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原是喝茶的。即便是现在,呆在办公室里上班,案头上还是以茶为主,每天两大杯。
最近改喝咖啡。不是真好那一口,只是每天早晨上班,瞧着一起赶火车的那帮老外,大都端着一杯咖啡。有样学样,打上周开始,我每天早上起床,先煮一杯咖啡带着。及上了火车,也像模像样地端着,刻意摆谱装酷。不知道能坚持多久,因为家里掌柜的,不让往咖啡里放糖。结果我这杯中物,原本是个装酷的道具,却让我喝得呲牙咧嘴的。也明白了那句成语,苦口婆心,原来典出于此。
其实,在开喝之前,我是做过一番研究的,在专门的论坛上,虚心学习过。以下是我与一众网友的互动,虽说没甚条理,不妨辑成一贴,愿与诸君分享(特别感谢诸位网友,发贴未经允诺,多有得罪)。
【Theodore】从传统意义上讲,美国人喝的咖啡,是用过滤壶烧的那种,寡淡无味、酸不拉几的。后来有了西雅图的一批奸商,在90年代开发出各种用意大利文、法文标注的产品,并按麦当劳模式,在全球推广加了各种人工色素和香料的假装是咖啡的软饮料。因卖价不高,深受广大没钱但追求时尚的装酷人士推崇。先来点科普,以免朱之谓之流误入歧途。1. 黑咖啡,就是超浓的咖啡而已,做起来超快,所以叫Espresso。2. 美式咖啡,就是过滤的那种,欧洲人叫Americano。3. 咖啡拿铁,就是牛奶里加点咖啡,叫Coffee Latte;如果在黑咖啡里加点牛奶,或者再撒点可可粉,颜色看起来像修道士穿的褐色道袍,就叫Cappuccino。但是注意,很多Cappuccino和拿铁其实是一回事。除了这些,其他都是商家的噱头。
【zZw】好系统的科普!今天我是《人民的名义》里的那个易学习。
【Theodore】刚来美国那会,看到US News的一篇社论“20世纪末的12月”,说凡是喜欢喝咖啡的帝国,最后都衰落了。比如罗马帝国,拿破仑的法国。后来英帝国喝红茶,喝出文化来,也在不久后变成二流国家。美国先民来到新大陆,先是刮树皮,代替咖啡煮水喝。这么又土又苦地奋斗两百年,终于建成超级帝国。到20世纪末,美国人突然讲究起咖啡来。那篇社论的作者不无担忧地问,美帝也要步其他帝国的后尘,玩完了吗?现在看起来,作者可能蒙对了。美国人讲究起来也是这样没文化,感觉衰落得太快,真是不值。
【zZw】我觉得这位作者喝的咖啡,太过滤了。
【Theodore】但愿作者的预言不要成真。美国人大多还是很朴实地喝这难喝的美式咖啡,在辛巴克或者皮特之类的地方,依然只要double shot增加能量。这些人大都去投MAGA,让美国早死早超生。
【一束星光】我的体会,美国人对咖啡不甚讲究,唯一讲究的是浓度。不信你去泡几家咖啡店,美国人做咖啡是非常随意的,什么样的都可以有。
【时光崩塌】意式咖啡Espresso是pump press out的,美式咖啡Americano是gravity drip out的。风味差海了。
【一束星光】我觉得对于不懂的东西,你就不要在这里装了。现在好点的咖啡机,都可以加压,做出来的咖啡,跟所谓的浓缩咖啡,差距没那么大。
【时光崩塌】Drip coffee加压个球啊。首先drip coffee根本不能磨成Espresso那么细,否则从滤纸里穿过去,让你喝一嘴渣子,且不说滤纸能承受几个大气压的问题。
【一束星光】手工意式咖啡,是手工pump,杠杆原理。Semi-automatic espresso machine也是手工 pump,但是其它方面省事一些。Fully automatic espresso machine是automatic pump。
