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当中,我们说到在佛法中,有关往生者的中阴身现形的三个法则,就是“随业”、“随重”和“随愿”。今天我们要继续来探讨中阴身现起的过程,接续前面的“随业”、“随重”和“随愿”的三个中阴身现形法则。
我们今天在节目的一开始,先举一个譬喻,来简单地说明法界的这三个规则。大家都知道在台湾地区,要进入大学就读有一个制度,叫作大专联考分发制度。大专联考的分发规则有两个条件,一个就是“考试的成绩”,而另外一个就是“选填志愿”。当某一位考生,他要申请学校科系的时候,如果他的考试成绩非常高,他可以选择的学校就非常多,从排名最好的台湾大学、清华大学、交通大学、成功大学等国立大学,乃至其次的许许多多的私立大学,都可以随其志愿选择,所有的学校都非常欢迎他;但是另外一方面,如果这一位考生的成绩很差,他就只能填他考试的成绩所允许的学校科系,更上层分数更高的学校,他就没有办法进入。在这个譬喻当中,“考试成绩”就等同于往生者过去所累积的福德资粮;而“选填志愿”就等同于往生者的愿力,也就是“随愿”,也就是心里想要投胎受生到哪一道去的那个期望。以上这就是在三界之中,有情众生六道轮回的法则,其重点就是这一位往生者,他所累积的福德资粮会决定一切。
接著,我们再来探讨将流落到畜生道的有情众生,他的中阴身生起是如何的状态。如果这一个往生者生前所造的,是比较不严重的恶业,虽不至于须下地狱,但是却必须在畜生道承受恶业果报;由于恶业果报的业力的关系,这个往生者的中阴身,将会只有畜生道有情的智慧能力,无法像前一世一样有身为人的聪明才智,因此他的中阴身现起的时候,其行为就像畜生道的有情众生一样。这个时候它的周围会有业风出现,四周一片漆黑,夹杂著恐怖的境界,此时这个畜生道中阴身会极端恐惧,要设法找到一个安全的处所庇护。当它念头生起的时候,就会看到在一大片的黑暗之中,远处有一点点亮光,由于心里恐惧之驱策,它就会赶快往那边跑过去;等到跑近了,看清楚之后,发现那是一个非常安全而舒服的山洞,心里就非常放心,越跑越快,到达后就毫不犹豫地钻进那个山洞之中,并安心地留在那个山洞中,再也不想出来了;然而事实上,那个山洞就是这一个中阴身有情,将来要出生的畜生道母胎,它就这样随著业力的驱策,自然而然地入住畜生道的母胎。
以上所说的,就是畜生道众生中阴身的境界,以及入胎的过程。然而即使是畜生道,随著这往生者的福德资粮和习气种子,也是有各种不同的畜生道投胎受生环境。好的畜生道有情一生下来,主人就想方设法地呵护著它,吃喝不缺,大小便及身体的整洁都有主人清理,其生活的享乐并不比人道的有情差,只是智慧程度不如人道的有情而已;而另一方面,最低等的畜生道有情,可能一生下来,在短短的时间内就夭折了,甚至沦为其他畜生道有情的食物。这些种种的差异,实在无法一一举例,而其关键就是该有情所具有的福德资粮,以及其累劫积聚的习气性障种子。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在这里就不多作详细的说明。
接著,我们再来探讨造善业,将要往生到天界享受福报的有情,他的中阴身境界又是如何呢?如果这个往生者,由于生前造善业或是又加修禅定的关系,将来会生到天界去享乐;这个时候,他的中阴身由于业因的关系,就会看到天界中,他自己天宫的胜妙境界,因而对于这些境界产生喜欢并逐渐靠近,就这样越靠越近,最后入住到天界的境界中。以上所说的就是天道有情众生之中阴的境界,以及其入住天界的过程。
那如果这个往生者要投胎到人间,他的境界又是如何呢?如果这个往生者,生前持守五戒又不造恶业,所累积的福德资粮足以在下一世又投胎受生为人;这个时候,他将会看到和自己有缘的父母正在和合,由于贪爱习气的牵引,他将会趋近于正在和合中的父母,由于此贪爱习气而入住母胎,导致下一世受生人道的轮回。以上是一般世俗人的入胎过程,属于投胎到人道的“不正知入胎”。另外,对于佛门乘愿再来的菩萨们而言,当看到和自己有缘的父母正在和合的时候,他们不会起贪爱心,而是起乘愿再来要救度众生的悲心,以此悲心的作意,而逐渐趋近入住母胎。以上是佛门大乘菩萨入胎的过程,属于投胎到人道的菩萨乘愿再来的“正知入胎”。
以上,在有情众生生死轮转的六道轮回之中,关于中阴身现起以及当中的境界,我们已经说明了天道、地狱道、畜生道以及人道四种状态。接著,我们来说明饿鬼道有情众生的状态。有一类有情生性悭贪、一毛不拔,行事风格苛刻小气,从来都没有想到要布施财物给其他的有情众生,这样的有情在往生之后,由于业力的关系,就会流落到饿鬼道;在此饿鬼道承受长劫之中一直缺乏食物,永远必须挨饿寻觅的痛苦。饿鬼道的有情众生,他们的饮食食物是香气,他们的身体,脖子长得细细长长的,不容易让饮食进入其腹部;由于长期挨饿的关系,腹部胀得鼓鼓的。当有食物出现的时候,一群饿鬼道众生一起围过来抢夺,福德资粮大的饿鬼道众生,因为其势力较大,就优先可以享用这些食物。而这个饿鬼道有情就这样一直找,好不容易总算抢到一个自己可以享用的食物,但是嘴巴一张开,腹部当中的一股饿火就冲出来,又把食物烧光光了,只好继续寻找新的饮食;就这样一直循环下去,永远处在挨饿的状态,长劫不得出离苦海,一直要等到恶业的果报受尽,才能够转世到其他道去。
