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说,不同的人对越南战争有着不同的记忆。在大多数美国人记忆中,它是一场开始于1965年、结束于1975年的战争,让想要阻止共产党向东南亚进军的美国军队深陷泥潭,与此同时深深割裂了美国社会。法国人记得的是,他们在一场历时十载、从1945年持续到1954年的冲突中失利,当时他们竭力想要保住其殖民帝国中的亚洲明珠,直到在一个叫奠边府的地方败北。
越南人则把它视为民族解放斗争或者内战——至于究竟是什么,要看他们处于哪一个阵营——在1975年以一个阵营赢得胜利、另一个阵营遭逢不幸告终。但对越南人来说,它首先是一场跨越了30年的冲突,把种种直接或间接的对抗变成了残酷的战火,夺去了超过300万越南人的生命。
重点并不在于哪种视角比其他视角更好或者更准确,而是应该弄明白截至1967年,殖民战争、内战和冷战如何相互交织,制造了这样一场致命的灾难。
如果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越南境内的冲突或许会以截然不同的方式上演。
1940年,日本人占领了法属印度支那(French Indochina,越南、老挝和柬埔寨)之后,他们让法国的法西斯维希政权处理当地日常事务。后者在法国于1940年陷落之后,与东京的轴心国伙伴德国结盟。这种合作结束于1945初,当时,盟军给德国人对欧洲的占领画上了句号,并准备在亚洲击败日本人。是年3月,由于担心维希政府的军队把枪口对准自己,日本人推翻了法国政权,让其长达80年的殖民统治走向了终结。数月后,日本人宣布投降,令越南出现了权力真空。
胡志明(Ho Chi Minh)以及他那由共产党领导的越盟(Viet Minh)民族阵线抓住了机会。1945年9月2日,胡志明宣布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不过,攫取权力是一回事,保有权力则完全不同。没过几天,盟军登陆并解除了日本人的武装。英国人占据了北纬16度以南的印度支那南部地区,中国国民党的军队则占据了北部地区。在附近,新解放的法国的领导人夏尔·戴高乐(Charles de Gaulle)命令他的人重建殖民统治。由于无法维持秩序,三周后,英国人允许法国人把越盟从西贡驱逐出去,从而在北纬16度以南挑起了战争。
在北部地区,长期反对胡志明及其领导的共产党的民族主义者随着中国军队到来了。不过,当地的中国指挥官宁愿让胡志明掌控越南,以免出现南部地区的那种混乱局面。他们迫使胡志明成立了联合政府,但基本没有更进一步。越南共产党和反共民族主义者之间并不牢靠的休战协议于1946年年中被打破——中国人当时撤了军,任由其盟友成了共产党砧板上的鱼肉。共产党迅速击败了他们,随后把重心放到了法国人身上。胡志明非常真诚地想要就去殖民化事宜展开和平谈判,但法国还是想夺回印度支那。全面战争于1946年12月爆发。
法国人拒绝非殖民化,让共产党得以在把法国人拖入游击战的同时独据民族主义大旗。跟法国人合作的民族主义者乞求他们趁着为时未晚实行去殖民化。但法国人即便是在1949年最终建立由从前的保大帝(Bao Dai)领导的越南国(State of Vietnam)之际,也拒绝让其完全独立。
亚洲在中国共产党于1949年取得胜利后迎来了冷战,一年后朝鲜战争爆发,这让法国人有了更多筹码。通过把自己塑造成自由世界对抗全球共产主义风潮的亚洲排头兵,法国人说服了美国人,让后者放弃反殖民主义立场,在印度支那支持法国。
但这一战略是有代价的。法国也许利用了美国,但美国也利用了法国——它的军队、政府和它扶持建立的越南国及其兵力——间接打击印度支那的共产党。除了在1950年成立了一个军事援助顾问团(Military Assistance Advisory Group)外,美国还资助了叛乱活动,并增加了中情局(CIA)的行动。到1954年,美国为法国的这场战争支付的费用超过了70%,因为这也是他们的战争。中国的共产党发起了反击,在朝鲜是直接派兵,在越南则是间接地派出了自己的顾问,并为胡志明武装了一支新的正规军,即越南人民军(People’s Army of Vietnam ,简称PAVN)。这一切都让越南变成了20世纪最惨烈的反殖民战争的战场。
到了1954年,大将武元甲(Vo Nguyen Giap)指挥一个陆军师,准备把法国拖入一系列精心安排的战斗。这支部队谨慎地对法国设在奠边府的加固营地组织了一场史诗般的围攻,并为摧毁补给殖民军力的当地空军基地而携带着大炮翻山越岭。当枪炮声在1954年5月7日这一天停下来时,法国军队遭受了自1759年失去魁北克后最惨重的殖民失败。越南共产党则证明自己有能力参与并打赢常规战。20世纪的反殖民战争中,没有其他哪场战争出现过奠边府这样的战役。
但打大仗是要付出代价的,因为这种战争需要极大地动员民众。1953年,胡志明领导的政党发起了一场土地改革运动,以鼓励农民支持战争。该党还强硬地打倒了地主和商人阶级,让他们成了国家公有化的一部分。问题是,这场既是军事革命又是社会革命的双重革命令民众精疲力尽。当中国加入了法国的行列,要求停火时,胡志明承认自己再也不能逼迫他领导的民众了。共产党打赢的是奠边府战役,而不是整场战争。并且胡志明知道,法国的背后站着美国。1954年7月21日,越南共产党在日内瓦接受了沿北纬17度线将该国一分为二的停火协议。两年后,越南举行选举。
