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智能表猫醒时,余梦尚温。晨风习习,阿尔卑斯羲和轻驾,乔(科)维特西子素妆(图片6.1)。炊烟暖身后,我们封火拔寨,沐霞启航。(图片6.1 --- 日出东山云霞飞,战士拔营把包背)
今天(7月17日,走TMB的第三天,7:30离开营地)目的地明确---海拔2750米的罗伯特-布朗克山屋(Refuge Robert Blanc),方向是持铜琶铁板,唱大江东去。不过,目标未知、前途未卜,只知道要奋斗几个回合,经历从科级爬到部级、继而被打回原形、最后又重登部级的仕途(图片6.2)。薪资折合几斗米搞不清,但这段为官之道估计与大臣级的艰辛有一比。(图片6.2 --- TMB第三天线路-红虚线,箭头为走向,圆圈为我们走TMB全程的最高点)
因为完全偏离TMB主线,这条线有三个优点:一是它横穿TMB下部大三角两端,所以是一条捷径(具体线路请参阅本系列之五)。二是知道的人少,走的人更少,故想必野趣横生。三是海拔高,所以景色应该比标准TMB更漂亮。综合这三点(尤其是前两点),我称它为TMB的子午谷。
湖边立着路牌(图片6.3),清楚指明我们要翻越的垭口和住宿的山屋,时间分别是1个半小时和4小时15分。对着这面哄孩子的木制杏黄旗,我们相视一笑(这个你懂的)--- 就当是打桥牌时叫牌,加个倍吧:希望下午4点到。不过,尽管是法盲,但那路标上被三角形包围的感叹号“!”容易让人想入非非:前途光明、道路曲折。(图片6.3 --- 方向属于正确集,前途属于光明集,数据属于无理数集)
以前,只知道春天孩儿脸,说变就变。现在才明白,早上的阳光是美工大师,妙手一挥,梦笔生花。面东的远处山峰,仿如朝气蓬勃的大男孩,戴一顶白边蓝帽,披一件柔软的金黄衣衫,露一卷绿沿毛袜,展臂自由歌唱(图片6.4)。背阳的近处山峦,则乌溜溜秀发掩肩、哈达绕脖,犹抱琵琶半遮面(图片6.5)。乔维特湖那纯蓝而略带忧郁的眼神,一往情深,无言目送早行的游子(图片6.6)。远方,白云赶趟,沿天街一线排开、看异客依依不舍(图片6.6)。头顶的云,是青花白莲(图片6.5),衬托着背包人穿行。谷堆没碰到,山堆倒是见影,我们一边爬,一边听风讲那过去的事情。翻过小山包时,发现山坳里藏着一洼积雪。雪中一汪泉,半嵌绿松石,远远看去,就像雀金裘上的一只蓝绿眼睛(图片6.7)。在如此清宁和谐的大自然里走路,怎能不谦卑、知性、感恩。(图片6.4 --- 云畔的山冈,是朝阳下的新郎)
(图片6.5 --- 绺绺黑发、瓣瓣白莲)
(图片6.6 --- 云天执手,山湖送目,此生何憾?)
(图片6.7 --- 千年雪、万年山,问红巾翠袖,何时起,深闺寄月、相思长蓝?)
