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埃及海滨度假胜地沙姆沙伊赫召开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7次缔约方大会(COP27)领导人峰会。大约有110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预计前往埃及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为期两天的峰会,但是作为全球最大排放国中国的领导人习近平却令人瞩目地缺席会议。全球第二大排放国美国的总体乔·拜登则将与星期二美国举行中期选举之后,前往埃及出席气候变化大会的峰会。
拜登总统将率领一个包括国务卿布林肯、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等16位高级官员在内的代表团前往埃及, 利用习近平不出席会议引起全球广泛不满的机会,恢复美国在气候行动上因上届政府的失信而损失的信誉,抗衡中国对受气候变暖影响的发展中国家的拉拢。
美国的中期选举,预计民主党将遭到重挫。俄乌战争表明,大国竞争直接以全面政治经济军事碰撞的方法,损失是双方的。特别对美国这样的资本主义国家来说,虽然禁止了占全球供应1/3的俄国油气,但富油的美国油气并不属于国家,而是资本家的,他们可不愿意降价供应给国内外用户,如此油价也跟着涨,是造成美国此次通胀的原因之一。因此,选民强烈反对这种大国竞争方法。美国中期选举可能决定着俄乌战争将走向终结!这也可能迫使美国改变美中竞争的方法,中美直接冲撞同样会以大得多的程度严重反噬美国,这是一种得不偿失的战斗!
绿色经济的竞争,除了具有道德的高度,在经济上的效应也不可小瞧。而通过经济上的竞争,来打败对手,就像冷战那样,那是最可以被人民接受的战争,损失最小,效应最大。自己的人民欢迎,世界人民也欢迎。在历史上,谁控制主要的能源,就决定了谁是压倒性的霸主。英国控制了煤,美国控制了石油。这里的控制,不仅包括资源本身,还有如何生产,利用这些能源的技术。
未来一定属于绿色能源。如同煤和石油,下一个控制了绿色能源的国家,有极大可能成为下一个世界霸主。相比之下,芯片的重要性要差很多。迄今为止,在绿色能源方面,美国差中国很多。“绿地”,是霸主控的美国不能失去的战场!
中国在绿色能源领域的地位是强大的,在有些方面接近垄断。这起源了非绿色的原因,使得中国早早地进行了有关的投资,却意外地成就了中国在绿色能源方面的优势。中国认为,自己70%的石油要进口,其中70%要经过马六甲海峡,而70%的石油用于汽车。一旦发生台海战争,马六甲很容易被美国控制,中国将不得不屈服。这是发展电动车的主要理由,电动车需要控制电池产业链,需要电,发电需要煤和水,而煤在西北部丰富,水在西南部丰富,但中国工业的中心在东部,这就需要特大的输电线路。
远程输电是个不容易的技术,投入巨大,只有不计成本的国家安全项目,才能支撑这样的投入。中国花费万亿以上资金,发展出了直流超高压远程输电技术,并架设了几十万公里的输电线。等到绿色能源时代,这笔投入成了一个优质资产:中国的光,太阳能发电也是合适在地广人稀的西北部发展,那些现成的输电线很轻易地成了连接绿色能源的通道。而且远程输电技术本身,在绿色能源时代就是一个急需的技术,大多数国家都不可能在城市中心发电,只有荒郊野岭才适合建立大量的光伏或风车场,输电技术是必需的。那些技术本身就成了财产!
新能源的不稳定性,不仅表现在时间上,还表现在强度上。风有时有,有时无,有时大,有时小,这表现在电流上时大时小,频率时快时慢。韩国台风时,风电过强造成所供电的电器大量烧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大量的辅助储能,调峰,调频设施。我看过一个早期的纪录片,那时需要人工控制,先根据天气估测风光可发电量,再根据历史数据估测用电量,调峰多用水电站,如果没有水电站,就让煤电站保持30-50% 的半负荷运行。在风日高峰时,减少火电水电的负荷,预计风日电减少时,加大火电水电的发电量。但人工调节经常失败,严重时造成大面积线路毁坏。
现在调配都由智能设备控制,中国在这方面利用国家力量大量投资,是技术最全面,选项最多,经验最丰富的国家。比如,中国有世界上最多的智能配电站,蓄水电站,蓄气电站,飞轮装置,可以为新能源输电提供最全面的服务。这些技术本身就是资源!