国内战争和冷战重新开始
法国想在日内瓦会议上退出印度支那时,发生了另外一件事。拒绝与殖民者或共产党合作的少数非共产党民族主义者中的一员登上了历史舞台,这个人就是吴廷琰(Ngo Dinh Diem)。1954年6月,为防止法国将越南交给对手,保大帝在最后一刻任命吴为总理。美国人也有同样的担心,很快开始支持他。
当法国和中国在日内瓦同意举行选举统一两个越南时,吴廷琰及其热情的新支持者美国国务卿约翰·福斯特·杜勒斯(John Foster Dulles)虽然参与其中,却没有签字。日内瓦会议可能结束了法国的战争,却没有结束美国的间接战争。美国人不再依靠法国的殖民政权遏制共产主义,转而寄希望于他们的“奇迹人物”领导的越南非共产主义独立政权。只要美国不践踏这个新国家的主权,吴廷琰也不去威胁到美国在越南长达十年的战略投资,间接遏制可以继续。
日内瓦会议之后,共产党和反共人士把注意力放在控制各自的领土、巩固政权以及与盟国合作推动经济发展上。1956年,共产党完成了土地改革,那是它按照苏联路线使经济集体化的计划的一部分。随着胡志明的共产党把共产主义政权扩展到整个北部,异见人士遭到镇压。1955年,吴廷琰依靠自己家族的独裁控制建立了一个共和国,勒令法国军队撤出,并把保大帝排挤到一边。他压制宗教和政治团体,随后打击剩下的共产党人及其他反对者。吴欢迎美国的援助和顾问,但拒绝直接军事干预。
这时黎笋(Le Duan)出现了。他是一名共产党元老,曾在南部组织该党与法国的战斗。自日内瓦会议后,他描绘了北纬17度线以南的严重情况:吴廷琰和美国拒绝进行选举,吴的镇压也在摧毁该党南部网络的少量剩余势力。由于不确定中国和苏联的支持,也担心美国会派遣军队,河内的领导者们反对重新全面开战,但在1959年,黎笋说服了该党间接介入南部,认为不这样做会永远失去南部地区。
按照这种新战略,胡志明小道(Ho Chi Minh Trail)被重新激活,成千上万名干部(大部分是日内瓦会议后被送往北方的南方本地人)由此进入南方。他们以1960年创立的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National Liberation Front)的形式形成了一个对抗性的南方政权雏形,得到越南南方人民解放武装力量(People’s Liberation Armed Forces)的保护,后来该阵线被对手们称为“越共”(Viet Cong)。同年,黎笋成为该党领导人。他重新激活越南劳动党南方局(Central Office of South Vietnam),开展间接国内战争,以期打倒吴廷琰的政权,在美国介入之前按照河内的条件统一全国。
并行的直接战争
吴廷琰的确倒下了,但他的政权没有倒。1963年,肯尼迪政府震惊地看到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大幅扩张对农村地区的控制。吴廷琰不成熟的反叛乱计划迫使成百上千万农民进入战略重镇,再加上他对非共产主义反对者的残酷打击,引发了强烈不满,叛乱四起。1963年6月,一名僧人在西贡市中心自焚,以示抗议。南越的将军们担心吴廷琰的政策会让共产党有机可乘,所以寻求美国对推翻这位总统的计划的支持。肯尼迪政府表示同意,1963年11月2日和3日,一场军事政变中把吴廷琰赶下台,他也为此丧命。
当时的问题是,美国或河内是否会直接介入。从1963年起,黎笋主张逐步直接军事介入,意思是派遣越南人民军南下。目标是通过与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越南南方人民解放武装力量合作,河内能够在美国升级行动之前控制南方。
不过,这项主张没有得到党内的一致同意。有些人,包括武元甲(Vo Nguyen Giap),建议谨慎行动,指出这可能促使美国展开正面冲突,尤其是考虑到苏联当时正在倡议大国之间缓和紧张局势。但是,黎笋知道他可以指望中国的毛泽东提供帮助,后者强烈批评了苏联及其革命决心的缺乏。1964年初,该党决定直接介入南方。
林登·B·约翰逊(Lyndon B. Johnson)也必须做出选择。新总统会继续美国的间接战争吗?他会止损退出吗?他会派美军拯救南方吗?和黎笋一样,约翰逊选择了战争。
1965年初,美军在波来古市的直升机基地遇袭后,约翰逊对北纬17度线以北和以南的越南目标进行了持续空袭,并命令军队于3月份在南部地区登陆。数月后,美军和越南人民军在德浪河谷(Ia Drang)发生冲突,从而揭开了多场大型战役的序幕。十年前,就在同一个地区,越南人民军的兵团摧毁了法国的机动部队。
1967年,近50万美军抵达越南,同时河内也派遣自己的军队向南方进发。长达30年的越战的下半场汹涌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