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头山

无意邀众赏,一心追残阳
个人资料
朱头山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中国人史观》读后感(四):文学和宗教

(2021-01-28 08:06:48) 下一个

柏先生的文章,不但通俗易懂,而且对一些我原来糊里糊涂的问题,他以批判的角度入手,作出了尖刻,直截了当的说明和评论。有观点的文章就是好文章,比如前面几篇说过的道学和心学,大多数历史学专著都是把两种学问描述一番,像我们这种非专业的人如听天书,而柏先生就用道学“假正经,知行不一”,而心学“知行合一”,简单扼要地说清楚了。

关于中国的宗教问题,柏先生的说明也比较清楚。中华文明总体来说,不是个以宗教为核心的文明。宗教为核心的文明,是以追求下世为主旨的,就如基督教中,人一生下来就充满了罪恶,此生就要时时祈祷,听主的话,当主再来时,就能得到永生。此生的意义就是为了来世,此生所受的苦,都是因为与生俱来的原罪。而中国意识形态的核心儒教,立足点并不是下世,而是今世。

但中国还是有宗教的,虽然历史上有明教,拜火教等昙花一现的宗教,基督教(景教),伊斯兰教也在中国的边疆地区盛行,但主流的还是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和中国化了的佛教。

道教是纯中国宗教,没有人知道它确实的诞生日子。道教跟道家学派有密切关系,老庄哲学 的玄虚无为,很容易把人引入一种飘渺幻境。道家学派中有一部分人士转变为“阴阳家”,介乎 学派与宗教之间。这种以炼丹炼金,求长生不死药的高级巫师,被称为“方士”,深受历代帝王 的欢迎。以后方士中又有一部分转变为念咒画符的人物,道教遂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东汉时,方士中一位大亨张道陵集神秘之大成,在四川鹄鸣山修炼。他用符咒为人治病祈祷, 称“太平道”。追随他的门徒,都要奉献五斗米,所以也称“五斗米道”。张道陵死后,儿子张 衡继承。张衡死后,儿子张鲁继承。张鲁时已到东汉末叶,各地混战,政府因他拥有群 众力量,委派他当汉中(陕西汉中)郡长(太守)。黄巾起义的张角,也是道教一支。 ——但要到三百年后五世纪时,名道士寇谦之出世,才确定“道教”名称,并确定尊奉李耳 为教主、《道德经》为经典、张道陵为先知。

东汉第二任皇帝刘庄曾梦见一个金人。有学问的大臣就告诉他,金人是 西域(新疆)的一个被称为“佛”的神祗。刘庄随即派遣官员蔡愔去西域求佛,那时还没有人知 道西域的佛是由天竺(印度)传入。蔡愔于六五年出发,两年后(六七)返国,随同他来的有两 位外国籍的高僧:摄摩腾、竺法兰和白马驮着的佛教经典。刘庄特地在首都洛阳东郊,建造一座 白马寺,招待这两位高憎并安置经典。不过事实上,白马到中国的时代,佛教在中国已经大大地流行,亲王刘英——刘庄的弟弟就以信奉佛教,举国皆知。

佛教是在非常复杂的印度社会中产生的宗教,它包括两种成分,一是印度当时崇拜的鬼 神,一是印度当时盛行的唯心哲学。佛教经典因之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称“小乘”,属于前者 ;一部分称“大乘”,属于后者。玄奘带回来的佛经,以大乘为主,而大乘与宗教无关,只与哲学 有关,于是佛教内部,开始分裂。佛教徒中部分知识分子从大乘经典中发现到系统分明的心理分析,是中国古哲学和儒家学派儒书中所根本没有的东西,遂如获至宝,宣称佛教都是哲理,并不迷信,这种态度在佛教中产生一种我们姑且称之 的“佛家学派”。它的发展顺序跟道家相反,道家先有道家学派,再分裂出道教。佛家则先有佛教,才分裂出佛家学派。佛教译经事业在本世纪(七)达到高峰,玄类之后,便无以为继。因为佛教在发源地的印度 已告没落,不再有新的经典出现。佛家学派在大量问世的佛经冲击下,更分为很多琐碎的派别, 如“律宗”、“禅宗”、“华严宗”、“法相宗”等等。