【金牛】速溶咖啡和用咖啡豆现磨的,有点差别,别的真大同小异。NBC当场做过试验,没人能分清Starbucks和加油站里的咖啡。
【NJguy】首先要搞清楚Espresso和普通咖啡壶的差别。Espresso是蒸汽加压制作的,需要专门的机器。Latte和Cappuccino是在Espresso上加蒸汽起泡的牛奶,奶的比例不同。Espresso based咖啡是欧式咖啡。美式咖啡是通过美式咖啡壶做成的,和开水煮煮没什么差别。欧式的Americano是Espresso加水兑制的,起因是后来欧洲有了很多美国游客和旅居者,想喝美式咖啡,很多欧洲小店没有美式咖啡壶,为了省事儿,就把Espresso兑水,哄骗这些美国佬。时间长了,一些人开始喜欢这种style。然后欧洲咖啡店又给这种哄骗美国游客的配方,起了个名字:Americano。现在喜欢这种配方的,大部分都是在欧洲居住过的美国人,和部分没来过美国但崇美的欧洲人。
【zZw】天啦,学问这么大。我还以为自己很装了,原来只是初级阶段。
【节省味道】在美多年,确实有些迷恋咖啡馆。端着有或没有的架势,晒着有或没有的阳光,听着有或没有的音乐,伴着有或没有的情绪,却无需经意地拥有着那一缕咖啡香味。
【zZw】哇,好有诗意!
【节省味道】从出国时在飞机场喝的第一杯Cappuccino,到在美国喝香得有些夸张的Frappuccino,再到最近无法割舍的Espresso Latte。一点一点,走进浓香。很久以来,就算喜欢咖啡,也还是以牛饮的态度,做早餐的饮料而已。咕咚咕咚地喝下,无非是抵消甜点引起的不适。从没想过,会花几百刀,买个Latte machine,却又不会持续性地把钱花在K-cup上。完全偶然,发现自己会打奶沫,才开始一步一步尝试着用French press,每天做Espresso Latte,“烹调”咖啡。
【zZw】能不能说一下步骤?
【节省味道】第一步是“烹”咖啡。用French press烹,舀适量的咖啡末,先用开水温润开,盖盖,静侯,这里有些功夫茶的感觉。似乎在用时间,把咖啡的香气润进水里,酿成浓汁。再慢慢浸泡开,才成就了浓香扑鼻的Espresso。第二步是“打奶沫”。这个过程,想来就是“膨”。是往牛奶里打进空气,在浓香中打入creamy and light,这似乎也是烘培食物时追求的境界。用French press的话,可以非常容易地打出奶沫,可是想控制着打到一定程度,进而画出花形,还是不容易。最近,还在每天练习中。不过,最差也仍然可以在浓香的咖啡里,加上充满质感的奶沫,这就是Cappuccino。且练且享受。
【zZw】对我来说,是且练且装着。端着不放糖的咖啡,离“享受”的最高境界,只怕还早着呢。
(外一篇)裹经
人善被人欺,斯言不谬!
我被人欺负了。先是被人乱起个绰号:裹经。我也不知道,裹经是啥个意思。上网一查,裹经,也作裹筋,南方方言,类似北方人说的拧筋、拧巴。互动百科的解释是:指人喋喋不休、唠唠叨叨、纠缠不清、不依不饶、爱较真、爱钻牛角尖、得理不饶人。百度也是裹经,简单不过的一个日常用语,硬是堆砌这么多词汇,加以解释,至于么?
我承认,我热衷于裹经,完全符合以上每一个词语所描述的“症状”。在WeChat上,我有个热衷于裹经的群。今晨头一件事,便是在群里发了以下的群聊——
咖啡经最新成果报告:
一)项目背景 最近改喝咖啡,却不让放糖,喝得人呲牙咧嘴。
二)研究目的 在不放糖的条件下,如何让咖啡变得可口?
