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花红

海外生活;育儿心得;有感而发;点点滴滴......
正文

大学新生的家长们,你们准备好了吗?

(2015-10-26 20:07:30) 下一个

        “我明天十八岁了”.
        我妈经常感慨地对我说,这好像就是在昨天.
        三十多年前,我十八岁,仿佛就是昨天.
        如今我的女儿十八岁,一晃已过掉半年了.

        女儿长大了,要上大学了,又是高兴,又是揪心!
        高兴的是我总算把她培养成人,她考上很不错的大学,揪心的是她离开我后,学校会给她一个什么样的生活环境? 

        学校规定,新生一定要参加为期两天的新生培训(New Student Orientation), 在暑期分十期进行.想参加哪一期自定,父母兄弟姐妹欢迎参加,但不是必须的. 

        本来想得很简单.买张机票,让女儿自己一个人飞过去.后在一大堆担忧下,决定自己开车下去.以往去影城和迪斯尼或拉撕维加撕,都是有先生在,轮流开车,去多远都不怕.可这次不一样,先生在中国,不能回来.所以对我来说压力好大.女儿虽然已经拿了驾照有一年多了,但让她来开更是不放心的.一路上还不时看到警车在那儿“守株待兔”,所以尽管女儿一直力争要跟我轮流开,都被我拒绝.她于是一直在边上挑我的毛病, “你干嘛踩刹车呀?可以开65m/h,你才开55m/h 见到警察看把你吓成这样!这样更容易被警察抓”.甚至连没开在道路的中心,一不小心踩到边线,都算犯错.并扬言,"你要是再犯一次错,对不起,请你坐到我的位置上,让我来开".这使得本来就神经紧张的我,就更不敢大意.再犯错时,只好跟她讨价还价, “两次,三次?请再给我一次犯错的机会...”

        还算好,我们比规定的check in 时间到得早.签到后每人发一张身份证挂在身上(之后进出饭厅,象信用卡一样划一下.后来得知,孩子们每人在学校会有个帐户,吃饭买书等开销,都是划这张卡.这比当初在国内我们买饭票打饭,先进很多), 拿了房间钥匙,就迫不及待地去看住处.原来,父母的活动时间表与孩子们的不完全一样,也不是跟自己孩子住一起.她们住学生宿舍,两人一间屋,有一个三个抽屉的柜子,一个电脑桌和一个壁橱,两人共用一个微波炉,一个小冰箱,比国内博士生条件还要好.而父母们都是住学校附近的旅店. 

        来自外地的孩子们,都是提前一天到的,一见面,都很热情地相互自我介绍,我叫某某某,是什么系的,从哪儿来的等等.不一会而,都在走廊上聊天.有些在facebook上早就很熟了,约好了都参加这一期的,还有些连roommate也找好了. 当晚有bus接去town里看周围的房子和环境(想必是那些房地产商,看准了这私立学校的家长们,指望将来喜欢上这里来投资购屋). 

        第二天的早餐,就在大礼堂外面,各钟糕点饮料,也很丰盛.

        等吃饱后进去后,才发现已经只有很后面的位置了.整个大厅坐了起码有六-七百人. 可以想象,10期,会有这么多新生入学,若不事先交代入学注意事项,开学时的那种忙乱,就可想而知了. 学校很自豪的说,他们每届新生入学,从来都有条不紊.不出乱子的. (难怪收费很贵$250/学生.$330/家属.我开始很不理解,这么做,费时费力,我们还算是离得近的了,有很多外州的,甚至是国际学生.大多数学校都是在开学前或开学后两周进行此活动). 

        开场白是看电影,学校的建校历史.然后是接待工作人员介绍. 共有三十来人,都是高年级的学生,这可不是一般的点名介绍,那没人能记住.他们是经过很好的排练的,被叫到名字的,或个人,或二,三人一组,上前一步,表演一下他们的“绝活”,有的比划个动作,有的唱一段歌,跳一段舞.更有一个玩"扯铃"的中国男孩,高超的技艺令人拍手叫绝,所以介绍完后,每人都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 随后就是大厅中所有人按姓名顺序,分成很多小组,由这些“导游”领队,到校园参观.这些队伍相遇时,还大声地喊口号,打招呼.

        等校园都参观完后,孩子们和家长们就分开活动了.

        在大草坪上,几十张大圆桌,家长们分理科系坐,这样比此可以聊比较近的话题,丰盛的自助餐,还有现场烧烤. 大家边吃边聊,不时还有家长校友会会长及会员讲话. 餐后, 就分理科和文科活动.在大的阶梯教室,讲台右上方贴了张很大的元素周期表,开讲的是一位物理系的教授,他说: “大家不须要有物理, 化学方面的知识背景.听完这场讲座,走出这教室时,就会对你们的孩子们在这4年中做些什么有个概念性的了解”.