佛家的思想,逐渐融入了以儒家为主,道家为辅的中国核心意识形态中,因此,唐以后的中国核心意识形态,被成为“三教合一”。但要注意的是,这里的三种思想,并没有宗教的因素,只是哲学思想。佛教的因果报应,轮回转生,冥冥中自有神灵为人类主宰的观念 ,深植人心。

宗教的要件就是崇拜鬼神,必须崇拜鬼神才能称为宗教。佛教的“小乘”,即真正的宗教部分,与道教逐渐融合,形成有中国特色的,佛道混合的宗教。以后,道教和佛教还是分开的,但二者都吸取了对方的一些成分,也有完全双修的分支。这种汉化的佛教,叫汉传佛教。在东南亚盛行的,叫南传佛教,而在西藏等地盛行的,叫北传(或藏传)佛教,三教虽然同为佛教,其差别很大,甚至完全南辕北辙了。

中国的统治阶级对言论自由一直很反感,因言获罪的事层出不穷,到现在还是如此。由此,中国从晋代起就发展出一个“清流学派”。那些已当了官,或尚未当官的知识分子,发明了一种最好的避祸方法,那就是完全脱离现实, 言论不但不涉及政治,也不涉及现实任何事物,以免引起曲解诬陷。清净无为的老庄哲学,正适 合这个趋势。士大夫遂以谈了很久还没有人知道他谈些什么,为第一等学问,因为他没有留下任 何可供当权人物逮捕他的把柄。这种纯嘴巴艺术——穷嚼蛆,被称为“清流”,成为士大夫主要 的生活内容。它的后遗症十分明显, 士大夫把现实生活有关的任何事情,都看作是“俗事”、“鄙事”,只有穷嚼蛆才是“上等事”、 “雅事”,所有行政官员以不过问行政实务为荣,地方官员以不过问人民疾苦为荣,法官以不过问诉讼为荣,将军以不过问军事为荣。结果引起全国性空前的腐烂。如果你听了目前那些当官的讲话觉得不知所云,不要奇怪,老祖宗对这套早就研究透了!

关于中国的文学发展,柏先生也有了挺深刻的阐述。中国文学中的一个主支诗歌,大约的发展脉络如下:

公元前6世纪-诗经 前4-楚辞 前2 汉赋   公元7世纪 唐诗 10 宋词  13 元曲 20 自由诗

《诗经》所包括的,全是短句短诗,每句不过三个字或四五个字,每首不过十几句,简单朴 实。《楚辞》则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是一种长篇史诗。“赋”在形式上是《楚辞》式的,只去掉所有的特殊方言。在内容上则是《诗经》式的,只再扩大内涵。一篇标准的“赋”,大约有 三四百句,每句字数没有限制,虽不严格的押韵,但它确实有韵。这种体裁,比《诗经》、《楚 辞》,更能活泼的表达感想和议论。最著名的赋人,是司马相如。

到了第四第五世纪,汉赋发生变体,成为花枝招展的骈体文。骈体文是一种纯贵族的文字欣赏,反复不停的“四六”字句,好像乞丐唱莲花落,使人有一 种油腔滑调的感受。虽然有一部分文章家乐此不疲,但开始后不久就被摒弃。反骈体文的大将是 被后人尊崇为“文起八代之衰”的古文大师韩愈。八代,指八个王朝:东汉、曹魏、晋、南宋、 南齐、南梁、陈、隋。这正是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几个世纪骈体文盛行时代,也正是中国文学最黯淡的时代。韩愈主张恢复骈体文之前——第三世纪之前古文的体裁,即不讲韵脚,不讲对 仗,有什么直说什么。这种古文。即我们所称的散文。除了散文,同时也产生了从前所没有的短篇小说。

