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宣布了军用班组新枪,将以使用6.8x51mm枪弹的XM5(步枪),XM250(机枪)取代使用5.56x45mm的M4+M249系列班组枪械,2023年将首先在战斗部队开始换装。
虽然现代军队有各种高精尖的先进武器,可上天可入海,但步兵的单兵武器,还是战场的最后终结者,俄军就算用坦克攻下基辅,也得靠士兵用步枪攻入泽连斯基的老巢。但最近由于防弹衣帽的进步,单兵武器已经很难对敌人一枪毙命,警匪片里也经常出现被击中,也就胸部有点疼的现象。单兵武器的改进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了。
火器在宋元时代就广泛被应用,其杀伤力是弓箭和冷兵器所无法比拟的,原来可以有效防御冷兵器的盔甲,对火器毫无用处。火器的发展,几百年来只是在逐步提高其射程,精度及装弹和射击的可靠性,连续性上,而作战各方在这几百年中,因应火器技术的变化,发展出不同的战术。但火器可以轻易击穿个人防护装备的现实,则一直未能改变。
拿破仑式战争形式,大家可能在电影中见到过,一排士兵就着鼓点整齐地,慢慢地齐步向敌人前进,随时有人倒下,击中没击中完全是概率。那种欧式行刑式战法,是鉴于燧发枪的特点设计的。燧发枪是从前膛先装入弹药,然后弹丸,用个工具顶实,然后瞄准射击。装药需要5分钟左右,射击精度不高,滑膛枪在50米内只有一半的击中率。虽然如此,燧发枪的杀伤力比弓箭大好多,对付骑兵冲击,只要在步枪射程内安一些障碍物,对方骑兵减速时,一个齐射,就能报销掉大部。那时的炮,射程不远,都是实心炮弹,没有榴弹,主要用来攻城或阻止敌人进攻,在己方的进攻作战中用处不大。拿破仑发明了这种线列步兵进攻的方法,在1000米左右开始列队前进,这时对方的步枪准确度低,难以造成重大伤亡,而这样的阵势,可以壮自己的军威,对对方产生心理震撼。等到大量线列步兵进入射程后,敌军的首层线列往往开始动摇,这时的一波齐射就会大量的杀伤敌军,随即吹起冲锋号向敌军发起白刃战。这样的战法胜率很高,欧洲各国纷纷仿效,一直到美国内战为止。
以后,出现一种叫米尼弹的,枪有了膛线,弹药包在一个纸袋子里,装药时撕开纸袋装入枪膛,再将米尼弹塞入。旋转的米尼弹有更高的精度。太平天国大量购入该种枪械,反而守旧的清军依然使用冷兵器,这是太平军前期取得重大胜利的原因之一。电影“投名状”中,清军举着盾牌冒着太平军的弹雨以散兵线冲锋,到达约距敌一百步左右,一部分士兵在盾牌掩护下向敌人放箭压制,另一部分士兵极速冲锋,和敌人展开白刃战。这种战法比当时的欧洲人先进,是因应武器变化而改变了的战术。
美国内战后期出现了后面装弹的步枪,射击速度提高到每分钟数发,后来北方又造出了连发的步枪(卡宾枪),甚至出现了最早的机关枪(转枪管的卡特琳机枪)。滑膛枪也变成带膛线的枪,射程提高到800-900米,准确性大大提高。大炮也改进了,重量减轻,便于快速布置,炮弹威力加大,可在空中爆炸,杀伤力大增。而且射程更远,其功能也从杀伤冲锋的步兵扩展到摧毁敌方阵地、杀伤工事后面的敌人。
武器杀伤力的显著提高使冲锋一方的危险远远超出防守的一方。到内战后期,在每十次冲锋中只有一次能够冲到对方防线,其余的都被防守火力大量杀伤而挫败,这使肉搏战的机会大大减少。防御工事也显著改进,从胸墙(石块木头筑起的齐胸高的墙)发展到战壕,并出现了复杂的战壕防御系统。铁锹成了士兵必备的武器。战争后期,尤其是南军,常常以防御阵地来抵消北军的数量优势。而北军则尽量用运动战和围困战来对付南军。双方在战壕中对峙的作战形式首次出现。这次战争后,行刑式战法正式走出历史。
从日俄战争开始到一战,随着有效的机关枪的出现和交叉火力战术的实施,使得集团冲锋成了自杀。一战完全成了战壕战。直到二战德军的闪电战战术的发明,才又打破了战场的平衡。但防御火器杀伤,还是依靠坦克,工事和地形。头盔可以防御一些弹片和流弹,但身体的其它部位,对火器基本上是不设防的,不受伤纯粹靠运气。
但个人防护装备一直在发展,70年代,美国发明了一种叫凯夫特的材料,才使个人防弹装置出现了突破性的进展。而中国也在防护装备发展中起了一个决定性的作用,就是使得这种防护材料价廉物美。而且中国并不限制出口,现在不但那些和美国为敌的国家和组织装备有中国产的防弹衣帽,就是美军的多数个人防弹装置,也是中国生产的。
从材料看,防弹衣可分为软质、硬质和软硬复合式三种,软质防弹衣防弹层主要采用高强度,拉伸性好的化纤或聚合物拉成细丝,再编织成布料一层一层叠加,来消耗枪弹的能量。硬质防弹衣防弹层则是采用金属材料,高强度高模量纤维,用树脂基复合材料加温加压而成的,也是通过材料的变形、碎裂来消耗弹体能量,软硬复合式防弹衣的柔软性介于上述两种类型之间,面层采用硬质防弹材料,内衬采用软质防弹材料,枪弹破片击中防弹衣面层时,枪弹破片与面层硬质材料都发生形变或断裂,消耗枪弹破片的大部分能量。