        教授用一种有南北极磁性的特殊材料,在室温及液氮(温度极低的液体)下的表现.讲解这么个材料花了多少代科学家们的努力才研制而成的, 他用摄像机镜头对着一个盛有液氮的玻璃容器,从而投影到大屛幕上,所以坐在任何座位的家长,都能看清所做的实验. 他还投放了很多张照片,有一张著名的照片中有多位科学家拿到过诺贝尔奖.他也预视在座的孩子们,将来在某个领域都有所建树.这位教授很会讲课,深入浅出,使在座的家长听后都很为自己的孩子能在此学习升造,将来能为人类科学进步作贡献而倍感骄傲.

        晚饭后,有学生乐队表演和舞会. 

        第二天上午,有关于财政资助,健康保险,安全系统等各方面的讲座,下午是自由问答,学生们在下午离开前,要把课选好.

        第二天上午,在有关于财政资助,健康保险,安全系统等各方面的讲座,最后的讲座是一位中年女老师主持的,还配一个男助手,拿着另一个话筒,他们先给每人分发纸巾,声称以往的orientation,这个时刻总是最动人的.一般来说,我是个很易动情流泪的人, 也抽了两张备用. 不过最后我的那两张纸巾一点都没有湿.

        这位女老师先让大家举手,来上学的是你第几个孩子,第一个,第二个,还有人是第4个(家里还有一个,明年上大学),她说最后一个孩子要外出上学时,家庭就象一个鸟槽一样,将很快要进入一个空槽期,这时有些人会很快调整自己,有些人则会由此象变了个人,象生病一样,疯狂地每天烦他(她)的孩子,直到孩嫌你们烦了,不时的躲着你,以至于有些家长甚至半夜报警,声称孩子失踪了,找不到. 接着她放了段录音,是一对父子别离前的对话, 录音结束时,已有半场的人都开始落泪哭泣. 随后大家争相举手发言, 话筒传来传去 有一位单身父亲,又当爹又当妈,抚养两个孩子,都上大学了,很有感触,又有一位先生发言,说因为在旁的太太哭得说不了话,由他来说,可是他也没说上两句,就泣不成声了.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我一直在犹豫不决,要不要也表达一下自己的感想.看看想说的人都说了差不多了,再不举手,等走出这教室时,一定会后悔不已的.于是,终于鼓起勇气,举手发言.我声明,我是中国人,英语不很好,但我很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故事. 我是这样说的: 

        “三十多年前,我被中国的Top5大学录取了,很开心,要离家了,有自由了,不用整日被父母管着了,恨不能入学这一天早一点来到.可是真的到要离家的那一天,我开始哭了,伤心地哭了一整天.这一切好象就发生在昨天,时光飞逝,转眼间我女儿也要离家独立生活了,我想她的感觉会跟我当年一样的,我们思念孩子们,孩子们在他们离家后也会有相同的感觉.在兴奋,新鲜感过去之后,一定也会怀念在父母身边的日子的. 在这2-3年中,为了给孩子营造最好的学习环境.复习,考试,录取,,,,忙忙碌碌,几乎没有去意识到,一但她离开家,这日子怎么过啊? 最初,我曾经打算,不管女儿去多远上学,我都要在她学校附近租一间房子,每天能见到她.照顾她,我才会放心.这种想法,很使我女儿感到紧张.后来,冷静想想,这么做也不切实际,我有自己的事业,有自己的生活,孩子长大离开家,走入社会,那是迟早的事,于是开始有心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她能从微波炉热饭,到下面,炒菜,做汤,一点点,慢慢的习惯自己照顾自己,在学校也表现得很独立很有领导才能.同时我自己也开始越来越多地参加社会活动,跳舞,唱歌,练琴,到处演出,做义工,非常忙碌充实.  忙了就能没有时间孤独,没有时间伤感和揪心.二,三年下来,身体也强壮了,心情也愉悦了,人也显得年轻了.你们看我是不是看上去很年轻?---其实我很老了.我愿意下次我们家长再聚会时,秀我的手风琴,和中国的民族歌舞给你们看,人的外表总是会变老的,但内心可以永远不老.(要 act young, feel young, and really young). 另外,我的先生在中国工作,我们用的是hotmail的MSN Messenger在网上视频,现在我女儿又找到一个网站takbox,可以同时二十个人视频,她也答应会每天给我一个平安call,其实,我不认为她能做到“每天”,但是,我要说,真的要感谢当年的年轻学子们,使得如今的网络如此发达,科学的进步,让我们远在天边的亲人们,可以感觉近在咫尺.每天可以见面,聊家常, 哪象我们当初,一封信来回要两个星期呢!”

        大教室,大课堂,很多大学生,一直是我梦里常现的场景,二十多年没有这样讲课了, 一气呵成,很过瘾.当我讲话时,所有家长都停止了哭泣. 讲话结束时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下来后对我说, “太精彩了”,“我喜欢你的发言”, “谢谢你跟我们分享--”.

        回到往常的忙碌中已有些日子了,脑子里还总被那两天的场景缠绕着,记述下此“流水账”,以此预祝朋友们,早作准备,当你们的孩子们翅膀硬了,飞走以后,能平安快速地适应“空巢期”.只有你们能快乐的生活和工作,你们的孩子们才可以更加专心地读书学习,取得好成绩.

此文写于 2010年8月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