲自为他老人家送终,只能为他起草了告别仪式上悼词,也算尽了一点心意。在岳父去世一周年时,我终于可以到他的墓前祭拜,送上我迟到的告别。我买了一大束非洲菊,和二姐、二姐夫一起驱车来到岳父长眠的公墓。公墓就在岳父退休前一直工作和生活了几十年的县城,这也算是叶落归根吧。我和岳父相识十八年,虽然只在一起生活过一年多,但是耳濡目染的一切也足以让我感受到他的正直、善良与宽容。大年初六,当我在刺骨的风雪中跪在他冰冷的墓前恸哭,任由眼泪肆意流淌的时候,才真正明白生离死别是怎样的一种撕心裂肺的痛。
 
岳父岳母都是与世无争、心地善良的好人。我女儿出生后,他们曾一直帮忙照顾,直到女儿上幼儿园。一个女婿半个儿,我和岳父母的感情很深,对他们二老也非常孝敬,因为我一直牢记着我早已去世的外祖父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人都有双层父母。我知道其中的潜台词就是一定要将心比心,要对夫妻双方的父母一视同仁。岳母的旧电脑由于长时间缺乏维护,运行速度已经变得如蜗牛散步。电脑是她赖以和加拿大的两个女儿保持联系的必备工具,每周末的视频聊天已经成为她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于是我把电脑系统盘重新格式化,安装了精简版的视窗7操作系统和必要的软件,使电脑运行起来非常流畅。没事时我就在家里陪着岳母聊聊天,帮她买菜、做家务、打扫卫生等等。其间,又多次参加家人和亲戚的宴请。不知不觉中,我的辽化之行进入了尾声。


内弟开车把我送到了我父母的家。到家后,我便开始尽为人子的义务:为了方便父母和我们联系,我给家里安装了无线路由器,给他们买了平板电脑,教会他们用微信聊天;父亲喜欢音乐,我教会他怎样使用平板电脑来寻找和下载歌曲;我帮母亲按摩、剪指甲、洗衣服、买菜、做饭等等。总之,我尽最大的努力来多做些事情,以弥补常年不在父母身边尽孝的缺憾。我17岁那年独自一人前往西安去上大学,从那时开始,便一直漂泊在外,如今更是身在异国他乡,远隔重洋,回家探望父母总是不能随心所欲,所以非常羡慕那些住在父母身边的人。父母灯前,儿女膝下,是怎样的一种幸福啊?!
 
母亲前些年找出一个笔记本,开始在上面写一些回忆性的文章,以及记录一些她认为重要的事情。她说等她百年之后,要把这个本子留给我们兄弟三人作纪念,并由我保管。一则因为我离家最远,二则因为我在兄弟三人里心最细,东西保存得也最为长久。闲暇时我开始读母亲写的文章。母亲是1962年从沈阳二师中文系毕业的,当时因为家庭成份不好,毕业时主动请缨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于是母亲下乡来到了我出生的地方——一个叫后腰堡的小村庄,成为了一名小学教师,并在那里遇到了我的父亲。
 
父亲高中毕业后,凭高考成绩原本可以升入大学,但是当年一手遮天的村支书因与我们家族有宿怨,而出具了歪曲事实的政审材料,导致父亲未被大学录取,只得回乡务农。父亲擅长二胡、扬琴、笛子、手风琴等各种乐器,还写得一手好字。每到春节前,家里都会挤满了人,请他写对联和福字。他会一连写上好几天,往往自家的对联要到除夕下午才能写好。父亲虽然多才多艺,但是却没有干农活儿的天份。铲地时往往是别人已经铲完了一条垄,他却连半条都没铲完。后来上级派去的“四清工作队”爱惜父亲的才华,便极力推荐他到村小学担任了民办教师。这在客观上也成就了他和母亲的婚姻。文革开始后,母亲因其地主子女的身份,不可避免地遭受了冲击,成为被斗争的对象。父亲挺身而出,保护了母亲,也赢得了母亲的爱情。
 