三)关键技术 加蜂蜜。
四)社会效益 使广大端着咖啡摆谱的装酷一族,迅速进入“且装且享受”的最高境界。
就这样,又一天的裹经活动拉开了序幕,这且按下慢表。
单表我家掌柜的,偶尔也会裹经。
事情是这样的,近年我血压稍有偏高,每天早上需服一颗洛莎坦。前天又从CVS新开一瓶回来,今早却怎么也找不着。只好问掌柜的,她指着拉开的抽屉说:“这不是吗?”我一看,药丸的颜色不对,不是原来的豌豆绿,“怎么是白色药丸?”她倒是和颜悦色地耐心解释道:“你只看颜色,不识字吗?亏你还读Ph.D.,我看是读进P眼里了。”
我一时无语,只好灰溜溜地吞下一颗药丸。
不过,说起灰溜溜,我想到最近读过的一首名为“灰色”的短诗。这里并非刻意附庸风雅,一位我很欣赏的学长,现在CU做教授,不久前看到我译得很蹩脚的那首“The Power of Love”,劝我按徐志摩的风格来译,读起来或许自然些。我没读过徐志摩,更不懂徐志摩的风格,只知道徐志摩是白话诗也就是新诗的开拓者。我以前很愚昧(当然现在更愚昧),对新诗抱有成见。在我看来,新诗太自由。这不仅表现在形式上不拘格律和音韵,还体现在意念上不求通达和逻辑。章句零碎,转承突兀,梦呓充斥,口水泛滥;意识流的奔突,蒙太奇的闪屏,让人扑朔迷离,瞠目结舌。——这是我对新诗的感觉,如果还能找出感觉的话。
听了学长的话,我就去上网,登录allpoetry.com,找些新诗来读。没找着徐志摩,却撞上这首Gray (by Nola)——
I turn color-blind in the middle of a play
Everyone on the stage turns gray
By my ear, the wheel of colors whispers
Which color do you favor?
Any color but black and white
Cause I paint black in the day, and white at night
The flashy colors console me with a hearsay
Only sharp eyes can discern delicate shades of gray
反复读过几遍,总不得要领,却又不懂装懂,在楼下留言:非常理解作者!其实,我们都是某种意义上的色盲。私下却想,这不也是某种意义上的裹经吗?不也符合“爱较真、爱钻牛角尖”的症状吗?话又说回来,裹经也能裹得如此雅致,学习了!
雅的说完,再说俗的。
早上喝完咖啡,掌柜的牵着我,先去附近公园里嗨啃(hiking),然后再去卡氏扣(Costco)购物。购完物,从卡式扣出来,要走一道程序。卡氏扣专门雇些员工,站在大门出口,待顾客推着购物车出来时,接过顾客递过来的发票,清点车里的货物。这道程序,往日都走得很顺畅。今天节外生枝,似乎赶上个裹经的日子。当我推着购物车出门时,把门的那位女验货员——后来才知道,是个裹经女王——接过发票看一眼,见上面写着8件货物。她开始清点车里的货物,one, two, three, … … … 奇迹出现了,她点出9件来。于是,看着我家掌柜的,她不无得意地说,他们(指里面的收银员)少收了一件。掌柜的一听,便问她少收啥了?她说少了西瓜。掌柜的指着发票说,这不是西瓜吗?她一愣,再看一眼发票,又说少了芝麻。掌柜的又指着发票说,这不是芝麻吗?如此反反复复,“喋喋不休、唠唠叨叨、纠缠不清、不依不饶”,把裹经的所有症状,都活灵活现地表演了一回。后面都排成长龙,有些顾客等得不耐烦,换到另一队去。掌柜的也有些按捺不住,声调不由自主地高了几度。真是人善被人欺,瞧着咱们面善不是?剧情持续10多分钟,终于引起里面管事的注意。只见一个头儿模样的,一路小跑过来,从裹经女王手里接过发票,看一件,点一件,终于点淸楚,一件不多,一件不少。我丢下一句话:You’re wasting our time! 那位头儿忙不迭地道歉。再看那位裹经女王,脸都绿了。也许怕我们较真起来,砸了她的饭碗。
本来很简单,偏要裹经,还裹得如此粗俗。
看来,裹经术,有雅俗之分。好此道者,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