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持戒以远离后世恶缘

(2017-04-10 12:37:24) 下一个

  《优婆塞戒经》经文:“善男子!在家人之人设于一世,受持如是优婆塞戒,虽复后生无三宝处,终不造作诸恶因缘;所以者何?二因缘故:一者智慧、二不放逸。善男子!于后恶处不作恶事,有四因缘:一者了知烦恼过故、二者不随诸烦恼故、三者能忍诸恶苦故、四者不生恐怖心故;菩萨具足如是四法,不为诸苦一切烦恼之所倾动。”

   这一段我们要跟大家说的是:在家之人假如说受持优婆塞戒的话,那么到底会有什么样的功德跟果报呢?我们说 佛在这一段经文里面告诉我们:如果受持优婆塞戒之后,哪怕你后生,生在没有三宝的地方,你也不会因为没有三宝在就去造作诸恶因缘。为什么呢?这有两个因缘在:一个是因为智慧,一个是不放逸。智慧怎么说呢?智慧当然就是我们对于这些造作恶因缘会导致的后果这些东西呢,有一个了解,有一番的了解叫智慧。不放逸这个意思呢,当然就是精进的去习这个戒法。问题是说,我们说一般讲的就是优婆塞戒都是一世受的,也就是说你受完这一世之后,下一世再来的时候,你得要重新再受优婆塞戒。所以一般大家都会认为说,优婆塞戒的功德就是一世而已,那过了这一世,下一世你要有这个优婆塞戒的功德的话,得要重新受戒。但是我们如果从理上来讲的话,其实这样子的想法的话,是有一些商榷的余地的,等一下我们马上就来分晓.

     我们先看看,为什么生在无三宝处不会造作诸因缘呢?其实它的原因是讲在下一段,佛在下一段讲说:“于后恶处不作恶事,有四个因缘。”一个是“了知烦恼的祸患”,也就是说世间一般的人之所以会顺著你的这个惯性。我们说的惯性不只是习惯而已,说是惯性乃至于包含说我们的贪瞋的这些习气。一般人之所以会顺著这些习气,会造作了许多的恶事,最主要的原因,恐怕还是不知道造作了这个恶事之后,后世会得到多么大的遮障跟多么大的痛苦。针对这一点,我们就顺便要跟大家讲,我们说不管是优婆塞戒或者将来大家有心要持菩萨戒的时候,那大家都会发现戒的这件事情的话,持戒有它的功德在,那么违犯了戒律呢?既然持戒有它的功德在的话,违犯戒律也必然会有它相应的罪要受的,这才是法界符合法界的道理嘛!可是往往有一些人,往往都会觉得说,我本来没有受戒的话,我不需要知道这么多的这些事情,所以我应该可以活得很自在;现在我受了戒之后,反而东一个戒罪、西一个戒罪的,那我是不是受戒的时候,反而处处是障碍?那我还不如不受戒,不是吗?所以如果您的周遭有这样的亲友存有这样的想法的话,您现在就可以把我在这里跟大家分享的这个心得来转告给他。

    我们说,没有错!当我们受戒的时候,由于有戒律的限制,所以我们必须要更加的小心谨慎,不要去违犯这个戒律,特别是不要故意去违犯这个戒律。那一旦违犯了,当然会有相应的戒罪我们必须要承受的。可是虽然说我们因为受戒的关系,而多了戒罪必须要承受,可是我要提醒大家的是这个戒罪,一种的方式,就是透过忏悔的方式可以灭除;另外一个,假如犯的这个戒罪过于重大了,实在重大到不是现在你忏悔能够解除的话,当然你就得要想办法日日要在 佛前至心忏悔,甚至在二六时中发露忏悔,一直忏悔到见好相为止,才有办法灭了这个戒罪;否则的话,您还是要担负戒罪的因果。那可是我们说,即便你是犯了戒罪,然后这个罪,你到未来世还要去受的这个状况,我们说这个要受的这些因果的这个罪业,比起我们没有受戒,我们只是顺著三界众生的贪瞋痴的这些习性,去犯下了许多罪行,以至于后世要受到许多的果报这个状况,我们把这个两种状况,所要受到的罪来比较比较一番,我们马上可以发现:戒罪是多出来的罪没有错,可是因为有这个多出来,我们受了这个戒之后不小心违犯了,有了这个戒罪,我们受了这个罪之后,却因此而免掉了后世我们反复的轮回,在轮回的过程中,因为不持戒所会犯下来的许许多多的罪行。换句话说,我们即使违犯了戒条因此而受到戒罪,这个戒罪比起我们依著贪瞋痴的习性,所犯下的各式各样在后世难以思量的这些果报罪行,来比较起来的话,那戒罪所要受到的痛苦,是远远远远小于我们三世轮回会受到的果报的痛苦的。所以只要您把这个里面细细想清楚了,您就会发现其实受戒不是一个限制,受戒其实是 佛帮我们施设的善巧方便。佛知道我们的心性就是如此,所以 佛施设的这些戒条,告诉你:这些戒条你不要轻易违背!你如果轻易违背的话,那就要有所惩罚,有所相应的惩罚了。但这其实是佛的善巧方便,因为 祂告诉了我们之后,我们就会心生警惕啊!然后因为我们心生警惕了,所以免除了以后在三界轮回所要受的许许多多重大的果报。

