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ppyyl

Good persons will be treated well
个人资料
正文

纪念恩师、全球矿井通风权威王毅坚博士(Dr. Y.J. Wang)(上)

(2019-11-03 11:28:58) 下一个

上上周五下班前,系秘书转来我系前知名教授,为全球矿井通风理论和实践作出了突出贡献的王毅坚教授夫妇在一周内双双去世的不幸消息,深感痛惜。老教授逝世于2019年10月21日,享年86岁。王教授虽不是我的博士导师,但他一直关心着我,教我各种课堂内外的知识。他退休后还从较远的家里常常开车来找我出去吃饭,讨论一些学术上的新想法,可惜他的想法不在我当时研究兴趣里,也没有时间帮他完成理想。想着老教授那与世无争,淡泊名利的态度,本想他会活的很久很久。几年没联系,前年见他健谈的太太,说老教授有些痴呆症。想着她有可能夸大其词,没太在意。突然得到这噩耗还是让人觉得难以接受。

一位真正的学者

八十年代初,刚到美国就知道了王教授的名字。在我来美念硕士前,我西部学校的导师就与王教授开发出世界第一套可考虑热力影响的通风软件。我导师负责理论推导,王教授负责软件实施。我和我的师兄是吃桃子的第一人,要验证软件的可靠性。第一步就是去美国最深最热的一个银矿做通风测量,得出通风参数,反算对比,再用于通风系统改进的模拟。那时的软件、输入数据都得靠卡片输入,每次要运行一次软件得先在冲孔机上打卡,再抱着一大盒卡片去学校计算机中心,运行一天,第二天才能看结果。如此往返一个多月才得出比较理想的结果。在此期间还斗胆地把原程序改动多处,得到导师首肯。

硕士毕业后,来东部改攻另一领域的博士学位。临走前,老导师托我给王教授带了一封信,说了什么不得而知。不过来此后两月后我的第一篇论文发表了,要去四个多小时车程以外的一个大学举办的学术会议发言。刚好王教授要去,顺便就把我捎上。一路我们讨论了很多学习,学术上的问题。当然不太通晓人情世故的我,也说了几句让他不太高兴的话。

其后上了王教授几门研究生课,才知道他就是我仰慕的那种真正作学问的人。

王教授原来本不是学矿井通风的。本可以成为另一领域的权威的他上学时选修一门通风课,课堂中教授讲到一种十九世纪就有的理论,但到了那计算机初期的70年代还没有办法进行解算。当时知识涉猎面广、基础扎实、但还算牛犊的他回去折腾了一段时间,在学期末提出了一套基于图论并有创新的通风网络数学模型及解算方法、并用Fortran语言写出程序。该原程序被原原本本地列在全球权威的《矿机通风》一书的第二版里,他自己也成为该书的主要作者之一。此程序后来被全球所有通风网络解算软件引用作为其算法核心。教授后来很后悔当时把这程序列在了书里,但也很满足本领域对他学术水平的认同。

教授后来也作了不少被人推崇但鲜有人懂的网路方面的基础研究。由于他的研究很难见到短平快的实用意义,他一直以来很少有拿大钱的科研项目。但老头一直不甘于寂寞、沉溺于他那独特的研究。连最后一次与他见面时,他和我提及的研究想法与陈景瑞当年那1+1=2也是那么类似。

王教授另一学术大家特质就是他的写作严整性和用语的效率。细读他的文章就觉得每片文章没有一句废话,但也没有漏掉一个必要单的词,更别想在文中找出标点符号的错误。

后来鬼使神差地我又接了王教授的班,在他原来的教学、研究领域开拓了我的第二领域。虽然没有走王教授原来的道路,也算在该领域有些些微的建树,我的几个博士生也成了知名大学的教授,研究院的主力。

和陈景瑞有点类似,王教授对政治与不关心的相关领域很少关注。一次陪他接待一个国内来的专业代表团,当谈及他自己的研究领域时,平时寡言少语的他面露激情,泡沫乱飞地讲得让参观者频频点头。后面被问及一个很大众化的问题时,他的回答居然和实际差了两个数量级。

教授退休时,系里为他举办了一个告别聚餐。当问及他退休后的打算时,自小生长在台北大城市但又钟情于田园生活的他告诉大家他已经在较远的农村买了一个有200英亩的农场。他自己把房子周围的两英亩留作自己种菜,种水果,养花,剩下的都归卖主利用。他给大家描绘了一副他种水果树的理想蓝图。他专门去图书馆像作通风学问一样作了不少各种水果树习性,栽培方法,等知识的调研。最后决定栽他最中意的一种核桃树和一种板栗树。但这大学者却没注意这些树要多少年后才能结果这一众人关心的信息,引起大家哈哈大笑。后来,一次这文弱书生去自己的地界打猎,没想到居然打中一只两三百磅重的大鹿。在享受第一次打猎的快乐后,突然意识到怎么才能把这庞然大物装上停在远远的车里。他说他多少次费尽全力把鹿装进单轮手推车里,没推几步,要么车翻了,要么他自己摔了。那副可以想象出的画面让大家捧腹大笑。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Happyyl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守株的兔2017' 的评论 : 对不起, 无法修改推荐到首页的帖子!
Happyyl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守株的兔2017' 的评论 : 谢谢。我会改的。其实当年只知道陈牛,但咋样牛不太明白
守株的兔2017 回复 悄悄话 你把王教授写得很形象。文中有两个错误,希望更正一下。

一是陈景润的名字被写成了“陈景瑞”;二是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描述. 哥德巴赫猜想是说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可写成两个质数(素数)之和(如4=1+3,30=13+17),简称“1+1”,不是简单的1+1=2,因为这里“1”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数字,代表一个素数. 陈景润1966年证明了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可写成一个素数和两个素数乘积之和(如4=1+1x3, 30=13+1x17), 简称“1+2”, 同理这里“1”和“2”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数字,分别代表一个素数和二个素数,所以不能简单地说陈景润证明了“1+2=3”。陈景润的结果目前仍然是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最好结果。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