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原创,引用或转贴请私信。
在海外的中国背景的圈子里,经常有人就文革及之前的中共第一代领导时期发表看法。比如“毛时代”的社会制度是“均贫”;当时政府号召大家“贫穷光荣”;中央政府如何不懂经济建设,导致饿死多少人云云。
我不想随便揣测提出或者赞同这类观念的人是不是文革时期受过迫害;或者不满意政府;或者是西方国家和平演变的代言人。
我在这里也不想替建国后的中央政府翻案,但想提几个问题,表达一下观点,因为仅以“均贫”等等来概述毛时期的历史过程,不仅仅是流于情绪化的浮浅,更重要的是对后人的认识不会有任何帮助。如何正确的看待这些,让它能够对我们今后的政策导向产生借鉴的意义,或者教育的目的,远比发发牢骚,或者去否定某些来得实在?
首先,建国以后的中共领导班子是怀着极大的热情去设计今后中华民族的走向。不仅是政府,包括全国有思想的民众都知道,这是中国社会继19世纪殖民地时期以来,第一次真正地被统一到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之下,中国终于可以有机会努力发展自己,提高国力,赶超英美了。但是怎么发展经济?摆在中央面前就是一个已经取得成功的“苏联模式”。苏联能够在很短的时间从帝王专制的半工业半农奴状态中建设成为强大的工业化国家,无论是从意识形态角度出发,还是从单纯的经济制度出发,都是近似于必选答案。因为其一,中国已经经受了近百年落后挨打的历史,中国必须要飞快地赶上去;其二,西方国家基于不同的政治制度,即便能够与中国维持和平,也绝不可能予以实际的帮助。
另外抗美援朝战争也促使中国必须选择“苏联模式”。斯大林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并没有选择去积极扶植共产党政权,他在抗日战争中要求延安的共产党要与蒋介石保持和平的关系,共同抗战(这是当时苏联不想开辟与日本的第二战场有关);在苏军收复东北后,斯大林仍然不信任中共。苏军搜刮走了所有能带走的生产物资。这种情况一直到斯大林成功地把中共拖入了朝鲜半岛的战争中,彻底把中国拉到了他的阵营。
对苏联的好处是终于有了代理人来替自己打这场战争,不必与美国发生直接的军事冲突;对中共的好处是这样就能顺理成章地接受苏联的援助。大量的军事援助,工业专家,成套的机械源源不断地来到中国,迅速提高了中国的工业化水平。另外,随着中国军队在半岛战场上的一次次胜利,这也代表着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有能力与西方国家的军事力量抗衡,这也极大的增强了当时整个民族情感和向心力。反观比我们先独立的印度,由于一直实行谁都不得罪的不结盟政策,单单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经济,这几十年的进步可见一斑。
所以在战争期间,中共政府就在领导班子内明确了走苏联的路子,就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以其为主导推动整个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达到快速工业化。然后在重工业,轻工业,农业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国民经济的一套完整的体系。
然后才有了在1953年开始的“一五”计划的“一化三改”的成功。“一化”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三改”完成了农业,手工业,原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之后在“二五”计划中,中共提出了“三面红旗”(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工业大跃进,农业人民公社),以革命的精神来加快共产主义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成绩,但是代价是十分惨重的。这也成为民众对中共政府路线政策质疑的始由。
随后是中央在刘少奇,邓小平领导下的国民经济调整时期。虽然当时还是沿袭计划经济的老路子,但是着重于平衡政策,恢复民生。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但是在政治上“左”的东西仍然在发展。
再后来就是文革时期,政治运动的破坏力不亚于又一场全国范围的战争,导致中国的经济走入了崩溃的边缘。直到毛去世后,中共的领导班子反思教训,实行新的经济模式,把中国的经济重新挽救起来。这是后话,这里就不细表了。
下面来讨论一下为什么计划经济时期,中共采用的是“均贫”的政策?
首先要尽快发展重工业,就要依靠高积累。体制上的配合方法就是低消费。降低流通的日常商品的价格,同时也能把劳动力的价格压得很低。其次是分配方面,当时搞平均主义的低收入,主要目的是为了减少民众的利益矛盾,能够把精力放到生产建设方面(这一点上同我前文描述的印第安人社会的激励方式很相似)。
但是,当人们的激情过后,这种经济方式也带来了很大的问题。首先是占中国绝大多数的农民生活水平没有得到切实的提高,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政府用剪刀差的办法剥削农民,积累资金用于发展工业;其次,压低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来提高发展工业的资金积累。由于新的资金的注入,工业部门能够不断的扩大再生产。但是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远远低于生产规模的扩大,为了缓解这个问题,只能靠政府不断扩大投资规模。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怪圈”循环。
总的来说,建国初期实行的这套计划经济体制,在帮助国家集中力量提高工业化水平,奠定了中国完整,独立的工业体系方面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同时这种体制在现今看来也是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当时的措施忽略了物质利益,而仅仅以政治口号来调动民众的劳动积极性;同时,这种粗放的计划手段也无法按照市场实际的需求来安排生产;以官僚为主的生产部门负责人也不会去主动提高生产效率。以至于给中后期带来了一系列越来越严重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