母亲从嫁给父亲的第一天起,便开始承担起六口之家的生活重担——那时家里上有年近古稀的祖父祖母,下有因二伯父英年早逝而留下的一双未成年的儿女。家中极为贫寒,甚至连院墙都没有,就连烟囱都是用秸秆搭成,然后外面再抹上泥巴。一到雨天,烟囱外面的泥巴被雨水浸泡脱落,烟囱便四处漏风,生火做饭的炊烟无法排出,屋内就会浓烟滚滚。母亲先是用她微薄的工资买来材料,请工匠给家里砌了红砖结构的烟囱,然后又求生产队出车和人工到采石场拉来几车石头,砌了院墙。那时母亲已在村里教书六年,因教学水平和工作能力出众而深受村民的敬重,所以我家有事人们也都愿意帮忙。
 

我们兄弟三人的相继降生给这个贫苦的家庭带来了欢乐,也同时带来了更加沉重的负担。父母含辛茹苦,省吃俭用地拉扯我们三个孩子。堂姐和堂哥长大后,父母又帮他们两人操办婚事,建立了家庭。接着,又陆续把祖母和祖父养老送终。父亲和母亲后来都调到了镇里的中学工作,我们家的经济条件才稍微有些好转。母亲常说很对不起我们,因为那时家里太穷,让我们从小吃了很多苦。我却一直认为小时吃苦是我人生的一笔财富。有道是: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正是因为儿时的贫穷才使我更加努力,靠自己的奋斗去改变命运,也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母亲的前半生命运多舛。她在生下弟弟后因失血过多,差一点就命赴黄泉,这也造成了她日后一直气血亏损,身体虚弱。在我六岁时,母亲在下班时遭遇严重的交通事故,同行的同事不幸罹难。母亲虽然大难不死,劫后余生,但是也遭受严重创伤,在病床上躺了六个月才慢慢康复。母亲常说是天可怜见,不忍我们兄弟三人成为没娘的孩子才让她活了下来。
 
母亲的日记有多篇在病中写成,所以充满伤感低落的情绪。读到这些,我往往会泪流满面。父母因为怕我们担心,有时候生病了也不让我们知道。有一次母亲生病住院,自己一边打着点滴一边去送化验的血样和尿样(那时父亲也在生病),别人还以为她是没儿没女的孤老。母亲写到:“养儿只是牵挂,只是思念,只是寄托,只是心中一盏希望的灯。可是何时才能触摸得到呢?”读到此处,我再也不能自已,跑到阳台上,蹲靠在墙边,满怀愧疚,抱头失声痛哭了许久。对我来说,追求个人梦想与在父母堂前尽孝总是不能两全其美,人生真是充满无奈!
 

我们兄弟三人都好学上进,所以一直都是父母的骄傲。在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大学还没有扩招,考大学还非易事,我们三个就都考入了大学本科院校,我更是考入了著名学府西安交通大学。这在我们中学家属院儿里是绝无仅有的。大学毕业后我们相继成家,且均事业有成。父亲非常欣慰,有一年春节写对联时写了这样一个横批:三星在户。可见父母当年是何等自豪!可是他们的人生现已步入暮年,迫切需要的不再是这些虚幻的荣耀。他们需要的是在病痛时能有人为他们端水递药,需要的是周末时孩子能回家和他们吃顿家常便饭。可这些我都无法做到。我常常扪心自问,当年选择出国发展是不是真的错了?如果能重新来过,我又会做出怎样的抉择?
 
母亲的笔记本里贴着一张发黄的剪报,是我1995年在《辽化报》上发表的一篇题为《青香蕉》的译作。原文是美国人Donald Batchelder根据他在巴西旅行的一次经历而写的一篇散文。文章中,巴西一个小山村的人们坚信村子附近的一座山峰就是世界的中心。作者认为,这是因为我们习惯于把“中心”定义为一种特殊的区域:在那里,我们认识周围的人,也为周围的人所认识;在那里,一切事情对于我们来说都意味着许多;在那里我们既有自己的身份,又有存在的意义。每个地区对于当地人民来说都有着极其特殊的意义,所以可以说每个地区都代表着世界的“中心”。这样的“中心”不计其数,没有人能经历全部。但是一旦你有意识地开始了向下一个这种“中心”的突破,便开始了一种终生的展望和积累。
 