无论散文和短篇小说,都是文言文写成,所以它们只是贵族文学,跟占全民百分之九十九以 上的平民无关。平民文学一直是一片空白,但时机已经到来,一种专为平民服务的白话文写成的 散文小说,大概在第五世纪就开始出现。 白话文起因于佛教的传播,佛经虽然大量译成汉文,但用的是文言,文言本已深奥,再加上 很多新的名词和新的语法,遂使译出来的佛经成为一种洁屈聱牙的天书,只有士大夫阶级中少数受过特殊训练的人,才看得懂。在这种情形下,要想民间接受,就必须靠文言文的再翻译——译 成白话文,即变文。然后根据白话经文,用口头向民众宣讲。这些经文,每一篇或每一部(长篇) 都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白话文因传扬佛教而发生,最初只限于对佛经的再翻译,后来逐渐脱离佛教,逐渐出现中国 人自己的创作,完成纯白话文学,内容就更丰富。社会、爱情、战争,都成题材。如《列国传》, 叙述伍子胥为父报仇的故事。《明妃传》,叙述王昭君嫁匈奴单于的故事。白话文学是大众文学, 爱好它的人数远超过爱好贵族文学的人数,文言文学一直跳不出官僚的小天地,白话文学则植根 民间。

文学中的诗歌部分,在唐代起有惊人的成功,保持二百余年的 巅峰状态。 中国诗的主词是隐藏的,而汉文方块字是中国诗的主要成分之一,靠方块字的排列组合和 含糊模棱的意思,即产生一种绘画般的诗意。抛弃方块字而译成其他文字,就像美女抛弃了容貌 一样。所以中国诗不但不能译成外国文字,也不能译成中国的白话,诗是汉文所发挥的最高艺术。 在纪元前十二世纪《诗经》时代,只有三言四言(三字一句或四字一句)。到纪元后四世纪 大分裂时代,才进步为五言。第六世纪隋王朝统一中国,才再进步为七言,完成诗的形式。上世 纪(七)女皇帝武曌把诗列为科举考试中的主要课目,诗遂成为知识分子必修课程,就如春花争 放,更为普及。 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有半数以上出生在唐王朝。

唐朝的诗,被称“唐诗”。一直留传到二十世纪仍可查考的,诗人有二千三百余人,诗有 四万八千九百余首。上自帝王将相,下到践民阶级的妓女奴婢,都有很成熟的作品,可称为中国 文学史上最光辉的时代。从此之后,直到二十世纪初期,一千三百年之久,诗和知识分子不可分。 凡是知识分子,差不多都是诗人,他们或多或少都有他们的诗篇或诗集,只不过很少能超过唐朝诗人的贡献。所以对中国诗人而言,如果说他的诗像“唐诗”,他会大大欢喜。如果说他的诗 像“宋诗”、“明诗”,他恐怕要嗒然若丧。

但唐诗有先天的 缺点,即字数句数和韵脚,限制太严,又由于方块文字运用困难,所以无法发展出来像希腊《伊 利亚特》和《奥德赛》那种海洋般的长篇史诗。绝大多数的诗只有四句或八句,字数也只有五字 或七字,只有在极少数情况下,可以稍作突破,但限度又非常的小,以致不能表达更复杂的感情 和作更复杂的叙述。同时因为音乐的普及,于是,一种新的形式兴起,最初称之为“诗余”、“长短句”,这是最恰当的称呼,但中国古代习惯使用单音节,所以又改称为“词”。