近年来,中国更是凭借高端的军工科技,推出了众多效用强悍的防弹装备,我国以碳化硅、碳化硼陶瓷材料为核心的新一代防弹插板有着超强抗击能力,用5.8毫米(中国制式)钢芯弹,对以碳化硅、碳化硼陶瓷和纤维复合材料层压而成的15毫米厚插板进行多次射击。不光中弹处凹陷深度均不超过25毫米,同一区域内连续射击也仅出现微裂纹,不影响其他区域的正常使用,同时还能根据不同复杂环境,选择不同的防护芯片,防刺、防割、放高温全防护防弹衣成为了全球争先购买的“神器”。
如今,全球70%的防弹衣都是中国制造的,在对外出口方面,虽然是以伊拉克、以色列等中东国家为主,但同时在美国、英国、意大利等国家销售额也相当亮眼。近年来,中国防弹衣之所以这么畅销,很大原因就是凭实力做到了物美价廉,可能很多朋友不知道,在全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中,能独立完成从防弹衣研发到制作生产完工,全套流程的制作国只有3个,分别是美国、中国和荷兰。
中国研制的超高分子聚乙烯纤维(凯夫特)的强度,已经接近荷兰水平,但价格却大大低于其他国家。举个例子,在国际军火市场上,中国制造的一块军用III级防弹插板,零售价只需要100美元,即使是军用IV级的防弹衣,零售价格也不过200美元,同等防护性能的要求下,西方制造的防弹衣要价至少500美元。这样一来,质量好、价格又低的中国防弹衣自然是畅销全球,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武装力量,就有财力为自己的战区部队人手配备一件防弹衣,大大降低己方部队在战场上的伤亡。
防弹衣真能防住枪弹?这也是个相对的问题,穿上防弹衣被子弹命中丧命的人也很多,这就要提到防弹标准,它的评定主要看动能,而动能是由使用弹药规格决定的,受弹头种类、枪管长度等因素影响,防弹衣在不断升级的过程中,子弹的威力也在不断加强。
子弹强大的动能让它在命中防弹衣后,会透过防弹层继续前进,强大的冲击波虽然不会将人的骨骼震断,却会让内脏受到伤害,而内脏出血点非常多,即便能第一时间抢救,也会因为无法找到全部出血点而导致死亡。
从6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的军用枪支开始采用小口径枪弹,是基于枪弹进入人体后会出现翻滚,从而造成更大的创伤。如此小口径枪弹具有能减轻武器重量和增加单兵携带量,并有更好的杀伤力。美国(北约),苏联(华约)和中国分别发展出了5.56,5.44,5.8毫米的小口径枪。随着防弹衣的广泛装备,小口径枪弹很容易被防住,很多又回到7.62毫米的枪弹,就是传统AK47使用的那种,反恐战争中也出现了美军士兵宁可使用缴获的AK47,而不用M4的情况。越南战争中美军愿用AK47而不是M16 ,是因为可靠性问题,而现在是杀伤力问题。
但AK47毕竟老掉牙了,让堂堂美军使用,也不体面。所以美军就招标开发了新的枪械。这就是MX系列出台的背景。除了口径提高,弹重提高,弹药爆破力也提高了,动能=1/2mv^2, 提高v2 ,就要提高弹药爆炸力和加速距离(枪管长度)。但这一来,会提高枪的重量,后座力,也会影响精度。一个好的枪械,是否真正好用,还是需要时间和实战的考验。这也就是中国那么多先进武器展出,很多人宁可买俄国的,尽管这次俄乌战争中俄国武器表现不佳,但买不到美国货的,第一选择依然是俄国货,那毕竟有实战检验过的。因此,MX系列能否好用,还需要时间的验证,但现有的枪不顶用了(相对于防弹衣),是个不争的事实!
军用枪支开始改革,要推广到民用,还需要很长时间。对于美国这样枪支泛滥的国家,如果能化200美元去买套中国产防弹衣,恐怕是个不错的选择!
而在这次中印冲突中,中国后来进行的军事演习,表明在高原大风环境下,5.8弹受到风力的影响太大,因此要求恢复7.62弹,这是中国在轻机枪上还在使用的口径。
美军在阿富汗山区也遇到类似的问题,步兵与塔利班的AK对阵不占火力优势。中国发展了一种枪管可以很容易战场互换的步枪,来适应不同口径子弹的要求,但估计不会是主流,毕竟成本会相对高。
从步枪来讲,美国的主战步枪M4(继承越战时的M16,其民用版AR15大大有名),其装弹和退壳机制的设计很成问题,所以有容易卡壳的说法。曾经与一个专门在美军里验证枪支的人聊过,他把责任推在子弹上,美国的子弹质量在世界上属于比较差的,远不能与欧洲第三世界国家比,甚至比不上菲律宾生产的,在美国喜欢玩枪的人都知道。
据说M4克服了这个缺陷,但我看并没有改变机械结构,我是不相信的。反过来看AK47,其相应机制不仅简单,而且可靠(大部分手枪使用这种机制,中国也是继承这种机制),缺点是声音相对大,不利于隐秘战场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