我之所以喜欢并翻译这篇文章,就是因为自己当时非常渴望这种“终生的展望和积累”。我当年毅然放弃令人羡慕的工作并决定出国留学,在某种程度上也正缘于此。我回顾了自己经历的这些“中心”:出生在后腰堡这座小村庄,并在那里度过了童年时光;小学五年级时家搬到小镇清水台,并在那里完成了初中阶段的学习;高中三年是在位于新城子的沈阳第83中住校;1989年起在西安度过了四年的大学时光;1993年毕业分配到辽阳辽化并在那里工作生活了十年;2003年赴美国密歇根东兰辛市,在密歇根州立大学留学三年;2006年移民加拿大,定居在蒙特利尔至今。在经历的每个“中心”,我都认识了很多人,经历了很多事。这些人和事汇集到一起,便构成了我的半生。如今已过不惑之年,我亦找到了自己生活的目标和存在的价值,已经不再有往下一个“中心”突破的念头。只求能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假期临结束的前两天,我在整理自己存放在家中的旧物时,翻到了1986初中毕业时的合影。望着照片上一张张充满青春朝气的面孔,我突然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冲动,想和这些失联近30年的同学联系上,看看他们的近况如何。于是我开始在百度上搜索一个女同学的名字,因为她的姓和名都比较独特,鲜有重复。我辗转地找到了她的电话,又通过她,找到了另外几个同学,他们又都有各自的同学小圈子。就这样环环相套,两天时间我已经找到了20多位同学!此间,得知一同学因罹患不治之症,已不幸英年早逝,不禁令人扼腕叹息,感慨生命的短暂与脆弱。我建起了班级微信群,通过网络又把大家聚集到一起。同学们纷纷在群里怀念当年青葱岁月的懵懂,慨叹少年时期友情的纯真,分享记忆中的趣事糗事,一时间好不热闹!我非常有幸能把老同学通过网络又重新聚集在一起。网络本是个虚无的空间,正因为有了人的情感,它才变得更加真实并具活力。而老同学之间纯真的情谊,也是这浇漓世风下一缕希望的光。
 
告别的时刻终于到了。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家时,母亲在门口拉着我的手,早已是泣不成声。我强忍住泪水,安慰她说我两年后还会回去看望她。当飞机从桃仙机场的跑道上呼啸而起,冲向云霄时,我透过舷窗俯看下面的城市,在心中默念:别了,我的故乡!别了,我的亲人!我们两年后再见!
  
2016年4月初稿,2017年7月二稿,于蒙特利尔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5)
评论
徐老客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61师' 的评论 : 握手!感谢校友的评论,也感谢分享你的经历。每个人的身后都有许多故事,有时这些故事何其相似乃尔。
徐老客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haiwaiyouzi' 的评论 : 感谢鼓励!
61师 回复 悄悄话 多谢分享。仙交大校友,握手。
读到“弟妹后来告诉我,那次弟弟把车停在了高速公路的路肩,痛哭了许久都不能自已。”忍不住泪奔了,相似的经历。
haiwaiyouzi 回复 悄悄话 写的生动感人 !
徐老客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匡吉' 的评论 : 感谢评论!我也在考虑是否每年回去一次。
徐老客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小小月' 的评论 : 感谢评论!握手!
徐老客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注册了不能发言' 的评论 : 感谢阅读及评论!出国时间长了,不妨试着把定居的城市当作新的家,尝试做主人的感觉。但是不管怎样,月是故乡明啊!很矛盾,是吧?
徐老客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少食多动' 的评论 : 感谢老乡的评论!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远离家园的日子里,总是关注着故乡的一切动静疾徐,生死歌哭。就像一条蔓藤,无论爬了多远,它的根还深深扎在土壤里。
匡吉 回复 悄悄话 为什么要两年后呢
小小月 回复 悄悄话 什么都不说了。握手!
注册了不能发言 回复 悄悄话 同在异乡为异客
少食多动 回复 悄悄话 沈阳老乡!浓浓的乡情,缠绵的心语,细腻的笔触。让我这个异乡客感触良多????
徐老客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秋水_伊人' 的评论 : 感谢评论!其实我总是觉得自己很不孝,因为在父母最需要我的时候,我却无法在他们身边尽孝。
秋水_伊人 回复 悄悄话 楼主很有孝心,文中浓浓的亲情让人感动。
rongrongrong 回复 悄悄话 SAFA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