然而饿鬼道的有情众生,并不全然是没有福德的众生,就像我们前面所讲的,有一些是因为愿力的关系,他想要在那一道帮助其他众生,所以投胎到饿鬼道。这些有福德的乘愿有情,来到饿鬼道之后,有些成为山神、河神、树神等;有些成为福德正神,也就是土地公;另外也有一些则成为县城隍、府城隍、京城隍等,随其福德资粮之大小和愿力,而有不同的角色。饿鬼道有情众生除了这两种情形以外,还有另外一种有情众生,那就是住于自己家里的“祖先”;这些祖先们,有一些并不是因为欠缺福德资粮而流落到饿鬼道,而是因为他们在中阴身现起的时候,七七四十九天的期间,由于牵挂自己的子孙眷属,无法放下舍离他们而去投胎,在经过中阴身七七四十九天都不去投胎之后,就会流落到饿鬼道;在饿鬼道中,他就可以一直看著自己的子孙,并依赖自己子孙的祭拜而存活。因此我们学佛人,对于自己家里的祖先,也要饮水思源,每年至少三节定期地祭拜他们,让他们能够获得温饱。以上所说的,是有关往生到饿鬼道有情众生,其中阴身及饿鬼道境界的状况。
以上在有情众生往生的六道轮回之中,我们已经说明了天道、人道、畜生道、饿鬼道以及地狱道;剩下的最后一道,就是阿修罗道,也就是喜欢争战杀戮,瞋心习气非常深重的有情。这一类的有情,在前面的五道中都会有,是遍布在前五道的。例如,在人道之中,那些杀人不眨眼,残害众生绝不手软的大恶人,就是人道的阿修罗;而畜生道那些凶残的虎狼、毒蛇等,就是畜生道的阿修罗。所以阿修罗是遍其他五道的,因此我们就不再多作说明。
除了以上有情众生的六道轮回以外,阿弥陀佛又非常慈悲地,另外开辟了一个方便之门,让那些不想沦落在无止无尽生死轮转痛苦的有情众生,可以早日脱离苦海,常住西方极乐净土之中。西方极乐世界,根据 释迦牟尼佛在《佛说阿弥陀经》中的叙述是这样的:【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佛说阿弥陀经》)也就是在极乐世界中,没有众多的痛苦和烦恼,却有许许多多的快乐享受。在极乐世界中的环境又是如何呢?那是:
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金、银、琉璃、颇梨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颇梨、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池中莲花,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佛说阿弥陀经》)
另外,在极乐世界中的生活状况是这个样子的:
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佛说阿弥陀经》)
这里的有情众生,承蒙 阿弥陀佛的佛力加持,平常就到他方十万亿的佛土去供养诸佛,等到要吃饭的时候,就回到极乐世界来,饮食完毕就作经行之功课,就是这样子的生活。
那在那里的有情众生,又是什么样子的人才可以去呢?佛是这样子说的:“彼佛国土,无三恶道。”(《佛说阿弥陀经》)也就是没有畜生、饿鬼和地狱道的有情众生,在那里的人都是好人。在那里的有情,他们的寿命有多长呢?佛说:【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只劫,故名阿弥陀。】(《佛说阿弥陀经》)住在极乐世界中的人,寿命是无量无边的。所以,阿弥陀佛一般我们又称为长寿佛;而由于 阿弥陀佛愿力的加持,往生在那里的有情,也和 阿弥陀佛一样寿命是无量无边的。
以上这么好的一个地方,有情往生之后要如何去呢?阿弥陀佛因为可怜、护念众生,因此发下大愿:只要有人在往生的时候,一心忆念著祂,阿弥陀佛就会在这人中阴身现起的时候,来接引他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佛是这样子说的: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佛说阿弥陀经》)
也就是说,这个往生者只要平时执持、诵念 阿弥陀佛的名号,在好几天的时间内都能够一心不乱;这样子在临命终时,心不颠倒,一心忆念著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和 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也就是西方三圣,就会来接引这个往生者到西方极乐世界去。
这也是一般人所知道的持名念佛的人,当遇到有认识的人,将要往生的时候,在往生者刚刚停止呼吸的时候,必须要帮往生者作助念,时间大约是八到十二个小时;也就是这个往生者正在舍寿的这个过程,让这个往生者在舍寿的时候,一直可以随著周围助念的人而忆念 阿弥陀佛,达到在这个过程中一心不乱的目的。一旦往生者能够持续念佛,一心不乱的时候,这一个往生者的中阴身,就能够随著西方三圣的接引,乘坐莲花台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这就是中阴身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状况。以上我们把佛法内的中阴身现起、现起后的状况,以及后续投胎受生、六道轮回的内容,就介绍到这里。
Shixiang摘编自inter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