我们跟着太阳的步伐,之字形往上爬。小道上的石头慢慢多起来,线路不时被遮盖(图片6.8和6.10)。走西口的脚杆开始发沉,双肩开始变重。云脸一换,成了倒挂的郁金香,变着法儿逗我们玩(图片6.9)。而一汪湖水,是站在村口的九儿,虽说依旧美目盼兮肤凝脂,却渐渐退远(图片6.10)。(图片6.8 --- 振臂一呼,点石成兵)
(图片6.9 --- 天上珍珠、地下玛瑙)
(图片6.10 --- 微风吹动了我的头发,叫我如何不想她)
下方小道出现一身影,嗖嗖往上冲。等其接近一看,是捷克小伙追了上来。不愧为二战著名的ZB 26 轻机枪,打遍天下无敌手。真为年青人高兴,甩手一定格,山不转水转(图片6.11)。(图片6.11 --- 回眸一笑,百媚后生)
受小伙子的鼓舞,我们从游旅改编为加强师,联手向上,抢占高地。坡度在逐步变陡,线路变得难以分辨,遍地石头琢磨着都成了诸葛麾下八阵图里的精兵(图片6.12 ~ 6.14)---友兵还是敌兵?或是亦敌亦友?远远地,看见由三个年轻比利时人组成的小分队在蚁行。势能是越蓄越多,而动能则是越减越少,我们已弄不清楚是能量守恒、还是边际效益递减在起作用。想来学习之路是遵循这俩原理的:知识和技能在累增,但热情和干劲却在减小,目标和思维也可能变得恍惚不清了。晋升之路是不是也符合这些规律,这得要各方诸侯回答。累是累,好在苍天不负有心人,人在旅途,青山依旧在,几度翡翠开(图片6.15)。(图片6.12 --- 东方已晓,莫道君行早)
(图片6.13 --- 石头哥哎,你慢些走,请把我背上的包儿托个够)
(图片6.14 --- 敢问路在何方?)
(图片6.15 --- 遥岑远目,献思供爱,玉簪螺髻)
在乱石堆里挑肥拣瘦,择优而行。纳闷路怎么这么难走呢,直到看见了那个涂在大石头上的蓝底灰白条纹路标,才恍然大悟(图片6.16)。此时,校长的谆谆教导犹言在耳:“挂不得(呵呵,宁波名言)",原来碰上了毛委员的部队,所以打得这么艰难。(图片6.16 --- 栾平我一见这张宝图就张大了嘴巴、笑眯了眼。Alpine之路的标志)
既然谈到了路标,这里,借《粥棚》、趁时机,打开话盒,告诉诸位一个小密秘:如何辨识TMB沿途路标。两大原则:1)凡TMB线路,路标都会注明“TMB”三个字母;2)不同颜色的徽标表示线路难度级别不同。不过,由于TMB跨越三国,因此各国的标记有些差别。法、瑞是绿底、用戴箭头不封口的圆圈围住TMB三字母;而意大利则是用黄色菱形框住TMB三字母。有意思的是,法、意把TMB三字母连同下一个目的地的名字写在同一路牌(和同一行)上,而瑞士则是分开写在不同的路牌上(图片6.18)。许多路牌也把下一站的海拔高度和所需时间一并列出。这自然好,但没弄懂为什么不把距离这个硬通货写出来,而只告知时间这个物价指数。最叫人哭笑不得的是,有时候想什么就不来什么。在十字关头,不光时间没了,就连牌子也无踪影。呵呵,羔羊迷途了。党啊,你在哪里?(玩笑了。这种情况在TMB线路上很少发生,在我自己设计的线路上和在多洛米蒂徒步时,则不时发生)
阿尔卑斯山徒步线路难度大约分为四级。第一级为大路级,最容易,适合各类菜鸟。瑞士用黄色实心菱形表示,意大利用字母“T”表示(法国我没查到。图片6.17)。第二级是山道级,难度适中,一般不需要辅助工具。法瑞用红白相间条纹标识,意大利则用字母“E”代表。TMB全线就属这一级(图片6.18)。第三级是“Alpine Trail”(高山级,图片6.19),法瑞通常用白蓝或灰蓝条纹、意大利用字母“EE”代表。这一级相当有挑战性,可能要攀铁梯、铁链,涉激流、过雪地,有时要学猴哥,手脚并用。我们今天走的(包括明天将走的),就是这一级。最难的一级是“Via Ferrata”,即铁索路。它一般没有路,通常在陡峭的山崖和石壁上架有铁索、铁链、铁梯,攀爬者须戴头盔,穿攀岩套具,好好脚习,时时手上。法国用蓝牌白字、意大利是红底套环图案外加”EEA“标识、瑞士则用纯黑箭头来代表,三国路标上都写有”Via Ferrata“单词(图片6.20)。假如这四级带杠的都加入校长喜欢的黄埔体系,那第一级顺理成章为杂牌,TMB属于正规军,我们今天走的(即Alpine线路)应该是国军王牌,而“Via Ferrata”则是王牌中的王牌,比如整编74师。(图片6.17 --- 徒步线路难度第一级:黄色菱形图标 --- 适合国家:瑞士)