词是诗的解放,无论字数句数和韵脚,大都比诗所要求的尺度为宽,而且比诗更适于歌唱。 所以每首词都有一个固定的雅丽名称,以标出它的音乐性质。诗人只要选择词调之后,照它既定的格式下笔,就立刻成为一首歌曲。词的歌唱法,很久以来,已经失传。不过我们认为,词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但不见得有很高的音乐价值。 ——词律最讲究的是字的平上去入四声与清浊,苏轼作词往往不合这种规定,有时还不注意 断句,曾被指摘为“把人的嗓子拗断”。所以我们判断,在如此单调简陋的基础之上,不可能有 复杂的高级音乐产生。二十世纪的今天,我们可以听到“词”的后裔“昆曲”,实在并不悦耳, 使我们更肯定这种判断。 第八世纪,词便出现于文坛之上,但它却在进入第十世纪之后,才生气蓬勃,压倒其他形式 的文学作品,造成词的时代。宋王朝以词闻名的有八百余人,有专业出版的有二百余人。

蒙古帝国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摒弃,固然使知识分子难堪,却也有一个很大的收获,即知识分子可以不必再继续板着道学面孔。儒家学派一旦失去政权的支持,对知识分子也就立即失去 控制力量。知识分子再没有柳永“奉旨填词”的顾虑和史达祖脸上刺字的危险。因之在性灵上获 得释放,呈现元曲时代。

元曲是戏剧文学部分,也是“词”的一种蜕变进步。中国戏剧一直是民间的艺术,知识分子被蒙古驱出统治阶层之后,才向这方面发展,开始写作片段的唱词或整出的剧本,统称为“曲”, 因为它在蒙古帝国子国之一的元帝国时期的成就最为辉煌灿烂,所以称为“元曲”。 曲分为两种:一种称“散曲”,即没有对白的纯唱词,也就是现代所谓的流行歌曲;一种称 “传奇”,即有对白的唱词,能够大规模在舞台上演出。

词是诗余,曲是词余,但曲所具有的字句的活泼,意境的超越,想像力的丰富,从前任何作品都很难望其项背。知识分子思想得到正常发展后,创造力极为兴旺。他们嘲弄帝王将相,调侃圣贤,歌颂爱情。很少有圣人系统的意识形态,大多数被真实感情充满。这是公元前二世纪政治力量独尊儒家以来,从没有发生过的现象。 元曲中最著名的作家和作品,有王实甫《西厢记》,写张君瑞和崔莺莺自由恋爱的故事。关 汉卿《窦娥冤》,写少妇窦娥死于冤狱的故事。马致远《汉宫秋》,写西汉王朝皇帝刘爽跟宫女 王昭君的故事。白朴《梧桐雨》,写唐王朝皇帝李隆基跟贵妃杨玉环的故事。施惠《拜月亭》, 写一对夫妇在战乱中逃散而又团聚的故事。高明《琵琶记》,写一个人弃妻再娶,前妻千里寻夫 的故事。

中国古代还有一个意想不到的发明:纸币。纸币(交子)纸币的发行,起于上世纪(十一)○○年代。益州(四川成都)商人对金 钱携带,感到困难,十贯(一万钱)的重量就是五十公斤,不仅携带不方便,庞大的体积,还容易引起盗匪注意。于是纸币应运而生,以一贯(一千钱)为一张纸币的单位金额,如此,十贯 不过十张钞票。纸币最初由地方富豪以财产担保,联合发行,每次发行一百二十五万贯——即一百二 十五万张纸币。只有在先进的印刷术支持下,才能供应这么巨量的发行。时间以三年为期,到期 即可兑换现款。后来由政府主办,设立国家银行(交子务),禁止私人发行。这是世界上使用纸 币的开端。

纸币对宋帝国社会有繁荣安定的作用,并被其他国家所仿效。金帝国发行过五贯(五千 钱)和十贯(一万钱)大钞,以后的蒙古帝国更发行十两银币的大钞,后来发现钞票既有如此奇 妙功用,遂大量印刷,以致引起严重的通货膨胀和农村破产,促成遍地民变。到了更后的明王朝, 在排外的情绪下,认为纸币也是外国工具,下令取消。这对商业的发展,是一个打击。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