     所以您看看:佛制定这个戒律,是不是处心积虑在帮我们百般设想呢?设下这些方便,让我们不要再犯下更多的罪行。所以戒律有一个另外的名称,叫作波罗提木叉,意思就是别别解脱的意思。把它放在个别的戒律上来讲,每一条的戒律,如果我们能够持哪一条戒律的话,那么我们就能够针对这一条戒律,得到了相应方面的解脱。我们意思就是说,我们如果持了这条戒律的话,我们就不会犯下跟这个戒律相关的、跟众生难解的这些遮障以及痛苦的因缘,所以戒律它的名称叫作别别解脱,它的意思正是在此。

  所以我们再回头来看,这个经文就是说,哪怕生于恶处而不作恶事,有四个因缘:一个是了知烦恼的过患,一个是不随诸烦恼,第三个是能忍诸苦故,第四个是不生恐怖心。正因为有这四个法,哪怕是受生到没有三宝的地方,甚至是其它更差的环境里面,也不会轻易的作恶事,也不会轻易开启恶的因缘。这个当然跟我们前面讲的,一般人认为优婆塞戒是一世受的,所以如果要得到优婆塞戒的功德的话,得要重复受戒。可是如果你受生的地方没有三宝的时候,你又怎么去知道要受这个优婆塞戒呢?所以按照这个理路的话,好像优婆塞戒再怎么有用、再怎么有功德,也不过只有这一世而已。但是这一个理路是一般大众的想法,那也的确是我们在受戒的时候,用这样的方式去受、去讲授不为过。但是如果我们深入去看这里面的道理的话,我们回过头来跟大家说,所有我们说世出世间法,全部都含摄在如来藏里面。如来藏有一个特性,就是祂会帮助我们收集我们在这一世所作过的这些业行的种子。所以各位想想看说,如果我们在这一世持优婆塞戒,如果我们很认真很认真的持,如果很认真的持这优婆塞戒的话,很显然的,我们必须要了解为什么要持这个优婆塞戒?为什么优婆塞戒对于解脱烦恼有这么大的功效?那就是我们会非常的确定、积极的去了知烦恼的过患,并且会知道要如何藉由优婆塞戒的帮助,来去远离诸烦恼。并且透过《优婆塞戒经》的受持,我们从里面也可以知道说,一个发心的菩萨在行菩萨道,应该要怎么去作。换句话说,我们如果期望我们将来有一天,要成为菩萨摩诃萨的话,那么这条路应该要怎么走?正因为我们了解了这些道理之后,所以我们就知道说,我们如果按照这样的作为的话,将来必定能成为菩萨摩诃萨。正因为这样子,所以我们才能够忍诸般的恶苦,我们对于未来的菩萨道,也不会生起恐怖的心。

     这个四项的因缘,都是因为我们在这一世努力了解、努力受持优婆塞戒之后,所必然有的熏习,而这些熏习全部都是熏习到我们的如来藏里面去了。那依照如来藏的道理来说,佛所开示的道理来说,当我们在未来世受生以后,哪怕这个受生的地方没有三宝,甚至是一个恶处,但是由于我们在这一世是这么认真的持守优婆塞戒,熏习的种子非常的深层的话,那么即使未来没有能够重受优婆塞戒,但是当我们在待人接物处事的过程当中,过去世精勤修习、认真受持优婆塞戒的这些种子,会一一的在日常生活中现行。当它现行的时候,您就很自然的,许多时候您就很自然的会回避掉恶的因缘。比方说当您持戒有持到内心里面去了,那这个时候这种熏习的结果,直接的结果就是您在面对许多恶因缘的时候,哪怕是由于世间教导的不当,让你要作某些恶事的时候,这个时候您就会很自然感受到心里面有一股制止的力量,您也说不上来为什么,但是就是会有一股制止的力量,告诉你说:别这样作。这个就是我们说,戒的熏习所产生的力量,这个熏习如果您掌握了如来藏的特性的话,这个熏习是再自然也不过的。所以我们说从受戒,鼓励大家受戒的立场来说,我们可以说优婆塞戒是一世受的,你受完这一世,下一世还必须要重受,就如同声闻戒的受,也是一世受一样。菩萨戒当然就只有受了之后一受永受。为什么我们讲菩萨戒是一受就永受呢?那就是因为菩萨戒是紧紧扣著如来藏来说的,既然紧紧扣著如来藏来说的话,那么我们说过去、现在跟未来,所有的相应的种子的熏习,全部都储存在如来藏里面去,所以从如来藏的眼光来看,哪有什么过去、现在跟未来呢?所以菩萨戒当然就是一受永受了。至于说优婆塞戒跟其它的 佛所开示的这个道理来讲的话,我们刚才说从受戒的立场来看,的确它这样说一世受的话,是说的过去,并不为过。可是我们如果从如来藏,如来藏的道理来讲,只要我们认真熏习,并且深深的把优婆塞戒熏习在我们的心里面去,那么后世它一样会有功德受用的。也就是从如来藏的立场,没有哪一件事情是没有它的后续效应的,所以我们才会讲说功不唐捐,哪怕是一世受的优婆塞戒,仍然是功不唐捐。这个也就是 佛在这一段里面跟我们所说的道理。

叶正纬 “持戒以远离后世恶缘”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博主已隐藏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