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笔由墨

不想那玉堂金马登高第,只望能高山流水遇知音。
个人资料
正文

《江湖传闻録》之:开篇 · 何以“江湖”

(2024-09-10 16:31:12) 下一个

有文字记载的“江湖”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逍遥游》中惠子与庄子的关于大葫芦的对话。庄子在听完惠子的述说后,答道:“……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此处指的是“江湖”的本意,即江河、湖泊。

而为世人熟知的成语“涸辙之鲋,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则是出自《庄子·内篇·大宗师》: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在此,庄子借涸泉、穷鱼、江湖,讲述了一个关于“穷通”的哲理:人,与其相依为命厮守于穷困之境,不如各得其所,相忘于广阔通达的自由天地。此处的“江湖”已暗含了人间社会的意思。

对于庄子的“穷通”之说,宣云:“喻小惠相及(相濡涸泉),不如相忘于浑沌(江湖),各得之为乐,又乌取乎仁义之区区者哉!”

关于“江湖”的另一个典故是“走江湖”,一个广为世人熟悉的俗语。但是,这个典故中的“江湖”却是与庄子的“江湖”毫无渊源,与今日世人口中的“江湖”也没有干系,而是出自佛门禅宗。

唐天宝安史之乱后,六祖慧能门下的两大弟子:南岳怀让法嗣马祖道一开创洪州宗,居于江西;青原行思法嗣石头希迁开创石头宗,居于湖南。两人一如今日媒体大师、网红一般,分别在江西、湖南两地设坛宣讲禪宗佛法,吸引了诸多以文人墨客为主体的信徒(粉丝儿)聚集于两地修习佛法禪學。

在两地修习佛法禪學的人,在当时被称为称“江湖僧”、“江湖众”,简称“江湖”,即江西与湖南的简称。其中,有些人或为双修两宗,或为交流心得,或是两者兼具,而游走于江西、湖南之间,时称“走江(西)湖(南)”,其意为尋師訪道。因古文中“走”、“跑”相通,故又称“跑江湖”。

随着佛门禅宗传到日本,“江湖”也在日本落地生根,成为日本佛教的术语。

随着唐朝的没落,及五代十国的战乱,以文人墨客为主体的禪宗佛法的信徒门失去了优渥的生活条件,致使江西、湖南两地佛教禪宗法坛信徒日稀,终为世人淡忘。唯有“走江湖”和“跑江湖”被流传下来,并赋予了不同的含意——即走南闯北,四处漂泊,居无定所,以技谋生,在市井街头,乡镇集市讨生活。譬如,五术,即占卜、相术、巫觋、算命、测字等。持此类技艺走江湖的人被称为“江湖术士”;卖艺,如杂耍、气功、武艺、说书、唱曲等。以此类技能谋生的群体,被称为“江湖艺人”;走江湖行医的,则被称为“江湖郎中”;而那些靠招摇撞骗、坑蒙拐诱等歪门邪道游走江湖的人,则被称为“江湖骗子”;至于那些常年游走四方,经历世故之人,则被称之为“老江湖”。

并且,由“走江湖”和“跑江湖”还衍生出了新的相关词汇,例如:闯江湖、闯关东、闯码头、……等等,不一而足。

水据一方为湖泊,水流纵横成江河,是为自然地理的江湖。而由人组成群体好似湖泊,群体间的联系则犹如江河,是为社会人间之江湖。

自庄子以降的数千年间,社会的“江湖”衍生出了五花八门的含意,以及形形色色的说法。

一、市井行当

江湖市井之中有各行各业,形形色色无从计数,概称为三百六十行,归纳为“江湖八门”。

二、码头帮会

船帮漕运是古时商帮最重要的交通运输,船舟航行在江湖之上、停泊在码头之中,久而久之,“江湖”与“码头”两词就成为市井商人的重要行话。江湖码头中互不认识的人聚会在一起,彼此之间互相帮助,形成最早的“会”和“帮”。这种互助团体可以溯源至“团”、“行”、“市”、“作”的古代工商组织。

三、游民社会

包括社会下层阶级中一群不服王法、脱离统治、流离失所、非主流社会(不士、不农、不工、不商)、遭受打压的草根社群,称之为“游民”或“流民”。

市井游民多为泼皮、无赖、乞丐等,往往结成帮派团伙,流窜街头,欺行霸市,以欺骗、敲诈、乞讨为业。这些游民帮派都有头领,名称不一。如乞丐团伙首领称为“团头”,这种游民组织演变成为武侠小说中的丐帮。

游民随着历史的局势变迁,演变成影响社会格局的“流氓”或“流寇”。新朝末年,农民领袖王匡、王凤占领绿林山,聚集流离乡民及逃犯作为农民起义的根据地,称之为绿林军;故此,后世又以“绿林”一词,指称聚集江湖山林之中,反抗统治阶级的盗贼团体。

四、武侠文学

武侠文化中的江湖游侠,可以溯源至先秦时代的墨者游士。游士行走于列国之间,说服诸侯,提倡“任侠(日语:任侠)”精神,活跃于民间社会,对后来的武侠文化有推波助澜的功能。武侠作家创作的武侠小说,叙述各种江湖人物的矛盾、江湖儿女的恩仇,以及江湖门派的争斗,编织引人入胜的虚构江湖事迹;甚至晓以民族大义,刻画一个为国为民、有担当的江湖大侠。

