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八月去过欧洲旅行?如果有,那你一定也体会过那种“我是不是来错季节”的感觉。整座城市被游客接管了,本地人都不见几个。不少商店关门、餐厅缩时营业,很多店面口直接写着“九月见!”
记得有一年八月,我去意大利旅行,满心期待逛街吃喝,结果一到罗马,才发现许多商店铁门紧闭,原来人家整个八月都在放假啊!欧洲人对假期的热爱可以说是“认真而执着”,而且不只是偷得浮生几日闲的那种,是整个月地放,不带愧疚的。
休假不仅是放松,更是一种生活哲学,一种“活着不是为了上班”的坚定信仰。但问题也来了:在今天这个节奏越来越快、竞争越来越卷的世界里,欧洲还能一直这么躺平吗?
毕竟,现在国际舞台上风头最劲的不是“谁最会休假”,而是谁效率高、产能强、技术牛。
对比一下大西洋两岸,你就会发现节奏完全不一样:
?在美国,两周年假算“中产标配”,能安心休完就谢天谢地。硅谷、华尔街这些地方更是压力山大——“休假”几乎等于“离线”,而离线就可能被AI取代。
而在巴黎、斯德哥尔摩或罗马,人家才不管这些。两周假期?那只是夏日小点心。真正的假期,是从六月末一直爽到九月初的“长篇巨制”。
听起来是不是超羡慕?谁不想在法国乡间发呆,在意大利海岸晒太阳,在西班牙喝杯冷饮看夕阳?但也确实有点尴尬:当别人在谈AI、布局太空、制裁谈判、供应链重组时,欧洲……在放暑假。
几十年前,欧洲可是国际舞台的主角,法国、德国、英国三大哥站出来说句话,全球都得听听看。但现在的欧洲,似乎更像是在会议角落刷手机的观众。
比如最近一连串的外交场面:
在6月举行的一次北约峰会上,一群欧洲领导人对唐纳德·特朗普卑躬屈膝;
北约这位荷兰籍秘书长称他为“老爸”(Daddy),引发尴尬一片;
7月,原本定于布鲁塞尔举行的、纪念欧盟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50周年的峰会,被转移到了北京——因为习近平主席明确表示,他不打算前往布鲁塞尔;
欧洲领导人不得不吞下特朗普式的贸易命令,默默接受美国对其出口商品征收高额关税,却又无力做出对等反击;
8月,特朗普和普京在阿拉斯加谈乌克兰,欧盟国家一个没在场;
法国说:“我们来搞个四方会谈吧?” 美国直接装没听见,继续搞自己的三人会议;
欧洲领导人和乌克兰总统跑去白宫,想刷点存在感,结果连个迎接的人都没有……
这不光是尴尬,已经有点现实的冷酷了。欧洲想说话,世界却不太想听。
说到底,欧洲现在面对的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你想当生活质量高的“岁月静好型”,还是还想在全球事务中有话语权?
这两者没有谁对谁错,但的确很难兼得。别忘了,上世纪六十年代,欧洲人工时比美国人还多,那时候的欧洲,也正是全球事务的主角。而现在,当生产力下滑、经济疲软、外交存在感稀薄,光靠“生活方式”是站不住脚的。你不能一边说想“战略自主”,一边夏天整整消失两个月啊。
欧洲的高福利、高假期政策,曾经被视为“文明的灯塔”:
四天工作制、三个月产假、年年寒暑假带娃度假,还带薪!这当然让人羡慕,但也确实带来另一个问题:在别人拼命加速的时候,欧洲是否还能保持足够的速度?
比如德国,一直在争论四天工作制是否拖了国家后腿。德国总理梅尔茨就说过,追求“工作生活平衡”虽然好听,但正在削弱国家的竞争力。说白了,工作时数减少,休假拉长,如果经济、技术、创新都没跟上,那全球话语权自然也就跟你说再见了。
要说清楚,这并不是在批评欧洲人不够“努力”,也不是要唱衰高福利国家的未来。而是要诚实面对一个现实:今天的世界,不等人,也不等放假的人。
在全球竞争格局快速变化的当下,美国、中国在科技、军事、经济领域“卷生卷死”,欧洲却像是慢了好几拍。如果还想参与全球事务,不光要有声音,还得有实力、有筹码、有速度。你可以选择做生活品质高的“旁观者”,也可以咬牙拼一拼,争取回到主角位置。两条路都可以,但至少得想清楚,不能既想“岁月静好”,又盼“战略主动”。
我们当然应该尊重不同文化对生活的理解。欧洲人不想被工作绑架,渴望活得有质量、有节奏,这完全可以理解,甚至值得欣赏。但同时我们也要明白——国际话语权不是靠“活得精致”就能拥有的。如果欧洲想重新在世界舞台上发声,那不只是休假政策的问题,而是整个节奏、战略和态度的问题。
说到底,地缘政治,是没有暑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