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月前来到座落在洛杉矶市区郊外圣莫妮卡山上的盖蒂博物馆参观,在小火车抵达的盖
蒂中心的到达广场的入口处,有巨大的帐篷遮挡着施工工地。就连盖蒂中心入口处的重要标
志——法国20世纪最伟大的雕塑家马约尔的雕塑都无法从正面取景拍照。
现在谜底揭开了:原来是中国艺术的瑰宝——敦煌艺术首次远渡重洋闪亮登场!帐篷里
展示的是三座按1:1原大尺寸复制的敦煌莫高窟三个历史时期代表性的壁画和雕塑艺术。
兴匆匆前往参观,不想正逢Memorial Day周末长假,前来参观的人在山下等候免费专
线火车7弯8绕排起长队。有些人等不急,便从右边小路自己上山了。
到达山顶出得站来。
参观仿真石窟需要排队索取门票。
参观虽然是免费的,但我是上午11点左右到达也只能领到下午3点45的参观门票。
还有差不多4个小时的等待,那就先参观敦煌珍品和文献展吧。
有许多敦煌工艺品及资料介绍。
此次展览中陈列有43件来自不列颠博物馆(British Museum)、不列颠图书馆(British Library)以及法国国家图书馆(Bibliotheque Nationale de France)等收藏的文书、绢画、纺织品、手稿等,这些源自敦煌的稀世珍品令人过目难忘。
只可惜,面对这些珍品不能拍照,尽管盖蒂中心允许观众在梵高、莫奈、毕加索的作品前拍照,但对敦煌原作则不让。
郁闷!
瞧,这就是刚在盖蒂博物馆拍到的梵高的名画:《鸢尾花》(全世界名画最高价格排名
第十)
问题是它可以被拍照,而敦煌作品是不可以的——都是名画,怎么差距这么大呢?
最为震撼的展品有:现藏于不列颠图书馆的《金刚经》,该经卷含有“咸通九年四月十
五日”的纪年,即公元868年,也是迄今为止世界公认的最早含有明确纪年的佛经印刷
品。(图片来自网络)
绢画《引路菩萨图》(850-900)(不列颠图书馆藏)(图片来自网络)
以上两幅珍品都是在唐武宗灭佛(845)之后的产品,看来天高皇帝远,中土毁佛,西
域香火更盛。
此外展览还将呈现有中文注释的藏文佛教经典、希伯来文的犹太教祈祷词,以及中文
的基督教文书。
展览文献繁多,但脉络清晰,通过实物,及3D立体虚拟实境大体将敦煌艺术、敦煌学系统梳理了
一遍,包括今天的敦煌的修复保护工作都客观地作了介绍。
这真是一个全方位地介绍敦煌艺术的窗口,观者通过这个窗口可以洞见座落于古丝绸之路上的敦煌是如何成为于东西方艺术融合的纽带,是丝绸之路是的耀眼明灯。
有一个时间表:
1985年,中国加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UNESCO)
1987敦煌石窟与北京天安门故宫、长城同时被UNESCO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同年,盖蒂保护研究所(Getty Conservation Institute)便与敦煌研究院在文物保护方面开始合作。此
次展览,在5年前筹划时便是将其视作两家重要的研究机构在长达25年合作后的一个汇报和结晶。
不仅是要保护敦煌文化遗产,同时要向全世界推广宣传敦煌艺术文化,便是这个展览的宗旨。
向鼎立支持此次展览的机构致敬:
就在露台吃了简易午餐。
再去盖蒂中心收藏印象派大师精品的展厅参观。
印象派大师德加的《舞者》 (色粉笔)
去盖蒂中心露台和花园呼吸新鲜空气,继续等待。
排队参观的时间终于到了,从3点半继续要在门外排队到4点多。
好在中心很人性化,热情地为每位站立等待的参观者提供了太阳伞,谁让南加州的阳光那么强呢!
依次进得石窟门洞参观。第一个洞窟壁画(275窟)原绘于五胡乱华时期的北凉时代,造型色彩凝重
简约而雄浑。属于敦煌壁画早期的作品,色彩氧化使得画面色彩愈发沧桑。
惟妙惟肖地仿真描画,看着也是醉了。
第二窟(285窟)为西魏时期,这真不愧为敦煌壁画的代表哟!