五、地下社会

江湖,指的是不受政府管制、不在官署立案、不显现在表面社会、深入民间内里、游走在法外之地的秘密结社。江湖之中有自发的一套规则和戒律,维持内部的秩序,这种规则不一定与王法冲突,但肯定是不一样。江湖事江湖了,江湖中人一旦触犯江湖规则,也将由江湖门中的长辈做出处罚。“江湖”也是“黑社会”的代称。

江湖意味着复杂的人际关系,法理之的人情,维持江湖运作秩序的规则,无外乎情与义;除此之外,江湖游离于统治阶级之外,官府难以管制,但并非无法产生作用,黑与白之外,还有交织的灰色地带。

六、社交圈子

江湖在现代中文用语,可以用来形容人性复杂的现实写照,彼此争夺名利和权力,攻于金钱、人脉和心计手段,并且产生明争暗斗与恩怨纠纷的地方,譬如,职场、政坛、体坛、娱乐圈、商界、……等等。
例如,当有人提到拳击手泰森“重出江湖”时,这里的“江湖”是指职业拳坛的圈子。另外,当“江湖”上升成为某种概念时,官场斗争也可以视为是一种江湖。

七、避世林泉

指文人墨客隐身避世之居所,常称为“山林”、“林泉”。这类人,或因各种原因而失意官场;或自视典雅高尚洁,而厌恶仕途;或蓄力等待时机,择良主而投身入世的谋者;或有在朝堂功成名就,自愿退职安度晚年的士人;或有被朝堂党派排挤,无奈被迫退出的下野官员;或有无缘投身于官场,以之为终南捷径的名利客。

亦指由那些庙堂官场之外,不在仕途的文人墨客形成的圈子。

有关社会江湖的说法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综观各种解说,虽然对象不同,但本质如一——都是由人组成的群体。

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一个联句对社会江湖讲解最为精辟: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即,庙堂之外皆江湖。

其实,庙堂与官场又何尝不是一个江湖,只不过是其高高在上,个中的人与事不为寻常百姓日所熟。

正所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之处便有传闻。”

【附录】

—江湖典故—

《庄子·内篇·逍遥游》: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纩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纩,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纩,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注一:此篇是“江湖”一词的最早见诸文字的记载。

注二:惠子:宋国人,姓惠名施,做过梁惠王的相。惠施本是庄子的朋友,为先秦名家代表。《庄子》有多篇章关庄子与惠施的对话和故事,多为寓言性质,并不真正反映惠施的思想。

《庄子·内篇·大宗师》: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死也。

鱼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相造乎水者,穿池而养给;相造乎道者,无事而生定。故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

注一:此篇是最为世人所熟知的“江湖”典故。

注二:庄子在这段文字中借三件事,分别讲述了穷通、是非、生死等几个哲理。归结起来就:与其纠结于世事,不如忘其事而寻其道。

—太庙明堂—

“庙堂”一词最早见于《禮記.禮器》:「廟堂之上,罍尊在阼,犧尊在西。」。其本意为太庙和明堂,是古代帝王祭祀、议事的场所。

太庙,古代帝王祭祀其列祖列宗的宗庙。在夏朝称为“世室”,在殷商称为“重屋”,在周朝称为“明堂”,自秦汉时起始称为“太庙”,一直沿用至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朝——清。

 
位于北京天安门东侧的太庙

明堂,古时帝王祭祀昊天上帝、朝会议事、举行各类大典等一国大事的场所。其形制多上圆下方,象征天圆地方,人居其间的意思。

壁纸天坛,北京,中国2560x1600 高清壁纸, 图片, 照片
仅存的古代明堂建筑——北京天坛的祈年殿

由于周朝称“太庙”为“明堂”,因此,有人认为“庙堂”是指太庙的明堂。但是,从秦朝以降的皇城建筑看,太庙和明堂是两个不同的建筑。列如,北京市天安门东侧的太庙与北京市天坛的祈年殿,便是仅存的古代(明清)太庙和明堂的建筑。而且,到目前为止,经考古发掘证实的明堂四处遗址,北魏平城明堂、汉长安明堂、汉魏洛阳明堂和唐神都洛阳明堂,都是独立于太庙的建筑。

—佛教禅宗—

关于佛教禅宗的事,最早是从范文澜编撰的《中国通史简编》上看到的。梗概如下:

唐高宗李治龙朔元年(661年),弘忍令会下徒众各作一偈,以呈见解,若语契符,即以衣法相付。上座神秀先呈偈说: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弘忍看过神秀的偈,告诉大家应该照着这个偈修习,能得大利益。而私下里却告诉神秀,并未开悟,再呈一偈。

在槽厂做舂米工的惠能听后亦诵一偈,由于不识字,便请人代劳题于壁上: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弘忍见到惠能的偈后,赶紧将其抹去,并对徒众说:“亦未见性”

第二天,弘忍借故来到槽厂,见惠能在用石碓舂米,于是用手中拄杖在碓头上敲了三下便离开了,惠能当即会意。当天晚上三更时分,慧能来到五祖弘忍的方丈室。五祖弘忍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先为惠能说金刚经,待慧能领悟之后,将衣钵传付于惠能,接着说到:“汝为第六代祖。……。昔达摩大师,初来此土,人未之信,故传此衣,以为信体,代代相承。……。衣为争端,止汝勿传。若传此衣,命若悬丝。汝须速去,恐人害汝。”

果然,慧能离去不久,神秀闻讯,立即带人追赶,欲夺得衣钵,灭杀慧能。幸慧能机智得以脱身。

关于慧能的链接:https://zh.wikipedia.org/zh-hans/%E6%83%A0%E8%83%BD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