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文章分类
归档
正文

说说交大和北大 抒写历史人物蔡元培和蒋梦麟 (下)zt

(2016-02-09 10:28:25) 下一个

接 说说交大和北大 抒写历史人物蔡元培和蒋梦麟 (上)zt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70413/201602/610306.html

新华网 (2003-08-18 12:51:29) 来源:文汇报
 

 (二)

  谈到交大和北大,还有一个绕不开的,也是耐人寻味值得好好抒写一番的人物就是蒋梦麟。

  在《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中,蔡元培坦承:“综计我居北京大学校长的名义,十年有半;而实际在校办事,不过五年有半。”蔡校长在职而不在校期间,代为处理行政事务的,经常是蒋梦麟。

  1930年冬,已经代了几次校长的蒋梦麟,终于正式担任北大校长,直到抗日战争结束,他才卸去北大校长的职务。如果算上他代行校长的时间,前后共执掌了北大十七年,是北大历史上任期最长的一位校长。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如果把蔡元培为北大制定的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办学方针当成一座灯塔的话,蒋梦麟就是驾驶着北大这艘巨轮按其指定的方向前进的一个船长或者舵手。

  这也正是值得交大人骄傲的地方,因为蒋梦麟正是交大培养出来的学子,他曾于1904到1908年间就读南洋公学。蒋梦麟一心向往西学,觉得中国若要强大,一定要向西方学习,所以,他在《西潮》一书中,特地指出:“进了南洋公学,就是想给自己打点基础,以便到美国留学。这里一切西洋学科的课本都是英文的,刚好合了我的心意。”

  除此之外,南洋公学对他影响较大的就是另一半课程,即中国旧学的学习,开始研读宋明哲学,从而渐渐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

  1908年,他考上浙江官费留美,先到加州卜技利(伯克莱)学农,后转学教育,再到哥伦比亚大学师从杜威学哲学和教育,于1917年获博士学位。回国后于1919年初应聘到北大当教育学的教授。紧接着五四运动爆发,他开始代理蔡元培校长职务,从此,和北大结下了不解之缘。

  但这样一位曾为北大,也为中国高等教育史作出重大贡献的教育家,却因在解放前离开大陆到台湾等原因,被打入另册。长期得不到教育界、学术界及文化界应有的重视。所以,近年来写出了一系列以老北大为题的文章,而颇获好评的陈平原教授才会为其发出不平之音。

  如今,随着时间的流逝,大家对历史的认识也越来越趋向于客观,在这个时候重提蒋梦麟,研究他的思想,评介他的功绩,不仅北大有这个责任,交大也有这个义务。

  1996年交大百年校庆前,我曾参与校志的撰写,但很少有人提到蒋梦麟这个人,所以,在那本厚厚的足有两块砖头一样大的书里,他只是被作为上千名杰出校友之一,在一个庞大的名单里出现了一下。同样,1998年北大百年校庆,我接连看了几集凤凰卫视的专题节目,在一连串闪光的人名,如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人之后,蒋梦麟的名字也只是在眼前晃了一下就迅速消失到了屏幕深处。

  《西潮》是蒋梦麟1943年在昆明冒着日本飞机丢下的炸弹,用英文完成的一本回顾自己五十年的生活历程的小书,该书1945年由耶鲁大学出版,当即引起美国学术界的重视。1957年,在台湾出版了中译本,一时洛阳纸贵,即使农村青年,也几乎人手一册。我现在看到的是岳麓书社2000年的版本,初读便十分喜欢,除了描述南洋公学的那一段外,尤喜其中《迷人的北京》一章,几乎是我所看到的写老北京的最好的文字,觉得无论如何也应选入中学语文或者大学语文一类的书中,以广为人知,方不辜负蒋梦麟先生的生花妙笔。

  这本作者自称为“有点像自传,有点像回忆录,也有点像(中国)近代史”的书,文风浅近,微含讽刺,小中见大,真可谓老少咸宜。就像他的学生、五四运动时的学生领袖、曾做过国立清华大学和国立中央大学校长的罗家伦为此书所作的序中说的那样:

  这本书最难达到的境界,就是著者讲这个极不平凡时代的事实,而以极平易近人的口吻写出来,这正像孟邻(梦麟)先生做人处世的态度。若不是具备高度文化的修养,真是望尘莫及的。我何敢序孟邻先生的大著,只能引王荆公的两句诗以形容他的写作和生平。诗云:看似平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难。

  知老师者,学生乎? (张生)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