(图片6.18 -- TMB 路标:左法国、中意大利、右瑞士。白红条,表示徒步难度第二级)
(图片6.19 --- 徒步线路难度第三级Alpine trail:白蓝条。左法国,右瑞士)
(图片6.20 --- 徒步线路难度第四级:铁索道Via Ferrata。左法国、中意大利、右瑞士)
面朝石土背朝天地走了将近三个小时,我们在10:15分终于登上了海拔2672米的垭口Col d’Enclave。此时,山脚下的乔维特,由窈窕淑女变回娇小少女(图片6.21)。垭口背面的山峦第一次亮相就雄姿英发,如戎装战士,披雪篷飞速滑向威虎山(图片6.22)。云姑娘驾着蓝色飞碟,旋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图片6.23)。空口无凭,想通过信物以凿实此处为Col d’Enclave。可能离天子太远,四下寻找,既不见鸟屎、也不见路标,只有游人垒砌的石方锥和本大师的足迹为证(图片6.24~6.25)。(图片6.21 --- 好山好水好地方,条条山路细羊肠)
(图片6.22 --- 苍山雪花大如席 --- 垭口另一面景观)
(图片6.23 --- 这一大片空心云,像不像咄咄逼人的帝国巨型飞碟,入侵地球?)
(图片6.24 --- Col d’Enclave垭口)
(图片6.25 --- 去不了布道石过瘾,到此一游也行)
走得饥渴了,虽没有“透瓶香”诱鼻,倒不缺上等牛肉和醴水附身;无吊睛白额大虫祝酒,有青山白雪人虫品泉。大快朵颐后,看湖山合景,阳光普照,云冈天成。一直译不好Col d’Enclave这个法号,此刻灵感来了,门板都挡不住:干脆不译了,就唤作景阳冈,岂不妙哉?
天无不散之席。我们将续走偏门,洒一路阳光、流一身汗水,重坐过山车,到海拔2750米的罗伯特-布朗克山屋(Refuge Robert Blanc)过夜。而捷克小伙则要离开我们,返回TMB主道,独走天涯。以水代酒、拥抱作别,哥们一路平安(图片6.26)。(图片6.26 --- 三人行,必有大虫、大腕、大亨)
继续取经之路。漂亮女妖的没有,白银、黑怪倒是大大滴,外加万年凿一分的石刻、千年等一回的散装奶油雪糕(图片6.27~6.31)。(图片6.27 --- 回头冈上沙似雪)
(图片6.28 --- 低头脚下雪如沙)
(图片6.29 --- 这厮是张飞还是李逵?竟然穿着一双秀气的绿色足球袜?)
(图片6.30 --- 小二,上等酒肉只管将来。金子银子,大大滴有)
(图片6.31 --- 原来,精通奇门遁术的凤雏先生善用这样的“冰”阵)
路过一个不知名的岔口,路标清楚(你的,大大滴好),就是那个时间,估计是谁喝高了,为奥运选手制定的(图片6.32)。(图片6.32 --- 左图指向我们来去的目标,右图指向TMB线路上的分站)
不经意中,又看到了小花,一个应该是雏菊,另一个不认得。一黄一蓝,生命本色。嫩嫩的,在高山上、在石缝中自由自在,淡淡地来,缓缓地开,静静地走。一生虽弱小短暂,但朴实,还瞬间有华。真是一花一世界。(图片6.33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然则乐极生事。爬着爬着,发现路在变陡,并且又像美帝在对待台湾问题上一样,开始打模糊牌。最后,路线基本上看不到了,路基是松散的碎石土粒,相当滑。身旁没有任何固手护脚的设施。偶尔有石墙石基帮忙,但不是坚硬凸凹的大石头,而是薄石片,像木炭,既松脆,又如刀片一样锋利。两边倒不是悬崖峭壁,但是尖底锅型陡坡,不小心就会一个接一个跟头滚下去(图片6.34 ~ 6.35)。有那么几分钟,冷汗都吓不出了,真正进退维谷。这段路的确危险,好在很短,大约就几分钟。我们战战兢兢,不敢回头,手脚并用,小心试探、摸索着避开危险石片,艰难地登上了垭口。(图片6.34 --- 快到Col de la Grande Ecaille垭口的高坡上。心惊胆战的旁门左道。弟子知罪,下回不敢)