感谢敦煌艺术研究所这15位艺术家,呕心沥血用3年时间将这些灿烂的壁画艺术描摹出,一举惊艳世界惊!
第三窟(320窟)出自唐代,盛唐时代的歌舞升平、雍容华贵尽现画中。
说到敦煌学,感觉是门“出口转内销的学科”。回溯敦煌艺术历史,自五胡十六国至元凡一千年
(400-1400)其佛教艺术兴旺于河西走廊与中原的节点上。但自明清500年间早已荒废,1900年
有个当兵出身的王道士来到敦煌,想把石窟收拾改造成道观,无意间发现藏经洞的5万多件藏
品。 据说王道士最初还是感觉事关重大,于是便向清政府报告甚至禀
报给老佛爷慈禧,但清政府庸庸无为,方给西方来西域的探险家、考古家有机可乘。
就是这个败家子王道士,还在笑。
1907年6月13日,考古探险家——英国犹太人斯坦因花了7天时间进洞挑选,以相当于500卢比的
40块马蹄银从王道士手中买下12大箱抄本、绘画、织物等各种珍贵敦煌文物计1.37万件,离开千佛洞。
紧接着,法国人伯希和于1908年2月赶到敦煌,亦挑选出敦煌文献珍品一万余件。1911年和1912年,王
道士又将藏经洞部分藏品卖给了日本的探险家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1914年,俄罗斯佛学家奥尔登堡
再次前往藏经洞进行了挖掘,又获得了一万多件文物碎片,目前藏于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
上述,于1900年在藏经洞发掘的约有5万件敦煌文献、艺术品,最终只剩下了8757件(约占总数
约1/6)入藏京师图书馆(现均存于中国国家图书馆),这还是在斯坦因与伯希和挑剩下的部分。
所以说,敦煌学的研究在海外,而非在其故乡。
虽然对敦煌文献以此种方式被掠至海外令人扼腕,但退千步倒万步,我依然对源自敦煌的藏品今
天能够得以见世而感到欣慰。
特别是如果它们没有流出海外,它们能躲得过文革的浩劫吗?
想想我的家乡六朝古都的南京,郊外也有座极为著名的南朝时期的栖霞寺千佛洞,建洞时期与敦煌莫
高窟几乎同期。其山上洞窟石刻美轮美奂,可惜文革到来一夜之间石像便身首异处。
80年代初,当佛教寺院得以重新开放之际,寺院法师主持首要任务便是满山寻找丢失的佛头。哎!说
说都是泪,,,
想起好几年前,我在耶鲁大学举办画展,期间去耶鲁大学博物馆参观,见到馆藏瑰宝——建于245年的
欧洲最早的宅邸教堂的洗礼堂杜拉-幼诺波斯Baptistery at Dura Europos,这个座落在叙利亚与伊拉
克边界的历史遗迹,这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用于基督教洗礼的装饰遗迹。幸亏它们被迁移至美国“新天
堂”New Heaven,因为我刚刚查到的维基解密报告说,几年前,发掘杜拉-幼诺波斯的遗址已被IS的炮
火夷为平地。
火种尚在,文明的希望便不至扑灭。
再次感谢盖蒂艺术中心,感谢多家艺术基金会及敦煌研究所的支持,使得敦煌艺术可以再现于北美大
地,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中华文明的灿烂。
敦煌的巨幅飞天,开屏着数千年中华文明的灿烂、承载着丝绸之路东西文明交融的结晶,飞向圣塔莫
妮卡山上的蓝天,在南加州的阳光下灿烂着耀眼的辉煌。
谢谢盖蒂!
在国内听艺术界有个流传的说法,80年代初,邓小平答应日本一家出版机构前往敦煌,并让敦煌机构配合其拍照,不久日本方面便出版了系统介绍敦煌艺术的画册,这让在敦煌辛勤工作数十年的中国学者郁闷到吐血。
唉,说了都是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