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读书人

旅游散记,生活随笔,分享心得,结交朋友
正文

《隐入尘烟》观后感及个人浅见

(2022-09-07 05:22:42) 下一个
趁着周末雨天不能出门,刷了最近热播的《隐入尘烟》- 此片最近被各站突然评为2022年最佳国产文艺片,所谓的”全片不提苦,却苦出天际;不提爱,却爱入骨髓。“
 
 
看完后,觉得我能理解此片的表面意思:在遥远偏僻的大西北农村,一对被各自家人嫌弃的老男残女,勉强组成了一个家,在面朝沙土背朝天的贫苦生活中,两个人同病相怜,相濡以沫,渐渐从对方身上感受到未曾拥有的关心与温暖,慢慢成为彼此的亮光与依靠。

但我仍不知道此片真正想表达什么?是“来自尘土,归于尘土”的自然生活方式?还是“对镰刀,麦子能说个啥?对啄它的麻雀,麦子能说个啥?对磨,麦子能说个啥?被当成种子,麦子能说个啥?”的逆来顺受和顺时安命?

我对此片的个人评价是:剧情简单但冗长,道理貌似深刻但肤浅,虽用心用情但无创造性。

首先是拖沓冗长。一般电影都争取在100分钟内结束,除非情节特别复杂。此片纯线性叙述,情节人物关系简单,却用时近135分钟。从马有铁和曹贵英初见时飞雪的隆冬,到一起撒种插苗的初春,到仲夏的暴风骤雨和房顶夜睡,再到丰收的金秋,最后到房屋被推塌的初冬,地头的老树也由枯到绿又再枯,组成了一个时间上的季节循环。空间上,历经了土坯房的三迁和三拆,从双喜字抬高一丝丝到变成黑纱,从只有一头毛驴到只有一头毛驴。导演也许为了一个细腻完整的时间与空间的叙述?哈哈!

不能说导演是在贩卖苦难或拿底层来励志。他自己就来自这旮旯,用情很深,拍得很用心;各种隐喻,生怕你看不懂。男主进城搬运家具很晚才回家,女主在村口等候,她胸口那一晃一晃的灯光,照亮了男主的心。孵化小鸡用的纸箱上扣出的小洞洞,透出灯泡的光,照亮了土坯屋子的黑暗,映射出家的温暖。最后男主在沙漠放走了驴,但驴不动,于是骂驴“贱骨头,被人使了一辈子,放你走都不会走。”

以我拙见,此片最大的硬伤是没有创造性。《活着》都是30年前的作品了;《一个都不能少》也过去20多年了。虽然现实还是现实,但文艺片要有创造性,要推陈出新,要有独立的见解与思想。此片没有。有的是多个考量的权衡与折衷:大西北留守农民的连润都不想润的卑微的生和凄惨的死;广大城市市民小资阶层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与爱心;获取广电部/电影局的审批,以保证资本投资的回报。也许因为这些精致的考量,影片才会这么主题模糊,逻辑含混。男主忽而是一个为爱殉情的浪漫诗人兼超脱的哲人,忽而是一个卑微到怯懦、低下到尘埃、顽固到不化的农民。How ironic!

谈到演技。虽不能说“最高的演技,是没有演技”,但一眼就让人能看出来是”演“的,一定演技不佳吧?海清一看就不像黄土高原的女子。为了掩饰光滑的手,还要老戴着手套。有些表演动作太过夸张,手抖得厉害,身子斜得让人怀疑,叉麦垛时身子摇摇晃晃、摔得四仰八叉的样子,本来“贫贱夫妻百事哀”的段子,演得滑稽可笑。自始至终,是个附庸,没出彩的戏,也没引导戏的转折。有些人反感女明星去饰演农村苦难女性的角色,因为她们只是在“演”,在博同情,在观众的泪点中赚取票房,为自己保牌子、冲大奖。

男主虽是素人,但融入角色,亲切自然。脸上的褶子,手上的裂纹,指甲里的泥垢,农民本色;踩泥、割麦、牵驴、赶车,一招一式,上上下下的真实地道。唯一就是在水槽里救助被淹的妻子时,一起一伏,扑腾得有点离谱。本来是剧情的巨大转折,演得了草轻率。看来演没干过的事,的确需要天赋,要不就被导演指导得找不着北了。哈哈!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