(图片6.35 --- 图片6.34的左下角局部放大照,我称之为木炭型石片)
好不容易可以歇口气了。虽说有惊无险,但心想:这又是哪路大仙呢?没见到任何路牌,却找到了大石头脸上烙的金印:Col de la Grande Ecaille垭口(图片6.36)。乖乖,“挂不得”,原来是它---我们走到了自行设计的TMB全程最高点(海拔2751米。高线TMB为2665米,标准型TMB是2500多米)。(图片6.36 --- Col de la Grande Ecaille垭口,自行设计的TMB全程最高点)
这一小段路程,可看作《贝五-命运》在敲门。只不过当时没意识到,也没时间想,唯有集中精力、老老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爬。这也是我们走TMB的收获之一。人的一生,如同走山。不光起起伏伏,而且不知何时,就会出现拦路虎。怎么办?勇气、恒心、实干。他们其实并不是你是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队友,而就是你自己的另一面。你也不是在挑战大自然(更不要虚狂到用征服二字。大自然蹙一下眉,你我就会吓得打尿噤),而是在挑战自我。成功了,你的人生境界就升华了一层;失败了,也问心无憾。至于运气,有它自然是上上签。但运气可遇不可求(当然,你也可以像波罗先生一样潇洒:这一切,都是我运用大脑的结果。运气,我留给别人)。这一次,上苍眷顾我们,给了个大晴天。但谁能保证次次走桃花运呢?万一遇上了负运气(比如说霉雨)如何是好?那就得像《主角与配角》里的佩斯一样,咬咬牙,再坚持一下,就挺过来了(呵呵,就成了主角了,就没老冒什么事了,就得改剧本了)。
作为走TMB的纪实,容我啰嗦几句。事后,又仔细读了那本一比五万分之一的地图(图片6.37)和当地政府提供的大镜框图(图片6.2),这两图都没有标明该山口的艰难程度(比如说,用红色叉号来醒目标识)。我们算是无知者无畏了。要是事先知道是这样的路况,加上还要负重十几公斤走长途,我们可能就不会选择这条道了。如果碰到风雨、雷暴或是积雪,那就难上加难。因此,这条道不建议普通型TMB游客走(老者也不适合,带孩子的更不行)。若事先知道走的那天有雨雪,就应该提前改计划,改道普通型或高线TMB。否则危险,可能到时进也进不得,退也退不得,甚至发生意外。(图片6.37 --- 1:5万分之一的山口局部图,可对照比较图片6.2)
站在Col de la Grande Ecaille垭口远眺,景色灿然:巍巍雪峰、莽莽山峦;青青草甸、深深峡谷、涓涓溪流;万千气象,尽收眼帘(图片6.38 ~ 6.40)。劳心者以史为鉴。我们是劳力者,就以手机为望远镜,像彭老总在朝鲜战场视察一样,把前方敌我阵地都犁了个遍。功夫不负有心人。发现了双方各自司令部:我方的罗伯特-布朗克山屋(Refuge Robert Blanc)和敌方的莫特茨山屋(Refuge des Mottets。它是TMB正线上的一站)--- 请参看实景照6.38和6.39,并对照地图6.37右上和右下两个床铺图标。(图片6.38 --- 这么娇小,冰山上的来客?罗伯特-布朗克山屋Refuge Robert Blanc)
(图片6.39 --- 掌柜的,来份简单的三菜:山峦、山甸、山谷,外加一汤:溪流)
(图片6.40 --- 翼德兄、铁牛哥,如何将意大利绿球袜换成了苏格兰绿风裙?)
