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东南的博客

记性不好,写得很慢,所忆所思,存下一点点
个人资料
西北东南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范岱年:《1950年代归国留美科学家访谈录 》序言

(2017-08-10 12:28:15) 下一个

序言

我与王德禄和杜开昔早在1980年代就认识了。那时,王德禄在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和《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任编辑。杜开昔是来自美国的一位女科学史家,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当英语客座教师。他们两人都对留美回国科学家的历史感兴趣,共同的爱好使他们开启了“20世纪50年代留美归国科学家”的研究课题。遗憾的是这个课题在完成基础工作后,因为桂开昔离开中国、王德禄下海而夭折了。这个课题能在20多年后的今天重新启动,与王作跃教授有很大关系。王作跃是许良英教授和我在中科院研究生院的学生,现在美国加州州立理工大学普莫娜分校历史系任教授。他在美国申请了一个有关留美华裔科学家的课题。我向他提到了王德禄和杜开昔当年的工作。王作跃为此特地找了王德禄。这就促使他又重新拾起这个课题。最近几年,王作跃经常到中国,我和王德禄、王作跃也经常就这个主题交流意见。当这本书经初步整理完成第一稿时,我通读了一遍。因为整理者不熟悉当时的人物,仅凭读音写出来的人名往往误差很大,我就做了很多订正。有的我也不熟悉,就再向别的朋友打听,为此还打了不少电话,也翻阅了不少资料。王作跃回国做调研时,我和他一起采访了留美回国科学家刘静宜、顾以健,在美国华盛顿Dc,我和王作跃、王德禄一起采访了现在美国定居的当年留美回国科学家俞惟乐(她是在“文革”中自尽的科学家陈绍澧的夫人),我也向王作跃介绍了我认识的许多留在美国的华裔科学冢。


王德禄和王作跃关于留美华裔科学家的研究课题也是我关注的一个领域。2011年7月25_29日在安徽合肥的中国科技大学召开了“第十三届国际东亚科学史会议”,会上专门举行了“留学西方的中国科学家:冷战中的跨国科学与政治”分会。王德禄和王作跃向会议提交了有关留美华裔科学家的报告,分会由我主持并做评论。为了准备这个评论,我回顾了我一生所见过的许多留美科学家。他们大致可分为5代:第一代是祖父辈,如医学家陈光甫;第二代是老师和父辈,如竺可桢、束星北、卢鹤绂;第三代是同学和兄弟辈,如杨忠道、周元□、范乐年;第四代是学生、子侄辈,如周郁、庄小威、姚佩兰;第五代是学生、子侄的孩子辈。本课题采访的1950年代回国留美科学家应该属于第二代和第三代。


我读了这本访谈录,深感这是一部很有价值的著作。首先,这部访谈录,开始于1980年代,这种口述史在当时的中国大陆具有开创性。虽然收录的访谈对象只有31位,但涉及的留美科学家不下数百人。访谈录叙述了受访者出国前后的情况,在美国争取回国的经过,回国后的工作情况和在历次政治运动中的遭遇,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的悲惨遭遇,具有极大的史料价值,尤其是受访者大多已经逝世,少数在世者现在都已年迈体衰,也很难再接受访谈了,使得这些资料尤为珍贵。整理者也做了很好的工作,提供了许多重要的背景资料,为数百位留美科学家做了注释和简介,积累了整理口述史的宝贵经验。


读了访谈录,我深深地为这些科学家崇高的爱国热情所感动,也为他们在“文化大革命”中的悲惨遭遇而痛心。我们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应该牢记这些惨痛的教训,加速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民主和法治,尊重每个人的尊严,不让“文化大革命”那样的悲剧和暴行重演。这样做,也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有利于改善和世界各国的关系。


王德禄的这本访谈录,访谈的对象限定为1950年代归国的留美科学家。其实,在1950年代以前归国的留美科学家中。有许多是中国现代科学、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医学、现代教育、现代国防的创建者和奠基人,仍值得我们继续进行深入的研究。当然,这些科学家在世者已屈指可数,访谈本人已没有可能了,但我们还可以访谈他们的子女、学生,抢救史料。王德禄原来访谈过的孟昭英、傅承义、褚圣麟、袁翰青、卢鹤绂(他是我的老师)都是1950年代前回国的留美科学家。彭桓武是留英的科学家,我看过这些访谈录,觉得极其珍贵,本书没有收录,我深感遗憾,希望能够在别处尽快发表。至于1950年代以后没有回国的留美华裔科学家,人数比归国的要多得多。1950年代到1970年代末,从台湾、香港有大批华人留学美国,他们中也有很多人留在美国。祖国改革开放后,又有大批学生和学者留学美国,在1989年后,有很多人也定居在美国。美国之所以能够长期保持科学技术最先进、工农业最发达、军事力量最强大的超级大国地位,大批美籍华裔科学家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另一方面,留美华裔科学家,大都有强烈的热爱祖国的感情,在中美恢复交往和中国改革开放后,他们通过回国讲学,合作研究,建立研究所,介绍中国学生及学者到美国留学、研究、访问等,做了大量工作,对中国科学事业在“文化大革命”大破坏以后的恢复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可贵的帮助。所以,美国的华裔科学家也值得我们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在这方面,王作跃已经开始紧张地工作了。王德禄通过近年来关于硅谷与中关村的研究,发现留美华裔科学家是联结这两个高科技开发区的主要人脉,所以这也是对留美华裔科学家的研究的继续。我虽对留美华裔科学家这一课题很感兴趣,但已经年过八旬,垂垂老矣,只能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配合了。


从本书可以看出,当年不怕艰险,想尽办法争取回国的留美科学家,有的在“文化大革命”后又到美国定居了,有的把他们的子女甚至孙儿都送到美国留学,让他们在美国定居、工作。现在,留在美国的华裔科学家已经多于回国服务的留美科学家了。我家的情况也是如此,我家共有兄弟姐妹11人,有6人入了美国籍,2人拿了美国绿卡。我们的下一代,即我的子侄辈,共有23人,其中有16人是美国籍,1人拿美国绿卡,加上他们的配偶,人数就更多了,他们大多是学理、工、农、医的科学家。孙辈是美国籍的就更多。我估计,像我们这样的家庭还不在少数。因此,提倡研究华裔留美科学家,我有一个潜在的愿望:就是希望这些留美华裔科学家和他们的子子孙孙,都不要忘了共同的来自中国的“根”,要努力促进中美两国的友好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为万世开太平”。要竭力防止中美两国在一些霸权主义者、黩武主义者和民族沙文主义者的误导下,因为一些利益的冲突或认识的分歧发生战争,出现“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可悲场景。“战争无赢家”,战争只能给中美两国和整个世界带来毁灭性的灾难。中美两国的炎黄子孙,我爱你们(我爱大洋彼岸的亲人,也爱祖国勤劳善良的同胞),但是,你们可要警惕啊!

 

序言作者简介:范岱年,科学哲学和科学史家。浙江上虞人。194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