中国为了电动汽车发展的投入也得到了回报,目前中国每年售出200多万辆电动汽车,比世界其它国家的总和还要多很多倍。电动车相关的电池,中国也在原材料和技术上处于垄断地位。目前,绿色能源要大规模发展,就得看能否大规模推广屋顶光伏板。这个办法听上去简单,实际上很复杂,以为每家发电往输电线发送就可以的想法,在技术上是不可行的,如前所说,新能源输电是门技术活,那样的话输电网络会经常崩溃。可行的方法,还是每家配个电池,自娱自乐。这个家用储电池,和车用电池一样,生产和技术都为中国垄断。
生产如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风力发电涡轮机、电动车引擎、太阳能光伏板等绿色能源产品,需要锂、石墨、钴、钛和稀土等的矿产原料。而欧盟进口的稀土,98%来自中国。中国出产的钕目前占全球产量的80%,镝占全球产量的99%,中国的镨储量全球第一,产量也世界领先。上述三种稀土元素是生产风力发电涡轮机和电动车引擎必不可少的原料。
中国还是最大的锂离子电池生产国,产量占全球的66%,全球45%的锂冶炼设施也集中在中国。此外,生产燃料电池所需的原料方面,中国以20%的市场份额位居全球之首。中国的钕铁硼产量占全球的85%到90%,它是电动发动机所需的一种材料。
在太阳能光伏板的生产链领域,中国也占据主导地位,2019年全球生产多晶硅电池的企业中,来自中国的占了8成。在太阳能领域,中国虽不垄断原料市场,但因大量的政府投资和低投入成本,形成了如今全球大部分制造链集中在中国的局面。全球最大的10家多晶硅生产商中,7家来自中国。中国硅锭和晶圆产量更占到世界的97%。而在太阳能工业一度全球领先的德国,则因产业政策倾斜力度不够,不敌来自中国的廉价竞争,光伏企业纷纷破产,市场占有丧失殆尽。据中德意志电视台(MDR)报道,德国太阳能设备企业多数只是组装进口自中国的模板,对中国产品的依赖度达95%。
在风能领域,对中国的依赖主要体现在原材料进口。例如生产风力发电机所需的钕,开采和冶炼产能集中在中国。在产业链的某些环节,欧洲和其它西方国家不乏竞争力,欧盟在风力发电涡轮机组的出口上仍全球领先。但在风力涡轮机制造和装配方面,中国则已在全球占据半壁江山,并进军欧洲。
与太阳能和风能相比,绿色氢能起步较晚,供应链尚未定型,因此评估风险为时过早。不过某些关键部件生产需要稀有金属铂和铱,目前储量最大的是俄罗斯和南非。欧洲公司在电解槽行业仍然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但中国在该领域进行了大量投资,这可能会带来类似于太阳能行业的挑战。
综上所述,中国在新能源原材料,设备生产,输送和终端技术都占有优势,目前唯一还不确定的领域,就是氢能,但中国还是雄心勃勃。
美国的机会在哪里?我认为,就在它的自由经济体制和利于创新的社会氛围。国家导向的发展和创新,可能对一些已有成熟技术进一步规模发展有利,但绝对不利于完全创新行业。从汽车到计算机,都是私营商业导向发展的结果,效率高,速度快。以国家基金和商业风险基金为例,申请到国家基金,申请者的动力就大减,无论成败,都能拿到到期为止,到期成功了,申请者和发放者的利益也有限。而风险基金就不同,投资者随时关注项目进展,一觉得不好就随时终止,申请者不敢懈怠,时刻极端努力,而一旦成功,投资者和申请者都有极大利益。对于国家而言,国家基金失败了,国家就有损失,而风险基金失败了,和国家无关,成功了,国家还可以从税收和国家利益上得益。因此,私营商业导向的创新比国家导向的要有效得多,也经济得多!
以国家导向的苏联为例,在航天领域,一度超过美国。其发展速度,就是自诩基建狂魔的中国,也望尘莫及。1958年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1961年首次载人飞行,1965年建立第一个航天站,7年中完成了中国用了60年才完成的历程,其中每项技术都是首创,无例可援。在激烈的美苏竞赛中,苏联造出了可以毁灭人类数次的核武器,那种速度和实力,即使是今天的中国也望尘莫及。中国迄今只有约300枚核弹,计划到2030年达到1000枚,而苏联在60年代末达到5万枚,如果从50年代中开始发展算起,不到十五年就完成了中国现在计划在十年内完成数的五十倍。但是,这些发展没有转化为价值,只是些浪费。
因此,那种具有价值链作用的创新,必须在商业环境下发展,在技术和市场的竞争下,成为有商业价值,能赚钱的行业。迄今为止的一些战略性价值链技术,如汽车,商业航空,计算机,电信....莫不如此!是遵循商业导向的创新发展之路。航天行业中,无论美苏中,只要是国家导向的,无论多少先进,都是赔钱的行业。航天业能否成为引导价值链的行业,还要看马斯克们的商业探索和竞争的结果。
只要美国急起直追,我相信,胜利会属于崇尚自由经济的美国。但这场在绿地上的战争,结果是双赢的,她将拯救人类,使得地球再次成为一个宜人的奶和蜜之地!
欢迎这样的战争!
但这个不重要, 重要的是, 在环保的大旗下, 举国策略支持绿色能源, 是潜在的最大规模的“弯道超车”。 整个工业体系未来都需要创新来支持绿色能源, 会把那些还死守传统能源的工业国家在整个工业体系上甩在后面。
如果这个方向是正确的, 那么十年二十年后中国的竞争力又当别论了。
現在的綠能還太微弱,人類對能源的需求只有越來越高。綠地,綠能,中國也比不了美國,一樣的國土面積上要養兩倍的人口。還有一大半是不適宜居住地區。不能把所有地方都樹上風車,蓋上太陽板。
政府主导的创新有些被低估。航天和军工技术有不少转化为民用,互联网这个对当今世界影响最大的发明来自于政府的军转民,还有核电。我觉得不能用赚不赚钱来衡量创新的价值,而是要看它的基础性和应用方面。基础性强的、对国家安全和长远利益至关重要的方面,政府必须支持。
呵呵, 当然, 等美国意识到这个问题, 可能就晚了。
中国宁德目前控制全世界75%的汽车电池生产,特斯拉也不得不使用,导致目前美国的特斯拉不能像在中国的版本那样换装LFP电池,只能部分换。
也就意味美国的电动车使用的技术落后于中国,哪怕是美国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