看到了山屋罗伯特-布朗,就找到了党,心里有了曙光,眼里有了方向。不过呢,离党的要求,可不是一石之掷(a stone’s throw)、一箭之遥,而是距离尚远(图片6.38),尚需努力。路得一步一步走,而且,须先下到谷地,再重新爬升。这难免有些令人沮丧。好不容易从5级菜鸟晋升为1级网络围棋高脚了,不曾想遇到一位装菜大师。原以为可以鱼肉一回,哪知道反被剁得直滴血,几番棋后,又被打回5级原形。但自古华山一条路,没得选。还是老老实实走V型路吧,谁叫你背着LV包呢。
虽然也是碎石满地,但跟西坡相比,Col de la Grande Ecaille垭口的东坡路况要好些,至少路径可辨(图片6.41)。我们依然小心翼翼,借助登山杖,在碎石堆里缓缓漂流。等走到安全之地,紧绷的弦终于松弛下来。感谢上苍,我们情不自禁地对着雪山牧歌,而山屋罗伯特也对着我们眨眼(图片6.42)。(图片6.41 --- 从另一面回看Col de la Grande Ecaille垭口。注意,此时垭口无小黑点)
(图片6.42 --- 传说,过了那个坡,就可以指挥精美的石头唱歌)
此时,无意中扫了一眼高高的垭口,惊讶地发现了两个小黑点:是两脚兽(图片6.43)。在苍凉峻峭的山冈上,微不足道又真可道的生命嵌入其中,动静自如,真个是人云亦云。那瞬间的定格,《秋水》一般,诠释了崇高与渺小,原本和谐一体。在这浑然天成的境象里,又想起了兄长的名言:美丽的大自然,若没有人的存在,那美丽又有什么意义呢?反过来,因为人的存在,美丽的大自然,自然也变得更生动有趣、更美丽多彩。(图片6.43 --- 你在山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山下看你。注意看,出现两个小不点)
下到了谷地。瀑布溪流旁,巨石成墙(图片6.44 ~ 6.45)。知道这是今天的最后一关,便一鼓作气,再三练脚(老虎休说打,影都没见着),直上了威虎山冈。这一次,无须用手机的美颜功能了,前方山屋是真的清晰可见、伸手可摘(图片6.46)。(图片6.44 --- 飞流直下三百尺)
(图片6.45 --- 曙光在前头、石头在后头、山屋在上头)
(图片6.46 --- “还没到啊”,背包说:"那让我躺下歇会儿")
跋山涉水近8小时,大约在下午3:20分,我们如愿握手罗伯特(Refuge Robert Blanc)。山屋简单实用,只收现金,价格不记得了(好象是55欧元?)。主食是意大利面pasta(有没有肉馅混在一起,也记不清了),不提供热水,也没有淋浴。卧室是高低大通铺。我睡上铺,虽不接地气,但可摘星辰。我们并没有事先预定,对吃住要求不高。在荒僻的2750米高山里,一箪食、一瓢饮,够了。
青山未遍人已老,风景这边独好。静坐石上,心远地偏。看柔和的阳光,指挥着青、蓝、白,山、谷、云,演绎着自然之神交响曲(图片6.47 ~ 6.49)。君若在此, 定会相听忘时、相看不厌、相辩忘言。(图片6.47 --- 众鸟高飞尽)
(图片6.48 --- 孤云独去闲)
(图片6.49 --- 相看两不厌,唯有卑斯山)
趁太阳没落山,偷偷出门。发现了一块铁板钉钉的牌子,上面的天文不认得。秉着秀才认字认半边的原则,猜它记录的是1940年发生在卑斯山-牡丹江这一带的法意之战(图片6.50)。八十年了,别提它了。黄昏时分,孤静的木屋雪山。料想老常叔已白髯曳灵泽、白发映榆桑,小常宝也成了阿姨宝常。不知那根藏不住、甩得亮的青丝长辫是否也染了些许秋霜?若能找到父女俩,围炉夜话,听常叔娓娓道来永不生锈的故事,听宝姑娘唱一曲回肠荡气的“持枪生翅打豺狼",我们的TMB当更加精彩飞扬。(图片6.50 ---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 --- 1940年法意阿尔卑斯山边境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