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开始听到这个说法感到很奇葩,直到咨询了太太之后才发现这个论调现在在幼儿美术教育界还属于热点之一。经过一番前因后果的追溯,我得出了以下的个人分析。
有时候,完整的知识是无法用一句话来简单概括的。必须有长篇大论的铺垫分析,读者才有可能把握。same thing here.
我先举几个现实中的例子。
邻居女孩10岁,从5岁开始在传统画画班学习,主要学习绘画技巧。现在临摹的功夫相当了得。她也因为自己画作经常受到别人表扬而愈发感兴趣画画,于是形成了正反馈。目前不好说将来她在绘画上能够走多远,但看她目前在画画方面的状态实在不差。
另一个小一些的女孩子,参加了另一个以兴趣为主的美术班。最初孩子的画画热情空前的积极,几乎所有想到的见到的都会描绘在她的画中。但是好景不长,一个月后她拒绝画画,原因是她的同学朋友说她画得很难看,让她很受打击。
有人会说:美术是一件很私人的事,自我享受,很难有标准化的评判标准,所以应该形成不轻易品评的氛围。这话虽然不错,但是让几岁的孩子理解并遵守这些恐怕不是太容易吧?所以说,学习的氛围会影响学习方式的选择。
相当重要的一点事是:家长对孩子学习美术的期望是什么?尝试一下,看看孩子有没有兴趣;为了提高孩子的自我修养;还是作为孩子将来的工作技能来培养?不同的初衷,教育方式和严格程度也不同。
素描是踏入专业美术的基础(除此之外还有色彩搭配、构图能力、线描造型等多种基本技巧)。身为门外汉的家长通常关心孩子什么时候开始素描的学习,这样在家长心中孩子真正开始学习绘画。
持相反意见的人表明让孩子过早接触素描其实不是一种好的选择,有可能会限制孩子的想象力、并且抹杀了孩子对于美术的学习热情。对于小孩子来说,素描学习实在是太抽象太枯燥无味了。反复的排线条,反复的修改同时又要注意透视、光影,这对几岁的儿童来说实在很无聊又难以理解。
所以从既不枯燥,有能锻炼孩子的想象力与艺术思维出发,为什么一定要临摹?只要引导孩子画出符合视觉审美规律的要素即可,如各种色彩对比关系、疏密对比、大小对比等等。于是乎,我们看到了一些美术班以下的作品。
为什么孩子们的作品都千篇一律?这是临摹作品吗?当然不是。那么这些从一个模子里面刻出来的东西,课程所标榜的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又表现在哪里?孩子的个性在作品中有能够体现吗?孩子参加这样的绘画课程,效果还不如退一步学习枯燥的素描技法。
如果老师努力地告诉孩子天是蓝色的,草是绿色的,太阳是红色的;老师努力地教孩子小鸟的头是圆的,身体是椭圆的,眼睛是圆的,嘴巴是三角的,腿是两根直线;老师认真地告诉孩子画人物头要画成圆的,五官是三庭五眼的比例;老师努力地教孩子把石膏圆球画的尽可能的圆,尽可能地排列整齐。
老师把教孩子画画等同于手把手带孩子画,孩子自己不需要观察和思考。但是儿童的绘画是不需要标准答案的,更重要的是孩子观察和思考能力的锻炼,进而对事物多样的表达和解读。
现实的说,能够培养孩子在绘画中个性化的表达,丰富的艺术想象和思维,自由和快乐的情感,健康有品位的审美的美术老师,无论是对专业素养还是教育方法来说都有相当高的要求。对于只能够教授公式化的简单技能的老师,家长反而不如退而让孩子接受传统的美术教育。
作者保留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